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中,新闻报道要发挥作用,应努力改进传播方法,转变文风,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 文风 改进
当前新闻报道文风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广大受众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新闻报道只有在推进全方位改革的同时,深化新闻报道方法及文风的改革,努力贴近社会与人民群众生活,关注读者需求,更好地引导舆论重任,才能吸引广大读者,立于不败之地。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变化
时下媒介市场过剩,竞争压力大,受众开始自主地对媒体进行选择,并且受众已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报纸的新闻报道活动在大环境下有了新的变化。
1、传播主体的变化
以往新闻报道被传统报纸媒体主导,信源主要是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讯员与新闻工作者的职能为制作、采集新闻报纸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播客等,普通民众因新媒体出现获得了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博客开创了与传统报纸不同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2、灵活多样的报道形态
当前报纸报道发展趋向多样化,打破了以往传统报道的刻板性和单一性。总体看,报纸报道在量和质两个层次上发生着变化。质的层次上:报纸文笔和风格多样灵活,向个性化发展;评论与报道并行。量的层次上:报纸版面上明显增加了评论的比重,有些报纸像《经济观察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上海青年报》等设立了专版评论,多种方式的报道在这些版面里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报纸风格的特色言论。上述报道风格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平民化、便捷性、互动性。此变化反映了报纸报道对当前环境的适应性的调整发展。
3、传播方式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功能增强,发布新闻的方法多样化。从当前的状况看,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形态已开始融合,正以新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面目出现。更多的报纸采用多媒体方式在多种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写、说等手段的组合,使报纸新闻传播方式表现出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的特点。如2006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子报纸形式,即在我们常见的电子报纸的基础上增加“朗读”功能。读者打开任一版面的任何一篇文章,只要点击“朗读”,便能“听”到新闻。这样的方法,让可视化的信息变得视听兼备,这不仅给予了盲人细心周到的人文关怀,还为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调节视听器官,缓解疲劳,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与丰富的传递手段还为我们营造了美妙的生活场和情境场。
二、报道深入推进与改文风的策略
1、深度开掘新闻事实,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报纸、广播、电视分别受其特定表现形式的束缚而只能为受众提供单一的文字、音频或视频,因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其传送的信息量也很有限,而因特网上的信息却具有海量的特点,且品种繁多,容量巨大,报纸化身其中如同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运用文字处理、图像编辑、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软件,在网页后台的操作下,网上新闻可以进行多媒体写作,最终呈现声音、画面、文字的一体性,再加上超链接功能的应用,最终使信息的表达形式异常丰富。多媒体和超文本给我们的新闻写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写作方式更加客观,从多维的角度和用多种表现手法对新闻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让记者编辑调动种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和领悟新闻事实,让网民调动各种感官去理解和接受新闻。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这种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人们的感官平衡,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民日报》依托人民网这个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交互性的优势,给报纸的发展和改进带来了明显的好处。首先,《人民日报》在其每一个电子版后面设置“我给版面打分”栏,网民在浏览完该版内容后,可就版面的内容、排版、美观等方面作出自己的综合评价,在1-5分的区分段之间给出自己的分数,网民每打完一个分数,网上都会有记录,并且同步更新“参与评分人数”和“本版得分”。紧随其后,网民还可以进行自主评报,就每一期报纸或者每一个版面甚至每一篇文章进行点评,内容可褒可贬,言辞尖锐含蓄皆当,只要理性、客观即可。
2、在新闻生产流程中形成改文风机制
(1)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要将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市场意识融入新闻生产流程,优化、重塑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发布模式,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提升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发布等各环节的交互性,促进文风的动态生成、更新。议题设置上,要在政府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和受众看点中找到平衡,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贴近中引导舆论。
(2)在采集环节,深入基层,增强贴近性。要深化走基层内涵,扩大走基层外延,贴近基层、贴近现场、贴近群众。走基层要深入,就要拒绝形式主义。此外,要增强受众意识,提高“走转改”的针对性。
(3)在写作环节,应增强新媒体意识。媒体应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传播生态下主流媒体的内容架构和话语方式。具体说来,媒体可不断更新写作案例和细则,提高写作规范化水平;通过培训研讨等手段提升单体能力,赋予记者规范写作、创新写作的压力和动力,形成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写作氛围。这方面,很多主流媒体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如2011年6月新华社播发的“微博体通讯”《“向革命前辈借点勇气吧!”——互联网领军人物眼中的“红色奋斗”》引起反响,让我们窥见话语方式创新的广阔空间和潜能。
(4)在编辑呈现环节,要适应双向传播模式,增强受众意识和交互意识。新媒体快速发展并逐渐跻身主流媒体,对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战。在编辑、传播、呈现上,要根据受众需求和载体特点、通过多次交互进行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内容加工和价值延伸,优化新闻信息内容结构、产品形式、话语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和受众评价。只有本着受众意识和交互意识,在文风上才会出现多维、多态的景观,从而最大化新闻价值,最小化传受距离。 (5)在评价考核环节,要打造更开放、更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考核评价环节,需要增强专业评审和受众评价的话语权,要加大贴近性、可读性等评价指标的权重,打造更具开放性、动态性、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拉开考核层次,从而倒逼文风不断更新,形成文风生成与流变的良性循环,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多元的多样化文风。例如,对编发会议材料的稿件赋予低分,甚至可以不计入考核;加大对素材鲜活、观点独到、解读深刻的稿件的奖励力度。
3、在新闻表达层面落实“改文风”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刊发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满足了人民群众需求。但是也有部分文章存在问题,有些文章大段抄录文件,一味堆砌概念,显得空泛迂阔;有的片面追求辞藻华丽,刻意讲求排比、对仗,导致词不达义;有的写法近乎程式化,被人们揶揄为“穿靴戴帽”,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谈的是现实问题,却不着边际。空话套话多,篇幅过长,难以卒读。读者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没有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腹中空空、言之无物。新闻报道要扩大影响力,就要在改进文风上努力,新闻报道改文风,需要改变生硬僵化的话语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软化”甚至粗鄙化。新闻报道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学会网络表达方式,还要保持应有的风格化及严肃性,兼顾多样化及规范化。要规范化,细化要求,有章可循。善用事实说话,慎用价值判断。缺乏客观姿态损害公信,缺乏理性态度损害专业,缺乏逻辑叙述无力说服。因此媒体应强化专业性,小心求证,逼近真相,而不要用价值和感情代替事实、削弱客观。尤其在当下网络舆论风生水起、鱼龙混杂、习惯站队的情况下,媒体更应强化调查求证、深度解读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用立场代替思考。改进文风,就要摒弃空话套话,用清新朴实的文字、生动活泼的语言、亲切生动的表达,进一步提升宣传实效。
三、凸显互动性特征
互动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最本质区别,这主要是较之于传统媒体由传者到受众的线性新闻传播方式而言,因特网将人们从传统的被动获取信息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采用主动交互式的选择来获取信息。用户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发布者,传者与受众的角色是可更替的,由于网络独具交互技术,受众之间可以利用它跨越空间进行广泛、充分的交流,比起传统媒介,它的信息反馈非常迅速、畅通,从而形成双向互动传播。□
参考文献
①庄颖娜,《报纸新闻评论的形态变化及功能拓展》,《新闻导刊》,2013(6)
②许向东,《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走势》,《新闻传播》,2013(5)
③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趋势》,华夏出版社,2006
④《新闻类主持人语言表达追求》,《中国播音主持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⑤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作者:江西广播电视报社编辑)
责编:周蕾
【关键词】新闻报道 文风 改进
当前新闻报道文风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广大受众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新闻报道只有在推进全方位改革的同时,深化新闻报道方法及文风的改革,努力贴近社会与人民群众生活,关注读者需求,更好地引导舆论重任,才能吸引广大读者,立于不败之地。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变化
时下媒介市场过剩,竞争压力大,受众开始自主地对媒体进行选择,并且受众已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报纸的新闻报道活动在大环境下有了新的变化。
1、传播主体的变化
以往新闻报道被传统报纸媒体主导,信源主要是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讯员与新闻工作者的职能为制作、采集新闻报纸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播客等,普通民众因新媒体出现获得了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博客开创了与传统报纸不同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2、灵活多样的报道形态
当前报纸报道发展趋向多样化,打破了以往传统报道的刻板性和单一性。总体看,报纸报道在量和质两个层次上发生着变化。质的层次上:报纸文笔和风格多样灵活,向个性化发展;评论与报道并行。量的层次上:报纸版面上明显增加了评论的比重,有些报纸像《经济观察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上海青年报》等设立了专版评论,多种方式的报道在这些版面里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报纸风格的特色言论。上述报道风格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平民化、便捷性、互动性。此变化反映了报纸报道对当前环境的适应性的调整发展。
3、传播方式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功能增强,发布新闻的方法多样化。从当前的状况看,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形态已开始融合,正以新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面目出现。更多的报纸采用多媒体方式在多种终端介质上实现听、读、写、说等手段的组合,使报纸新闻传播方式表现出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的特点。如2006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子报纸形式,即在我们常见的电子报纸的基础上增加“朗读”功能。读者打开任一版面的任何一篇文章,只要点击“朗读”,便能“听”到新闻。这样的方法,让可视化的信息变得视听兼备,这不仅给予了盲人细心周到的人文关怀,还为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调节视听器官,缓解疲劳,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与丰富的传递手段还为我们营造了美妙的生活场和情境场。
二、报道深入推进与改文风的策略
1、深度开掘新闻事实,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报纸、广播、电视分别受其特定表现形式的束缚而只能为受众提供单一的文字、音频或视频,因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其传送的信息量也很有限,而因特网上的信息却具有海量的特点,且品种繁多,容量巨大,报纸化身其中如同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运用文字处理、图像编辑、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软件,在网页后台的操作下,网上新闻可以进行多媒体写作,最终呈现声音、画面、文字的一体性,再加上超链接功能的应用,最终使信息的表达形式异常丰富。多媒体和超文本给我们的新闻写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写作方式更加客观,从多维的角度和用多种表现手法对新闻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让记者编辑调动种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和领悟新闻事实,让网民调动各种感官去理解和接受新闻。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这种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人们的感官平衡,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民日报》依托人民网这个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交互性的优势,给报纸的发展和改进带来了明显的好处。首先,《人民日报》在其每一个电子版后面设置“我给版面打分”栏,网民在浏览完该版内容后,可就版面的内容、排版、美观等方面作出自己的综合评价,在1-5分的区分段之间给出自己的分数,网民每打完一个分数,网上都会有记录,并且同步更新“参与评分人数”和“本版得分”。紧随其后,网民还可以进行自主评报,就每一期报纸或者每一个版面甚至每一篇文章进行点评,内容可褒可贬,言辞尖锐含蓄皆当,只要理性、客观即可。
2、在新闻生产流程中形成改文风机制
(1)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要将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市场意识融入新闻生产流程,优化、重塑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发布模式,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提升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发布等各环节的交互性,促进文风的动态生成、更新。议题设置上,要在政府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和受众看点中找到平衡,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贴近中引导舆论。
(2)在采集环节,深入基层,增强贴近性。要深化走基层内涵,扩大走基层外延,贴近基层、贴近现场、贴近群众。走基层要深入,就要拒绝形式主义。此外,要增强受众意识,提高“走转改”的针对性。
(3)在写作环节,应增强新媒体意识。媒体应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传播生态下主流媒体的内容架构和话语方式。具体说来,媒体可不断更新写作案例和细则,提高写作规范化水平;通过培训研讨等手段提升单体能力,赋予记者规范写作、创新写作的压力和动力,形成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写作氛围。这方面,很多主流媒体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如2011年6月新华社播发的“微博体通讯”《“向革命前辈借点勇气吧!”——互联网领军人物眼中的“红色奋斗”》引起反响,让我们窥见话语方式创新的广阔空间和潜能。
(4)在编辑呈现环节,要适应双向传播模式,增强受众意识和交互意识。新媒体快速发展并逐渐跻身主流媒体,对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战。在编辑、传播、呈现上,要根据受众需求和载体特点、通过多次交互进行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内容加工和价值延伸,优化新闻信息内容结构、产品形式、话语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和受众评价。只有本着受众意识和交互意识,在文风上才会出现多维、多态的景观,从而最大化新闻价值,最小化传受距离。 (5)在评价考核环节,要打造更开放、更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考核评价环节,需要增强专业评审和受众评价的话语权,要加大贴近性、可读性等评价指标的权重,打造更具开放性、动态性、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拉开考核层次,从而倒逼文风不断更新,形成文风生成与流变的良性循环,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多元的多样化文风。例如,对编发会议材料的稿件赋予低分,甚至可以不计入考核;加大对素材鲜活、观点独到、解读深刻的稿件的奖励力度。
3、在新闻表达层面落实“改文风”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刊发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满足了人民群众需求。但是也有部分文章存在问题,有些文章大段抄录文件,一味堆砌概念,显得空泛迂阔;有的片面追求辞藻华丽,刻意讲求排比、对仗,导致词不达义;有的写法近乎程式化,被人们揶揄为“穿靴戴帽”,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谈的是现实问题,却不着边际。空话套话多,篇幅过长,难以卒读。读者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没有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腹中空空、言之无物。新闻报道要扩大影响力,就要在改进文风上努力,新闻报道改文风,需要改变生硬僵化的话语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软化”甚至粗鄙化。新闻报道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学会网络表达方式,还要保持应有的风格化及严肃性,兼顾多样化及规范化。要规范化,细化要求,有章可循。善用事实说话,慎用价值判断。缺乏客观姿态损害公信,缺乏理性态度损害专业,缺乏逻辑叙述无力说服。因此媒体应强化专业性,小心求证,逼近真相,而不要用价值和感情代替事实、削弱客观。尤其在当下网络舆论风生水起、鱼龙混杂、习惯站队的情况下,媒体更应强化调查求证、深度解读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用立场代替思考。改进文风,就要摒弃空话套话,用清新朴实的文字、生动活泼的语言、亲切生动的表达,进一步提升宣传实效。
三、凸显互动性特征
互动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最本质区别,这主要是较之于传统媒体由传者到受众的线性新闻传播方式而言,因特网将人们从传统的被动获取信息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采用主动交互式的选择来获取信息。用户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发布者,传者与受众的角色是可更替的,由于网络独具交互技术,受众之间可以利用它跨越空间进行广泛、充分的交流,比起传统媒介,它的信息反馈非常迅速、畅通,从而形成双向互动传播。□
参考文献
①庄颖娜,《报纸新闻评论的形态变化及功能拓展》,《新闻导刊》,2013(6)
②许向东,《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走势》,《新闻传播》,2013(5)
③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趋势》,华夏出版社,2006
④《新闻类主持人语言表达追求》,《中国播音主持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⑤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作者:江西广播电视报社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