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u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科学史上最巨大、功能最强大的显微镜。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距离日内瓦只有一小段车程的乡村地底下的环形机器已经组装完成,它所探究的是我们所探查过的最短尺度以及最高能量的物理。十几年来,粒子物理学家一直热切期盼有机会探索兆等级的物理(这样称呼是因为它牵涉到的能量高达1012电子伏特,也就是1兆电子伏特)。我们预期在这么高的能量上,必定会出现重大的新物理现象,例如难以理解的希格斯粒子(一般相信它负责给予其他粒子质量)以及占据宇宙大部分物质的暗物质的组成粒子。
  经过9年的建造期,这个庞大的机器从2008年开始产生粒子束。测试程序计划从单一粒子束到二束粒子、再到粒子束对撞;从较低能量到兆等级;从较弱的测试强度到足以有效产生数据但也较难控制的较大强度。过程的每一步骤都充满挑战,而超过5000位的科学家、工程师及学生也将通力合作来克服。为了近距离观察这个已经开始探索高能物理的尖端设备,2010年秋天我参观了这个计划,当时和我谈话的每个人都表露出最终会成功的平静和自信,尽管工作表其实已一再延后。粒子物理学界正热切地等待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初步实验结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弗兰克·威尔切克谈到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前景时,语带兴奋地表示:“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即将诞生。”顶级的机器
  为了进入兆等级的新领域,大型强子对撞机各方面的基本参数几乎都超越先前的对撞机,它启动时可以产生前所未有的高能量质子束。它的将近7000个磁铁在液态氦冷却下,温度会降到2K以下,变成超导态,这些磁铁将引导并聚集二柬与光速相差不到亿分之一的质子束,每个质子会带着约7兆电子伏特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E=mc2公式,这大约是质子静止质量所含能量的7000倍,也约是目前世界纪录的7倍,原纪录是由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所保持的。另一项重要的设计是,大型强子对撞机所能产生的粒子束强度(或称做亮度),比正负质子对撞机所能产生的要强上40倍。当大型强子对撞机在最高能量全力运转时,所有在绕圈子的粒子所携带的能量总和,相当于大约900部车子同时以时速100千米奔驰的动能;如果用来烧开水,可以煮将近200立方米的咖啡。
  质子束运行时将分散成约3000个小团,分布在周长27千米的对撞机轨道上。每个针状的小质子团包含多达1000亿个质子,质子团长度只有几厘米,而在对撞点更会被压缩到直径只有16微米(大约与人类最细的毛发相当)。在环上的四个对撞点,这些针状团会穿过彼此,每秒产生超过6亿次粒子碰撞。这些碰撞(物理学家称为“事件”)事实上是发生在组成质子的夸克与胶子之间。在最激烈的对撞下,可释放出的能量大约为原先质子能量的1/7,也就是约2兆电子伏特。(同理,正负质子对撞机对于要探究兆等级的物理能量只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1/5,尽管其质子及反质子都具有1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四个巨大的侦测器将追踪并测量在侦测器中心每次碰撞后所飞溅而出的上千个粒子,其中最大的侦测器大约可以占据半座巴黎圣母院,而最重的侦测器所含的铁比埃菲尔铁塔的铁还要多。尽管侦测器的体积庞大,但是它们的某些零件位置必须被校准到50微米的精确度。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个最大的侦测器所产生的数据,会以将近1亿个渠道传输,其数据量每秒可装满10万张光盘,将之堆放起来的话,在6个月内就可到达月球。因此,为了将它们全部记录下来,科学家选择了利用“触发及数据撷取系统”,它们的作用就像是庞大的垃圾邮件过滤器,立即丢弃几乎所有的信息,每秒只留下看起来最有希望的100个事件,并将之送到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里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中央计算机系统建立文件,供以后的分析用。几千台位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计算机会组成一个“农场”,将这些筛选过的原始数据转换成较简洁的数据组,以利物理学家查询。分析的工作将在遍布全世界各研究机构、超过10000台计算机所组成的网格上进行。这些计算机全部先连接到坐落于三大洲的12个主要中心组成的转接中心,再由专用的光纤连接到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漫长的测试旅程
  
  2010年11月初,科学家已经完成了环上最后一个相邻磁铁的组装。当我们发布消息时,八个部分中的一个已经几乎被降温到运转所需的低温度,而第二个的冷却也已经开始。在包括各部分以及整体系统的所有测试都完成后,一束质子将被注入二个粒子束通道中的一个,通道将引导质子柬环绕这个周长达27千米的机器。
  将质子束加速并送到大型强子对撞机主环的一系列小型加速器已经通过测试,这些加速器可以把质子的能量提升到0.45兆电子伏特的能量门槛,然后再注射人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一次注射粒子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的科学家会从低强度的粒子束开始测试,以减低硬设备损坏的风险。等到他们已经谨慎地确认了测试的质子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内的反应,并且微调过操控磁场后,才会进行较高强度的测试。当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一次以设计的极限能量7兆电子伏特运转时,每个方向只有单一质子团绕行,而不是最终目标——3000个。
  在加速器以这种步步为营的方式,向完整的任务迈进的过程中,问题是一定会出现的。工程师及科学家得花多少时间克服每个挑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其中一个部分必须被弄回室温环境来修理,那将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否都能做出正确反应。
  
  万事已具备
  
  当所有东西同时运转起来,粒子束也开始在每个侦测器的中央对撞时,侦测器以及数据处理系统所面临的任务将会至为艰难。在设计的亮度下,每次针状质子团块互相穿过时,将产生多达20个事件,而二次穿过的时间间隔通常仅有25纳秒。某一次互相穿过所飞溅出来的粒子,在下一次互相穿过发生时,都还正在经过侦测器的较外层。侦测器的每一层都会在不同种类的粒子穿越时,于个别组件上做出适当的反应。每一个事件将产生1兆位(1Mb)的数据量,从侦测器的上百万条渠道传输出来。换言之,每2秒就会产生10亿兆位(等于IPb)的资料。
  科学家必须想办法将这些洪水般的数据量降低到可以处理的比例,负责这项工作的触发系统分为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负责收集并分析从所有侦测器各部位来的数据的一小部分,并且从中挑选出看起来有希望的事件,例如有一个高能量的缈子从粒子柬轴线中以大角度偏离飞出。这些被称为第一层的触发将会由数百个专用的计算机群执行,它们每秒将会选取10万组数据,以提供给下一个更高层级的触发做更仔细的分析。
  相对的,更高层级的触发将会从侦测器的上百万个渠道收集所有的数据,它会在计算机农场中执行软件。由第一层触发认可的数据组之间,平均的间隔为10微秒,而这段时间足以重建每个事件。换句话说,它可以把每次事件产生的粒子轨迹追溯回至原点,并形成一组能量、动量、轨迹等协调一致的数据。
其他文献
目击时间:2006年8月17日17:23  目击地点:江苏,南京  目击人数:1人  飞行物数量:1个  飞行物颜色:灰黑色,边缘有亮灯  飞行物形状:圆盘形  飞行物高度:不详  持续时间:18秒  目击报告是否报告:是  目击人:闫志伟  地址:山东,烟台    编者:  本刊编辑针对2006年8月17日的事件,在网络进行了检索,得到了如下信息。  一段采自网友天下的原创视频证实了这个消息。这
期刊
2000多年前,屈原写下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天问》。这是屈原代表作《楚辞》中的一篇,在《天问》中,他一口气对天地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事实上,这些古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自有人类以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时代的人们始终与这些问题纠缠不清,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初露端倪。让我们来听听当代科学家是如何探讨、回答这些古老的“天问”的。也许,从这些新鲜、有趣而又睿智的
期刊
名游览英国哥伦比亚肯纳根湖(水怪湖)的男子声称,他抓拍到加拿大版本的尼斯湖水怪——奥古普古水怪的视频。  据《温哥华太阳报》称,“这名男子的视频表明,奥古普占水怪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理查德·许尔斯说,一直以来,他都相信肯纳根湖中有可能存在水怪。果然,在游览的过程中,他拍下了他认为确实生活在水里的某利,动物的视频。“湖面风平浪静,”他说,“显然不是波浪,只是颜色较暗。事实上它们的大小与波浪不同
期刊
97.阿塔卡玛所在地  这张是阿塔卡玛大刑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的艺术家印象图,坐落于智利安第斯山海拔5000米的查南托高原上。阿塔卡玛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地面天文设备,它由一系列高达12米的巨大的亚毫米天线组成,周围基线绵延几千米。  98.VLTI观测到的天免座T星  这是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干涉阵列捕捉到的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彩色画面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天兔座T星的详细状况。图像中间的圓盘是恒星的表而
期刊
在1860年1月22日,法国博物学家亨利·姆奥为了寻找珍禽异兽,来到高棉(今柬埔寨)首都金边西北250千米处的洞里沙湖(今称金边湖)湖岸。年方34岁的他,就在这个蛮荒的密林深处,发现了震惊寰宇的吴哥遗迹。在此之前,没人相信当地会有什么历史可言,更不用说工艺技术了。但是摆在他眼前的景象,却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古文明毋庸置疑的证据。  ‘  姆奥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在遗迹群中到处查看,从建筑宏伟的构筑、传神
期刊
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原野上,横亘着数道绵延至天边的城墙,那便是著名的中国人土木工程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万里长城。它东西长6000余千米,有“万里”长城之称。而它的伟大,也并不只是因为工程的艰辛与历史的悠久。  根据历史的记载,中国历代一共有20余个王朝和诸侯国参与过长城的修筑工作,而秦代、汉代及明代三代所筑的长城都超过5000千米,最为壮观。目前在中国的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
期刊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启动以来,媒体已经做了无数花边新闻,公众想必也已经审美疲劳了。在中國这一波关于强子对撞机的报道中,媒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强子对撞机的启动会不会产生黑洞导致地球毁灭,预设的答案是否定的;二是强子对撞机启动的科学意义,预设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在对我进行采访的那些媒体从业人员中,我注意到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没有任何一位将此事与20多年前美國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
期刊
科学无国界    建造这么大的加速器,除了得依靠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研究加速器50年来所累积的经验和技术外,资金需求更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造价超过20亿美元,还不包含约15亿美元的探测器,没有一个国家的科学预算能支持这样庞大的工程。幸好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是由欧洲各国共同出资成立的国际性组织,得以顺利将来自80余个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学生组成国际团队,并取得各国政府的支持,共同建造,共享
期刊
让粒子对撞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闪耀新星。大型强子对撞机会不会撞出暗物质、微型黑洞或其他奇特物质,尚在未定之数。但无论如何,要想预测最后出现的东西为何,都是一项绝顶困难的任务。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分析对撞后的数据,协助物理学家确认他们没有遗漏掉重要讯息,只是这个方法尚未获得普遍认可。  大型强子对撞机和其他加速器(例如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正负质子对撞机)都是将质子或其他粒子加速到接近
期刊
粒子物理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科学,而且将变得更令人胆战心惊。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于2008年9月10日启动了全世界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将第一束粒子流射入位于地下100米深、27千米长的一个加速轨道,从而标志着近期最雄心勃勃,同时备受争议的粒子物理实验正式开始。一些批评人士担心,这项实验有可能会引发黑洞,从而吞噬整个地球。  但科学家依然相信,这个“不成功则成仁”的尝试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人类对宇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