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的40例脑动脉瘤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本组栓塞100%填充的瘤体有38个,95%填充的瘤体有5个,90%填充的瘤体有1个。复查有3例复发,经再次治疗后未见复发现象。结论:对于脑动脉瘤需给予早期治疗,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疗效显著,复发率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微弹簧圈栓塞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隙出血 复发
  脑动脉瘤常会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临床多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为病情突发主要症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治疗难度相对较大[1]。以往治疗脑动脉瘤多采用外科开颅夹闭的方式,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血管内介入栓塞成为临床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安全性高,效果显著。本次研究将选取部分脑动脉瘤患者为对象,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因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入院的患者中随机挑选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35-72岁,平均年龄(50.7±3.4)岁。根据Hunt和Hess分级标准,12例患者为Ⅰ级,21例患者为Ⅱ级,4例患者为Ⅲ级,2例患者为Ⅳ级,1例患者为Ⅴ级。本组40例患者经检查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36例患者为单发性动脉瘤,4例为多发性动脉瘤。瘤体直径在2.5-20mm,平均(11.7±4.6)mm。观察瘤体所在部位,24个位于前交通动脉,5个位于后交通动脉,4个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个位于大脑中动脉,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2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末端。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气管插管麻醉后实施心电监护,术中全身肝素化,剂量为3000-5000U,栓塞过程中持续加压滴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将右侧股动脉穿刺后将6F导管鞘置入,根据常规DSA造影显示的动脉瘤位置实施造影,确定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等。在路径引导下将塑性后的微导管平缓置入动脉瘤内,使微导管的头端处于瘤颈处,随后将微导丝缓慢撤出。根据患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并将其沿微导管缓慢置入,第一枚弹簧圈制成篮状,然后视患者残腔大小将合适大小的弹簧圈依次放入,直至填塞完全,可利用术中复查血管造影来判断弹簧圈填塞情况。解脱弹簧圈前需先进行造影,以确定存在瘤体的动脉及重要分支通常情况,并观察栓塞情况。术后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扩容采用尼莫同,以控制患者脑血管痉挛,调整血压。在术后1-3天内给予适量肝素作抗凝处理,2-3个月内根据患者病情使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防止瘤颈部生成血栓。
  1.3 观察指标
  观察40例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情况。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患者于出院6个月后来院进行复查,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本组40例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未出现动脉瘤破裂现象,无人死亡。DSA造影结果显示,栓塞100%填充的瘤体有38个,95%填充的瘤体有5个,90%填充的瘤体有1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肢体出现偏瘫,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额颞叶脑梗死,1例术后一周肺部发生感染,以上患者经对症治疗均痊愈。
  对本组40例患者进行随访,未发现随访期内再次出血的患者。患者出院6个月后进行复查,DSA检查结果显示3例患者动脉瘤出现局部复发、再生长现象,再次实施介入栓塞治疗,12个月后复查无人再次复发。1例患者弹簧圈出现轻度移位,观察DSA造影结果,未对患者的远程血供形成不利影响。
  3 讨论
  脑动脉瘤血管痉挛和再出血是导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2],所以脑动脉瘤一经发现,需及时治疗。目前针对此类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栓塞,前者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大,且不易恢复,随着微导管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介入栓塞治疗得以广泛认可。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受患者颅内压和脑水肿的影响较小,可于发病早期进行治疗。脑动脉瘤早期血管痉挛症状尚轻,此时利用微导管技术进行手术操作,过程简便,且不易发生并发症,相较于开颅手术而言,优势明显。
  本组40例患者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完全栓塞的几率高达86.4%,术后仅3例患者复发,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动脉瘤术后复发不仅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还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在实施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时,应尽量填塞完全,避免术后再次复发。一般来说,动脉瘤的形状、微弹簧圈的性能、手术医生的操作技能都会对填塞的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巨大动脉瘤和宽颈动脉瘤患者更是难以填塞紧密,此类患者需以血流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加大栓塞程度,或者利用血管内支架才能实现完全栓塞[4]。
  动脉瘤破裂是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造成的威胁极大,预防此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严谨操作。目前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临床尚有较大争议,但是脑动脉瘤确诊后应立即接受治疗已成为临床的共识[5]。
  综上所述,对于脑动脉瘤需给予早期治疗,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疗效显著,复发率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大忠,刘海日,殷建林等.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05(1):39-43.
  [2] 李献军,刘永,何川等.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可解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2):1282-1284.
  [3] 范小斌.脑动脉瘤患者中早期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40-41.
  [4] 杨金炜,李冠海,孙鸣等.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5):68-69.
  [5] 吴海凤.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7):120-121.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老年癫痫患者时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老年癫痫患者共83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0例对照组和43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口服托吡酯进行治疗,观察组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老年癫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能够有
本文以端面刻花为例,介绍了使用经济型数控车床雕刻图案的方法以及加工程序的编写与走刀量的计算。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时有电击伤发生。电击伤在造成多个组织器官损害同时,常致不同程度脑损害,尤其是缺血缺氧性脑损害,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植物状态,预后较差[1]。
国产数控系统的起步其实并不算太晚,我公司最早在70年代就装备过一台国内某高校自制的数控车床。后来又装备了数控线切割,其控制系统也是国内自行开发的。至今这台机器的编程
针对频率捷变雷达以及常规雷达所面临的扫频式压制干扰问题,首先对扫频式干扰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扫频式干扰模型,在干扰扫频速度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雷达接收机在一个脉冲重
针对超宽带频带内授权信号类型确定的特点,为了弥补盒维数检测不能够有效识别信号类型的缺点,提出通过进一步提取信息维数特征对信号调制样式进行识别,该方法融合了盒维数检
现阶段临床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常用检查方法包括旧结核菌素(OT)试验、痰找结核分枝杆菌等,前者阳性率低需反复筛查,后者检测指标国人与欧美国家差异很大。对此,本文主要
目的探讨回旋支闭塞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心电图ST段改变对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 artery,IRA)的判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