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电影依靠东方特有的造型、隐喻和哲理的三者统一去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百姓。《一个勺子》借用“符号”与“意象”来塑造电影画面,以男主人公“拉条子”的视角作为电影的切入点,寓意深刻的呈现了“生”的希望,并阐述了普通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活信念。画面中的镜头,相似甚至相同的镜头体现着一种“道”的循环,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不曾更迭的“规矩”,是生住异灭的生命轮回。
关键词:造型 叙事 隐喻 哲理 诗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175-02
《一个勺子》的故事发生在甘肃地区,自“第五代”导演开始,电影人将镜头对准甘陕广袤而辽阔的黄土高上去赞美生命的“生生不息”。在西北方言中,“勺子”的本意为傻子。一次偶然的“机缘”,让男主人公拉条子与流浪的“勺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拉条子不停地想甩掉这个“勺子”,但每次都事与愿违。直到“勺子”离开以后,一波接一波的骗子上门索要“勺子”,拉条子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仿佛陷入了走不出的胡同。影片以荒诞幽默的手法描绘了小人物的社会关系,以此来致敬生命的美好。
一、《一个勺子》场景中的意向与符号“从繁华到荒芜”
(一)“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将个人命运与自然融为一体
影片一开始便用记录片式的定焦镜头展示了百无聊赖的市民生活,纯粹而不加杂质。光线透过脚手架,洒在初见的拉条子与勺子身上,如同人眼在欣赏一幅横构图的中国木刻版画,其中,刀刀都体现着苦中带甜的人情味。熙熙攘攘的街道,碎片化地展示着城市掠影。游走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简言之:“象”。在连续的晃动镜头中,拉条子的身影叠于玻璃,墙面之上,正如影片欣赏者融入这市井影像一般,使我们深感渺小的生命个体与贫瘠的自然万物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影片并没有着力去刻画这黄土高原的全貌,而是大量出现缓慢的、让人察觉不到的递推式的推进。黄土地在安详平静中,却孕育小着巨大的力量,既养育了拉条子,同时又慢慢地吞噬与历练着他。这是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无奈,由自然景物触动心怀,激发内心的生命感悟,引起潜意识活动,从而获得心灵的升华。《一个勺子》是写“意”的 ,在纪实当中追求表现性,抒发内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精神和人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以及对善的渴望和追求。
(二)电影转场的“之”字意象搭建
影片呈现了一条连接城镇与乡村的隧道,出了隧道便是拉条子所居住的空旷壮阔的黄土地,满目的荒芜与城镇之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城市场景中,拉条子与傻子之间的交流,如一个“之”字,在往返反复中,表述着“平常”,使得画面在朴实中,迸发出极大的纵深感。遥弋的镜头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飘逸之中体现着生活的无奈。咳嗽声、羊群的叫声,农机的轰鸣结合在一起,似乎欲打破这广袤无垠的天际,形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效应。影片展现着拉条子家的样貌,不算宽阔的屋子,陈旧朴实的家具,贴满补丁的窗户和圈养羊群的羊圈,充溢着拉条子夫妇踏实生活的痕迹。
占银幕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图,将天空挤压成一线,这种“非常规”的画面构成,从“线”与“线”的关系再现成了“线”与“面”的关系,通过呈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来作为画面主体,借用土地之浑厚和沉重,更深地挖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环境造型镜头的运用,就将人与自然的隐喻表现出来:须臾之贫苦,面对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显得平坦而微不足道,道出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生存哲学。
二、《一个勺子》人物設计中色彩的暗喻“从粗布衣到皮夹克”
(一)现实主义色彩的表意性
由身份与地域的表意到人物性格的表意。在影片中,人物的穿着无不反映着各自的性格。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牧民,拉条子总是穿着他那身粗布衣,脸被冻得通红,说话总是蜷着身躯,对旁人总是一口一个“哥”,彬彬有礼。这与身穿高档皮夹克,带着墨镜,开着吉普车,嚣张跋扈的大头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粗布衣和皮夹克已成为一种性格隐喻,分别预示着农家人的老实本分与所谓精英人士的“油滑”。
拉条子和金枝子如同陈丹青的油画《西藏组画》,遥弋的镜头下,逆光使他的轮廓分外清晰,仿佛一组雕像展示在镜头前:他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缩影,是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庄稼人的象征。
(二)“魔幻色彩”的意向性
女主人公金枝子总是身着肥大的青红棉衣,围着头巾,呵护着“勺子”的温饱,体现为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形象。可送走“勺子”后,在造访者的咄咄逼迫下,金枝子的心理防线轰然崩溃,对现实的无助感展露无遗。而那些造访者从面戴口罩到头盔,似乎认为蒙面示人就能够掩盖住欺诈的罪行,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动摇着拉条子夫妇行善的初衷。拉条子和金枝子,面对满是沟壑纵横的黄土,人仿佛走在世界的边缘。
《一个勺子》中色彩的主色是红色,房间中的被子,女人的衣服等等,这喜庆的颜色背后,隐喻着面对那无尽的孤独,却又迸发出生命的活力。红色在影片黄褐色的基调中格外突出亮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生命、活力、幸福,表达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生生不息的生活理念和繁衍传承的伟大生命力。这延续着民俗风的 “第五代”影像美术的突出特点,《一个到八个》《红高粱》《孩子王》和《黄土地》的影像中都采用了大量生活场景、仪式、道具、造型等等。
三、《一个勺子》西西弗斯式命运的符号“从太阳帽到太阳帽”
镜头中的黄土地,人物之于黄土好似一个个在画面中出现又消失的点,“勺子”的出现与离去,暗喻着生命在土地上出现又离去,而土地在岁月的流逝中仿佛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生活就是这样”。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养育你、赐福你,也将你禁锢着,如同任人宰割的羊群一般,使你消亡,揭露了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简单而残酷的生活风貌。 在片中初见“勺子”时,红色的太阳帽成为了他身上最独特的色彩。对“勺子”而言,破烂的太阳帽不仅是身上的衣物,更是象征着掩盖自身缺陷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后,太阳帽“目睹”了“勺子”被拉条子和顽童们的殴打,作为弱者的符号被进一步强化。拉条子在汽车后视镜中逐渐远去的画面,在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将他与现代社会甩得越来越远。在拉条子发出“一个勺子有啥用”这样的疑问时,三哥、大头哥、警察所有的声音都出奇地一致,“想不明白的事儿就不要想”“这事儿就结束了”,犹如一双双无形的手扼住了他的喉咙。
影片的最后,拉条子从“勺子”穿过的衣服口袋里拿出见证了事件始末的太阳帽,缓缓地戴在了头上,继而逆行在公路上花花綠绿的人流中,面对他的是曾经“勺子”遭受过的雪球。此时的太阳帽符号意象发生了转化,即从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边缘角色转变为对现实充满疑惑与无助的孤独行者。面对象征着现实苦难的雪球,帽子已不是“勺子”的象征,而是拉条子自身为寻求答案的所坚守的仪式隐喻。
正犹如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将巨石搬上山,很快又会滚落下来一样,拉条子的所作所为在他人眼里不外乎是个“勺子”。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拉条子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将信念坚持了下来,所以才有了末尾的逆行之举。这条路终将通向何方?坚持的结果会是怎样?也许拉条子心里不曾考虑过。对他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结语
“黄土无言,却道柔肠”的场景也同样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思想。在《一个勺子》中总体的空间影像隐喻着生命的孤独与守望,并通过沉厚黄土高原的苍凉、旷远,干涩的黄土、纵横的沟壑来表达。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与日俱增。然而在这沉重的现实中,依然可以孕育出“拉条子”“金枝子”这样逆流而上的希望,一己之力渗透着内心的良善与美好。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诞生往往是在曲折中前进。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对质朴良知的坚守,对人性光辉的敬重,这便是《一个勺子》追求的意境所在。
参考文献:
[1]文源.《黄土地》:从小说《深谷回声》到电影《黄土地》[J].小说评论,2007,(S1).
[2]张东润.大言无声,大象无形——浅析影片《黄土地》[J].大众文艺,2018,(15).
[3]曾峥.并非冷漠的“自然风景”——论电影《黄土地》的视觉文化内涵[J].数位时尚,2012,(04).
[4]王本正.电影《一个勺子》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解读[J].戏剧之家,2018,(11).
关键词:造型 叙事 隐喻 哲理 诗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175-02
《一个勺子》的故事发生在甘肃地区,自“第五代”导演开始,电影人将镜头对准甘陕广袤而辽阔的黄土高上去赞美生命的“生生不息”。在西北方言中,“勺子”的本意为傻子。一次偶然的“机缘”,让男主人公拉条子与流浪的“勺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拉条子不停地想甩掉这个“勺子”,但每次都事与愿违。直到“勺子”离开以后,一波接一波的骗子上门索要“勺子”,拉条子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仿佛陷入了走不出的胡同。影片以荒诞幽默的手法描绘了小人物的社会关系,以此来致敬生命的美好。
一、《一个勺子》场景中的意向与符号“从繁华到荒芜”
(一)“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将个人命运与自然融为一体
影片一开始便用记录片式的定焦镜头展示了百无聊赖的市民生活,纯粹而不加杂质。光线透过脚手架,洒在初见的拉条子与勺子身上,如同人眼在欣赏一幅横构图的中国木刻版画,其中,刀刀都体现着苦中带甜的人情味。熙熙攘攘的街道,碎片化地展示着城市掠影。游走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简言之:“象”。在连续的晃动镜头中,拉条子的身影叠于玻璃,墙面之上,正如影片欣赏者融入这市井影像一般,使我们深感渺小的生命个体与贫瘠的自然万物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影片并没有着力去刻画这黄土高原的全貌,而是大量出现缓慢的、让人察觉不到的递推式的推进。黄土地在安详平静中,却孕育小着巨大的力量,既养育了拉条子,同时又慢慢地吞噬与历练着他。这是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无奈,由自然景物触动心怀,激发内心的生命感悟,引起潜意识活动,从而获得心灵的升华。《一个勺子》是写“意”的 ,在纪实当中追求表现性,抒发内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精神和人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以及对善的渴望和追求。
(二)电影转场的“之”字意象搭建
影片呈现了一条连接城镇与乡村的隧道,出了隧道便是拉条子所居住的空旷壮阔的黄土地,满目的荒芜与城镇之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城市场景中,拉条子与傻子之间的交流,如一个“之”字,在往返反复中,表述着“平常”,使得画面在朴实中,迸发出极大的纵深感。遥弋的镜头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飘逸之中体现着生活的无奈。咳嗽声、羊群的叫声,农机的轰鸣结合在一起,似乎欲打破这广袤无垠的天际,形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效应。影片展现着拉条子家的样貌,不算宽阔的屋子,陈旧朴实的家具,贴满补丁的窗户和圈养羊群的羊圈,充溢着拉条子夫妇踏实生活的痕迹。
占银幕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图,将天空挤压成一线,这种“非常规”的画面构成,从“线”与“线”的关系再现成了“线”与“面”的关系,通过呈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来作为画面主体,借用土地之浑厚和沉重,更深地挖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环境造型镜头的运用,就将人与自然的隐喻表现出来:须臾之贫苦,面对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显得平坦而微不足道,道出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生存哲学。
二、《一个勺子》人物設计中色彩的暗喻“从粗布衣到皮夹克”
(一)现实主义色彩的表意性
由身份与地域的表意到人物性格的表意。在影片中,人物的穿着无不反映着各自的性格。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牧民,拉条子总是穿着他那身粗布衣,脸被冻得通红,说话总是蜷着身躯,对旁人总是一口一个“哥”,彬彬有礼。这与身穿高档皮夹克,带着墨镜,开着吉普车,嚣张跋扈的大头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粗布衣和皮夹克已成为一种性格隐喻,分别预示着农家人的老实本分与所谓精英人士的“油滑”。
拉条子和金枝子如同陈丹青的油画《西藏组画》,遥弋的镜头下,逆光使他的轮廓分外清晰,仿佛一组雕像展示在镜头前:他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缩影,是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庄稼人的象征。
(二)“魔幻色彩”的意向性
女主人公金枝子总是身着肥大的青红棉衣,围着头巾,呵护着“勺子”的温饱,体现为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形象。可送走“勺子”后,在造访者的咄咄逼迫下,金枝子的心理防线轰然崩溃,对现实的无助感展露无遗。而那些造访者从面戴口罩到头盔,似乎认为蒙面示人就能够掩盖住欺诈的罪行,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动摇着拉条子夫妇行善的初衷。拉条子和金枝子,面对满是沟壑纵横的黄土,人仿佛走在世界的边缘。
《一个勺子》中色彩的主色是红色,房间中的被子,女人的衣服等等,这喜庆的颜色背后,隐喻着面对那无尽的孤独,却又迸发出生命的活力。红色在影片黄褐色的基调中格外突出亮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生命、活力、幸福,表达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生生不息的生活理念和繁衍传承的伟大生命力。这延续着民俗风的 “第五代”影像美术的突出特点,《一个到八个》《红高粱》《孩子王》和《黄土地》的影像中都采用了大量生活场景、仪式、道具、造型等等。
三、《一个勺子》西西弗斯式命运的符号“从太阳帽到太阳帽”
镜头中的黄土地,人物之于黄土好似一个个在画面中出现又消失的点,“勺子”的出现与离去,暗喻着生命在土地上出现又离去,而土地在岁月的流逝中仿佛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生活就是这样”。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养育你、赐福你,也将你禁锢着,如同任人宰割的羊群一般,使你消亡,揭露了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简单而残酷的生活风貌。 在片中初见“勺子”时,红色的太阳帽成为了他身上最独特的色彩。对“勺子”而言,破烂的太阳帽不仅是身上的衣物,更是象征着掩盖自身缺陷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后,太阳帽“目睹”了“勺子”被拉条子和顽童们的殴打,作为弱者的符号被进一步强化。拉条子在汽车后视镜中逐渐远去的画面,在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将他与现代社会甩得越来越远。在拉条子发出“一个勺子有啥用”这样的疑问时,三哥、大头哥、警察所有的声音都出奇地一致,“想不明白的事儿就不要想”“这事儿就结束了”,犹如一双双无形的手扼住了他的喉咙。
影片的最后,拉条子从“勺子”穿过的衣服口袋里拿出见证了事件始末的太阳帽,缓缓地戴在了头上,继而逆行在公路上花花綠绿的人流中,面对他的是曾经“勺子”遭受过的雪球。此时的太阳帽符号意象发生了转化,即从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边缘角色转变为对现实充满疑惑与无助的孤独行者。面对象征着现实苦难的雪球,帽子已不是“勺子”的象征,而是拉条子自身为寻求答案的所坚守的仪式隐喻。
正犹如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将巨石搬上山,很快又会滚落下来一样,拉条子的所作所为在他人眼里不外乎是个“勺子”。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拉条子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将信念坚持了下来,所以才有了末尾的逆行之举。这条路终将通向何方?坚持的结果会是怎样?也许拉条子心里不曾考虑过。对他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结语
“黄土无言,却道柔肠”的场景也同样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思想。在《一个勺子》中总体的空间影像隐喻着生命的孤独与守望,并通过沉厚黄土高原的苍凉、旷远,干涩的黄土、纵横的沟壑来表达。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与日俱增。然而在这沉重的现实中,依然可以孕育出“拉条子”“金枝子”这样逆流而上的希望,一己之力渗透着内心的良善与美好。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诞生往往是在曲折中前进。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对质朴良知的坚守,对人性光辉的敬重,这便是《一个勺子》追求的意境所在。
参考文献:
[1]文源.《黄土地》:从小说《深谷回声》到电影《黄土地》[J].小说评论,2007,(S1).
[2]张东润.大言无声,大象无形——浅析影片《黄土地》[J].大众文艺,2018,(15).
[3]曾峥.并非冷漠的“自然风景”——论电影《黄土地》的视觉文化内涵[J].数位时尚,2012,(04).
[4]王本正.电影《一个勺子》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解读[J].戏剧之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