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湾大桥就如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却想挤进去
在6月30日之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将完成全桥贯通。桥面铺设会在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通车时间则选在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前。“这比预定时间提前了近一年的时间。”慈溪市规划局副局长陈仲才说。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市慈溪市水路湾,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嘉兴市海盐县郑家埭,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67公里。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左右,宁波到上海只需要两个小时。
这座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有如明星一般,自其立项开始,从来不缺新闻或是传闻。其当初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建设模式,更是成为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的经典案例。而其后发生的股权变更,也令这种模式多了一些“实验”的研究范本。
从“争抢”到“撤资”
如今再回述杭州湾大桥繁杂的股权之变,依旧可以窥视民营资本在进入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时所表现出的“疯狂”,以及在进入之后所表现出的“彷徨”与“理性”。
当时负责资本筹措的杭州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回忆说,早在杭州湾大桥工程正式立项后,包括外资在内的众多投资方都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愿望,并出现“民资争着参股、银行抢着贷款”的热闹景象。“那个时候,政府没有担心过资金问题。”
在这些“争抢”的企业中,华晨、雅戈尔等著名企业均名列其中。到2001年7月,正式成立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之初,总投资118亿元的杭州湾大桥,项目资本金占35%,银行贷款占65%。在企业投资的35%中,宁波和嘉兴以9:1的比例划分,其中民间资本就占了50.26%,成为主导力量。
2002年,持股45%的雅戈尔集团低调出让了40.5%的股份,分别转给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杭州湾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民营宋城集团全资拥有)、慈溪兴桥投资有限公司、余姚市杭州湾大桥投资有限公司4家民企,民营资本的组成数量上升至17家。
此时,持股17.5%的宋城集团成为第一大民营股东。但到了2003年,因为宏观调控,宋城集团在接盘打入9340万元资金之后,就再也没向杭州湾大桥项目注入新的资本金。从2003年年底开始,宋城集团撤资的传闻一再响起。
2005年初,不愿就此放手的宋城集团找到中国钢铁集团公司洽谈合作。此时,杭州湾上的另外两座跨海大桥——规划中的杭州湾萧山通道、杭州湾绍兴通道要开工建设的消息也此起彼伏。而宋城集团的传言撤资,更加重了小股民营资本的猜测和担忧。
撤资浪潮席卷而来,导致大桥项目的资金缺口雪上加霜。金建明回忆说,2005年第一季度,大桥资金的筹措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困难。因为“每个月都要投入2亿~3亿的项目,我们指挥部最艰难时口袋里却仅剩下2000多万。”
后来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在向媒体回顾当初投资杭州湾大桥时,坦承了自己当时的“躁动”情绪。“有了海中平台与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两大亮点就有了投资的冲动。加上当时宋城集团的发展正进入躁动期。”黄巧灵说。
2005年的股东大会之后,杭州民企宋城集团全身而退,由央企中钢集团接盘。而此时,原本杭州湾跨海大桥耀眼的“民资控股”光环逐步黯淡。“民营资本虽屡经变更,目前稳定在30%左右。”金建明向记者透露说。
增资计划未动军心
根据日前《东方早报》的报道,杭州湾大桥的投资额将攀升至140亿元,比原计划超支22亿元。据说这已经是杭州湾大桥的第5轮增资——此前出现4种说法分别是:最早的64亿、2002年初的87亿、2002年10月的107亿和此后的118亿。
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证实,原材料上涨、利率上调及部分设计变更,是导致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据杭州湾大桥指挥部的另一位人士则透露,利率的多次上调,使得仅还贷部分就增加了8亿~10亿元。
然而,此番增资,并未如以前一样影响民资股东的投资信心。参股的民企纷纷表示,将继续按照参股比例增资。而大桥指挥部更是信心满满地声称,随着大桥6月贯通、奥运会前通车的计划顺利推进,股东们已看到即将到来的丰厚收益。“还有企业想进来投资。”
杭州湾大桥就如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却想挤进去。当地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此番未影响民企军心的原因在于,目前参股的民企均为宁波当地企业。而宋城集团是杭州的民企,当初正全力配合杭州政府应付休博会。“这里面有地方利益的冲突在角力。”
尽管金建明强调“投资额变更需交通部、国家发改委核准,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增资。”但股东之一的海通食品集团,已经在5月9日下午举行的“2006年度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向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追加投资的议案》。预计该公司须增资不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将在2007年度及2008年度内实施完毕。
当然,对于海通集团而言,丰厚的收益正逐步走来。据恒泰证券分析师庄斌称,海通集团当初利用农业开发的招牌在沪杭地区大肆圈地,其中包括占地168亩的慈溪海通科技生产园区,占地135亩的余姚生产园区,占地89亩的上海松江生产园区。
海通集团董事长陈龙海曾透露,公司当初拿地很便宜,公司资产是“浓缩”型的。慈溪和余姚正好位于杭州湾大桥的起点,随着大桥的开通,届时两块生产园区将近400亩的土地将大大增值。公司已经为此专门成立了宁波海通置业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
事实上,大桥两岸政府一直期望的“大桥经济”效应已经初现。
慈溪市杭州湾新区一位负责人说,大桥开工前,新区要四处去招商,如今地缘优势充分显现,现在可随意挑商。2006年以来,吉利汽车、永冠重工菲仕电机等大项目纷纷在该区开工。而在大橋所带动的旅游经济也在逐步升温,今年“五一”黄金周头两天,前来慈溪参观大桥的省内外游客突破3万名。
而大桥北岸——海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也显示,5年来,杭州湾大桥新区先后引进了吉安纸业、德国克劳斯
在6月30日之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将完成全桥贯通。桥面铺设会在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通车时间则选在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前。“这比预定时间提前了近一年的时间。”慈溪市规划局副局长陈仲才说。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市慈溪市水路湾,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嘉兴市海盐县郑家埭,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67公里。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左右,宁波到上海只需要两个小时。
这座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有如明星一般,自其立项开始,从来不缺新闻或是传闻。其当初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建设模式,更是成为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的经典案例。而其后发生的股权变更,也令这种模式多了一些“实验”的研究范本。
从“争抢”到“撤资”
如今再回述杭州湾大桥繁杂的股权之变,依旧可以窥视民营资本在进入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时所表现出的“疯狂”,以及在进入之后所表现出的“彷徨”与“理性”。
当时负责资本筹措的杭州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回忆说,早在杭州湾大桥工程正式立项后,包括外资在内的众多投资方都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愿望,并出现“民资争着参股、银行抢着贷款”的热闹景象。“那个时候,政府没有担心过资金问题。”
在这些“争抢”的企业中,华晨、雅戈尔等著名企业均名列其中。到2001年7月,正式成立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之初,总投资118亿元的杭州湾大桥,项目资本金占35%,银行贷款占65%。在企业投资的35%中,宁波和嘉兴以9:1的比例划分,其中民间资本就占了50.26%,成为主导力量。
2002年,持股45%的雅戈尔集团低调出让了40.5%的股份,分别转给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杭州湾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民营宋城集团全资拥有)、慈溪兴桥投资有限公司、余姚市杭州湾大桥投资有限公司4家民企,民营资本的组成数量上升至17家。
此时,持股17.5%的宋城集团成为第一大民营股东。但到了2003年,因为宏观调控,宋城集团在接盘打入9340万元资金之后,就再也没向杭州湾大桥项目注入新的资本金。从2003年年底开始,宋城集团撤资的传闻一再响起。
2005年初,不愿就此放手的宋城集团找到中国钢铁集团公司洽谈合作。此时,杭州湾上的另外两座跨海大桥——规划中的杭州湾萧山通道、杭州湾绍兴通道要开工建设的消息也此起彼伏。而宋城集团的传言撤资,更加重了小股民营资本的猜测和担忧。
撤资浪潮席卷而来,导致大桥项目的资金缺口雪上加霜。金建明回忆说,2005年第一季度,大桥资金的筹措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困难。因为“每个月都要投入2亿~3亿的项目,我们指挥部最艰难时口袋里却仅剩下2000多万。”
后来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在向媒体回顾当初投资杭州湾大桥时,坦承了自己当时的“躁动”情绪。“有了海中平台与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两大亮点就有了投资的冲动。加上当时宋城集团的发展正进入躁动期。”黄巧灵说。
2005年的股东大会之后,杭州民企宋城集团全身而退,由央企中钢集团接盘。而此时,原本杭州湾跨海大桥耀眼的“民资控股”光环逐步黯淡。“民营资本虽屡经变更,目前稳定在30%左右。”金建明向记者透露说。
增资计划未动军心
根据日前《东方早报》的报道,杭州湾大桥的投资额将攀升至140亿元,比原计划超支22亿元。据说这已经是杭州湾大桥的第5轮增资——此前出现4种说法分别是:最早的64亿、2002年初的87亿、2002年10月的107亿和此后的118亿。
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证实,原材料上涨、利率上调及部分设计变更,是导致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据杭州湾大桥指挥部的另一位人士则透露,利率的多次上调,使得仅还贷部分就增加了8亿~10亿元。
然而,此番增资,并未如以前一样影响民资股东的投资信心。参股的民企纷纷表示,将继续按照参股比例增资。而大桥指挥部更是信心满满地声称,随着大桥6月贯通、奥运会前通车的计划顺利推进,股东们已看到即将到来的丰厚收益。“还有企业想进来投资。”
杭州湾大桥就如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却想挤进去。当地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此番未影响民企军心的原因在于,目前参股的民企均为宁波当地企业。而宋城集团是杭州的民企,当初正全力配合杭州政府应付休博会。“这里面有地方利益的冲突在角力。”
尽管金建明强调“投资额变更需交通部、国家发改委核准,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增资。”但股东之一的海通食品集团,已经在5月9日下午举行的“2006年度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向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追加投资的议案》。预计该公司须增资不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将在2007年度及2008年度内实施完毕。
当然,对于海通集团而言,丰厚的收益正逐步走来。据恒泰证券分析师庄斌称,海通集团当初利用农业开发的招牌在沪杭地区大肆圈地,其中包括占地168亩的慈溪海通科技生产园区,占地135亩的余姚生产园区,占地89亩的上海松江生产园区。
海通集团董事长陈龙海曾透露,公司当初拿地很便宜,公司资产是“浓缩”型的。慈溪和余姚正好位于杭州湾大桥的起点,随着大桥的开通,届时两块生产园区将近400亩的土地将大大增值。公司已经为此专门成立了宁波海通置业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
事实上,大桥两岸政府一直期望的“大桥经济”效应已经初现。
慈溪市杭州湾新区一位负责人说,大桥开工前,新区要四处去招商,如今地缘优势充分显现,现在可随意挑商。2006年以来,吉利汽车、永冠重工菲仕电机等大项目纷纷在该区开工。而在大橋所带动的旅游经济也在逐步升温,今年“五一”黄金周头两天,前来慈溪参观大桥的省内外游客突破3万名。
而大桥北岸——海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也显示,5年来,杭州湾大桥新区先后引进了吉安纸业、德国克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