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人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在我国,这是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后若干年里,头戴安全帽、脖缠白毛巾、手持钢钎的钢铁汉子,穿着蓝格围裙,戴着雪白帽子,站在机器前的纺织女工,还都是最光荣令人羡慕的职业,还是许多人的梦想。
时至今日,这些人已经从企业退休。期间,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经历了国企改制,工人下岗等等。熬过了这一切,今天最困扰他们的,是和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之间养老金的差距。
双轨制致养老金相差数倍
不久前,记者到重庆参加一个为离退休同志举办的文艺活动。一个从某大型国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将记者拉到室外,就养老金问题抱怨了半个多小时。他急切地说:“同样是高级工程师职称,同样的几十年工龄,同样的为国家贡献一辈子,从事业单位退休的能拿到三四千元,而我只能拿一两千元,太不公平了,让人心凉。记者同志,你一定要给我们反映反映,呼吁呼吁!”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退休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因为工作单位的性质不同,拿到手的退休金会有很大差别:与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相比,企业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少很多,甚至还不及前者的一半。
这就是养老金制度的双轨制。企业20%、个人8%合计28%的缴费率,换来的是一二千元的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缴费,一般都能有三四千元退休金。双轨制导致的巨大待遇落差,持续成为离退休人员的抱怨焦点。
养老金是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保障,也是多年工作的回报,是国家对自己贡献的认可。许多从企业退休的人员如今却陷入困境。一两千元的养老金,上涨的物价,让单靠养老金难以支撑日常生活,更不用说大病大灾。
养老金的双轨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公更在现实中被逐渐放大。同样的付出,却得不到同样的回报。双轨制以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替代率(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比)相同,双轨制以后两者开始背道而驰。尽管企退人员养老金已连涨9年,数额翻了一番多,但大多仍在两千元之下,替代率不足60%。而机关事业单位替代率达到了90%。在许多地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比企退人员多一倍以上已是常态。诸如“两个企业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的情况比比皆是。
其实,当下的养老金制度,何止“双轨”!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认为,目前实行的退休制度其实是“多轨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其中,“第一轨”的政府机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高于“第二轨”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第三轨”的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享受的待遇低于上述两轨。
养老双轨制由来已久
同等学历、同等技能甚至同等贡献的人,仅仅是因为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退休后就不能得到同等待遇。如此不公的“双轨制”,究竟从何而来?显然是制度设计。
建国伊始,养老双轨制就已经存在。企业职工和公职人员依据不同制度,公职人员的养老待遇优于企业职工。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出台,工人和公职人员的养老标准得到统一,养老双轨制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文革结束后,政府机构臃肿,干部老年化严重,1980年领导层决定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好让他们尽快退休。从此,公职人员和职工执行不一样的养老制度了。1980年9月《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颁布,1982年2月,《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出台。至此,公职人员和职工的养老开始分道扬镳。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对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此后,工人养老不再由国家全包。但国务院又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不执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人事部负责,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1992年,原人事部就曾下发《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上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在城镇各类职工中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逐步改变退休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人事部还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搞了局部试点,但最终改革以失败告终。公职人员养老依然沿袭旧有制度,由国家全包。
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实行职务级工资制,规定“离休人员,按离休前本人职务工资和津贴的全额发给”,同时规定实行新工资制度后离退休公职人员的退休标准:职务工资和津贴按国家有关规定打折扣后计发退休费,费用列入国家预算。该规定成为现行公职人员养老制度的法律基础。从此,企业工人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又再被划分为两个世界。
根据统计,到2005年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职工两倍多,如果算上津贴、补贴等等,差距更大。据媒体报道,2012年,职工与公职人员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达3倍之多。
公众对养老金双轨制怨声载道,要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的呼声日渐高涨。2009年,国务院重启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搞了试点。但是,这次改革仅向事业单位人员开刀,丝毫未触及机关公务员。由于改革之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将大幅降低,改革遭到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抵制。
让人担忧未来且影响当下
年初,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高达94%的网民认为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不合理。有网友指出,养老“双轨制”,是社会不公的表现之一,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养老,是民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它就像劳动者年轻时为自己的老年攒下资本,持续往一个共同的储蓄罐中放钱,到了退休那一刻,就可以将这个储蓄罐非常干脆地砸向地面、从里边取钱。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家没有按一样的方式往养老金罐子里边交钱,也没有按一样的方式从里边取钱,公众的安全感和政府的公信力,就因此缺失。 养老金双轨,不仅影响离退休人员,更影响公众当下的选择,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甚至不少年轻人,判断眼下工作好坏的标准,已经涵盖了20多年后的退休金能有多少。养老制度的风吹草动已经进入了年轻人的视野。
去年,东北某省会城市招聘有事业编制的清洁工,结果招来了不少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蜂拥报名。这些年轻人放弃了专业,放弃了梦想,放弃了职业规划,只为得到一个事业编制。许多人说,职业发展、个人兴趣都是浮云,稳定、能养老才是王道。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如今年轻人在择业中,重政府轻企业、重白领轻蓝领、重城市轻农村等现象十分常见,“除了与就业环境、职业选择、工资待遇等相关外,与双轨制退休模式必然有关。”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在对全国286个城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的调查中,2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员;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另有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教师;选择让孩子当政府官员的占11.6%;而选择让孩子成为工人农民的家长仅为1.2%。
“铁饭碗”的巨大诱惑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找工作时把目光投向了更稳定、更保险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公考热”就是证明。
更严重的是,眼下的养老金双轨制如果继续下去,社会不公引发的风险除外,财政包养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会越来越多,而且因为老龄化的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增长,造成财政不堪重负,甚至引发崩盘风险。
公众盼望打破双轨
日前有媒体披露,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在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上就养老保障制度达成了多项共识。与会人士透露,目前,多方在顶层设计的规划、养老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实现上述制度这三大问题上达成了方向上的共识,养老金并轨一事已基本没有悬念,但具体的方案仍在讨论中,相关政策何时出台也无定论。
虽然只是一条笼统的消息,但还是给人很多期待,因为公众盼望打破养老金双轨制,已等了太久太久。
五年来,中央确定的五个省市的试点工作都进展不大。改革推进迟缓,并非仅仅因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郑功成认为,“由于这一改革牵涉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制度变动,因此改革阻力和难度甚大,相关制度设计仍需磨合、完善。”
还有,并轨不能简单理解为“并入”,而是要统筹考虑养老金待遇差别、投资运营、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转移接续、退休年龄等问题,朝着一个各方面都能受益的、科学的方向改革和推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不久前介绍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三是要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
早在今年夏天,胡晓义曾经表示,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
胡晓义表示,“并轨”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实际的推进,要考虑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另一方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
胡晓义说,国家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养老“双轨制”所导致的不合理差距问题的解决。一是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对反映差别较大的企业退休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在这几年调整待遇的过程中一直给予倾斜。同时,对退休早、养老金偏低的高龄退休人员的照顾,已形成机制。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08年国务院确定山西、浙江等5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事业单位分类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政体制改革与之紧密相连,需要同步推进。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的确,养老金双轨制虽已“积重”,但绝非难返。办法总比问题多。今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十八大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来推进改革,还有消息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养老制度改革定调。从这个角度考量,不难得出结论:养老金双轨制是非改不可,早改早主动。
责任编辑 李娜
时至今日,这些人已经从企业退休。期间,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经历了国企改制,工人下岗等等。熬过了这一切,今天最困扰他们的,是和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之间养老金的差距。
双轨制致养老金相差数倍
不久前,记者到重庆参加一个为离退休同志举办的文艺活动。一个从某大型国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将记者拉到室外,就养老金问题抱怨了半个多小时。他急切地说:“同样是高级工程师职称,同样的几十年工龄,同样的为国家贡献一辈子,从事业单位退休的能拿到三四千元,而我只能拿一两千元,太不公平了,让人心凉。记者同志,你一定要给我们反映反映,呼吁呼吁!”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退休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因为工作单位的性质不同,拿到手的退休金会有很大差别:与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相比,企业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少很多,甚至还不及前者的一半。
这就是养老金制度的双轨制。企业20%、个人8%合计28%的缴费率,换来的是一二千元的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缴费,一般都能有三四千元退休金。双轨制导致的巨大待遇落差,持续成为离退休人员的抱怨焦点。
养老金是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保障,也是多年工作的回报,是国家对自己贡献的认可。许多从企业退休的人员如今却陷入困境。一两千元的养老金,上涨的物价,让单靠养老金难以支撑日常生活,更不用说大病大灾。
养老金的双轨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公更在现实中被逐渐放大。同样的付出,却得不到同样的回报。双轨制以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替代率(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比)相同,双轨制以后两者开始背道而驰。尽管企退人员养老金已连涨9年,数额翻了一番多,但大多仍在两千元之下,替代率不足60%。而机关事业单位替代率达到了90%。在许多地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比企退人员多一倍以上已是常态。诸如“两个企业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的情况比比皆是。
其实,当下的养老金制度,何止“双轨”!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认为,目前实行的退休制度其实是“多轨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其中,“第一轨”的政府机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高于“第二轨”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第三轨”的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享受的待遇低于上述两轨。
养老双轨制由来已久
同等学历、同等技能甚至同等贡献的人,仅仅是因为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退休后就不能得到同等待遇。如此不公的“双轨制”,究竟从何而来?显然是制度设计。
建国伊始,养老双轨制就已经存在。企业职工和公职人员依据不同制度,公职人员的养老待遇优于企业职工。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出台,工人和公职人员的养老标准得到统一,养老双轨制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文革结束后,政府机构臃肿,干部老年化严重,1980年领导层决定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好让他们尽快退休。从此,公职人员和职工执行不一样的养老制度了。1980年9月《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颁布,1982年2月,《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出台。至此,公职人员和职工的养老开始分道扬镳。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对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此后,工人养老不再由国家全包。但国务院又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不执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人事部负责,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1992年,原人事部就曾下发《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上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在城镇各类职工中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逐步改变退休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人事部还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搞了局部试点,但最终改革以失败告终。公职人员养老依然沿袭旧有制度,由国家全包。
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实行职务级工资制,规定“离休人员,按离休前本人职务工资和津贴的全额发给”,同时规定实行新工资制度后离退休公职人员的退休标准:职务工资和津贴按国家有关规定打折扣后计发退休费,费用列入国家预算。该规定成为现行公职人员养老制度的法律基础。从此,企业工人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又再被划分为两个世界。
根据统计,到2005年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职工两倍多,如果算上津贴、补贴等等,差距更大。据媒体报道,2012年,职工与公职人员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达3倍之多。
公众对养老金双轨制怨声载道,要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的呼声日渐高涨。2009年,国务院重启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搞了试点。但是,这次改革仅向事业单位人员开刀,丝毫未触及机关公务员。由于改革之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的收入将大幅降低,改革遭到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抵制。
让人担忧未来且影响当下
年初,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高达94%的网民认为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不合理。有网友指出,养老“双轨制”,是社会不公的表现之一,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养老,是民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它就像劳动者年轻时为自己的老年攒下资本,持续往一个共同的储蓄罐中放钱,到了退休那一刻,就可以将这个储蓄罐非常干脆地砸向地面、从里边取钱。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家没有按一样的方式往养老金罐子里边交钱,也没有按一样的方式从里边取钱,公众的安全感和政府的公信力,就因此缺失。 养老金双轨,不仅影响离退休人员,更影响公众当下的选择,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甚至不少年轻人,判断眼下工作好坏的标准,已经涵盖了20多年后的退休金能有多少。养老制度的风吹草动已经进入了年轻人的视野。
去年,东北某省会城市招聘有事业编制的清洁工,结果招来了不少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蜂拥报名。这些年轻人放弃了专业,放弃了梦想,放弃了职业规划,只为得到一个事业编制。许多人说,职业发展、个人兴趣都是浮云,稳定、能养老才是王道。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如今年轻人在择业中,重政府轻企业、重白领轻蓝领、重城市轻农村等现象十分常见,“除了与就业环境、职业选择、工资待遇等相关外,与双轨制退休模式必然有关。”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在对全国286个城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的调查中,2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员;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另有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教师;选择让孩子当政府官员的占11.6%;而选择让孩子成为工人农民的家长仅为1.2%。
“铁饭碗”的巨大诱惑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找工作时把目光投向了更稳定、更保险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公考热”就是证明。
更严重的是,眼下的养老金双轨制如果继续下去,社会不公引发的风险除外,财政包养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会越来越多,而且因为老龄化的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增长,造成财政不堪重负,甚至引发崩盘风险。
公众盼望打破双轨
日前有媒体披露,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在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上就养老保障制度达成了多项共识。与会人士透露,目前,多方在顶层设计的规划、养老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实现上述制度这三大问题上达成了方向上的共识,养老金并轨一事已基本没有悬念,但具体的方案仍在讨论中,相关政策何时出台也无定论。
虽然只是一条笼统的消息,但还是给人很多期待,因为公众盼望打破养老金双轨制,已等了太久太久。
五年来,中央确定的五个省市的试点工作都进展不大。改革推进迟缓,并非仅仅因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郑功成认为,“由于这一改革牵涉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制度变动,因此改革阻力和难度甚大,相关制度设计仍需磨合、完善。”
还有,并轨不能简单理解为“并入”,而是要统筹考虑养老金待遇差别、投资运营、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转移接续、退休年龄等问题,朝着一个各方面都能受益的、科学的方向改革和推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不久前介绍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三是要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
早在今年夏天,胡晓义曾经表示,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
胡晓义表示,“并轨”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实际的推进,要考虑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另一方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
胡晓义说,国家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养老“双轨制”所导致的不合理差距问题的解决。一是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对反映差别较大的企业退休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在这几年调整待遇的过程中一直给予倾斜。同时,对退休早、养老金偏低的高龄退休人员的照顾,已形成机制。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08年国务院确定山西、浙江等5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事业单位分类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政体制改革与之紧密相连,需要同步推进。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的确,养老金双轨制虽已“积重”,但绝非难返。办法总比问题多。今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十八大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来推进改革,还有消息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养老制度改革定调。从这个角度考量,不难得出结论:养老金双轨制是非改不可,早改早主动。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