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追剧或者对网文有接触的同学,一定对“架空历史”很熟悉,作者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任他幻想的国度,安排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这叫创作。而你,遇到一个多层含义的作文题,老师要求就事论事、展现你的思辨力,你却只会抓住一个点,完全脱离材料去写议论文,亲,你“架空材料”,这叫创作失败,让老师怎么给你高分呢?
这里,多层含义的作文就是“综合材料内容”,命题者要求考生作文时必须顾及对命题材料所涵盖的每层含义的分解剖析,不得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作文中的所谓思辨,简单地说,就是思考辨析,可是,在同学们写作文的实践中,这种忽视“综合材料内容”写作要求的“架空”现象却比比皆是,成了不少考生写好思辨类材料作文的一道瓶颈。
今天,老师手把手教大家两个绝招搞定这个难题,就是“分析解剖+提纲定位”。
所谓“分析解剖”,就是通过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解剖分析,找出材料的中心观点和各层意思,为作文“紧扣材料”就事论事,由事及理提供分解的分论支撑。所谓“提纲定位”:就是拟定写作提纲,构思写作框架,使文字始终运行在“规范”的轨道上。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西中高三原创题目2018.9.1)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准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联系现实生活多方面说理。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目同2018年全国高考卷Ⅱ“给飞机补弹痕” 作文题类似,同属于思辨型作文。立意角度:1.从整体角度立意:①负重前行,方达彼岸;②失去根基,易于“翻船”。2.抓关键句:以“压力效应”来立意:谈谈“压力效应”。这道作文题在立意上分歧不大,但在具体行文中却暴露出了考生作文的以下突出问题: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成“纯话题作文”来写。考生作文没有很好体现“不脱离材料内容范围”的写作要求,而是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词来随意发挥:题外联系大于内部分析,容易导致“跑野马”。
【突围方法一·分解剖析】
命题材料分解:文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②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③年轻的水手对老船长的做法大惑不解,但迫于船长的严厉还是给空船注水加压;④事实证明老船长的做法以及他总结出来的“压力效应”是对的。第二部分:由船及人,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解决了对命题材料阅读理解的问题,这就为后面行文提供了分解剖析的支撑点。考生可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及结构方法来谋篇布局了。其中“转”是写作的重点:转①、转②是对水手和老船长观点的正反论述,转③是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观点,转④是引申拓展,直面现实。这种写法就叫“紧扣材料”“就事论事,由事及理”,其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地解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作“提取观点”、然后“脱离材料”来写的“话题作文”的问题。
【考生例文】
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深圳西中高三 (17)班 刁博楠
一艘空载而行的货船在茫茫大海中前进,看似容易的航行却遇上狂风巨浪,如此危急时刻,老船长下令将货舱装满水。
自然,老船长这样做有他的道理,船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是最安全的,进一步说,就是要 “满”船前行,方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压力效应”。而对此,水手则认为:遇到狂风巨浪时,船负重前行就会沉没海底。水手拒绝“加压”,从实质上说,还是缺乏“压力效应”意识,殊不知,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
事实上,各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压力。拿在教室里面的我們做例子,作为学生的我们,背负着高考的压力,还有父母、老师、社会的期望。压力固然大,可不正是这些所谓的负担才促使着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着吗?
说到“压力效应”,我不禁想到了一个故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抗压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个月,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最惊奇的是,当科学家打开南瓜,发现它的中间充满层层坚韧牢固的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抗压实验想到人生: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提升能力!无论是学生也好,上班族抑或是其他人也好,都要带着这份负担,咬牙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学会遇事不退缩,牢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教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境界方会在我们的身上应验。
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总是安于现状,不愿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他们追求所谓的“佛系”,认为一切事情的发展,顺其自然就好,缺乏工匠精神。这样的人生必然没有什么惊喜可言,而农村女孩王心怡就不一样,她敢于向命运挑战,即使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和外公长年生病,一家人只能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北大通知书寄到家时,她却只身在外地打工)和学习压力,仍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不断地突破自我,最终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尽管她出身寒门,但人穷志不穷,在她承受着如此压力时,她从不畏惧,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激发出自己拼搏的力量,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现实是“现实”的,不给没有准备的人留余地。倘若不给自己加压,就很容易被生活抛弃;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船和人都一样,只有满载前行,稳住根基,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即便路途再遥远,再艰辛,就算我们披荆斩棘,满身伤痕,也要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须知“压力效应”:能量是“压迫”出来的,幸福是奮斗出来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围绕材料写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就事论事、由事及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法。“南瓜抗压”的例子用得鲜活,它形象地说明:人是可以给一定压力的。全文行文流畅、层层推进,逻辑性较强,丝毫没有板滞晦涩之感。
【突围方法二·提纲定位】
【提纲示例】
全文思路:船—人—船与人同理。
(一)开头:①设问:……②概述材料+亮题;
(二)多角度分析:1.横向分析“压力效应”:①分解材料蕴含的各层含义。②从水手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不能加压。③从船长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必须加压。④重申“我”的观点:压力效应。2.纵向分析:联系现实(①对比;②类比)。3.找措施:提出解决办法。
(三)呼应开头:船负重前行,根基稳重,才不会被风浪打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考生例文】
人生需要“加压”
□深圳西中高三(1)班 叶芷嫣
面对可怕的风暴,是选择空船而行,还是“加压”,负重前行?
水手们认为应该丢掉包袱,减轻压力,空船而行,而老船长却命令水手们给船施加压力,负重前行。事实证明老船长是正确的。
从表面上看,往船舱里面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但实际上,面对可怕的风暴,给船施加压力,使它能负重前行,才能抵挡得住狂风暴雨,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老船长长年漂泊在海上,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面对海上的突发情况,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他认为加压的大船不会被风浪打翻,被风浪打翻的往往是没有加压的小船。而认为要减轻压力,空船而行的水手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缺乏分析事物的应变能力。
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多么经典的“压力效应”总结!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又何尝不像那艘船?面对人生巨浪,同样需要加压,负重前行。
何为“负重”?负重就是做任何事都抱着坚持到底的态度,就是给自己加压,不留退路,绝不得过且过。没有负重的生命是轻浮的,就像泡沫,虽然在阳光下看起来光鲜艳丽,但一触即破,脆弱不堪。而负重的人生却有其深度,有其厚度。那是一种纵处岩层也无法抑制它破土的力量。
为何要“负重”?正如船长所说的那样,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身处深山大泽时,我们往往能坚守自己摆脱困境的信念,我们背负压力,同时也彰显了承担压力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动力。而当我们安逸享乐时,我们的灵魂却容易麻痹,我们无法拒绝诱惑,最终在欢愉的泥潭中沉沦。而“负重”则成了一面警钟,告诫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不能有丝毫松懈。
那又该如何让自己“负重”呢?
在我看来,不外乎四个法则——加减乘除。压力要加,安逸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所谓“加”就是加压,施加压力并不是一味地给自己制定遥不可及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拼搏奋斗,而是在原本基础上,每天多做一点,每个问题多想一点。所谓“减”是减逸,当然安逸要减也不等同于放弃休息,而是告诉自己我该走出“舒适圈”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景,就如待在笼中的鸟儿,不愁吃不愁喝,没有任何生存压力,但它却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机会要乘,是指遇事要敢于尝试,不能因为加压会使船沉就任凭风吹雨打,使船摇摆不定,而老船长的大胆尝试,使危船出现转机。懒惰要除,是指彻底舍弃自己的惰性,不停留在空船时安逸的虚幻之中,随时做好准备,去迎接更艰苦更光明的未来。
给自己负重,让自己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逆境时有底气逆流而上,顺境时有能力守住自我,由此就可从给自己负重沉淀出生命的厚重。
人生需要“负重”,而“负重”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写作做到了“规范”:开篇紧扣材料设问,接着正反分析(分解剖析),继而围绕观点拓展升华。全文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尤其是文章最后提出的解决措施使人眼前一亮:如何给自己“负重”呢?加减乘除,一言蔽之,简明得当,可谓别具一格。
综上所述:分解剖析+提纲定位,不失为写好思辨类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好办法!
这里,多层含义的作文就是“综合材料内容”,命题者要求考生作文时必须顾及对命题材料所涵盖的每层含义的分解剖析,不得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作文中的所谓思辨,简单地说,就是思考辨析,可是,在同学们写作文的实践中,这种忽视“综合材料内容”写作要求的“架空”现象却比比皆是,成了不少考生写好思辨类材料作文的一道瓶颈。
今天,老师手把手教大家两个绝招搞定这个难题,就是“分析解剖+提纲定位”。
所谓“分析解剖”,就是通过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解剖分析,找出材料的中心观点和各层意思,为作文“紧扣材料”就事论事,由事及理提供分解的分论支撑。所谓“提纲定位”:就是拟定写作提纲,构思写作框架,使文字始终运行在“规范”的轨道上。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西中高三原创题目2018.9.1)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这就是“压力效应”。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以上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准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联系现实生活多方面说理。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目同2018年全国高考卷Ⅱ“给飞机补弹痕” 作文题类似,同属于思辨型作文。立意角度:1.从整体角度立意:①负重前行,方达彼岸;②失去根基,易于“翻船”。2.抓关键句:以“压力效应”来立意:谈谈“压力效应”。这道作文题在立意上分歧不大,但在具体行文中却暴露出了考生作文的以下突出问题: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成“纯话题作文”来写。考生作文没有很好体现“不脱离材料内容范围”的写作要求,而是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词来随意发挥:题外联系大于内部分析,容易导致“跑野马”。
【突围方法一·分解剖析】
命题材料分解:文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了可怕的风暴;②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③年轻的水手对老船长的做法大惑不解,但迫于船长的严厉还是给空船注水加压;④事实证明老船长的做法以及他总结出来的“压力效应”是对的。第二部分:由船及人,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解决了对命题材料阅读理解的问题,这就为后面行文提供了分解剖析的支撑点。考生可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及结构方法来谋篇布局了。其中“转”是写作的重点:转①、转②是对水手和老船长观点的正反论述,转③是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观点,转④是引申拓展,直面现实。这种写法就叫“紧扣材料”“就事论事,由事及理”,其最大好处就是能很好地解决把“思辨类材料作文”当作“提取观点”、然后“脱离材料”来写的“话题作文”的问题。
【考生例文】
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深圳西中高三 (17)班 刁博楠
一艘空载而行的货船在茫茫大海中前进,看似容易的航行却遇上狂风巨浪,如此危急时刻,老船长下令将货舱装满水。
自然,老船长这样做有他的道理,船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是最安全的,进一步说,就是要 “满”船前行,方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压力效应”。而对此,水手则认为:遇到狂风巨浪时,船负重前行就会沉没海底。水手拒绝“加压”,从实质上说,还是缺乏“压力效应”意识,殊不知,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
事实上,各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压力。拿在教室里面的我們做例子,作为学生的我们,背负着高考的压力,还有父母、老师、社会的期望。压力固然大,可不正是这些所谓的负担才促使着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着吗?
说到“压力效应”,我不禁想到了一个故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抗压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个月,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最惊奇的是,当科学家打开南瓜,发现它的中间充满层层坚韧牢固的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抗压实验想到人生: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提升能力!无论是学生也好,上班族抑或是其他人也好,都要带着这份负担,咬牙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学会遇事不退缩,牢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教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境界方会在我们的身上应验。
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总是安于现状,不愿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他们追求所谓的“佛系”,认为一切事情的发展,顺其自然就好,缺乏工匠精神。这样的人生必然没有什么惊喜可言,而农村女孩王心怡就不一样,她敢于向命运挑战,即使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和外公长年生病,一家人只能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北大通知书寄到家时,她却只身在外地打工)和学习压力,仍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不断地突破自我,最终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尽管她出身寒门,但人穷志不穷,在她承受着如此压力时,她从不畏惧,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激发出自己拼搏的力量,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现实是“现实”的,不给没有准备的人留余地。倘若不给自己加压,就很容易被生活抛弃;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一场人生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打翻。
船和人都一样,只有满载前行,稳住根基,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即便路途再遥远,再艰辛,就算我们披荆斩棘,满身伤痕,也要乘风破浪,满船前行。
须知“压力效应”:能量是“压迫”出来的,幸福是奮斗出来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对“命题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围绕材料写作”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就事论事、由事及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法。“南瓜抗压”的例子用得鲜活,它形象地说明:人是可以给一定压力的。全文行文流畅、层层推进,逻辑性较强,丝毫没有板滞晦涩之感。
【突围方法二·提纲定位】
【提纲示例】
全文思路:船—人—船与人同理。
(一)开头:①设问:……②概述材料+亮题;
(二)多角度分析:1.横向分析“压力效应”:①分解材料蕴含的各层含义。②从水手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不能加压。③从船长的角度来看问题:空船必须加压。④重申“我”的观点:压力效应。2.纵向分析:联系现实(①对比;②类比)。3.找措施:提出解决办法。
(三)呼应开头:船负重前行,根基稳重,才不会被风浪打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考生例文】
人生需要“加压”
□深圳西中高三(1)班 叶芷嫣
面对可怕的风暴,是选择空船而行,还是“加压”,负重前行?
水手们认为应该丢掉包袱,减轻压力,空船而行,而老船长却命令水手们给船施加压力,负重前行。事实证明老船长是正确的。
从表面上看,往船舱里面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但实际上,面对可怕的风暴,给船施加压力,使它能负重前行,才能抵挡得住狂风暴雨,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老船长长年漂泊在海上,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面对海上的突发情况,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他认为加压的大船不会被风浪打翻,被风浪打翻的往往是没有加压的小船。而认为要减轻压力,空船而行的水手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缺乏分析事物的应变能力。
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多么经典的“压力效应”总结!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又何尝不像那艘船?面对人生巨浪,同样需要加压,负重前行。
何为“负重”?负重就是做任何事都抱着坚持到底的态度,就是给自己加压,不留退路,绝不得过且过。没有负重的生命是轻浮的,就像泡沫,虽然在阳光下看起来光鲜艳丽,但一触即破,脆弱不堪。而负重的人生却有其深度,有其厚度。那是一种纵处岩层也无法抑制它破土的力量。
为何要“负重”?正如船长所说的那样,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身处深山大泽时,我们往往能坚守自己摆脱困境的信念,我们背负压力,同时也彰显了承担压力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动力。而当我们安逸享乐时,我们的灵魂却容易麻痹,我们无法拒绝诱惑,最终在欢愉的泥潭中沉沦。而“负重”则成了一面警钟,告诫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不能有丝毫松懈。
那又该如何让自己“负重”呢?
在我看来,不外乎四个法则——加减乘除。压力要加,安逸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所谓“加”就是加压,施加压力并不是一味地给自己制定遥不可及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拼搏奋斗,而是在原本基础上,每天多做一点,每个问题多想一点。所谓“减”是减逸,当然安逸要减也不等同于放弃休息,而是告诉自己我该走出“舒适圈”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景,就如待在笼中的鸟儿,不愁吃不愁喝,没有任何生存压力,但它却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机会要乘,是指遇事要敢于尝试,不能因为加压会使船沉就任凭风吹雨打,使船摇摆不定,而老船长的大胆尝试,使危船出现转机。懒惰要除,是指彻底舍弃自己的惰性,不停留在空船时安逸的虚幻之中,随时做好准备,去迎接更艰苦更光明的未来。
给自己负重,让自己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逆境时有底气逆流而上,顺境时有能力守住自我,由此就可从给自己负重沉淀出生命的厚重。
人生需要“负重”,而“负重”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写作做到了“规范”:开篇紧扣材料设问,接着正反分析(分解剖析),继而围绕观点拓展升华。全文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尤其是文章最后提出的解决措施使人眼前一亮:如何给自己“负重”呢?加减乘除,一言蔽之,简明得当,可谓别具一格。
综上所述:分解剖析+提纲定位,不失为写好思辨类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