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积极地探寻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以及创新发展的英语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不断地创新教学思维和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潜能。
一、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观含义
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观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形成,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学生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主体性,即教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②自主性,即学生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学习自主权;③能动性,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能自觉选择和参与;④创新性,即教学应该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新奠定基础。
二、学生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学生观是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动力
教师以自己的思考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把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为自己的思想,这种“越俎代庖”的教学势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学习被动。新课程学生观的运用则能解决上述问题,彻底地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2.学生观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必然
新课程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要求教师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3.学生观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推动力
英语教学充分的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发展,学生观的运用正是凸现英语教学理念的最佳方式。
三、学生观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做学习的“主人翁”
现代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不能把学生的大脑看成容器,要看成一口蕴藏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学习的疏导者和助学者;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走出来,把其自身当作认知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I”也是“me”,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I”的主体意识,帮助“I”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用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2.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发展增添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培养学生的兴趣,前提就是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和幸福,要让学生感到学英语不是件苦差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会变得软弱无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要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和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把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其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3.借助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合作、设计英语课堂的主题活动
英语的交际性功能主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来完成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教师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其中: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连接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总之,英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一、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观含义
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观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形成,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学生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主体性,即教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②自主性,即学生应该具有更为广泛的学习自主权;③能动性,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能自觉选择和参与;④创新性,即教学应该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新奠定基础。
二、学生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学生观是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动力
教师以自己的思考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把教师的思想全盘接收为自己的思想,这种“越俎代庖”的教学势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学习被动。新课程学生观的运用则能解决上述问题,彻底地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2.学生观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必然
新课程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要求教师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3.学生观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推动力
英语教学充分的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发展,学生观的运用正是凸现英语教学理念的最佳方式。
三、学生观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做学习的“主人翁”
现代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不能把学生的大脑看成容器,要看成一口蕴藏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学习的疏导者和助学者;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走出来,把其自身当作认知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I”也是“me”,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I”的主体意识,帮助“I”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用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2.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发展增添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培养学生的兴趣,前提就是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和幸福,要让学生感到学英语不是件苦差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都会变得软弱无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要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和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把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其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3.借助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合作、设计英语课堂的主题活动
英语的交际性功能主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来完成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教师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其中: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连接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总之,英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