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上升(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风,本名周慶荣。1963年出生于苏北响水。曾就读于苏州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国政系。出版散文诗集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星星诗刊》第二届散文诗大奖等。
  拿去吧
  一首彝歌《拿去吧》,让我的泪
  打湿了歌词。如同
  花不能被所有人采撷,
  慷慨有它特定的方向。
  歌手唱着拿去吧,财富和荣誉,
  拿去吧,如果需要,
  连同我的生命,
  早就知道人生是空,
  我努力用汗水、劳动和无私
  去填满。有人来取的时候,
  我擦干眼泪,没有什么
  属于我,拿去之后,我
  就只是我了。
  我之外的一切,来拿吧。
  只是不要横冲直撞,不能动用
  第三方的武器。我给予的
  本来就是你的,我本来的心愿
  就是这样。
  山峰把爱情给予鹰,
  我是彝人,我把我的真诚给你。
  玛牧*
  从一开始,就应该
  给人性以河岸。
  自由的河水,到了后来,
  生活证明了它丰富的可能。
  呵护一地如玉的月光,
  现世的双脚因为沾满泥土,
  就可能玷污人性的圣洁?
  在彝人的文字里,我读出
  甲骨文那种楔性的写意,
  写入长大后的规矩,写入一生
  只能选择的忍耐、宽容和善良。
  感谢《玛牧》的行为准则,
  虽然经历了诸多的人生风雨,
  因为彝语的陌生,我
  反而巩固了
  自己对人性结尾时的信念。
  《玛牧》如水,生命岂能没有温柔?
  《玛牧》如山,人的自我承诺
  需要向彝入学习。
  《玛牧》如神,人的修行
  一直在进行,所以
  我们不能让眼前的惆怅
  干扰更长时间的人生。
  *《玛牧》,彝族人一部劝喻经典,教人以善,给人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
  湿地气质
  阳光热烈的副作用:
  湿度走远,干燥留下。
  你以为湿地只是一种环境?
  一些土地,上面生长的事物
  只是被生长。出现了一个生命,
  另一个生命接着到来。
  我在湿地找到的
  关于事物的从容,
  谁能想象到它的象征?
  象征尊严和爱,
  象征自由和平等,
  象征自然的法则和一视同仁。
  湿地坐落在邛海,
  多么幸运啊,我是湿地里的一个存在。
  皈依
  ——致兄长
  我彝族的兄长,
  千山万水之后,故乡
  就在你的背后了。
  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
  社会的要素如网。
  你心中的鹰,鹰双翅上的日月,
  它们是无人处的能量。
  离开故土时来不及说的,
  就是未写出的母语。
  它们写的或许是豪迈自由,
  或许是本质和素面朝天。
  城市的杂音多了,心跳依旧
  如同胞敲击的鼓点。
  气流连接了山谷,
  内涵在山谷从容。
  我用那片天空的纯粹向你致意,
  天空下缓缓流动的是
  白云、飞鸟和永恒的皈依。
  邛海之月
  看着细小的邛海之浪
  搂着月光向前涌动,我知道
  自己不能对着天空的月亮
  轻易感叹。
  这苍茫的皎洁
  昭示这座古城
  即使在夜晚,也天事清明。
  所有的入夜里望月,
  他们都为乡愁而来?
  邛海上空的月真实得如此彻底,
  它让人一边独怅寥廓,
  一边想腾空而去。因为,
  每一个人的一生
  必有一些记忆属于蹉跎。
  邛海之浪搂着月光,
  夜晚,月光在人间低语。
  这带着光芒的语言,
  蒲苇和芭蕉听到了。
  水面的乌听到了,
  它们在水浪间叼起一缕月,你看,
  邛海之月竟然可以如此具体。
  大凉山
  被这个苍凉的名字
  包裹严实的土地,我看到
  山峰美妙凸起的部分。
  向上注视只一会儿,就能
  在曾经的雪线上方
  见到神的光芒。
  而一切都起于山脚,
  湖水里最清澈的部分,
  在初冬的风中缓缓开放成,
  一簇簇比雪莲还要纯洁的浪花。
  如果望向邛海中央部位,
  阳光此刻最暖。
  湖水,心肠柔软而温热。
  这像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也是我们生命中必须遇到的人群?
  与螺髻山脉耳语
  在离神最近的地方,我决定
  今后我的生活要删除下面的词语:
  谎言、虚荣和肤浅的幸福。
  雄鸡在悬崖边缘跳舞,
  彝人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唱歌。
  生活就是要这样啊,
  歌声唱不到的地方,
  群山起伏的皱褶里
  那些卑微的事物,
  它们继续成为螺髻山脉
  最神秘的内容。
  万物因此有灵。
  山脊上清淡的风,是我的表白
  也是和大山的耳语。
  大凉山上空的鹰
  没有鹰的存在,
  我们如何对付地面的鼠狼?
  它的双翅意味着飞翔,
  左翅是山右翅是水,
  头颅内隐藏着天空对地面
  永不放弃的观察。
  大凉山的鹰,
  阳光下快速移动的影子,
  飞翔的方式也是现实的测量。
  测土地上已经繁荣的面积,
  测依旧被荒芜的或被错误
  使用的山河。
  鹰击长空,榜样的力量无穷。
  在大凉山,我久久地望着天空的鹰。
  俯冲,那是看到了硕鼠?
  上升,地面上
  那些令人惆怅的细节终将模糊。
  鹰的速度不仅是翱翔,
  它也会静静地站在山石上,
  不管为了什么,
  它需要慢慢地观察。
  感谢大凉山上空的鹰,
  它有效地开导了我。
  玻璃如果碎了,只是成片的光明
  变成了零散的星星。在鹰的眼中,
  它们是地面上发光的事物,
  是破碎后也要不屈不挠
  坚持的生活。
  鹰,高处的神明与低处生活的联络员。
  在大凉山,我和它接上了头。
  诗观:写作者更要清醒自己在场的意义,以思想和本质的发现进行诗意的呈现,让作品能够超越平均的立意,文字中料峭的部分便是你的写作价值。分行或者不分行,只要是认真写诗,就是把深刻的丰收写进粮仓。
其他文献
收割机隆隆作响  大片大片的麦子  成排倒下  一群老人拖着蛇皮袋  奔走在麦田里  父亲在世时常说  哪怕捡半天也好  够养一只鸡呢  站在楼顶我寻找  我的老母亲  我在替她担心  辽阔的麦田伸向  天边  一群雀子飞起  又落下  挖水凼  桃樹旁有个水凼子  每年十月  父亲和母亲都要戽干它  赤着脚把里面的淤泥  搭到桃树根上  让清清的泉水蓄满水凼  父亲去世后  母亲再也没有力气  
听起来是海潮波  望起来是眩晕界  得来石谷之问  闭目,顿觉飘飘欲仙  碣石之焦  空缀叹响  絕壁风化太多伤情恨  高坡不再眷恋文字的躯身  只是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状  远眺大海与天的吻  那么多松叶  显然不忍飘去  因此落得常青的四季衣  尽管鹤唳得有甚凄凄  崖间也不见有逝飞的痕迹  那弯弯曲曲的松影  竟是倩姿  在这独特的舞台  唱着日月星辰的歌  摇一枚岁月桨  松涛逐着,追着……
主持人语  本期评论在文体上作了一点小小的扩展,收入一篇访谈文章。这看起来略显“越轨”,但事实上文艺理论与批评文体最早即源于对话体,柏拉图的文艺论述基本上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孔子、庄子的文艺论述也往往以对话形式出现。在今天看来,对话体或许显得过于随意、感性,缺少现代学术规范所要求的严谨性,但它的优点也是明显的,即在两个人的相互交流与辩难中,往往更容易展开论题的复杂肌理,同时也更具戏剧性、现场感和可读
听说《诗歌报》创刊三十五周年,我有当头一棒感觉,原来我的三十五年也就这么擦着《诗歌报》过去,无声无息。  我是看着《诗歌报》创刊的,那年,我二十岁;那时,《诗歌报》真的是一张报纸,《新华日报》大小,《文汇报》大小。  记得我正在南京开会,严迪昌老师时任南京大学教授,或者副教授,刚从合肥出差回来,说:“刘祖慈要我代他向江苏诗友约稿,他准备办《诗歌报》。”  严迪昌老师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业余时间大力推
第一门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张晓文老师主讲的“婚恋-职场-人格”,迄今为止已在“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开课八次,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网红”课。  初次看到“婚恋-职场-人格”这门课,我心中充满了疑惑:这门课到底是讲“婚恋”、“职场”,还是“人格”呢?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吗?  直到看到课件上被高亮显示的这句话我才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老换游泳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个不懂经营感情的人,老
聆听时光  踩着昨天的脚印  看经年潮水涨满心湖  逢春的古木兀自虬曲  如前辈的胡须  新芽托起花魂  于千年腐殖质上舞蹈  随手叩击两片顽石  聆听远古的声音  阅读  你在字里行间艰难游历  或者愉快栖息  你必须变换千百种姿势  才能穿透稠密如原始森林的纸页  有时需要瘦身  有时需要增肥  有时需要削足适履  把心灵和大脑清空  让新鲜血液一次次冲刷毛细血管  饥饿和饱胀轮流挤压肉身  
到处流淌着诗意  到处是云淡风轻的样子  阳光垂下青睐的目光  苍穹袒露湛蓝的本真  溪水随山势汩汩跃下  猫儿狗儿趴在农舍门前做梦  山坡上,野草微黄  蓼子花、波斯菊和不知名的野花相交辉映  红彤彤的柿子勾画出天宇的澄碧  咧开大嘴的石榴,被馋嘴的雀儿啄食大半  还挂在母体的枝头  ——金秋的代庄,因这小小的细节  变得柔软而博大  在代庄,我庆幸有这样的相遇  就像他乡遇故知  就像在这首诗
每当走进商场,圣罗兰的口红、Dior的香水、还有我心心念念的小裙子,意志不坚定的我,总是容易在专柜导购无脑的夸奖中脑袋一热就冲动付款。而另一边,网商行业直播带货的兴起更是让不少同龄的女孩一边哭天抢地地喊穷,又一边义无反顾地“剁手”。  初入大学时的我,刚有了独立支配少额财富的权利,却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成熟消费观,于是,每个月几千块钱的生活费总是被我挥霍一空,宿舍的各个角落堆满了七七八八毫无用处的
疲惫的旅客们停驻在  一居室内  他们指尖捏着那些可供分享的圣饼  把它們分别掰碎  写上各自的学习、工作、婚姻经历  分享起来  小的一块换小的一块  大的一块换大的一块  他们都有所保留  又试图拼凑出对方手中的完整  这些疲惫的旅客  精神十足  这是一次不需要赌注  互相换来换去即可完成的牌局  在乡村算命  一片蛙声中  你闭上双眼  听,算命师傅叭叭地拨打木算珠  他报出你的家庭往事 
绿叶冰凉,冬天在进犯春天  母亲说苦难必有尽头  ——感恩房子和土地,也感恩一只蝉  紧紧咬住枯枝  冰封的河流或许只是二分之一童话  左脚陷入泥淖,右脚必相助  下坠之时风会托举  ——那就感恩,感恩生命之神  像昨天一样悲欣交集  剥开雾霾之后母语日渐消瘦  如苦修的蚱蜢退出庙堂的巨钟  ——那就感恩,感恩光  穿透了黑暗  在榉溪孔氏家庙  种植光线的人生活在古代王朝。  流水自西向东。在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