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化学中体现的哲学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并与其他学科作了类比,力图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哲学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化学 哲学 教育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功利性的紧张时代,我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哲学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1 化学中的运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化学中的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事例:如水的蒸发、氨水气味的扩散、蔗糖溶于水等等,使学生感知到构成物质的微料——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如讲到原子结构时,联系核外电子绕核运动;讲到晶体时,联系构成晶体的微粒在平衡位置附近不断地振动;讲到胶体时,联系胶料的无规则的运动——布朗运动。
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类型之一。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如氢、氯光照下化合营企业、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等等,使学生真正感知到物质的运动——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表面上看,化学变化是杂乱无章的,但实质上,化学变化象一切运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总结各类反应的规律,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盐类的水解,水解反应的本质就是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因此,弱酸根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存在的盐溶液,一定会发生水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后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后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掌握得牢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例如:在25℃时,往100克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颗不规则的胆矾晶体,则晶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此时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速度达到相等,处于静止状态,但速度不等于零,即仍有溶解和结晶,仍处于运动。因此,该晶体的形状会改变,形状可以从不规则变成规则,但晶体的质量不会改变,溶解正处于“静止”状态。
《化学平衡》一节教材,与运动观点联系最密切。在教学实践中证明,要教好这一切内容,必须渗透运动的观点。化学平衡可以概括为三点:①动。V正=V逆≠0,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既动又静;②定。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体系处于静止状态;③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破坏,发生移动。即化学平衡是一相对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
2 化学中的对立统一观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充满着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在高中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这一规律的丰富素材。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阴、阳离子共处于同一晶体中,而整个晶体又不显电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就是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就是物质得到电子,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电子的失去,也没有电子的得到。氧化剂本具有氧化性,但是一旦得到了电子,成为还原产物时,其还原产物则具有了还原性。
在溶液中,酸、碱性也是一对矛盾。当溶液中,[H+]>[OH-],溶液显酸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中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碱性。H+和OH-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对立、相互抑制,同时,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两者统一于离子积:Kw=[H+]×[OH-]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化学变化中,内因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内部矛盾,是由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特点决定的。外因就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溶剂、催化剂等等。例如:铜片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不发生反应。铜片与浓硫酸以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这说明浓硫酸具强氧化性,而稀硫酸不具有强氧化性。在教学中,联系具体化学瓜,强调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逐步学会运用这个法则,并分析和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发展。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又要强调反应的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要适当的条件,才能实现。例如,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加热到140℃,主要产物是乙醚;当加热到170℃左百,主要产物是乙烯。因此,在实际中,要研究和控制条件使反应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观察,去利用,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并引导他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在新课改中应该充分利用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促进我们中学化学的教学,使中学化学教学充满素质教育的气息,使学生和教师均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其胜.例析中学化学中的量变引起质变[J].中学化学,2005,(5)
2 周汉锋.浅论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J].考试周刊,2010(08)
3 高丽.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0(03)
4 马祥梅等.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关键词】 化学 哲学 教育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功利性的紧张时代,我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哲学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1 化学中的运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化学中的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事例:如水的蒸发、氨水气味的扩散、蔗糖溶于水等等,使学生感知到构成物质的微料——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强调运动的绝对性。如讲到原子结构时,联系核外电子绕核运动;讲到晶体时,联系构成晶体的微粒在平衡位置附近不断地振动;讲到胶体时,联系胶料的无规则的运动——布朗运动。
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类型之一。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如氢、氯光照下化合营企业、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等等,使学生真正感知到物质的运动——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表面上看,化学变化是杂乱无章的,但实质上,化学变化象一切运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分析、总结各类反应的规律,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盐类的水解,水解反应的本质就是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因此,弱酸根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存在的盐溶液,一定会发生水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后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后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掌握得牢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例如:在25℃时,往100克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投入一颗不规则的胆矾晶体,则晶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此时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速度达到相等,处于静止状态,但速度不等于零,即仍有溶解和结晶,仍处于运动。因此,该晶体的形状会改变,形状可以从不规则变成规则,但晶体的质量不会改变,溶解正处于“静止”状态。
《化学平衡》一节教材,与运动观点联系最密切。在教学实践中证明,要教好这一切内容,必须渗透运动的观点。化学平衡可以概括为三点:①动。V正=V逆≠0,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既动又静;②定。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体系处于静止状态;③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破坏,发生移动。即化学平衡是一相对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
2 化学中的对立统一观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充满着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在高中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这一规律的丰富素材。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阴、阳离子共处于同一晶体中,而整个晶体又不显电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就是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就是物质得到电子,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电子的失去,也没有电子的得到。氧化剂本具有氧化性,但是一旦得到了电子,成为还原产物时,其还原产物则具有了还原性。
在溶液中,酸、碱性也是一对矛盾。当溶液中,[H+]>[OH-],溶液显酸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中性;当溶液中,[H+]>[OH-],溶液显碱性。H+和OH-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对立、相互抑制,同时,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两者统一于离子积:Kw=[H+]×[OH-]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化学变化中,内因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内部矛盾,是由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特点决定的。外因就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溶剂、催化剂等等。例如:铜片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不发生反应。铜片与浓硫酸以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这说明浓硫酸具强氧化性,而稀硫酸不具有强氧化性。在教学中,联系具体化学瓜,强调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逐步学会运用这个法则,并分析和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发展。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又要强调反应的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要适当的条件,才能实现。例如,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加热到140℃,主要产物是乙醚;当加热到170℃左百,主要产物是乙烯。因此,在实际中,要研究和控制条件使反应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观察,去利用,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哲学思想,并引导他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在新课改中应该充分利用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促进我们中学化学的教学,使中学化学教学充满素质教育的气息,使学生和教师均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其胜.例析中学化学中的量变引起质变[J].中学化学,2005,(5)
2 周汉锋.浅论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J].考试周刊,2010(08)
3 高丽.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0(03)
4 马祥梅等.化学教学中哲学思想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