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便民服务大厅,群众等待办理宅基地申领、出生证明申请等业务。“这些业务由群众通过‘智慧林泉’APP提交资料,工作人员现场办理,一来提高办事效率,二来群众少跑了很多路。”林泉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镇以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为目标,建成包含政务便民服务、商业发展运营、智慧监控三大功能板块共计20余项服务的智慧城镇系统,初步形成了一条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之路。
智慧小镇的建设和运行,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当地群众,居民幸福指数更高了。
这是我市找准优势、精准发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
自2009年毕节市(原毕节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现场会召开以来,全市小城镇迎来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毕节市圆满承办了第二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2009年至2018年,全市小城镇累计完成各类投资604亿元以上,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28.59万,近五年年均贡献城镇化率0.7%以上。
通过积极推进、加强和优化“8+X”项目、智慧小镇、传统村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试点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绿色村庄等建设,我市小城镇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取得了长足发展。
织金县龙场镇营上古寨和大方县黄泥塘镇背座村、雨冲乡油杉河村等一批村寨分别入选国家、省传统村落示范村。七星关区、金沙县共有9个村被列入全省第一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试点名单,金沙县被列入全省小康寨建设示范点。七星关区朱昌镇小屯村、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兴社区、赫章县平山镇江南社区和河镇乡海雀村5个村庄入选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
一张张成绩单彰显我市小城镇强劲的发展活力。截至2019年底,毕节市共计建成达标“8+X”项目3910个。2017年,我市在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建成了贵州省首个乡镇级绿色建筑,将林泉镇打造成全市首个智慧小镇,将海子村建设成全市首个田园综合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完成“贵州民居”建设80多万户,完成农村小康房建设9076户。
注重顶层设计 用好发展要素
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毕节市特色小城镇升级版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毕节市建筑风貌导则》等文件,明确了扶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建筑风貌设计的技术规范。
在2012年已基本实现小城镇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市优化了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相关规划,实现“8+X”项目落图定点,明确了建设时序。
我市大力开展小城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优化工作。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42个乡进行撤乡建镇、设立31个街道办事处(新增或镇改设)、1221个村改为社区,为小城镇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为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我市充分用好国土资源差别化政策“红利”,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在资金筹集方面,2012年以来,毕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安排小城镇建设引导性资金约10亿元(含专项资金和以奖代补资金),市级牵头落实城镇化基金4亿元,通过政府投入“引”、金融机构“贷”、招商引资“吸”、股份合作“聚”、民间资本“垫”、土地出让“筹”等方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400多亿元。在人才培育方面,七星关区、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等通过简化程序引进小城镇建设紧缺专业人才,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住建部门和规划部门分别多次在市内或省外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各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毕节市将小城镇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结合起来推进,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2012年以来,全市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8万,新增就业人口近18万。
培育发展典型 完善城镇功能
行走在大方县黄泥塘镇街上,休闲广场、山体公园、景观大道以及敬老院、卫生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很上档次,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处于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及百里杜鹃管理区(三县一区)结合部的黄泥塘镇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以打造“大方县副中心城镇”为契机,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示范城镇标准,合理规划和高质量建设镇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大力优化和完善城镇功能,城镇生活环境舒适、优美,发展环境宜商、宜业、宜游。
黄泥塘镇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乡镇”、全省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毕节市“明星乡镇”等荣誉称号,连接城乡、聚集产业、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的能力强劲,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城鎮化发展道路。
在毕节市,像黄泥塘镇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小城镇创新发展的并非个案。
2009年至2012年,毕节市小城镇建设由试点建设发展到全面推进。从2012年下半年起,在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的统领下,毕节市集中力量持续推进金沙县沙土镇、大方县黄泥塘镇、赫章县六曲河镇、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织金县猫场镇和桂果镇等16个省列示范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市列示范小城镇建设。
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全市小城镇建设由建筑风貌改造的片面化发展向注重完善小城镇功能、注重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注重宜业宜居转变。七星关区、金沙县被列入全省20个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威宁县板底乡和石门乡石门坎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名单,大方县黄泥塘镇2014年入选全省1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样板点。
我市积极抓好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聚集效应,改善民生、惠民利民。毕节市大力实施城镇路网、标准化卫生院、农贸市场、市民广场或公园、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寄宿制学校、幼儿园、体育场、汽车客运站、对外交通联络线、公共停车场、风貌建设、镇区绿化、景观整治、信息化建设等工程,鼓励和引导小城镇走综合发展之路,拓展城镇新区,积极引导农业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从2012年初到2018年10月,全市小城镇新增城镇道路250多公里、新增标准化卫生院100多个、新增汽车客运站近200个、新增市民广场或公园70多个、新增乡镇幼儿园近200个、新增小城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150多个。 强化镇村联动 促进融合发展
发展特色小城镇,城乡统筹不容忽视。按照1个小城镇带动N个美丽乡村的镇村联动“1+N”思路,我市以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文化活动广场等“6+X”项目建设为抓手,集中推进16个省列示范小城镇189个镇村联动点建设,省列示范小城镇镇村联动覆盖率超过85%。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市住建局牵头先后编发了《贵州民居建设图集》《贵州民居施工技术动漫视频》《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民居建设工程问题和风貌整治汇编》《毕节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户院坝硬化及连户路硬化工程技术指导手册》《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应知应会手册》等技术指导资料,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镇村联动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已建成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38个,促进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業,直接解决就业人口4000多人。
为彰显城镇特色、筑牢发展根基,毕节市推动小城镇多维融合发展。毕节市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与集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着力发展园区经济、通道经济、旅游服务经济,努力培育特色产业。
抓好产业扶贫,毕节市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抓手,依托大数据信息平台,以电商为纽带,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推进“小城镇+产业”“小城镇+园区”“小城镇+景区”“小城镇+乡村”“小城镇+互联网”融合发展,各地以茶叶、蔬菜、水果、板栗、核桃、中药材、花卉、畜牧业等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为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小城镇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近200个,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
我市编制实施了《毕节市建筑风貌导则》,充分挖掘水西、夜郎等厚重的历史文化,搜集整理彝、苗、回、布依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和风俗,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融入独特的文化元素,有力地展示出活力毕节、魅力毕节的风采,努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我们将以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为契机,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各级各界倾力帮扶的机遇,强化规划设计、推进镇村联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实施毕节市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1615200’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毕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作者单位: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智慧小镇的建设和运行,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当地群众,居民幸福指数更高了。
这是我市找准优势、精准发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
自2009年毕节市(原毕节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现场会召开以来,全市小城镇迎来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毕节市圆满承办了第二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2009年至2018年,全市小城镇累计完成各类投资604亿元以上,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28.59万,近五年年均贡献城镇化率0.7%以上。
通过积极推进、加强和优化“8+X”项目、智慧小镇、传统村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试点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绿色村庄等建设,我市小城镇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取得了长足发展。
织金县龙场镇营上古寨和大方县黄泥塘镇背座村、雨冲乡油杉河村等一批村寨分别入选国家、省传统村落示范村。七星关区、金沙县共有9个村被列入全省第一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试点名单,金沙县被列入全省小康寨建设示范点。七星关区朱昌镇小屯村、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兴社区、赫章县平山镇江南社区和河镇乡海雀村5个村庄入选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
一张张成绩单彰显我市小城镇强劲的发展活力。截至2019年底,毕节市共计建成达标“8+X”项目3910个。2017年,我市在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建成了贵州省首个乡镇级绿色建筑,将林泉镇打造成全市首个智慧小镇,将海子村建设成全市首个田园综合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完成“贵州民居”建设80多万户,完成农村小康房建设9076户。
注重顶层设计 用好发展要素
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毕节市特色小城镇升级版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毕节市建筑风貌导则》等文件,明确了扶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建筑风貌设计的技术规范。
在2012年已基本实现小城镇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市优化了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相关规划,实现“8+X”项目落图定点,明确了建设时序。
我市大力开展小城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优化工作。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42个乡进行撤乡建镇、设立31个街道办事处(新增或镇改设)、1221个村改为社区,为小城镇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为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我市充分用好国土资源差别化政策“红利”,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在资金筹集方面,2012年以来,毕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安排小城镇建设引导性资金约10亿元(含专项资金和以奖代补资金),市级牵头落实城镇化基金4亿元,通过政府投入“引”、金融机构“贷”、招商引资“吸”、股份合作“聚”、民间资本“垫”、土地出让“筹”等方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400多亿元。在人才培育方面,七星关区、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等通过简化程序引进小城镇建设紧缺专业人才,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住建部门和规划部门分别多次在市内或省外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各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毕节市将小城镇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结合起来推进,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2012年以来,全市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8万,新增就业人口近18万。
培育发展典型 完善城镇功能
行走在大方县黄泥塘镇街上,休闲广场、山体公园、景观大道以及敬老院、卫生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很上档次,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处于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及百里杜鹃管理区(三县一区)结合部的黄泥塘镇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以打造“大方县副中心城镇”为契机,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示范城镇标准,合理规划和高质量建设镇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大力优化和完善城镇功能,城镇生活环境舒适、优美,发展环境宜商、宜业、宜游。
黄泥塘镇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乡镇”、全省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毕节市“明星乡镇”等荣誉称号,连接城乡、聚集产业、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的能力强劲,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城鎮化发展道路。
在毕节市,像黄泥塘镇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小城镇创新发展的并非个案。
2009年至2012年,毕节市小城镇建设由试点建设发展到全面推进。从2012年下半年起,在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的统领下,毕节市集中力量持续推进金沙县沙土镇、大方县黄泥塘镇、赫章县六曲河镇、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织金县猫场镇和桂果镇等16个省列示范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市列示范小城镇建设。
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全市小城镇建设由建筑风貌改造的片面化发展向注重完善小城镇功能、注重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注重宜业宜居转变。七星关区、金沙县被列入全省20个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威宁县板底乡和石门乡石门坎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名单,大方县黄泥塘镇2014年入选全省1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样板点。
我市积极抓好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聚集效应,改善民生、惠民利民。毕节市大力实施城镇路网、标准化卫生院、农贸市场、市民广场或公园、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寄宿制学校、幼儿园、体育场、汽车客运站、对外交通联络线、公共停车场、风貌建设、镇区绿化、景观整治、信息化建设等工程,鼓励和引导小城镇走综合发展之路,拓展城镇新区,积极引导农业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从2012年初到2018年10月,全市小城镇新增城镇道路250多公里、新增标准化卫生院100多个、新增汽车客运站近200个、新增市民广场或公园70多个、新增乡镇幼儿园近200个、新增小城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150多个。 强化镇村联动 促进融合发展
发展特色小城镇,城乡统筹不容忽视。按照1个小城镇带动N个美丽乡村的镇村联动“1+N”思路,我市以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文化活动广场等“6+X”项目建设为抓手,集中推进16个省列示范小城镇189个镇村联动点建设,省列示范小城镇镇村联动覆盖率超过85%。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市住建局牵头先后编发了《贵州民居建设图集》《贵州民居施工技术动漫视频》《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民居建设工程问题和风貌整治汇编》《毕节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户院坝硬化及连户路硬化工程技术指导手册》《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应知应会手册》等技术指导资料,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镇村联动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已建成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38个,促进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業,直接解决就业人口4000多人。
为彰显城镇特色、筑牢发展根基,毕节市推动小城镇多维融合发展。毕节市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与集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着力发展园区经济、通道经济、旅游服务经济,努力培育特色产业。
抓好产业扶贫,毕节市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抓手,依托大数据信息平台,以电商为纽带,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推进“小城镇+产业”“小城镇+园区”“小城镇+景区”“小城镇+乡村”“小城镇+互联网”融合发展,各地以茶叶、蔬菜、水果、板栗、核桃、中药材、花卉、畜牧业等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为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小城镇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近200个,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
我市编制实施了《毕节市建筑风貌导则》,充分挖掘水西、夜郎等厚重的历史文化,搜集整理彝、苗、回、布依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和风俗,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融入独特的文化元素,有力地展示出活力毕节、魅力毕节的风采,努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我们将以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为契机,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各级各界倾力帮扶的机遇,强化规划设计、推进镇村联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实施毕节市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1615200’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毕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作者单位:毕节试验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