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盖的警示陈又元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56ur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早晨,寝室管理员打来电话,说我们班有两间寝室的卫生间水龙头没有关,还特别强调这不是第一次了。本班住宿学生有29人,分住四个寝室。经调查,大多数学生竟以匆忙赶往教室上课为借口,我知道,这是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手乱扔纸屑、寝室用品摆放凌乱、饮水打饭推搡拥挤……诸如此类的现象时常发生。为此,我准备进行一场德育实验。
  开学后第三天,我把全班同学讨论并通过的班规张贴出来,其中最后一条是:垃圾必须扔入垃圾桶内,每次扔后都要盖好桶盖,由副班长亲自督查。我把这项实验称为“垃圾桶盖德育实验”。
  一周后,副班长把统计的结果上报给我:全班52名同学,开学后7天内,倒完垃圾后,没盖桶盖或没盖好的次数就累计达到了365次。
  针对这种严峻的情势,我引导同学们分析了做好这件事的意义所在:一是防止苍蝇、蚊子的产生,减少了疾病的传播;二是改善教室里的卫生环境;三是培养我们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每周周末,我都要小结这项工作,鼓励大家到了期中总结的时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对大家目前取得的进步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像盖好垃圾桶盖一样,做好其他的事情呢?比如,随手关好水龙头、不乱扔垃圾、不在寝室里大声喧哗等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目前,我们班的同学不仅已经养成了随手盖好垃圾桶盖的习惯,同时,寝室里再也没出现过忘记关水龙头的现象了,这次的德育实验警示我:有时候,不用饶尽口舌、毫无实效地给学生讲规则,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求学生做好一件件,像盖好垃圾桶盖那样的小事就足够了。
  我不禁开始思考: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我们的德育缺少什么?在学生看来,德育是不是就是思品课或思政课的考试?是不是只是学校组织的各种“走过场”式的评比活动?是不是教师训斥学生时冷冰冰的面孔?我们的德育工作是否真的有效果呢?
  我曾在《德育报》看到一位教育专家说:“看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没有实效,只要去看看校园里平时的卫生状况,只要去看看教学楼里的厕所就行了。”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我想,看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只要看看教室角落的洁具是否干净整洁就行了。可如今的校园里,还是常存在学生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当我走上前去把垃圾捡起来时,那位同学竟若无其事,毫无羞愧之意。我当时唯一的感叹就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失败!
  确实,我们的德育实施途径不像教学课程那样有科学的大纲和教材、固定的课时、专门的教师和教案。用智育的方法来进行德育显然是不夠的,那样容易造成“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的分离,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分离”的现象。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实践,我得到了一个基本的结论:我们太忽略微观上的学生德育实验操作了。一切日常行为规范、品德修养都可以从一个像盖好垃圾桶盖这样细小的举动上作出判断,同样通过这样细小的举动,持久地进行无声的养成教育,并以此为辐射,可以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杨家厂镇绿化小学 陈又元;湖北省公安县杨家厂中学 廖学新)
  (责任编辑 李敏芃)
其他文献
周一的清晨,学校宣布了这次全年级的评比结果,我们班又是倒数,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怎样才能够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呢?  一直以来,我们班学生的纪律意识比较差,对于偶尔违纪的学生,我从未采取很强硬的教育方式,而是选择耐心引导。然而,连续几次的评比结果,让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思考再三后,我郑重地告诉同学们:“咱班的自律力太差,以后谁违反纪律,必须到办公室向我说明缘由。”  中午,我没有去食堂
加强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这既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远课题。本文在评述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权力约束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教育这方热土上,我怀揣梦想,一路耕耘,虽青春渐逝,却觉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我由衷地感到:是不断地学习,给我的教育人生涂抹上了浓墨重彩;是不停地研究,让我的教育生命有了质的提升。  选择,经历的不仅仅是坚持,也有放弃  选择,对许多人,可能意味着两难。但对于有梦想的人来说,不仅简单平常,还有幸福的期待。  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有了自己的梦想:一张整洁的办公桌,一
雪花在城市的上空欢快地舞蹈,寒风在四处流浪。受天气影响,一家小百货商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女店主无所事事地为自己的双手美容,修了修指甲,又涂了红色的指甲油,然后望着漂亮白皙的手陶醉了。  这时,厚重的棉门帘被掀开,一股寒流裹着一位妇女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进入店里。他们身上陈旧且笨重的衣服上堆了不少的积雪,看上去是一对母子。女店主从自己修长的手指甲上移开目光,热情地迎向她大半天才等来的第一批顾客。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