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观察力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学习,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种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利用挂图讲完菜豆种子的结构后,又接着挂出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菜豆种子的结构图,讲述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利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未知而又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再次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所以说在探究中能不断观察,在观察中又能不断探究,观察伴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新教材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由于很多同学以前已经见过鼠妇,所以我在简单介绍了鼠妇的情况后,就安排学生自己去捉鼠妇。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奋情绪,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捉鼠妇的过程中亲自观察了鼠妇的具体形态及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回到教室后及时向学生提问以加深他们在观察中的感知,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捉回来的鼠妇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了。
三、利用“种子的萌发”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创造观察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命活动的过程永久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例如:在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一节的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我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让他们回去找两个大些的瓶盖子或小盘子,在瓶盖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我自己同时用两个培养皿,垫上几层皱纹纸,分别放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每天浇点水。过几天,种子先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并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对比黄豆苗和玉米苗长出的叶和根都不一样。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记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收获也大,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效果。
四、利用野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课堂和实验室对生物实体、标本、挂图、模型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受时间、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的制约,只能观察一些典型事例。为了巩固课本知识和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观察技能,提高观察效果,有必要鼓励和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在野外,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生物体和生物现象。但野外地域广阔,生物种类繁多,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必须有明确的观察对象、观察目的,有重点地、适时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观察和分析对象,才能收到更好的观察效果。例如,观察鸟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时,观察野外放养的家鸡、家鸭的喙、足,家鸡的喙尖而坚硬,适于啄取食物,足的趾分离,爪硬而锐利,适于步行和刨食;家鸭的喙扁而阔,边缘有锯齿,适于滤食水里的食物,足的趾间有蹼,适于游泳。野外观察的形式多种多样:采集制作生物标本、参与生物园的管理、养殖小动物、参与农业害虫的调查和防治等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联系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运用生态学知识去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带学生参观大田劳作,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农作物栽培管理工作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品德、好习惯。在野外观察的实践中,需要运用各种观察技能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命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观察效果。
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叶片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
3、观察时要尊重客观事实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观察时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客观现象或结果与所采用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有时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可能实验现象与所给的实验结果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应尊重实验的客观事实,同学生一起寻找原因。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遮光纸的遮光程度、碘液的浓度直接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这也是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观察能力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观察能力培养得好,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使生物课建立在高度直观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52830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凤城中学)
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种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利用挂图讲完菜豆种子的结构后,又接着挂出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菜豆种子的结构图,讲述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利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未知而又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再次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所以说在探究中能不断观察,在观察中又能不断探究,观察伴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新教材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由于很多同学以前已经见过鼠妇,所以我在简单介绍了鼠妇的情况后,就安排学生自己去捉鼠妇。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奋情绪,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捉鼠妇的过程中亲自观察了鼠妇的具体形态及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回到教室后及时向学生提问以加深他们在观察中的感知,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捉回来的鼠妇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了。
三、利用“种子的萌发”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创造观察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命活动的过程永久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例如:在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一节的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我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让他们回去找两个大些的瓶盖子或小盘子,在瓶盖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黄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我自己同时用两个培养皿,垫上几层皱纹纸,分别放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每天浇点水。过几天,种子先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并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对比黄豆苗和玉米苗长出的叶和根都不一样。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记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收获也大,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效果。
四、利用野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课堂和实验室对生物实体、标本、挂图、模型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受时间、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的制约,只能观察一些典型事例。为了巩固课本知识和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观察技能,提高观察效果,有必要鼓励和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在野外,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生物体和生物现象。但野外地域广阔,生物种类繁多,环境条件复杂多变,必须有明确的观察对象、观察目的,有重点地、适时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观察和分析对象,才能收到更好的观察效果。例如,观察鸟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时,观察野外放养的家鸡、家鸭的喙、足,家鸡的喙尖而坚硬,适于啄取食物,足的趾分离,爪硬而锐利,适于步行和刨食;家鸭的喙扁而阔,边缘有锯齿,适于滤食水里的食物,足的趾间有蹼,适于游泳。野外观察的形式多种多样:采集制作生物标本、参与生物园的管理、养殖小动物、参与农业害虫的调查和防治等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联系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运用生态学知识去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带学生参观大田劳作,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农作物栽培管理工作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品德、好习惯。在野外观察的实践中,需要运用各种观察技能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命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观察效果。
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叶片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
3、观察时要尊重客观事实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观察时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客观现象或结果与所采用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有时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可能实验现象与所给的实验结果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应尊重实验的客观事实,同学生一起寻找原因。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遮光纸的遮光程度、碘液的浓度直接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这也是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观察能力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观察能力培养得好,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使生物课建立在高度直观的基础上,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52830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凤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