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的来说,贝鲁特的战斗证明以军能在城市环境中熟练使用坦克装甲车辆,面对令人生畏的大城市贝鲁特的挑战,他们虽然遭受了无法避免的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但是仍然表现出色。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11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一些反以抵抗团体也在该国南部建立基地,其中最有名的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他们经常用火炮和喀秋莎火箭轰炸以色列村镇。1970年约旦国王侯赛因发起“黑九月”驱逐行动后,更多的巴勒斯坦人涌进黎巴嫩,到1975年黎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已超过30万,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乃至政府,几乎成为“国中之国”,最终导致黎巴嫩内战的爆发,邻国叙利亚根据阿拉伯联盟的决议,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进军黎巴嫩,当地局势日趋复杂。
1982年上半年,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武装加大对以色列目标的袭击力度,这些事件不可避免地导致以色列国防军(IDF)轰炸巴解营地作为报复,以国内要求一劳永逸地终止这种无休无止的“暴力循环”的呼声逐渐抬头。以军曾四次在黎以边境集结入侵部队,但每次都取消了地面进攻。6月3日,当巴解武装人员刺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阿戈夫未遂后,以色列内阁抓住口实,迅速批准向黎巴嫩派兵,行动名称为“加利利和平”。
巷战的考验
客观而言。此时以色列的安全环境与军事实力已大为改善。先是筋疲力尽的埃及政府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选择与以色列单独媾和,以色列基本脱离南北两线作战的窘境。而美国全力弥补以色列国防军在1973年战争中的损失,至1977年6月。以色列已补齐了它在物资上的全部损失,像坦克数量增加了30%,炮兵增加1倍,装甲人员输送车增加了8倍,飞机增加了30%。当1977年以色列议会选举中成功领导利库德集团击败执政29年的工党,并因此出任总理的贝京开始执掌这个国家时。以军不仅修补了1973年战争中暴露出来的弱点,还拥有了更加精良的装备,战争物资储备量也充足到不再需要美国紧急空运(或者说能经得住武器交货暂时中断或美国其他制裁措施)的地步,正因为如此,以色列政府有更多的本钱进行军事选择。
起初,以政府只是设想有限度侵入黎巴嫩南部40公里,到达黎首都贝鲁特边缘,将巴解清除出黎南部。在那里建立一个安全区,使以色列北部免受巴解炮火的伤害,但以色列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Ariel Sharon)和国防军总参谋长拉斐尔,埃坦(Rafael Eitan)却别有用意,他们打算完全根除巴解在黎巴嫩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影响,扶植一个亲西方的黎巴嫩政府,从而维护以北部的安全。沙龙和埃坦雄心勃勃地拿出“96个小时到达贝鲁特”的作战时间表,争得了以总理贝京的支持,不过打击巴解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将驻黎叙军拉入战团,为防止战争升级,导致背后支持叙利亚的苏联参战,以色列内阁坚持保留战役行动的最终处置权。
“加利利和平”行动对以军来说是一次考验,并将直接挑战它的作战条令和传统。在过去的中东战争中,以军坦克主要在沙漠和空旷地带作战,它的机动性和远距离火力优势十分突出。而在黎巴嫩,它必须在崎岖的山区和空间狭小、拥堵的城市中心作战。以色列的城市战条令采取了当时的典型方法,即尽可能地包围和绕过城市。如有必要,坦克将在步兵的支援下充当先头部队攻入市区,如果难以实现,则由步兵打头阵,坦克随之开进。炮兵提供间接火力支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进入市区对顽固目标实施直接火力打击。以色列入历来对装甲部队的重视使他们预先演练了这些战术,但在实践中,只有正规装甲和步兵部队才接受过高强度的城市战训练,而大量预备役部队通常接受的城市战训练很有限。
在城市战中,以军装甲部队按照条令规定处于步兵司令部的组织编制之下,作为支援武器执行任务。指挥官通过与前线观察员和空军联络官建立联系,加强部队的指挥、控制和对联合兵种的指挥。各级战术指挥官都希望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与行动自由,这是以色列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色列标准的交战规则允许对藏匿敌对力量的建筑物实施重火力打击,但强调要将平民的伤亡降至最低点。虽然以军依靠炮兵和坦克提供重火力,但他们还试图使用“非致命武器”占领市区。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以色列入希望使用扬声器和传单劝告平民离开战区。而一些亲以色列平民則被雇佣为向导,或向以军提供巴解武装的情报。
联合国士兵的麻烦
战争在1982年6月1日已经开始,以色列大规模空袭地中海沿岸的巴解基地和弹药库(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不过在地面,以色列军队直到6月6日上午儿时才开进南黎巴嫩。以军出动了5个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及两个加强旅,首要目标是夺取由1500~2000名巴解武装防守的三个黎巴嫩边境防线支撑点。以军主攻方向放在西线,以军用两个师拿下提尔(Tyre),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推进到西顿,与在此地实施两栖登陆的部队会合,共同向贝鲁特(Beirut)发展进攻。负责支援的以军第162装甲师被派至中线,进攻波弗特城堡(Beaufort Castle)——由一个旅把守的巴解指挥中心,得手后再沿西北向公路突击至西顿,以支持沿海岸线推进的友邻部队。东线方面,在一个空降旅和一个步兵旅协助下,以军第252装甲师和第90预备师负责切断重要的贝鲁特一大马士革公路,防止叙利亚的进一步增援或者干涉。如果行动成功的话,叙利亚军事力量将被迫从黎巴嫩撒出。
由于在黎以边境40公里内没有叙利亚部队,再加上许多黎巴嫩民兵组织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军相对于巴解武装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以军在进攻发起的最初几天里如入无人之境。不过,在黎巴嫩南部执勤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却给以军制造麻烦,以军部队被命令不得与联合国士兵交火,同时联合国士兵也得到指令,除非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否则必须坚守岗位,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任何形式的对峙都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国际反响。一支尼泊尔维和连在横跨利塔尼河的卡达拉桥(Khardala)上设置了路障,法国维和部队试图封锁沿海公路,以军往往用坦克或推土机强行通过,万幸的是双方都没有开火,但这些意外致使以军进攻速度被耽误了不少。
“加利利和平”行动的最初阶段是按常规概念进行的。以军将深入敌方领土的装甲部队与大规模炮兵、空军支援完美地结合起来,延伸炮火经常把几十公里外的巴解武装打得七零八落,切断巴解武装撤退和增援路线,以装甲部队开到后基本上只需进行简单的“扫荡作战”。但像历史上许多类似战斗一样,轻易的胜利会令人难以琢磨,因为敌人最有发言权。
轻取提尔和西顿
向贝鲁特推进过程中,以军遇到的 第一个障碍是提尔及周边难以计数的难民营。以军提前为严酷的巷战做了充分准备,官兵大多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并补充了装备。为减少平民伤亡,以战机向当地空投了大量传单,指导居民如何避开地面和空中打击,以军方还征用当地所有服务机构,利用海军炮火射击间隙,为居民从海上撤离提尔提供帮助,提尔实际上已处于被隔离包围之中。
经过短暂炮击和空袭支援后,以军地面部队以坦克开路,装甲车紧随其后,对提尔市内的难民营和巴解营地展开猛攻,难民营内的帐篷和简易建筑给携带RPG-7火箭筒的巴解战士提供了众多的射击位置,巴解战地指挥官相信,随之而来的逐房争夺战会成为以色列坦克乘员的噩梦。但事情并未像巴勒斯坦人期望的方向发展,以色列伞兵与步兵躲在坦克后面,用手持式迫击炮和轻武器消灭街道两侧的伏击者,坦克对准街面上暴露的掩体进行直接打击,以军娴熟的战术配合使各自为战的巴解战士难以招架,巴解武装在提尔市内的顽强抵抗在一天之内就瓦解了。战斗中,以军发现坦克发射的高爆弹和穿甲弹通常无法穿透市内的混凝土建筑,只有拿出L33和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进行直接射击。这种方法在消灭巴解战略要点上非常有效。经常有整幢建筑在一发155毫米爆破弹的重击下轰然倒塌,接下来的西顿巷战也与提尔的情况大同小异,特别是巴解大部队提前撤往贝鲁特,使得以军的进攻更加顺畅。
叙利亚请求苏联干预
在中线和西线的以色列部队装备了重型坦克,但只遭到了比预料中少得多的零星抵抗。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无法轻易取胜。它们在山区和村庄里的弯曲公路上遭袭是很平常的事情。有时,步兵必须下车引导坦克通过街道,因此降低了推进速度,当以军向北推进时,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叙利亚军队,双方的零星冲突逐步变成大规模交战。为了绕过坚固的叙军阵地,以色列工兵们在崎岖的山区开辟出一条20公里长的便道,供装甲部队通过。实际上,因为遇到意料之外的地形障碍和叙军阻击,以军在中部和东部战线的进度已落后于沙龙制定的时间表了。
6月7日,以军对中部战区的波弗特城堡(Beaufort Castle)进行罕见的夜袭。这座雄伟的城堡高出利塔尼河谷700米,可以俯视方圆数英里的地区,巴解多年来一直把它作为总部,并从这里直接对以色列北部实施火箭袭击。负责守卫这座堡垒的巴解武装有500多人,他们装备了各式轻重武器,并有少量大炮和坦克支援。通过装甲车前灯和照明弹的指引,以色列王牌哥兰尼旅(Golard Brigade)付出惨重伤亡,清除了这个棘手的障碍。尽管以军攻克波弗特城堡,但6月8日他们在艾恩,扎尔塔镇(Ayn Zhaltah)却遭到叙军重炮,反坦克导弹的猛烈阻击,导致第162装甲师无法切断大马士革-贝鲁特公路,并使其无法从侧翼包围叙军在贝卡谷地的主力。
6月9日,真以色列空军一口气摧毀了叙利亚空军75%的战机,并打掉叙军两年前部署在贝卡谷地的所有萨姆地空导弹,以色列赢得了对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制空权,只要以战机飞行高度超出萨姆-7便携式地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的射程之外,就能无所顾忌地进行封锁和地面支援了。随着制空权的取得,以军对位于大马士革一贝鲁特公路南侧的叙军第1装甲师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为了保住补给线,叙利亚匆忙派遣3个装备最新式T-72坦克的装甲师进入黎巴嫩,帮助第1装甲师阻止以军的进攻,激战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以军的攻势在完全切断公路前被迫停止。
尽管东部的攻势受到阻滞,但以军大部队仍沿着西部海岸线稳步推进,经过短暂的达穆尔(Damour)之战后,以军开始敲打贝鲁特的大门,不过巴解的抵抗也变得越来越坚决。6月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西区边缘,与表面中立、暗中欢迎的黎巴嫩长枪党民兵碰头。此刻,以色列基本达到了预定的进攻目标:巴解在南黎巴嫩的基地被端掉,叙利亚军队也被以军隔离在贝卡谷地一带不能动弹。虽然战斗还在继续,但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已经预感到失败了,紧急请求苏联进行直接干预。苏联拒绝了叙利亚的请求,但加速向叙利亚交付武器装备和提供军事顾问。
贝鲁特充满杀机
对以色列来说,黎巴嫩战争的拖延和大量人员伤亡意味着政治麻烦,沙龙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要求他就战争及其开支向以色列公众做出解释。沙龙尽一切努力,要求内阁批准扩大战役目标,包围贝鲁特。他争辩说,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巴解组织赶出南黎巴嫩,一旦以色列军队撒出的话,那么他们又会重新卷土重来。沙龙认为只有将巴解完全逐出贝鲁特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
与此同时,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表达了停火的愿望,哪怕只是通过谈判争取缓冲时间也好。他知道以色列不愿意承受巷战中的大量伤亡,并且时间和消耗将朝着对巴解有利的方向发展,因为国际媒体会报道平民大众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给以色列政府施加进一步压力。在美国的要求下,以色列同意临时停火,但是阿拉法特拒绝巴解组织从贝鲁特撤出,谈判陷入僵局,沙龙命令以军向贝鲁特开进。
1975年黎巴嫩内战之前,贝鲁特曾被称为“中东的巴黎”,吸引着全世界游客和商人来此度假,但内战开始后,基督教民兵与穆斯林民兵、巴解组织分别控制了贝鲁特东区和西区,长达10英里的“绿线”将贝鲁特一分为二,各派武装修建的掩体和后勤仓库散布在整个城市。巴解总部设在贝鲁特西区的法克哈尼街道(Fakhani),这里有少数几栋超过14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能抵御大当量炸弹的摧毁,巴解还在许多大楼的地下室里储存了武器弹药和食品,附近的体育场也被巴解改造成重要的弹药仓库和招募训练中心。这里的街道过窄,大型军用车辆无法通过。贝鲁特国际机场和几个难民营位于城市的南部边缘地区,此处地形平坦多沙,难民营内居住的约20万巴勒斯坦难民将会给巴解作战带来巨大负担。
宣誓战斗到底的1.6万名巴解武装人员计划重点保护巴解总部和Sabra、Shatilia、Burj al-Barajinah等三个难民营,他们有40辆T-34坦克、30辆BRDM-2装甲车、70门陈旧的高射炮和24门BM-21冰雹式火箭炮。巴解战士隐蔽在西区上千座建筑物内,他们利用短暂停火的时间紧急加固阵地,并到处埋设地雷,设置陷阱。巴解还有不到2000人的黎巴嫩穆斯林民兵提供帮助,他们是逊尼派的穆拉比特民兵(Murabitun)和什叶派的阿迈勒运动(Amal),穆拉比特民兵控制着贝鲁特港口区和国家博物馆。阿迈勒运动则占据着什叶派贫民区,三者大体形成犄角之势。此外,叙利亚第85机械化旅也在贝鲁特西区郊外安营扎寨,该旅由约2300名官兵,配备有40辆T-54/55坦克和BMP-1步兵战车,控制着贝鲁特附近的制高点,负责保护苏联驻黎巴嫩大使馆,在战争中,巴解武装、穆 斯林民兵和叙利亚军队均按照他们的利益行事,指挥协同混乱,给以军减少了许多麻烦。
以军发现,贝鲁特的地形给自己的军事行动带来两个显著的优势,首先,贝鲁特南部和东部有超过6000英尺山脉环绕,以炮兵对山下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射击视角。其次,众多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奉命保卫难民营,而难民营距贝鲁特市区稍远,地形更加开阔,以军可以集中轰炸巴解总部及三个难民营,最大限度地减少黎巴嫩居民的伤亡。
为达到占领贝鲁特的目的,以军与叙利亚第85机械化旅对贝鲁特周边的制高点展开争夺,到6月26日,以军基本控制了这些高地以及大马士革一贝鲁特公路长约13英里的路段,而黎巴嫩长枪党民兵牢牢控制住贝鲁特东区,在这种情况下。巴解和叙军第85机械化旅实际上处于被围状态。为了保持压力,以军定期向巴勒斯坦难民营和贝鲁特西区进行炮击。沙龙重申了要求巴解组织离开黎巴嫩的要求,并为叙军提供了携带武器撤离贝鲁特的通道,意在孤立阿拉法特。但沙龙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以军继续加紧对贝鲁特周边的军事控制,并进行经济封锁。7月1日,以战机掠过贝鲁特上空,进行模拟轰炸航路确认,并通过传单和无线电广播要求黎巴嫩平民在战斗开始前撤离贝鲁特,贝鲁特之战即将真正展开。
7月3日,以军的装甲部队和步兵朝贝鲁特南部的Burj al-Barajinah难民营推进,经过激烈战斗之后,以军坦克打开了一个缺口,然后纵容长枪党民兵对里面的巴勒斯坦难民进行屠杀,导致国际輿论一片哗然。面对国内外不满情绪的增加,沙龙比以往更加坚定地要求以总理贝京支持进攻贝鲁特。8月1日凌晨,一个由坦克,步兵和伞兵组成的以军特遣队攻占了贝鲁特国际机场,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空中火力和大炮不间断地轰炸贝鲁特西区。这不过是一场更大战事的序幕。
攻入贝鲁特
8月4日,贝鲁特攻防战正式展开。以军从“绿线”上的三个检查站发动进攻,从贝鲁特东区直插法克哈尼,目标指向巴解总部。作战中,工兵和推土机为坦克、步兵和伞兵开辟了道路,坦克和坦克乘员通常被置于步兵的指挥之下,这是非常违背常理的。双方的战斗造成了重大的间接损害,包括贝鲁特美国大学医院、黎巴嫩总统府,中央银行等重要设施被夷为平地。
巴解武装手中的重型武器,例如T-34坦克和各型火炮和冰雹式火箭炮,基本上在以军的第一轮打击中就被摧毁。所以真正能够威胁到以军坦克的只有巴解战时手中的火箭筒和少量的反坦克导弹。当时巴解武装手中装备最多的是前苏联制造的RPG-7、RPG-18(64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少量的AT-4赛格反坦克导弹和从叙利亚流入的米兰反坦克导弹。这些反坦克武器的静破甲深度都达到了400毫米以上,对付没有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坦克侧翼没有太大问题。
其反坦克小组通常有4到6人,每个人分工明确。通常两人负责发射,两人负责填弹。假如是六人小组,另外两个人一般装备SA-7便携式地空导弹。这些猎杀小组的成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娴熟的军事技能和顽强的战斗作风。
由于城内道路狭窄。以军装甲车辆多次出现堵塞现象,这导致以色列装甲纵队移动起来非常的困难。8月6日下午14时左右,以军两个打头阵的纵队竟自己互相打起来。原来由于指挥上存在问题,这两支在平行公路上行驶的坦克纵队误把对方当成敌人,相互之间开始炮击。
“绽放的死亡之花”
巴解武装的反坦克小组经常给以军坦克制造麻烦。他们打出的RPG-7火箭弹像“绽放的死亡之花”,在击中以军坦克上外观像书本一样的装甲后,连同“书本”一起爆炸消失,但是它们很少造成致命杀伤。开始巴解武装人员怀疑是由于RPG-7A箭筒射手的技术太差或武器本身攻击能力不足造成的。但实际上是那些“书本”救了以色列装甲兵的命。
以色列在许多装甲车辆上加挂了“运动衫”爆炸式反应式装甲,这种新式装甲对付空心装药的效果非同一般:许多以军坦克持续受到多次打击后仍然能够继续作战,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首次亮相的梅卡瓦坦克的性能则更加优异,战斗中没有一名坦克乘员阵亡。以军也发现,M60和梅卡瓦坦克不能在狭窄的道路和小巷内机动,长长的炮管限制了它们的炮塔转动能力,它们的机枪仰角相对较小,无法提供压制性火力,或者无法对建筑物上层的目标进行开火。巴勒斯坦狙击手迫使以色列坦克指挥官放弃从坦克观察孔引导坦克开火的习惯。
尽管以军坦克装备了新型附加装甲,伹巴解武装声称,其坦克猎杀小组在前六天(8月4日至9日间)的战斗中摧毁18辆以军坦克和M113装甲车,而这些猎杀小组自己“伤亡很少”。后来经过详细的调查证实,巴解武装猎杀小组共命中过60多辆以色列M60以及梅卡瓦坦克,但由于大量装备“运动衫”式爆炸式反应装甲,其中有一半仍能保持战斗力,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彻底摧毁得动弹不得,也有一些消息称仅两辆以军坦克被摧毁。至于M113,由于装甲太薄,其受摧毀情况非常严重。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军都不敢将其部署到前线。最后还是在加装了复合防护装甲后才得以继续使用。
临机应变
针对巴解武装坦克猎杀小组的活动,以色列入很快调整机械化部队队形并改变战术。以军先用20毫米口径M163火神自行高射炮对敌人可能活动的阵地进行高密度扫射。这些高炮原本是用于防空作战,但经过战地改装,可以旋转至最大仰角,瞄准建筑物的高层进行火力压制,它能以每分钟2000发的射速穿透大多数的建筑物,而巴勒斯坦人也如法炮制,使用的老式23毫米ZSU-23高射炮对偶尔孤立在街道上的以军车辆进行扫射。M163火炮扫射完毕后,以军就使用陶式导弹对敌人实施精确打击,这种战术收到了很好效果。在最后阶段的巷战中,以军还特别注意了对M109A1/M109AL 155毫米自行火炮的使用,由于当初一些部署在贝鲁特外围山上作为火力支援的坦克因距离目标太远而无法发挥作用,具备远距离作战能力的M10gAI/M109AL自行火炮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航空兵资源,许多时候,这些大口径自行火炮也被用于在对抗加强建筑时的近距离直瞄射击,事实上,以色列坦克普遍装备的105毫米线膛炮无法有效地对经过加强的水泥建筑进行毁伤,但一发155毫米榴弹往往能摧毁半个建筑,针对M113装甲车防护薄弱的现实,以军还对大约48辆梅卡瓦坦克进行特别改装,一部分将车体后部的空间腾空弹药架后塞入了一个步兵班,作为重型步兵战车使用(这种以色列风格浓郁的战车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紧急情况下搭载步兵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则装满迫击炮弹提供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在加强炮兵后。以军拿这些“临时客串”的步兵战车为核心,组成若干强击集群进行逐屋逐街的争夺。 就这样,面对重装备基本损失殆尽的巴解武装,以军装甲集群在贝鲁特西区的巷战中还是发挥出了应有的战场价值。到贝鲁特巷战后期,只有10%~15%左右的巴解武装反坦克小组幸存了下来,还有一小部分被以色列入活捉。进攻中,M60和梅卡瓦坦克大量释放烟雾,防止巴解射手进行有效瞄准,但烟雾也干扰了以军前线指挥官的手势和手臂信号,并且遮盖了坦克驾驶员的视线,因而降低了推进的速度和进攻的节奏。为了弥补烟雾的这个缺陷,以色列使用了迫击炮作为压制性火力,迫击炮因为其所造成的心理效应以及高的发射角度而受到青睐,可以在高楼林立的地区使用。然而,通常在以军步兵编制中使用的60毫米和81毫米的武器无法穿透现代建筑物的屋顶。相反,巴勒斯坦人手中的苏制120毫米追击炮却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
在进行了艰苦的外围巷战后,6月14日,以军控制了贝鲁特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基督教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但却无法攻入巴解总部。以军遂派出另一支攻击部队从机场出发,朝东北方向进攻,切断巴勒斯坦难民营与巴解总部的联系,但巴解武装的殊死抵抗阻滞了他们的进攻。尽管攻击没有达到预定目的,但以军显示了能对巴解进行系统打击的决心和能力。
随着日渐增加的军事和经济压力,以及外交战线上的孤立,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已无法坚持下去了,为了维持对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压力,8月12日,沙龙命令对贝鲁特进行最猛烈的轰炸,空袭持续了12个小时,导致130多名平民死亡。巨大的平民伤亡震动了以色列民众,这次由沙龙实施的单边行动促使以色列内阁解除了他的一切军事权利,以总理还收回所有军事行动指挥权,8月19日,以内阁同意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在联合国部队的监督和保护下,巴解组织于8月21日开始撤离,贝鲁特巷战至此结束。
回顾
“加利利和平”行动中,以军阵亡344人,2000多人负伤,其中大部分伤亡发生在进攻贝鲁特的战斗中。巴解组织在贝鲁特的战斗中损失了4500多人,黎巴嫩民兵和叙利亚军队的损失约为3500人,贝鲁特市民估计约有6000人伤亡。
总的来说,贝鲁特的战斗证明以军能在城市环境中熟练使用坦克装甲车辆,面对令人生畏的大城市贝鲁特的挑战,他们虽然遭受了无法避免的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但是仍然表现出色,他们与对手顽强作战并且士气高昂地投入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压制性火力通常弥补了组织和车辆设计方面的不足。这次军事行动对以色列的军事条令产生了至今仍然看得见的持续性的影响。因为此战后以色列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作战命令,这显然说明以色列对他们的军事条令基本满意。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11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一些反以抵抗团体也在该国南部建立基地,其中最有名的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他们经常用火炮和喀秋莎火箭轰炸以色列村镇。1970年约旦国王侯赛因发起“黑九月”驱逐行动后,更多的巴勒斯坦人涌进黎巴嫩,到1975年黎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已超过30万,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乃至政府,几乎成为“国中之国”,最终导致黎巴嫩内战的爆发,邻国叙利亚根据阿拉伯联盟的决议,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进军黎巴嫩,当地局势日趋复杂。
1982年上半年,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武装加大对以色列目标的袭击力度,这些事件不可避免地导致以色列国防军(IDF)轰炸巴解营地作为报复,以国内要求一劳永逸地终止这种无休无止的“暴力循环”的呼声逐渐抬头。以军曾四次在黎以边境集结入侵部队,但每次都取消了地面进攻。6月3日,当巴解武装人员刺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阿戈夫未遂后,以色列内阁抓住口实,迅速批准向黎巴嫩派兵,行动名称为“加利利和平”。
巷战的考验
客观而言。此时以色列的安全环境与军事实力已大为改善。先是筋疲力尽的埃及政府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选择与以色列单独媾和,以色列基本脱离南北两线作战的窘境。而美国全力弥补以色列国防军在1973年战争中的损失,至1977年6月。以色列已补齐了它在物资上的全部损失,像坦克数量增加了30%,炮兵增加1倍,装甲人员输送车增加了8倍,飞机增加了30%。当1977年以色列议会选举中成功领导利库德集团击败执政29年的工党,并因此出任总理的贝京开始执掌这个国家时。以军不仅修补了1973年战争中暴露出来的弱点,还拥有了更加精良的装备,战争物资储备量也充足到不再需要美国紧急空运(或者说能经得住武器交货暂时中断或美国其他制裁措施)的地步,正因为如此,以色列政府有更多的本钱进行军事选择。
起初,以政府只是设想有限度侵入黎巴嫩南部40公里,到达黎首都贝鲁特边缘,将巴解清除出黎南部。在那里建立一个安全区,使以色列北部免受巴解炮火的伤害,但以色列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Ariel Sharon)和国防军总参谋长拉斐尔,埃坦(Rafael Eitan)却别有用意,他们打算完全根除巴解在黎巴嫩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影响,扶植一个亲西方的黎巴嫩政府,从而维护以北部的安全。沙龙和埃坦雄心勃勃地拿出“96个小时到达贝鲁特”的作战时间表,争得了以总理贝京的支持,不过打击巴解的行动不可避免地将驻黎叙军拉入战团,为防止战争升级,导致背后支持叙利亚的苏联参战,以色列内阁坚持保留战役行动的最终处置权。
“加利利和平”行动对以军来说是一次考验,并将直接挑战它的作战条令和传统。在过去的中东战争中,以军坦克主要在沙漠和空旷地带作战,它的机动性和远距离火力优势十分突出。而在黎巴嫩,它必须在崎岖的山区和空间狭小、拥堵的城市中心作战。以色列的城市战条令采取了当时的典型方法,即尽可能地包围和绕过城市。如有必要,坦克将在步兵的支援下充当先头部队攻入市区,如果难以实现,则由步兵打头阵,坦克随之开进。炮兵提供间接火力支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进入市区对顽固目标实施直接火力打击。以色列入历来对装甲部队的重视使他们预先演练了这些战术,但在实践中,只有正规装甲和步兵部队才接受过高强度的城市战训练,而大量预备役部队通常接受的城市战训练很有限。
在城市战中,以军装甲部队按照条令规定处于步兵司令部的组织编制之下,作为支援武器执行任务。指挥官通过与前线观察员和空军联络官建立联系,加强部队的指挥、控制和对联合兵种的指挥。各级战术指挥官都希望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与行动自由,这是以色列入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色列标准的交战规则允许对藏匿敌对力量的建筑物实施重火力打击,但强调要将平民的伤亡降至最低点。虽然以军依靠炮兵和坦克提供重火力,但他们还试图使用“非致命武器”占领市区。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以色列入希望使用扬声器和传单劝告平民离开战区。而一些亲以色列平民則被雇佣为向导,或向以军提供巴解武装的情报。
联合国士兵的麻烦
战争在1982年6月1日已经开始,以色列大规模空袭地中海沿岸的巴解基地和弹药库(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不过在地面,以色列军队直到6月6日上午儿时才开进南黎巴嫩。以军出动了5个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及两个加强旅,首要目标是夺取由1500~2000名巴解武装防守的三个黎巴嫩边境防线支撑点。以军主攻方向放在西线,以军用两个师拿下提尔(Tyre),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推进到西顿,与在此地实施两栖登陆的部队会合,共同向贝鲁特(Beirut)发展进攻。负责支援的以军第162装甲师被派至中线,进攻波弗特城堡(Beaufort Castle)——由一个旅把守的巴解指挥中心,得手后再沿西北向公路突击至西顿,以支持沿海岸线推进的友邻部队。东线方面,在一个空降旅和一个步兵旅协助下,以军第252装甲师和第90预备师负责切断重要的贝鲁特一大马士革公路,防止叙利亚的进一步增援或者干涉。如果行动成功的话,叙利亚军事力量将被迫从黎巴嫩撒出。
由于在黎以边境40公里内没有叙利亚部队,再加上许多黎巴嫩民兵组织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军相对于巴解武装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以军在进攻发起的最初几天里如入无人之境。不过,在黎巴嫩南部执勤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却给以军制造麻烦,以军部队被命令不得与联合国士兵交火,同时联合国士兵也得到指令,除非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否则必须坚守岗位,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任何形式的对峙都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国际反响。一支尼泊尔维和连在横跨利塔尼河的卡达拉桥(Khardala)上设置了路障,法国维和部队试图封锁沿海公路,以军往往用坦克或推土机强行通过,万幸的是双方都没有开火,但这些意外致使以军进攻速度被耽误了不少。
“加利利和平”行动的最初阶段是按常规概念进行的。以军将深入敌方领土的装甲部队与大规模炮兵、空军支援完美地结合起来,延伸炮火经常把几十公里外的巴解武装打得七零八落,切断巴解武装撤退和增援路线,以装甲部队开到后基本上只需进行简单的“扫荡作战”。但像历史上许多类似战斗一样,轻易的胜利会令人难以琢磨,因为敌人最有发言权。
轻取提尔和西顿
向贝鲁特推进过程中,以军遇到的 第一个障碍是提尔及周边难以计数的难民营。以军提前为严酷的巷战做了充分准备,官兵大多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并补充了装备。为减少平民伤亡,以战机向当地空投了大量传单,指导居民如何避开地面和空中打击,以军方还征用当地所有服务机构,利用海军炮火射击间隙,为居民从海上撤离提尔提供帮助,提尔实际上已处于被隔离包围之中。
经过短暂炮击和空袭支援后,以军地面部队以坦克开路,装甲车紧随其后,对提尔市内的难民营和巴解营地展开猛攻,难民营内的帐篷和简易建筑给携带RPG-7火箭筒的巴解战士提供了众多的射击位置,巴解战地指挥官相信,随之而来的逐房争夺战会成为以色列坦克乘员的噩梦。但事情并未像巴勒斯坦人期望的方向发展,以色列伞兵与步兵躲在坦克后面,用手持式迫击炮和轻武器消灭街道两侧的伏击者,坦克对准街面上暴露的掩体进行直接打击,以军娴熟的战术配合使各自为战的巴解战士难以招架,巴解武装在提尔市内的顽强抵抗在一天之内就瓦解了。战斗中,以军发现坦克发射的高爆弹和穿甲弹通常无法穿透市内的混凝土建筑,只有拿出L33和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进行直接射击。这种方法在消灭巴解战略要点上非常有效。经常有整幢建筑在一发155毫米爆破弹的重击下轰然倒塌,接下来的西顿巷战也与提尔的情况大同小异,特别是巴解大部队提前撤往贝鲁特,使得以军的进攻更加顺畅。
叙利亚请求苏联干预
在中线和西线的以色列部队装备了重型坦克,但只遭到了比预料中少得多的零星抵抗。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无法轻易取胜。它们在山区和村庄里的弯曲公路上遭袭是很平常的事情。有时,步兵必须下车引导坦克通过街道,因此降低了推进速度,当以军向北推进时,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叙利亚军队,双方的零星冲突逐步变成大规模交战。为了绕过坚固的叙军阵地,以色列工兵们在崎岖的山区开辟出一条20公里长的便道,供装甲部队通过。实际上,因为遇到意料之外的地形障碍和叙军阻击,以军在中部和东部战线的进度已落后于沙龙制定的时间表了。
6月7日,以军对中部战区的波弗特城堡(Beaufort Castle)进行罕见的夜袭。这座雄伟的城堡高出利塔尼河谷700米,可以俯视方圆数英里的地区,巴解多年来一直把它作为总部,并从这里直接对以色列北部实施火箭袭击。负责守卫这座堡垒的巴解武装有500多人,他们装备了各式轻重武器,并有少量大炮和坦克支援。通过装甲车前灯和照明弹的指引,以色列王牌哥兰尼旅(Golard Brigade)付出惨重伤亡,清除了这个棘手的障碍。尽管以军攻克波弗特城堡,但6月8日他们在艾恩,扎尔塔镇(Ayn Zhaltah)却遭到叙军重炮,反坦克导弹的猛烈阻击,导致第162装甲师无法切断大马士革-贝鲁特公路,并使其无法从侧翼包围叙军在贝卡谷地的主力。
6月9日,真以色列空军一口气摧毀了叙利亚空军75%的战机,并打掉叙军两年前部署在贝卡谷地的所有萨姆地空导弹,以色列赢得了对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制空权,只要以战机飞行高度超出萨姆-7便携式地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的射程之外,就能无所顾忌地进行封锁和地面支援了。随着制空权的取得,以军对位于大马士革一贝鲁特公路南侧的叙军第1装甲师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为了保住补给线,叙利亚匆忙派遣3个装备最新式T-72坦克的装甲师进入黎巴嫩,帮助第1装甲师阻止以军的进攻,激战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以军的攻势在完全切断公路前被迫停止。
尽管东部的攻势受到阻滞,但以军大部队仍沿着西部海岸线稳步推进,经过短暂的达穆尔(Damour)之战后,以军开始敲打贝鲁特的大门,不过巴解的抵抗也变得越来越坚决。6月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西区边缘,与表面中立、暗中欢迎的黎巴嫩长枪党民兵碰头。此刻,以色列基本达到了预定的进攻目标:巴解在南黎巴嫩的基地被端掉,叙利亚军队也被以军隔离在贝卡谷地一带不能动弹。虽然战斗还在继续,但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已经预感到失败了,紧急请求苏联进行直接干预。苏联拒绝了叙利亚的请求,但加速向叙利亚交付武器装备和提供军事顾问。
贝鲁特充满杀机
对以色列来说,黎巴嫩战争的拖延和大量人员伤亡意味着政治麻烦,沙龙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要求他就战争及其开支向以色列公众做出解释。沙龙尽一切努力,要求内阁批准扩大战役目标,包围贝鲁特。他争辩说,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巴解组织赶出南黎巴嫩,一旦以色列军队撒出的话,那么他们又会重新卷土重来。沙龙认为只有将巴解完全逐出贝鲁特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
与此同时,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表达了停火的愿望,哪怕只是通过谈判争取缓冲时间也好。他知道以色列不愿意承受巷战中的大量伤亡,并且时间和消耗将朝着对巴解有利的方向发展,因为国际媒体会报道平民大众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给以色列政府施加进一步压力。在美国的要求下,以色列同意临时停火,但是阿拉法特拒绝巴解组织从贝鲁特撤出,谈判陷入僵局,沙龙命令以军向贝鲁特开进。
1975年黎巴嫩内战之前,贝鲁特曾被称为“中东的巴黎”,吸引着全世界游客和商人来此度假,但内战开始后,基督教民兵与穆斯林民兵、巴解组织分别控制了贝鲁特东区和西区,长达10英里的“绿线”将贝鲁特一分为二,各派武装修建的掩体和后勤仓库散布在整个城市。巴解总部设在贝鲁特西区的法克哈尼街道(Fakhani),这里有少数几栋超过14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能抵御大当量炸弹的摧毁,巴解还在许多大楼的地下室里储存了武器弹药和食品,附近的体育场也被巴解改造成重要的弹药仓库和招募训练中心。这里的街道过窄,大型军用车辆无法通过。贝鲁特国际机场和几个难民营位于城市的南部边缘地区,此处地形平坦多沙,难民营内居住的约20万巴勒斯坦难民将会给巴解作战带来巨大负担。
宣誓战斗到底的1.6万名巴解武装人员计划重点保护巴解总部和Sabra、Shatilia、Burj al-Barajinah等三个难民营,他们有40辆T-34坦克、30辆BRDM-2装甲车、70门陈旧的高射炮和24门BM-21冰雹式火箭炮。巴解战士隐蔽在西区上千座建筑物内,他们利用短暂停火的时间紧急加固阵地,并到处埋设地雷,设置陷阱。巴解还有不到2000人的黎巴嫩穆斯林民兵提供帮助,他们是逊尼派的穆拉比特民兵(Murabitun)和什叶派的阿迈勒运动(Amal),穆拉比特民兵控制着贝鲁特港口区和国家博物馆。阿迈勒运动则占据着什叶派贫民区,三者大体形成犄角之势。此外,叙利亚第85机械化旅也在贝鲁特西区郊外安营扎寨,该旅由约2300名官兵,配备有40辆T-54/55坦克和BMP-1步兵战车,控制着贝鲁特附近的制高点,负责保护苏联驻黎巴嫩大使馆,在战争中,巴解武装、穆 斯林民兵和叙利亚军队均按照他们的利益行事,指挥协同混乱,给以军减少了许多麻烦。
以军发现,贝鲁特的地形给自己的军事行动带来两个显著的优势,首先,贝鲁特南部和东部有超过6000英尺山脉环绕,以炮兵对山下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射击视角。其次,众多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奉命保卫难民营,而难民营距贝鲁特市区稍远,地形更加开阔,以军可以集中轰炸巴解总部及三个难民营,最大限度地减少黎巴嫩居民的伤亡。
为达到占领贝鲁特的目的,以军与叙利亚第85机械化旅对贝鲁特周边的制高点展开争夺,到6月26日,以军基本控制了这些高地以及大马士革一贝鲁特公路长约13英里的路段,而黎巴嫩长枪党民兵牢牢控制住贝鲁特东区,在这种情况下。巴解和叙军第85机械化旅实际上处于被围状态。为了保持压力,以军定期向巴勒斯坦难民营和贝鲁特西区进行炮击。沙龙重申了要求巴解组织离开黎巴嫩的要求,并为叙军提供了携带武器撤离贝鲁特的通道,意在孤立阿拉法特。但沙龙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以军继续加紧对贝鲁特周边的军事控制,并进行经济封锁。7月1日,以战机掠过贝鲁特上空,进行模拟轰炸航路确认,并通过传单和无线电广播要求黎巴嫩平民在战斗开始前撤离贝鲁特,贝鲁特之战即将真正展开。
7月3日,以军的装甲部队和步兵朝贝鲁特南部的Burj al-Barajinah难民营推进,经过激烈战斗之后,以军坦克打开了一个缺口,然后纵容长枪党民兵对里面的巴勒斯坦难民进行屠杀,导致国际輿论一片哗然。面对国内外不满情绪的增加,沙龙比以往更加坚定地要求以总理贝京支持进攻贝鲁特。8月1日凌晨,一个由坦克,步兵和伞兵组成的以军特遣队攻占了贝鲁特国际机场,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空中火力和大炮不间断地轰炸贝鲁特西区。这不过是一场更大战事的序幕。
攻入贝鲁特
8月4日,贝鲁特攻防战正式展开。以军从“绿线”上的三个检查站发动进攻,从贝鲁特东区直插法克哈尼,目标指向巴解总部。作战中,工兵和推土机为坦克、步兵和伞兵开辟了道路,坦克和坦克乘员通常被置于步兵的指挥之下,这是非常违背常理的。双方的战斗造成了重大的间接损害,包括贝鲁特美国大学医院、黎巴嫩总统府,中央银行等重要设施被夷为平地。
巴解武装手中的重型武器,例如T-34坦克和各型火炮和冰雹式火箭炮,基本上在以军的第一轮打击中就被摧毁。所以真正能够威胁到以军坦克的只有巴解战时手中的火箭筒和少量的反坦克导弹。当时巴解武装手中装备最多的是前苏联制造的RPG-7、RPG-18(64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少量的AT-4赛格反坦克导弹和从叙利亚流入的米兰反坦克导弹。这些反坦克武器的静破甲深度都达到了400毫米以上,对付没有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坦克侧翼没有太大问题。
其反坦克小组通常有4到6人,每个人分工明确。通常两人负责发射,两人负责填弹。假如是六人小组,另外两个人一般装备SA-7便携式地空导弹。这些猎杀小组的成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娴熟的军事技能和顽强的战斗作风。
由于城内道路狭窄。以军装甲车辆多次出现堵塞现象,这导致以色列装甲纵队移动起来非常的困难。8月6日下午14时左右,以军两个打头阵的纵队竟自己互相打起来。原来由于指挥上存在问题,这两支在平行公路上行驶的坦克纵队误把对方当成敌人,相互之间开始炮击。
“绽放的死亡之花”
巴解武装的反坦克小组经常给以军坦克制造麻烦。他们打出的RPG-7火箭弹像“绽放的死亡之花”,在击中以军坦克上外观像书本一样的装甲后,连同“书本”一起爆炸消失,但是它们很少造成致命杀伤。开始巴解武装人员怀疑是由于RPG-7A箭筒射手的技术太差或武器本身攻击能力不足造成的。但实际上是那些“书本”救了以色列装甲兵的命。
以色列在许多装甲车辆上加挂了“运动衫”爆炸式反应式装甲,这种新式装甲对付空心装药的效果非同一般:许多以军坦克持续受到多次打击后仍然能够继续作战,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首次亮相的梅卡瓦坦克的性能则更加优异,战斗中没有一名坦克乘员阵亡。以军也发现,M60和梅卡瓦坦克不能在狭窄的道路和小巷内机动,长长的炮管限制了它们的炮塔转动能力,它们的机枪仰角相对较小,无法提供压制性火力,或者无法对建筑物上层的目标进行开火。巴勒斯坦狙击手迫使以色列坦克指挥官放弃从坦克观察孔引导坦克开火的习惯。
尽管以军坦克装备了新型附加装甲,伹巴解武装声称,其坦克猎杀小组在前六天(8月4日至9日间)的战斗中摧毁18辆以军坦克和M113装甲车,而这些猎杀小组自己“伤亡很少”。后来经过详细的调查证实,巴解武装猎杀小组共命中过60多辆以色列M60以及梅卡瓦坦克,但由于大量装备“运动衫”式爆炸式反应装甲,其中有一半仍能保持战斗力,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彻底摧毁得动弹不得,也有一些消息称仅两辆以军坦克被摧毁。至于M113,由于装甲太薄,其受摧毀情况非常严重。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军都不敢将其部署到前线。最后还是在加装了复合防护装甲后才得以继续使用。
临机应变
针对巴解武装坦克猎杀小组的活动,以色列入很快调整机械化部队队形并改变战术。以军先用20毫米口径M163火神自行高射炮对敌人可能活动的阵地进行高密度扫射。这些高炮原本是用于防空作战,但经过战地改装,可以旋转至最大仰角,瞄准建筑物的高层进行火力压制,它能以每分钟2000发的射速穿透大多数的建筑物,而巴勒斯坦人也如法炮制,使用的老式23毫米ZSU-23高射炮对偶尔孤立在街道上的以军车辆进行扫射。M163火炮扫射完毕后,以军就使用陶式导弹对敌人实施精确打击,这种战术收到了很好效果。在最后阶段的巷战中,以军还特别注意了对M109A1/M109AL 155毫米自行火炮的使用,由于当初一些部署在贝鲁特外围山上作为火力支援的坦克因距离目标太远而无法发挥作用,具备远距离作战能力的M10gAI/M109AL自行火炮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航空兵资源,许多时候,这些大口径自行火炮也被用于在对抗加强建筑时的近距离直瞄射击,事实上,以色列坦克普遍装备的105毫米线膛炮无法有效地对经过加强的水泥建筑进行毁伤,但一发155毫米榴弹往往能摧毁半个建筑,针对M113装甲车防护薄弱的现实,以军还对大约48辆梅卡瓦坦克进行特别改装,一部分将车体后部的空间腾空弹药架后塞入了一个步兵班,作为重型步兵战车使用(这种以色列风格浓郁的战车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紧急情况下搭载步兵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则装满迫击炮弹提供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在加强炮兵后。以军拿这些“临时客串”的步兵战车为核心,组成若干强击集群进行逐屋逐街的争夺。 就这样,面对重装备基本损失殆尽的巴解武装,以军装甲集群在贝鲁特西区的巷战中还是发挥出了应有的战场价值。到贝鲁特巷战后期,只有10%~15%左右的巴解武装反坦克小组幸存了下来,还有一小部分被以色列入活捉。进攻中,M60和梅卡瓦坦克大量释放烟雾,防止巴解射手进行有效瞄准,但烟雾也干扰了以军前线指挥官的手势和手臂信号,并且遮盖了坦克驾驶员的视线,因而降低了推进的速度和进攻的节奏。为了弥补烟雾的这个缺陷,以色列使用了迫击炮作为压制性火力,迫击炮因为其所造成的心理效应以及高的发射角度而受到青睐,可以在高楼林立的地区使用。然而,通常在以军步兵编制中使用的60毫米和81毫米的武器无法穿透现代建筑物的屋顶。相反,巴勒斯坦人手中的苏制120毫米追击炮却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
在进行了艰苦的外围巷战后,6月14日,以军控制了贝鲁特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基督教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但却无法攻入巴解总部。以军遂派出另一支攻击部队从机场出发,朝东北方向进攻,切断巴勒斯坦难民营与巴解总部的联系,但巴解武装的殊死抵抗阻滞了他们的进攻。尽管攻击没有达到预定目的,但以军显示了能对巴解进行系统打击的决心和能力。
随着日渐增加的军事和经济压力,以及外交战线上的孤立,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已无法坚持下去了,为了维持对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压力,8月12日,沙龙命令对贝鲁特进行最猛烈的轰炸,空袭持续了12个小时,导致130多名平民死亡。巨大的平民伤亡震动了以色列民众,这次由沙龙实施的单边行动促使以色列内阁解除了他的一切军事权利,以总理还收回所有军事行动指挥权,8月19日,以内阁同意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在联合国部队的监督和保护下,巴解组织于8月21日开始撤离,贝鲁特巷战至此结束。
回顾
“加利利和平”行动中,以军阵亡344人,2000多人负伤,其中大部分伤亡发生在进攻贝鲁特的战斗中。巴解组织在贝鲁特的战斗中损失了4500多人,黎巴嫩民兵和叙利亚军队的损失约为3500人,贝鲁特市民估计约有6000人伤亡。
总的来说,贝鲁特的战斗证明以军能在城市环境中熟练使用坦克装甲车辆,面对令人生畏的大城市贝鲁特的挑战,他们虽然遭受了无法避免的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但是仍然表现出色,他们与对手顽强作战并且士气高昂地投入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压制性火力通常弥补了组织和车辆设计方面的不足。这次军事行动对以色列的军事条令产生了至今仍然看得见的持续性的影响。因为此战后以色列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作战命令,这显然说明以色列对他们的军事条令基本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