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青藏高原是我一生最正确的决定”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医者,被牧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牧民的好曼巴(藏语曼巴意为医生)”。他也是科学家,为获取重要论证数据“粉身碎骨”;为揭开藏族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之谜,耄耋之年编纂340万字巨著《吴天一高原医学》,填补世界高山医学空白。
  纠正学界对高原肺水肿的错误认知
  1937年,在新疆伊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一个名叫依斯玛义尔·赛里木江的塔吉克族男孩呱呱坠地,随父母迁居南京后,这个新疆男孩有了汉族名字——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此时他已在部队当过一年骑兵、荣立3次三等功、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为响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号召,吴天一背起行囊,只身踏上青藏高原荒凉的土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516医院担任主治医生。
  “青藏高原缺氧、低压的恶劣环境,阻碍了人类开发高原的步伐,也威胁着这里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必须找出高原病的致病原因并不断研究下去。”这一决定,让吴天一走了一生,也让他和高原病较了几十年劲儿。
  1963年,吴天一首次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发生在青藏高原的“高原肺水肿”并对其加以论证,而在此前很多文献都把高原肺水肿称为高山肺炎。这一重大发现如一声惊雷,对世界高山医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后12年,吴天一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不同民族的人群进行了高原病调查,他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我国藏族群众已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高原环境建立起完善的整体适应机制,但其中依然有低氧易感的个体。这一研究揭开了藏族群众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之谜,相关成果立即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纠正了一度流行的、主观臆断的“青藏高原居民不存在慢性高原病”的论点。
  他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際高山医学协会纳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
  为获取资料十年走遍青海牧区
  科研之路并不易走,在青藏高原从事科研,更是难上加难。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吴天一将其形容为“九死一生,粉身碎骨”。
  自1980年起,为获取生理资料和病理资料,吴天一用了10年时间采集藏族居民样本,每天都带领团队骑马前行,用牦牛驮着X光线检测仪、心电图仪、脑电图仪等设备,踏遍了青海高原牧区的每一寸土地。这10年,他得到了10万份重要数据,曾因为车祸导致全身十余处骨折,差点搭上性命。
  除了在高原地区进行现场采样外,吴天一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进行高低压舱模拟实验。1995年,吴天一在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设计并启动了首个模拟高海拔环境的高低压实验氧舱,并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完成第一次人体模拟试验,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74岁高龄带队赶赴玉树救灾现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在4000米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严重威胁着来自全国的救援队员的健康。当时已74岁高龄的吴天一闻讯立即请战,率领14人组成的高原病防治专家组赶赴灾区抗震救灾一线。这支队伍,成为最早到达玉树灾区的高原病防治医疗队。
  到达灾区后,吴天一驱车前往了17个抗震救灾工作点,先后走进灾情最重、海拔最高的上拉秀、禅古、扎西科等乡村,为参与救灾的部队、消防官兵、医疗队员讲解高原疾病预防知识,现场参与和指导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抢救治疗,他还发挥精通藏语的优势,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为震后3天救援队将3000多名重伤员全部运出灾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虽已84岁高龄,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吴天一脚步依然匆忙。他说:“人生很短,要做的事情很多。做高原医学,最需要的精神就是奉献,留在青藏高原是我一生最正确的决定。这条路,我走对了。”
  (摘自《科技日报》  本文作者:张蕴)
其他文献
摘要:《呼兰河传》的自传色彩和疏离轻松的笔调相交织,会引发对于作者在场状态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儿童视角的主体间性构建论证作者的在场感,从提喻的修辞运用角度感知作者的克制状态。最后从情感层面体会作者克制的在场,以获得文本新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呼兰河传》 主体间性 在场 克制  部分研究者认为《呼兰河传》是怀旧童年之作,如茅盾所说“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部分认为其有探
萧统的八卷本《陶渊明集》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由个人编纂的陶集。关于《陶渊明集》的编纂背景,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指出: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
期刊
摘 要: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的巅峰之作,但其后四十回作者是谁,存在着各种争议。胡适认为是高鹗,但从高鹗、程伟元的“程甲本”序言、高氏别集、红楼“杨藏本”等材料看,高鹗是后四十回的编订者,并非作者。《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评判,见仁见智;其作者究竟是谁,尚没有坚实的文献支持。文章梳理了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学术史公案,并总结了学术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 后四十回 红学 高鹗 
一首短诗的伟大  ——张默诗《内湖之晨》解读  一片青翠蜿蜒在我的呼吸里  今早的山路显得特别短  伴着拾来的松枝  指点着眷舍尽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鸡啼  噢!天是真正的亮了  (张默《内湖之晨》)  大概是受当下这个商品社会的控制与潜意识影响,人们对文学的评价,似乎愈来愈以篇幅的大小作为依凭,从而使得真正的文学,离大众的视线愈来愈远,自然,这亦使得那些为商业操作而推向大众视野的文学愈来愈骨骼疏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