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着只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强化集体教育,忽视个体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社会、集体的服从,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抹杀个体发展的需要等误区,存在着德育目标空洞化、评价标准模式化、评价结果格式化等问题,使得学生个性扭曲或没有了个性。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孤僻叛逆或没有主见、唯命是从、盲目从众、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等。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开发个性,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因此,德育中加强个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个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发展使然。
二、个性教育的原则
1.共性和个性和谐教育的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社会性与个体性和谐统一,德育中的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当前,我们强调个性教育,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共性教育,而忽视个性教育。因此,德育中既要重视个性教育,又要重视共性教育,使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和谐一致。
2.塑造与改造相结合原则
全面发展的和谐个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更多的是依靠后天的塑造和教育。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各方面特质组成的统一体,任何一方面有缺陷都会影响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应当把塑造教育与改造教育结合起来,克服和矫治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发扬优良因素,使个性能够健康、良性发展。
3.外力影响与内力驱动相结合的原则
个性的形成,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因此,个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做到外力影响与内力驱动相结合。
三、个性教育的措施
1.转变德育观念
就教育者来说,主要转变如下观念:一是转变“大”、“同”、“高”的德育目标,强调个体德育目标;二是转变“听话、老实就是好学生”的观念,重新认识创造性的、个性强的学生;三是转变理论教导式的德育模式,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四是转变“灌输式”和“强压式”的德育形式,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五是转变校内单一的德育渠道,发挥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的作用。就受教育者来说,主要转变如下观念:一是转变“从众心理”,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是转变“长辈的话都是正确的、老师的要求都是合理的”的观念,敢于通过正确的途径表达自己合理的诉求、建议和意见;三是转变“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积极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2.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个性教育,要求我们重视德育活动,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平台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自由的、主体性的德育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符合道德规范的个性特征。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在众多的个性中比较,通过理性的评判,矫正自己的不良个性;通过对个性的扬弃、互补,最终实现个性品质的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因此,个性教育,必须抛弃空洞的德育理论说教和训斥式或保姆式的教育,积极开展主体性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培养良好的个性。
3.改革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忽视学科德育渗透。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重视学科德育渗透,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个性教学中寻找认同、理解、刺激、滋养,使其个性逐渐丰腴起来。同时,要改革课堂由教师包办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重视学生自我教育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则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德育中,必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重心放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力上,不断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现个性的自我构建和发展。
5.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学生个性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过程中,教师、家长、历史上的和身边的优秀人物等榜样的个性对其影响尤为重大。传统的榜样教育只强调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忽略对先进人物的个性分析,因此,在个性教育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榜样的个性因素。
(责编 黄 晓)
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着只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强化集体教育,忽视个体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社会、集体的服从,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抹杀个体发展的需要等误区,存在着德育目标空洞化、评价标准模式化、评价结果格式化等问题,使得学生个性扭曲或没有了个性。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孤僻叛逆或没有主见、唯命是从、盲目从众、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等。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开发个性,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因此,德育中加强个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个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发展使然。
二、个性教育的原则
1.共性和个性和谐教育的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社会性与个体性和谐统一,德育中的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当前,我们强调个性教育,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共性教育,而忽视个性教育。因此,德育中既要重视个性教育,又要重视共性教育,使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和谐一致。
2.塑造与改造相结合原则
全面发展的和谐个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更多的是依靠后天的塑造和教育。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各方面特质组成的统一体,任何一方面有缺陷都会影响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应当把塑造教育与改造教育结合起来,克服和矫治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发扬优良因素,使个性能够健康、良性发展。
3.外力影响与内力驱动相结合的原则
个性的形成,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因此,个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做到外力影响与内力驱动相结合。
三、个性教育的措施
1.转变德育观念
就教育者来说,主要转变如下观念:一是转变“大”、“同”、“高”的德育目标,强调个体德育目标;二是转变“听话、老实就是好学生”的观念,重新认识创造性的、个性强的学生;三是转变理论教导式的德育模式,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四是转变“灌输式”和“强压式”的德育形式,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五是转变校内单一的德育渠道,发挥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的作用。就受教育者来说,主要转变如下观念:一是转变“从众心理”,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是转变“长辈的话都是正确的、老师的要求都是合理的”的观念,敢于通过正确的途径表达自己合理的诉求、建议和意见;三是转变“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积极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2.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个性教育,要求我们重视德育活动,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平台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自由的、主体性的德育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符合道德规范的个性特征。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在众多的个性中比较,通过理性的评判,矫正自己的不良个性;通过对个性的扬弃、互补,最终实现个性品质的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因此,个性教育,必须抛弃空洞的德育理论说教和训斥式或保姆式的教育,积极开展主体性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培养良好的个性。
3.改革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形式,忽视学科德育渗透。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重视学科德育渗透,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个性教学中寻找认同、理解、刺激、滋养,使其个性逐渐丰腴起来。同时,要改革课堂由教师包办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重视学生自我教育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则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德育中,必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重心放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力上,不断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现个性的自我构建和发展。
5.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学生个性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过程中,教师、家长、历史上的和身边的优秀人物等榜样的个性对其影响尤为重大。传统的榜样教育只强调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忽略对先进人物的个性分析,因此,在个性教育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榜样的个性因素。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