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盛京城中,有一所满园葱郁、乐音漫天的学府,学府中有一座红顶灰瓦的建筑,建筑内有一位音乐家刘刚,在此教学、授课30余载。如今,从未离开过琵琶演奏事业的他仍然穿梭在课堂和排练室间,为琵琶的教育事业及中国民乐的发展与创新播撒着满腔热血。
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探寻刘刚教授:具有北方男人的豪爽、大气,演奏上却不失细腻情感和表达;从小习琴,并不是科班出身,却有着扎实的功底和专业的演奏技巧;一直致力于演出、比赛和民乐系的日常工作,又能把北方民族乐团、八音组合等多个乐团的团长、艺术总监当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他是独自练琴到深夜的学子,是舞台上万人瞩目的演奏家,是学生们眼中的严师与慈父,也是乐团中的带头人和榜样。在深入了解后笔者发现,他是一个对民乐充满着激情,全身心致力于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与传播的人。本文欲从刘刚的艺术成长经历、演奏实践、教育实践与领导实践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旨在发掘其贡献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一、发奋有为,学有所成
刘刚,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在那里,他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努力,迈出了音乐道路上的“第一步”。刘刚的少年时代恰逢我国“文革”时期,当时的“红色文艺”发展得异常火热、兴旺,“革命样板戏”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当时的刘刚正在学习二胡,并参加了“少年之家”宣传队进行各种演出。当时,家里的姐姐正在学习琵琶,琵琶的优美音色深深吸引了刘刚,他便在姐姐不练琴的时候拿起琵琶自己弹奏。一次姐姐的琵琶老师听到了刘刚的演奏,发现了他的悟性和天赋,为他开启了琵琶演奏的艺术之路。
1970年6月,丹东市“革命样板戏学习班”招收学员,刘刚背着一把琵琶和一把二胡参加了考试,结果竟然获得考官的一致好评,当天下午就被录取,成为学习班中最小的学员。学习班采取军事化管理,穿上了绿色军装的他备感气派和荣耀。在学习班中,刘刚主要学习琵琶,同时还学习与演奏其他多种乐器,包括二胡、打击乐、小提琴、小号、长号等,极大丰富了他的演奏经验。1972年学习班解散后,全国各地开始恢复设立地方文艺团体,丹东市也相继成立了“丹东市京剧团”、“丹东市歌舞团”以及“丹东市评剧团”等文艺团体,由于刘刚的演奏水平与出色表现,他被分配到“丹东市歌舞团”担任骨干演奏员,从而步入了专业演奏的道路。进团后,刘刚始终坚持练习琵琶演奏技艺,至1978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之前,他几乎每天都坚持练琴,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在这一段时期里,由于歌舞团全团都挤在当时的剧场里,因此缺少练琴的地方,刘刚就将自己的“琴房”设在了公共厕所的过道旁,每次练琴前先将厕所打扫干净,开窗通风,然后开始练习。他并不认为这有多么艰苦,反而觉得那里很安静,非常适合练琴。但刘刚知道,要想弹好琴,只有刻苦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多听音响,学习优秀演奏家对乐谱的处理和风格的把握。由于当时的音响资料非常匮乏,团里的播放设备也十分有限,只有一台演出用的功放录音机,为了感受多种乐曲风格,刘刚专门跑到沈阳去复制录音带,回去求团里负责音响的师傅帮他放录音,然后边听边学习、边听边感受。当时团里的演出任务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于是他随团参与了许多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大小演出,包括器乐演奏、舞蹈、二人转、山东琴书等,同时也接触了包括东北地区、新疆、西藏等不同民族的众多音乐风格,可谓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演。正是经过歌舞团的历练,接触了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为刘刚后来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把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3月,为了追求更高的梦想,刘刚离开了丹东市歌舞团,带着对琵琶的爱与执着进入沈阳音乐学院。由于十年“文革”使得高考停滞了多年,全国各高等音乐与艺术院校都呈现出招生名额少、报考人数多、考生年龄差距大等现象,而当时的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在那一届的招生中只招收了14名学生,其中琵琶专业仅有刘刚1人。进入大学的刘刚,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与练琴,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演奏技术与技巧。在大学期间,刘刚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练琴上,有时在半夜里来了一些灵感,他就立即跑到琴房无比兴奋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见此情景,很多同学都被他的刻苦和痴迷所折服。正是因为这种执着与努力,使得他的琵琶演奏技艺飞速进步,1980年,沈阳音乐学院选定刘刚作为辽宁省学校代表参加“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能够获得这一参赛资格,表明当时的刘刚已经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在这次比赛之前,刘刚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是紧张,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因此加倍地练习参赛作品;另一方面是兴奋,能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可以看到其他院校琵琶演奏参赛者的专业水平。在比赛中,评委对这位来自地方音乐学院的学生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其为“第三世界”放了一颗“卫星”,刘刚也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回到学校后,刘刚增强了自信心并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总结了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使自己获得更加全面的进步。此后,大学期间的刘刚又代表学校参加了“沈阳音乐周”、“长春音乐周”、“哈尔滨之夏”等多次演出与比赛,均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和广泛好评。可以说,刘刚的琵琶演奏水平就是在一次次的总结与历练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发扬与繁荣中华民族器乐琵琶演奏之路上。
二、学贯中西,琴艺精湛
刘刚潜心于琵琶演奏几十载,在不断的摸索、探究与实践中深得演奏之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不仅功底深厚、技艺精湛,而且感情处理极其细腻,十分重视对乐曲的深层次理解和演奏的二度创作。因此,他的表演带给听众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流动,还使听众欣赏音乐当中体验演奏者的内心倾诉并相互之间产生共鸣。 关于中西“结合”的问题,往往不会与民乐演奏一同谈及,但刘刚却并不这么认为,他恰恰觉得中国民乐演奏需要借鉴西洋、学习西方音乐的优秀因素,使民乐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更加流畅与细腻。同时他还认为,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应该被拿来借鉴与学习,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艺术种类之间绝不应相互排斥,相反却能彼此借鉴获得创新上的灵感。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刘刚家中的音响资料非常多,其中不仅有民乐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洋音乐,包括交响乐、歌剧、器乐独奏作品等等。刘刚认为,民乐固然有自己的特点,即无尽的韵味、鲜明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不得不承认,西洋音乐具有大气磅礴、立体感强、节奏严格统一等特点,这些是民乐演奏需要学习西洋乐的地方。针对这一方面,他认为,琵琶有四根琴弦,因此必然存在和声,也就需要借鉴西洋的演奏技法和音响效果。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与弦乐器不同,它是由点形成线,演奏旋律性的乐曲时需要均匀、连贯,而这一方面就可借鉴小提琴拉奏时的演奏技法甚至是声乐演唱的线条性和连贯性。不仅是音乐方面,就连绘画、书法的艺术元素都被刘刚融入了琵琶演奏。比如在弹奏某段乐曲时,他的脑海里就能够联想到某幅画作,然后随着乐曲的发展勾勒出自己的“绘画作品”,抑或是书法,各种不同体的字,代表不同风格的乐曲,而写字时的速度变化、轻重缓急、力度控制都是琵琶演奏不可或缺的方法。因此,在刘刚眼中,任何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通且可相互借鉴与学习,甚至能够给彼此提供意想不到的灵感与帮助。
与此同时,刘刚也十分重视演奏实践。在舞台上,他总是能把最好的音乐表现带给观众,为了更好地演绎琵琶经典曲目,他总是一遍遍地读谱、研究和琢磨,然后将乐谱中原本没有生命的音符赋予全新的生命和活力,让每一位听过他演奏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真情实感。这些表现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刘刚不断思考与实践中逐渐总结出的精华。首先,专业的演奏技巧是琵琶表演的基础,在这一方面,刘刚专门针对琵琶演奏中易于产生噪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做了深入的探究,要做到避免噪音,右手需要做到触弦速度快,触弦深浅适度,触弦点得当,力度把握适中、保护指甲的质量,尤其是在左手上要做到按音位置准确、扎实,品相排列规范等。其次,在乐曲的理解和表达上,刘刚非常重视运用独到的演奏方式来诠释作品,在这一方面,他十分注重在演奏上的爆发力。例如在他十分擅长演奏的大型琵琶舞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当中,他经常运用大幅度的扫弦、拂弦、大段轮指来表现作品,继而形成他所具有的演奏特点。在琵琶文曲的演奏上,他非常重视乐曲的意境解读和情感表现,例如在演奏《大浪淘沙》《陈隋》《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作品时,他注重音乐表现的音色,并突出音乐语言的抒情与甜美,由此在触弦的角度,对于力度的控制和对于音色、音准的要求以及拉弦、揉弦等技法
都十分讲究、到位,继而对乐曲的标题、结构、艺术风格和意境给予了全方位的表现与展示。正是由于刘刚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不断追求与磨练,他的演奏总是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给观众,继而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继1980年获得“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三等奖以后,他相继获得了1982年文化部全国民族乐器展演比赛优秀表演一等奖、2005年获得了辽宁省文联和辽宁省音协举办的第三届音乐“金钟奖”表演奖、2007年获得辽宁省艺术节金奖等奖项。此外,刘刚的精湛技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同时在世界各地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几十年来,他应邀出访了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爱尔兰、苏格兰、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朝鲜和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举办的国际艺术节和音乐节,还曾数十次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他的演奏曾被日本音乐界和媒体赞誉为“具有魔力的实力派琵琶演奏家”。
三、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1982年大学毕业后,凭借着大学期间的优秀表现和突出成绩,刘刚留校做了教员,开始了他作为中国民族器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之路。虽然刚刚从教没什么经验,但自任教的一开始他就下定决心认真教学,除了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外,他还将业余时间也拿出来给学生加课,一名学生每周至少上两次专业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刘刚一边教学一边体会、琢磨,想着怎样才能面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基础、悟性以及理解能力都各有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刘刚对每一位学生分别进行了重点培养和一般培养。“重点培养”即对专业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重点教学,使其朝着全国顶尖和优秀琵琶演奏者的方向发展。作为“重点教学”的成果之一,徐贺同学就是刘刚老师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突出代表。徐贺5岁起就随刘刚学习琵琶,至本科毕业后现已成长为青年琵琶演奏家。200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大赛中,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徐贺参加了此次大赛的少年组比赛,虽然当时他的年龄不大,但演奏的水平完全达到了青年组选手的程度,大赛评委对于徐贺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徐贺在此次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后徐贺在刘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又连续参加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包括2009年获得中央电视台CCTV民族器乐大赛银奖、“楚汉杯”全国琵琶大赛银奖、辽宁省第二届民族器乐展演金奖。2011年获得首届“敦煌杯”全国青少年琵琶大赛金奖、辽宁省第三届民族器乐展演金奖、辽宁省艺术节金奖。2012年获得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 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弹拨青年组演奏奖(最高奖)和“组合组”演奏奖(最高奖)、首届辽源琵琶演奏国际大赛金奖,2014年获得第二届“敦煌杯”全国琵琶大赛职业A组金奖。作为琵琶演奏专业重点培养的学生,除徐贺以外,刘刚培养的学生如田甜、刘扬等也都在国内外民族器乐大赛中获得过优异的成绩。 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刘刚从不放松对其在专业培养上的严格要求。在教学中,他始终都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熟记他们的文化水平、脾气秉性、演奏水平和接受程度,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最后通过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使其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进步和突破。在教学中,刘刚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严格和规范的训练,因为没有好的基本功与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情感处理,器乐演奏的二度创作就无从谈起。为此他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保证练琴时间,每天坚持固定时间进行基础练习,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将练习的效果最大化。其次是对声音效果的追求与处理以及体会和理解作品方面,他要求学生要学会读懂作品,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多听音响资料,边模仿边转化,最终使演奏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情感表达。同时在教学中他还要求学生注意对作品细节在演奏上的把握,例如在处理传统琵琶文曲作品当中,他要求在推弦、拉弦、揉弦等技法上要细腻到对每一个音的音准、音色和音量的要求;在演奏传统琵琶武曲作品时则要求学生注重指力上的质量,在扫弦、拂弦、摇指等技法上努力将北方人的粗犷、豪迈的性格展现出来。再次是重视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刘刚认为,演奏者是连接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要有足够的能力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听众,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创作者的理念与情感,引起共鸣,而在教学实践上,刘刚十分关注自己的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一次刘刚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演出当中,刘刚老师演奏的《十面埋伏》给在座的学生、老师以及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刘刚老师并没有立即演奏作品,而是开口说道:“刘邦的部队,集合!”随后开始弹奏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列营”,此情此景顿时引起全场观众的惊叹与喝彩,在接下来的几个段落如“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中刘刚老师边说边弹,详细、生动地进行分段讲解,赢得了在场所有听众的热烈掌声与赞叹。正是通过这样的专业教育与艺术实践,很多由刘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演奏上均表现出极高的技艺与成熟性。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鲁艺音乐系的老师们就秉承着“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从延安鲁艺到如今的沈阳音乐学院,已经历了七十余载的光荣岁月,刘刚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继承了鲁艺一代又一代音乐家的治学精神,成为沈阳音乐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刘刚正是带着这种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精神,将学生培养放在自己人生事业的第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教学岗位上,在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成就,如文化部第四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文化部“园丁奖”以及全国各大民族器乐专业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与称号。这些奖项与称号标志着刘刚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呕心沥血,饱含着一名“园丁”在音乐园地上的辛勤耕耘,也饱含着一名教授在民族器乐领域中的光辉成就。
自刘刚当上老师的那一刻起,他就从未放松过对于自己的要求,一心为教学,一心为民族器乐的发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97年,刘刚被任命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上任后,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准则 ——“一心做实事”。话说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更何况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刘刚在系主任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民乐系的建设与发展着想,坚持举办各类音乐会,参加各种级别的音乐比赛,组织系里的师生定期举行排练和演出活动,想尽办法为民乐系的建设发挥能量。值得一提的是,民乐系与学院其他表演专业相比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系里设置了两个奖项 ——“文精奖”和“艺湛奖”,这两个奖项的创设人就是系主任刘刚。2002年,刘刚获得第四届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得到了15000元奖金,拿到奖金后,他将这笔钱放到了系里,想着如何把它利用起来,经过思考后他决定,应该对系里文化课学习最好、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来鼓励系内更多的学生好好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于是他制定了一个10年计划,每学年每个奖项奖励800元,十年需要16000元,刘刚自己又拿出了1000元,凑足了10年奖励的基金。转眼到了2013年,刘刚又拿出了自己获得的奖金,开始了第二个10年规划。应当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奖项的设置,也不仅仅是一笔费用的支出,它是一个系的带头人不计得失、以一个领导的榜样力量所展示出来的作用,它充分反映出刘刚作为系主任对于民乐系的建设与维系,体现出刘刚对于民族器乐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以及无限的热爱。
对于民乐的发展,刘刚始终坚持实践第一,无论是对于民乐系还是对于民族器乐演奏者来说,没有演出实践就是空谈传承与发展。2000年,刘刚发起并组建了“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现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北方民族乐团”)。该团由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的优秀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组成,刘刚亲自任团长和艺术总监。2011年,在刘刚的发起下,民乐系又组建了目前国内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民族室内乐团“八音组合”。2012年,民乐系的“弹韵组合”成立,由琵琶专业的优秀学生组成;2013年,刘刚又发起组建了沈阳音乐学院“桐韵弹拨乐团”,精选了本校弹拨专业包括柳琴、琵琶、扬琴、古筝、中阮、大阮、三弦在内的学生40余人。这些乐团的组建与成立,为沈阳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教学搭建了实践的平台,为民族器乐专业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展示与检验实力的“基地”。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各类乐团和演奏的参与者,就需要有好的和新创作的民族器乐作品,为此,刘刚一直在努力寻找优秀的专业作曲家为民乐系的实践平台创作新作品,学院作曲专业的老师纷纷为民乐系的各个乐团创作新作品,而刘刚也终于找到了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力邀其加入民乐系担任乐团专职作曲,王云飞也没辜负刘刚的厚望,在较短的时间里相继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八阵图》《赫赫妮哪》《打令调》《菩提》《远思》等,作品经乐团的演出受到了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民乐系乐团排练过程中,作为团长的刘刚,几乎一次不落地都来参加,亲自指导演奏员的演奏风格和各个细节。在一次乐团排练一部朝鲜族风格的作品时,刘刚竟然跳起了朝鲜族舞蹈,使演奏员们更加深刻、直接地感受作品的韵律和风格特点。对于乐团的演奏,刘刚容不得一点瑕疵和问题,只要听到声音的感觉不对,他一定指出来,然后亲自指导和改正。不仅是工作时间,即使是在家休息,只要知道乐团在排练,他就立即赶到排练现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心被他们牵着,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样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下,北方民族乐团自成立以来举办和承接了百余场演出,如曾赴国家大剧院举办“华彩金秋——大型民族管弦音乐会”、“北方风情”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等,乐团也曾多次获奖,如2010年在辽宁省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展演比赛中获得8项金奖,2012年获得辽宁省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展演比赛8项金奖等;“八音组合”于2011年荣获辽宁省第三届民族器乐展演金奖、2012年荣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小型乐器组合组演奏奖(最高奖)、2013年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器乐组合比赛铜奖、同年荣获辽宁省第四届民族器乐(专业组)比赛暨首届东北三省民族器乐邀请赛组合组金奖;“弹韵组合”于2012年获首届辽源琵琶演奏国际大赛组合类金奖、2013年获辽宁省第四届民族器乐(专业组)比赛暨首届东北三省民族器乐邀请赛组合组金奖、2014年获得第二届“敦煌杯”全国民族器乐大赛职业重奏组金奖第一名等。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乐团,也同时是给团长、艺术总监于一身的刘刚最大的回报和鼓励。因此可以说,不论是作为系里的带头人,还是多个优秀文艺院团的艺术总监,刘刚始终以“重视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学”为己任,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工作、实践与创新播撒着光和热。
结 语
作为演奏家,刘刚对于琵琶演奏的要求是,“从事琵琶表演专业的人应该培养自己对声音色彩的感觉,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同时,更应在不违反自然规律并符合人的生理条件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和丰富演奏技能,做到从听觉中鉴赏音质,从演奏中完善音质。” 作为教育家,刘刚对于琵琶教学的信条是,要做学生课堂上的严师,生活上的慈父,不断地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不断提高。作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带头人,刘刚始终不计得失,一心奉献。作为乐团的团长、艺术总监,刘刚始终力求创出好成绩,争做全国一流的民族乐团。刘刚对民族音乐的态度是,重视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学,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成功就是这样,它永远属于有梦想、有追求、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的人,刘刚正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演奏家、这样的老师、这样的系主任、这样的团长!
参考文献
[1] 曹月.《琵琶演奏与教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刚.《琵琶文曲之鉴赏》[J].乐府新声,2001
[3] 刘刚.《琵琶演奏中的噪音问题》[J].乐府新声,2000
[4] 贾怡.《古朴雅正,气度非凡 —— 琵琶演奏家程午加》[J].人民音乐,2010
[5] 肖兴华.《记琵琶演奏家刘德海》[J].人民音乐,1982
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探寻刘刚教授:具有北方男人的豪爽、大气,演奏上却不失细腻情感和表达;从小习琴,并不是科班出身,却有着扎实的功底和专业的演奏技巧;一直致力于演出、比赛和民乐系的日常工作,又能把北方民族乐团、八音组合等多个乐团的团长、艺术总监当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他是独自练琴到深夜的学子,是舞台上万人瞩目的演奏家,是学生们眼中的严师与慈父,也是乐团中的带头人和榜样。在深入了解后笔者发现,他是一个对民乐充满着激情,全身心致力于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与传播的人。本文欲从刘刚的艺术成长经历、演奏实践、教育实践与领导实践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旨在发掘其贡献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一、发奋有为,学有所成
刘刚,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在那里,他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努力,迈出了音乐道路上的“第一步”。刘刚的少年时代恰逢我国“文革”时期,当时的“红色文艺”发展得异常火热、兴旺,“革命样板戏”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当时的刘刚正在学习二胡,并参加了“少年之家”宣传队进行各种演出。当时,家里的姐姐正在学习琵琶,琵琶的优美音色深深吸引了刘刚,他便在姐姐不练琴的时候拿起琵琶自己弹奏。一次姐姐的琵琶老师听到了刘刚的演奏,发现了他的悟性和天赋,为他开启了琵琶演奏的艺术之路。
1970年6月,丹东市“革命样板戏学习班”招收学员,刘刚背着一把琵琶和一把二胡参加了考试,结果竟然获得考官的一致好评,当天下午就被录取,成为学习班中最小的学员。学习班采取军事化管理,穿上了绿色军装的他备感气派和荣耀。在学习班中,刘刚主要学习琵琶,同时还学习与演奏其他多种乐器,包括二胡、打击乐、小提琴、小号、长号等,极大丰富了他的演奏经验。1972年学习班解散后,全国各地开始恢复设立地方文艺团体,丹东市也相继成立了“丹东市京剧团”、“丹东市歌舞团”以及“丹东市评剧团”等文艺团体,由于刘刚的演奏水平与出色表现,他被分配到“丹东市歌舞团”担任骨干演奏员,从而步入了专业演奏的道路。进团后,刘刚始终坚持练习琵琶演奏技艺,至1978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之前,他几乎每天都坚持练琴,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在这一段时期里,由于歌舞团全团都挤在当时的剧场里,因此缺少练琴的地方,刘刚就将自己的“琴房”设在了公共厕所的过道旁,每次练琴前先将厕所打扫干净,开窗通风,然后开始练习。他并不认为这有多么艰苦,反而觉得那里很安静,非常适合练琴。但刘刚知道,要想弹好琴,只有刻苦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多听音响,学习优秀演奏家对乐谱的处理和风格的把握。由于当时的音响资料非常匮乏,团里的播放设备也十分有限,只有一台演出用的功放录音机,为了感受多种乐曲风格,刘刚专门跑到沈阳去复制录音带,回去求团里负责音响的师傅帮他放录音,然后边听边学习、边听边感受。当时团里的演出任务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于是他随团参与了许多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大小演出,包括器乐演奏、舞蹈、二人转、山东琴书等,同时也接触了包括东北地区、新疆、西藏等不同民族的众多音乐风格,可谓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演。正是经过歌舞团的历练,接触了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为刘刚后来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把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3月,为了追求更高的梦想,刘刚离开了丹东市歌舞团,带着对琵琶的爱与执着进入沈阳音乐学院。由于十年“文革”使得高考停滞了多年,全国各高等音乐与艺术院校都呈现出招生名额少、报考人数多、考生年龄差距大等现象,而当时的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在那一届的招生中只招收了14名学生,其中琵琶专业仅有刘刚1人。进入大学的刘刚,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与练琴,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演奏技术与技巧。在大学期间,刘刚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练琴上,有时在半夜里来了一些灵感,他就立即跑到琴房无比兴奋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见此情景,很多同学都被他的刻苦和痴迷所折服。正是因为这种执着与努力,使得他的琵琶演奏技艺飞速进步,1980年,沈阳音乐学院选定刘刚作为辽宁省学校代表参加“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能够获得这一参赛资格,表明当时的刘刚已经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在这次比赛之前,刘刚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是紧张,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因此加倍地练习参赛作品;另一方面是兴奋,能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可以看到其他院校琵琶演奏参赛者的专业水平。在比赛中,评委对这位来自地方音乐学院的学生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其为“第三世界”放了一颗“卫星”,刘刚也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回到学校后,刘刚增强了自信心并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总结了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使自己获得更加全面的进步。此后,大学期间的刘刚又代表学校参加了“沈阳音乐周”、“长春音乐周”、“哈尔滨之夏”等多次演出与比赛,均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和广泛好评。可以说,刘刚的琵琶演奏水平就是在一次次的总结与历练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发扬与繁荣中华民族器乐琵琶演奏之路上。
二、学贯中西,琴艺精湛
刘刚潜心于琵琶演奏几十载,在不断的摸索、探究与实践中深得演奏之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不仅功底深厚、技艺精湛,而且感情处理极其细腻,十分重视对乐曲的深层次理解和演奏的二度创作。因此,他的表演带给听众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流动,还使听众欣赏音乐当中体验演奏者的内心倾诉并相互之间产生共鸣。 关于中西“结合”的问题,往往不会与民乐演奏一同谈及,但刘刚却并不这么认为,他恰恰觉得中国民乐演奏需要借鉴西洋、学习西方音乐的优秀因素,使民乐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更加流畅与细腻。同时他还认为,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应该被拿来借鉴与学习,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艺术种类之间绝不应相互排斥,相反却能彼此借鉴获得创新上的灵感。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刘刚家中的音响资料非常多,其中不仅有民乐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洋音乐,包括交响乐、歌剧、器乐独奏作品等等。刘刚认为,民乐固然有自己的特点,即无尽的韵味、鲜明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不得不承认,西洋音乐具有大气磅礴、立体感强、节奏严格统一等特点,这些是民乐演奏需要学习西洋乐的地方。针对这一方面,他认为,琵琶有四根琴弦,因此必然存在和声,也就需要借鉴西洋的演奏技法和音响效果。琵琶属于弹拨乐器,与弦乐器不同,它是由点形成线,演奏旋律性的乐曲时需要均匀、连贯,而这一方面就可借鉴小提琴拉奏时的演奏技法甚至是声乐演唱的线条性和连贯性。不仅是音乐方面,就连绘画、书法的艺术元素都被刘刚融入了琵琶演奏。比如在弹奏某段乐曲时,他的脑海里就能够联想到某幅画作,然后随着乐曲的发展勾勒出自己的“绘画作品”,抑或是书法,各种不同体的字,代表不同风格的乐曲,而写字时的速度变化、轻重缓急、力度控制都是琵琶演奏不可或缺的方法。因此,在刘刚眼中,任何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通且可相互借鉴与学习,甚至能够给彼此提供意想不到的灵感与帮助。
与此同时,刘刚也十分重视演奏实践。在舞台上,他总是能把最好的音乐表现带给观众,为了更好地演绎琵琶经典曲目,他总是一遍遍地读谱、研究和琢磨,然后将乐谱中原本没有生命的音符赋予全新的生命和活力,让每一位听过他演奏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真情实感。这些表现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刘刚不断思考与实践中逐渐总结出的精华。首先,专业的演奏技巧是琵琶表演的基础,在这一方面,刘刚专门针对琵琶演奏中易于产生噪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做了深入的探究,要做到避免噪音,右手需要做到触弦速度快,触弦深浅适度,触弦点得当,力度把握适中、保护指甲的质量,尤其是在左手上要做到按音位置准确、扎实,品相排列规范等。其次,在乐曲的理解和表达上,刘刚非常重视运用独到的演奏方式来诠释作品,在这一方面,他十分注重在演奏上的爆发力。例如在他十分擅长演奏的大型琵琶舞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当中,他经常运用大幅度的扫弦、拂弦、大段轮指来表现作品,继而形成他所具有的演奏特点。在琵琶文曲的演奏上,他非常重视乐曲的意境解读和情感表现,例如在演奏《大浪淘沙》《陈隋》《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作品时,他注重音乐表现的音色,并突出音乐语言的抒情与甜美,由此在触弦的角度,对于力度的控制和对于音色、音准的要求以及拉弦、揉弦等技法
都十分讲究、到位,继而对乐曲的标题、结构、艺术风格和意境给予了全方位的表现与展示。正是由于刘刚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不断追求与磨练,他的演奏总是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给观众,继而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继1980年获得“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三等奖以后,他相继获得了1982年文化部全国民族乐器展演比赛优秀表演一等奖、2005年获得了辽宁省文联和辽宁省音协举办的第三届音乐“金钟奖”表演奖、2007年获得辽宁省艺术节金奖等奖项。此外,刘刚的精湛技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同时在世界各地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几十年来,他应邀出访了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爱尔兰、苏格兰、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朝鲜和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举办的国际艺术节和音乐节,还曾数十次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他的演奏曾被日本音乐界和媒体赞誉为“具有魔力的实力派琵琶演奏家”。
三、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1982年大学毕业后,凭借着大学期间的优秀表现和突出成绩,刘刚留校做了教员,开始了他作为中国民族器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之路。虽然刚刚从教没什么经验,但自任教的一开始他就下定决心认真教学,除了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外,他还将业余时间也拿出来给学生加课,一名学生每周至少上两次专业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刘刚一边教学一边体会、琢磨,想着怎样才能面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基础、悟性以及理解能力都各有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刘刚对每一位学生分别进行了重点培养和一般培养。“重点培养”即对专业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重点教学,使其朝着全国顶尖和优秀琵琶演奏者的方向发展。作为“重点教学”的成果之一,徐贺同学就是刘刚老师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突出代表。徐贺5岁起就随刘刚学习琵琶,至本科毕业后现已成长为青年琵琶演奏家。200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大赛中,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徐贺参加了此次大赛的少年组比赛,虽然当时他的年龄不大,但演奏的水平完全达到了青年组选手的程度,大赛评委对于徐贺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徐贺在此次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后徐贺在刘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又连续参加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包括2009年获得中央电视台CCTV民族器乐大赛银奖、“楚汉杯”全国琵琶大赛银奖、辽宁省第二届民族器乐展演金奖。2011年获得首届“敦煌杯”全国青少年琵琶大赛金奖、辽宁省第三届民族器乐展演金奖、辽宁省艺术节金奖。2012年获得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 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弹拨青年组演奏奖(最高奖)和“组合组”演奏奖(最高奖)、首届辽源琵琶演奏国际大赛金奖,2014年获得第二届“敦煌杯”全国琵琶大赛职业A组金奖。作为琵琶演奏专业重点培养的学生,除徐贺以外,刘刚培养的学生如田甜、刘扬等也都在国内外民族器乐大赛中获得过优异的成绩。 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刘刚从不放松对其在专业培养上的严格要求。在教学中,他始终都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熟记他们的文化水平、脾气秉性、演奏水平和接受程度,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最后通过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使其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进步和突破。在教学中,刘刚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严格和规范的训练,因为没有好的基本功与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情感处理,器乐演奏的二度创作就无从谈起。为此他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保证练琴时间,每天坚持固定时间进行基础练习,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将练习的效果最大化。其次是对声音效果的追求与处理以及体会和理解作品方面,他要求学生要学会读懂作品,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多听音响资料,边模仿边转化,最终使演奏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情感表达。同时在教学中他还要求学生注意对作品细节在演奏上的把握,例如在处理传统琵琶文曲作品当中,他要求在推弦、拉弦、揉弦等技法上要细腻到对每一个音的音准、音色和音量的要求;在演奏传统琵琶武曲作品时则要求学生注重指力上的质量,在扫弦、拂弦、摇指等技法上努力将北方人的粗犷、豪迈的性格展现出来。再次是重视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刘刚认为,演奏者是连接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要有足够的能力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听众,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创作者的理念与情感,引起共鸣,而在教学实践上,刘刚十分关注自己的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一次刘刚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演出当中,刘刚老师演奏的《十面埋伏》给在座的学生、老师以及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刘刚老师并没有立即演奏作品,而是开口说道:“刘邦的部队,集合!”随后开始弹奏乐曲的第一个段落“列营”,此情此景顿时引起全场观众的惊叹与喝彩,在接下来的几个段落如“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中刘刚老师边说边弹,详细、生动地进行分段讲解,赢得了在场所有听众的热烈掌声与赞叹。正是通过这样的专业教育与艺术实践,很多由刘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演奏上均表现出极高的技艺与成熟性。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鲁艺音乐系的老师们就秉承着“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从延安鲁艺到如今的沈阳音乐学院,已经历了七十余载的光荣岁月,刘刚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继承了鲁艺一代又一代音乐家的治学精神,成为沈阳音乐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刘刚正是带着这种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精神,将学生培养放在自己人生事业的第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教学岗位上,在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成就,如文化部第四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文化部“园丁奖”以及全国各大民族器乐专业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与称号。这些奖项与称号标志着刘刚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呕心沥血,饱含着一名“园丁”在音乐园地上的辛勤耕耘,也饱含着一名教授在民族器乐领域中的光辉成就。
自刘刚当上老师的那一刻起,他就从未放松过对于自己的要求,一心为教学,一心为民族器乐的发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97年,刘刚被任命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上任后,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准则 ——“一心做实事”。话说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更何况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刘刚在系主任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民乐系的建设与发展着想,坚持举办各类音乐会,参加各种级别的音乐比赛,组织系里的师生定期举行排练和演出活动,想尽办法为民乐系的建设发挥能量。值得一提的是,民乐系与学院其他表演专业相比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系里设置了两个奖项 ——“文精奖”和“艺湛奖”,这两个奖项的创设人就是系主任刘刚。2002年,刘刚获得第四届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得到了15000元奖金,拿到奖金后,他将这笔钱放到了系里,想着如何把它利用起来,经过思考后他决定,应该对系里文化课学习最好、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来鼓励系内更多的学生好好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于是他制定了一个10年计划,每学年每个奖项奖励800元,十年需要16000元,刘刚自己又拿出了1000元,凑足了10年奖励的基金。转眼到了2013年,刘刚又拿出了自己获得的奖金,开始了第二个10年规划。应当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奖项的设置,也不仅仅是一笔费用的支出,它是一个系的带头人不计得失、以一个领导的榜样力量所展示出来的作用,它充分反映出刘刚作为系主任对于民乐系的建设与维系,体现出刘刚对于民族器乐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以及无限的热爱。
对于民乐的发展,刘刚始终坚持实践第一,无论是对于民乐系还是对于民族器乐演奏者来说,没有演出实践就是空谈传承与发展。2000年,刘刚发起并组建了“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现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北方民族乐团”)。该团由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的优秀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组成,刘刚亲自任团长和艺术总监。2011年,在刘刚的发起下,民乐系又组建了目前国内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民族室内乐团“八音组合”。2012年,民乐系的“弹韵组合”成立,由琵琶专业的优秀学生组成;2013年,刘刚又发起组建了沈阳音乐学院“桐韵弹拨乐团”,精选了本校弹拨专业包括柳琴、琵琶、扬琴、古筝、中阮、大阮、三弦在内的学生40余人。这些乐团的组建与成立,为沈阳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教学搭建了实践的平台,为民族器乐专业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展示与检验实力的“基地”。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各类乐团和演奏的参与者,就需要有好的和新创作的民族器乐作品,为此,刘刚一直在努力寻找优秀的专业作曲家为民乐系的实践平台创作新作品,学院作曲专业的老师纷纷为民乐系的各个乐团创作新作品,而刘刚也终于找到了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力邀其加入民乐系担任乐团专职作曲,王云飞也没辜负刘刚的厚望,在较短的时间里相继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八阵图》《赫赫妮哪》《打令调》《菩提》《远思》等,作品经乐团的演出受到了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民乐系乐团排练过程中,作为团长的刘刚,几乎一次不落地都来参加,亲自指导演奏员的演奏风格和各个细节。在一次乐团排练一部朝鲜族风格的作品时,刘刚竟然跳起了朝鲜族舞蹈,使演奏员们更加深刻、直接地感受作品的韵律和风格特点。对于乐团的演奏,刘刚容不得一点瑕疵和问题,只要听到声音的感觉不对,他一定指出来,然后亲自指导和改正。不仅是工作时间,即使是在家休息,只要知道乐团在排练,他就立即赶到排练现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心被他们牵着,出于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样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下,北方民族乐团自成立以来举办和承接了百余场演出,如曾赴国家大剧院举办“华彩金秋——大型民族管弦音乐会”、“北方风情”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等,乐团也曾多次获奖,如2010年在辽宁省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展演比赛中获得8项金奖,2012年获得辽宁省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展演比赛8项金奖等;“八音组合”于2011年荣获辽宁省第三届民族器乐展演金奖、2012年荣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小型乐器组合组演奏奖(最高奖)、2013年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器乐组合比赛铜奖、同年荣获辽宁省第四届民族器乐(专业组)比赛暨首届东北三省民族器乐邀请赛组合组金奖;“弹韵组合”于2012年获首届辽源琵琶演奏国际大赛组合类金奖、2013年获辽宁省第四届民族器乐(专业组)比赛暨首届东北三省民族器乐邀请赛组合组金奖、2014年获得第二届“敦煌杯”全国民族器乐大赛职业重奏组金奖第一名等。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乐团,也同时是给团长、艺术总监于一身的刘刚最大的回报和鼓励。因此可以说,不论是作为系里的带头人,还是多个优秀文艺院团的艺术总监,刘刚始终以“重视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学”为己任,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工作、实践与创新播撒着光和热。
结 语
作为演奏家,刘刚对于琵琶演奏的要求是,“从事琵琶表演专业的人应该培养自己对声音色彩的感觉,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同时,更应在不违反自然规律并符合人的生理条件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和丰富演奏技能,做到从听觉中鉴赏音质,从演奏中完善音质。” 作为教育家,刘刚对于琵琶教学的信条是,要做学生课堂上的严师,生活上的慈父,不断地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不断提高。作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带头人,刘刚始终不计得失,一心奉献。作为乐团的团长、艺术总监,刘刚始终力求创出好成绩,争做全国一流的民族乐团。刘刚对民族音乐的态度是,重视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学,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成功就是这样,它永远属于有梦想、有追求、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的人,刘刚正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演奏家、这样的老师、这样的系主任、这样的团长!
参考文献
[1] 曹月.《琵琶演奏与教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刚.《琵琶文曲之鉴赏》[J].乐府新声,2001
[3] 刘刚.《琵琶演奏中的噪音问题》[J].乐府新声,2000
[4] 贾怡.《古朴雅正,气度非凡 —— 琵琶演奏家程午加》[J].人民音乐,2010
[5] 肖兴华.《记琵琶演奏家刘德海》[J].人民音乐,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