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涉及三个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下面分而述之。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对信息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一般是六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而2012年江西卷考《元史·彻里》,文本内容涉及中心人物性格、品质有别的两个方面,筛选信息的题型也随之改变为“两两编组”(“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至于2012年辽宁卷的“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则在题目命制上颇见新意。
解答信息筛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二)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三)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四)要注意题干中有没有“直接”或“具体”一词。比如2012年广东卷第7题为“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能具体表现”,那么句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说的是蒋攸铦赏识陶澍,不算“具体表现”;句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评价陶澍的品性特点,也不合要求。(五)当你不能顺利地作出判断时,不妨仔细看看下面供选择的四个选项,或许就会获得某种提示。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综观2012年高考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如全国大纲卷第10题C项(选文出自《宋史·郭浩传》):
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本项错在“郭不同意这一做法”,原文写“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其中“利所鞫不同”指“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与此不同”,“不同”并非“不同意”的意思。考生如果不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严格地对应起来,此题较易误选。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如湖北卷第11题A项(选文出自《世说新语》):
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从不看望叔父”夸大其词,相关原文为“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其中“略”是“几乎”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如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出自《清史稿·陶澍传》):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与选项相关的原文为“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说的是英和“陈海运策”、陶澍“以身任”,可见“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说法有误。
(四)颠倒事实
即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如北京卷第9题C项(选文为宋濂的《李疑传》):
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本项错在“此人却不知感恩”,这属于颠倒事实以设误,相关原文为“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李疑“不取其报”,意味着对方想要“感恩报答”而李疑拒绝了。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如四川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隐居学医”之说,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实际上,原文为“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其大意是: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所以用医闾自称,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很常见。如浙江卷第11题C项(选文为欧阳修的《与荆南乐秀才书》):
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此项中“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有误,比照原文“辱书既多且切”等,应是“多次未回信”。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与前一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准确筛选出作者的看法,进而恰当地进行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相应会大一些。 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考试大纲》中多年延续下来的内容,但由于阅读材料的限制,常常较难对此设题。在2003年全国卷中,曾经涉及这一问题。请看当年的第15题: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本题答案为B项。试题的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中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够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以《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入口,说明司马光的话意在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引经验教训。这三项均符合司马光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没有问题。只有B项,讲裴矩自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正与司马光所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因而是错误的。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注]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荧惑:火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礼:礼遇
B.忤炀帝意,入狱〓忤:违背
C.时人多俭仁厚〓多:称赞
D.蹶然起曰:“我其死矣!”
其:难道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又耻以数术进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自己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让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令。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生前曾为自己写下墓志铭,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3分)
译文:
(2)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3分)
译文:
(3)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其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佯退师,出不意捣之
佯:假装。
B.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甫:刚刚。
C.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探亲。
D.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指:指示。
2.下列全都能表现王守仁“善于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②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
③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④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⑤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⑥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擢拔,镇抚南、赣一带;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以方便进一步的行动。
B.王守仁在赣州征讨浰头盗贼的时候,没有正面进攻,而是用计诱敌入城,一一擒戮;最终擒获余贼,也同样是设计成功。
C.守仁回到朝廷以后,因为归功于王琼而为杨廷和所不喜,同时又因为功高而遭到其他大臣的嫉妒。
D.守仁十七岁那年即与娄谅讨论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贬谪龙场后,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从内心而非外物而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3分)
译文: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3分)
译文:
(3)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4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29分)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讴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①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进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湎,以夜续朝,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②。”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①干:求取福禄。②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肥项少发,折腰出胸
项:脖子。
B.唯王幸许之唯:希望。
C.退而惟之,又不能得
惟:思考、考虑。
D.今大王之君国也君:君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选兵马,实府库
A.素善留侯张良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惟王幸许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谒者以闻/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邪伪立于本朝/得复见将军于此
D.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无盐女才智过人的一组是(3分)( )
①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
②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
③言未卒,忽然不见矣
④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
⑤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
⑥择吉日,立太子,拜无盐为王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无盐女容貌极其丑陋,三十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她却自己去拜见齐王,意在劝谏宣王,表现出非凡的胆识。
B.听到无盐女谒见的消息,正在宴饮的宣王和左右侍从都嗤笑不已,无盐女的隐身术令齐宣王十分惊奇,并由此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决心。
C.见到宣王后,无盐女并未贸然直谏,而是借“隐”术使齐王惊服,然后抓住时机,历数齐王治国之失,收到了很好的劝谏效果。
D.齐宣王从善如流,听取了无盐女的意见,停止享乐,富国强兵,广开言路,齐国大治;无盐女也因此被封为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6.无盐女为齐宣王陈述了国家存在的“四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4分)
答:
7.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4分)
译文:
(2)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3分)
译文:
(3)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一、
1.D (“其”并不表反问语气,在这里有“一定”的意思。)
2.B (句②说的是庾俭;句④是说傅弈懂得猜测皇帝的心意;句⑥是不相信阴阳数术之书,是傅弈“纵达”的表现。)
3.B (错在“并任命他为太史令”,应为“太史丞”。)
4.(1)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恨他。(得分点:“同列”、“举”、宾语前置。)(2)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说的就是你萧瑀吧!(得分点:“非”、“亲”、“其……之谓”。)(3)佛教扰乱国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得分点:“惑”、“窃”、“从”、省略句式。)
二、
1.D (指:意思、意图。)
2.C (句①是少年时候的学习情况,句②是陈述驻军事实,句⑥是平贼以后回京——这三句应排除。)
3.A (错在“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进兵大庾是在要求增加兵权之后。)
4.(1)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在外面聚集,难道是怀疑我吗?(“若”、“屯”、反问语气各1分。)(2)王守仁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山。(“简”、“衣”、“上”各1分。)(3)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王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危险了。(“谗邪”、“构”、“微”、“殆”各1分。)
三、
1.D (君:动词,统治。)
2.A (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名词活用作状语;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C (都是介词,在。A项,代词,我/助词,凑音节,不译;B项,介词,把、拿/介词,因、由于;D项,连词,表修饰/代词,你的。)
4.C (句①是承无盐女极其丑陋而言的,句②也与“才智过人”无关,句⑥陈述的是宣王的做法——这三句应排除。)
5.B (错在“宣王和左右侍从都嗤笑不已”,原文只说“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另外,“由此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决心”也属无中生有。)
6.①内忧外患,社稷不定;②奢靡至极,万民罢极;③亲小人,远贤臣;④贪图享乐,不修礼秉政。
7.(1)如今像你这样一个人,不被同乡邻里的平民百姓收容,却想要求一个大国的国君给你福禄,(你)是有什么奇特的才能吗?(关键词为“夫人”、“布衣”、“奇能”,“不容乡里布衣”为被动句。)(2)没有,(我)只是私下仰慕大王您美好的品德罢了。(关键词为“直”、“慕”、“美义”。)(3)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不安定,这是第一种危险。(关键词为“山陵崩弛”、“定”、“殆”,“此一殆也”为判断句。)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对信息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一般是六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而2012年江西卷考《元史·彻里》,文本内容涉及中心人物性格、品质有别的两个方面,筛选信息的题型也随之改变为“两两编组”(“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至于2012年辽宁卷的“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则在题目命制上颇见新意。
解答信息筛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二)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三)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四)要注意题干中有没有“直接”或“具体”一词。比如2012年广东卷第7题为“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能具体表现”,那么句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说的是蒋攸铦赏识陶澍,不算“具体表现”;句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评价陶澍的品性特点,也不合要求。(五)当你不能顺利地作出判断时,不妨仔细看看下面供选择的四个选项,或许就会获得某种提示。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综观2012年高考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如全国大纲卷第10题C项(选文出自《宋史·郭浩传》):
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本项错在“郭不同意这一做法”,原文写“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其中“利所鞫不同”指“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与此不同”,“不同”并非“不同意”的意思。考生如果不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严格地对应起来,此题较易误选。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如湖北卷第11题A项(选文出自《世说新语》):
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从不看望叔父”夸大其词,相关原文为“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其中“略”是“几乎”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如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出自《清史稿·陶澍传》):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与选项相关的原文为“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说的是英和“陈海运策”、陶澍“以身任”,可见“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说法有误。
(四)颠倒事实
即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如北京卷第9题C项(选文为宋濂的《李疑传》):
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本项错在“此人却不知感恩”,这属于颠倒事实以设误,相关原文为“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李疑“不取其报”,意味着对方想要“感恩报答”而李疑拒绝了。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如四川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隐居学医”之说,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实际上,原文为“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其大意是: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所以用医闾自称,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很常见。如浙江卷第11题C项(选文为欧阳修的《与荆南乐秀才书》):
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此项中“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有误,比照原文“辱书既多且切”等,应是“多次未回信”。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与前一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准确筛选出作者的看法,进而恰当地进行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相应会大一些。 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考试大纲》中多年延续下来的内容,但由于阅读材料的限制,常常较难对此设题。在2003年全国卷中,曾经涉及这一问题。请看当年的第15题: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本题答案为B项。试题的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中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够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以《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入口,说明司马光的话意在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引经验教训。这三项均符合司马光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没有问题。只有B项,讲裴矩自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正与司马光所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因而是错误的。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注]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荧惑:火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礼:礼遇
B.忤炀帝意,入狱〓忤:违背
C.时人多俭仁厚〓多:称赞
D.蹶然起曰:“我其死矣!”
其:难道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又耻以数术进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自己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让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令。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生前曾为自己写下墓志铭,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3分)
译文:
(2)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3分)
译文:
(3)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其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佯退师,出不意捣之
佯:假装。
B.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甫:刚刚。
C.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探亲。
D.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指:指示。
2.下列全都能表现王守仁“善于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②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
③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④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⑤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⑥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擢拔,镇抚南、赣一带;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以方便进一步的行动。
B.王守仁在赣州征讨浰头盗贼的时候,没有正面进攻,而是用计诱敌入城,一一擒戮;最终擒获余贼,也同样是设计成功。
C.守仁回到朝廷以后,因为归功于王琼而为杨廷和所不喜,同时又因为功高而遭到其他大臣的嫉妒。
D.守仁十七岁那年即与娄谅讨论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贬谪龙场后,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从内心而非外物而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3分)
译文: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3分)
译文:
(3)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4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29分)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讴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①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进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湎,以夜续朝,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②。”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①干:求取福禄。②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肥项少发,折腰出胸
项:脖子。
B.唯王幸许之唯:希望。
C.退而惟之,又不能得
惟:思考、考虑。
D.今大王之君国也君:君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选兵马,实府库
A.素善留侯张良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惟王幸许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谒者以闻/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邪伪立于本朝/得复见将军于此
D.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无盐女才智过人的一组是(3分)( )
①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
②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
③言未卒,忽然不见矣
④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
⑤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
⑥择吉日,立太子,拜无盐为王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无盐女容貌极其丑陋,三十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她却自己去拜见齐王,意在劝谏宣王,表现出非凡的胆识。
B.听到无盐女谒见的消息,正在宴饮的宣王和左右侍从都嗤笑不已,无盐女的隐身术令齐宣王十分惊奇,并由此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决心。
C.见到宣王后,无盐女并未贸然直谏,而是借“隐”术使齐王惊服,然后抓住时机,历数齐王治国之失,收到了很好的劝谏效果。
D.齐宣王从善如流,听取了无盐女的意见,停止享乐,富国强兵,广开言路,齐国大治;无盐女也因此被封为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6.无盐女为齐宣王陈述了国家存在的“四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4分)
答:
7.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4分)
译文:
(2)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3分)
译文:
(3)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一、
1.D (“其”并不表反问语气,在这里有“一定”的意思。)
2.B (句②说的是庾俭;句④是说傅弈懂得猜测皇帝的心意;句⑥是不相信阴阳数术之书,是傅弈“纵达”的表现。)
3.B (错在“并任命他为太史令”,应为“太史丞”。)
4.(1)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恨他。(得分点:“同列”、“举”、宾语前置。)(2)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说的就是你萧瑀吧!(得分点:“非”、“亲”、“其……之谓”。)(3)佛教扰乱国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得分点:“惑”、“窃”、“从”、省略句式。)
二、
1.D (指:意思、意图。)
2.C (句①是少年时候的学习情况,句②是陈述驻军事实,句⑥是平贼以后回京——这三句应排除。)
3.A (错在“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进兵大庾是在要求增加兵权之后。)
4.(1)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在外面聚集,难道是怀疑我吗?(“若”、“屯”、反问语气各1分。)(2)王守仁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山。(“简”、“衣”、“上”各1分。)(3)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王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危险了。(“谗邪”、“构”、“微”、“殆”各1分。)
三、
1.D (君:动词,统治。)
2.A (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名词活用作状语;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C (都是介词,在。A项,代词,我/助词,凑音节,不译;B项,介词,把、拿/介词,因、由于;D项,连词,表修饰/代词,你的。)
4.C (句①是承无盐女极其丑陋而言的,句②也与“才智过人”无关,句⑥陈述的是宣王的做法——这三句应排除。)
5.B (错在“宣王和左右侍从都嗤笑不已”,原文只说“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另外,“由此产生了改正错误的决心”也属无中生有。)
6.①内忧外患,社稷不定;②奢靡至极,万民罢极;③亲小人,远贤臣;④贪图享乐,不修礼秉政。
7.(1)如今像你这样一个人,不被同乡邻里的平民百姓收容,却想要求一个大国的国君给你福禄,(你)是有什么奇特的才能吗?(关键词为“夫人”、“布衣”、“奇能”,“不容乡里布衣”为被动句。)(2)没有,(我)只是私下仰慕大王您美好的品德罢了。(关键词为“直”、“慕”、“美义”。)(3)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不安定,这是第一种危险。(关键词为“山陵崩弛”、“定”、“殆”,“此一殆也”为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