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的教学反思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4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文一般都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但目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偶尔会出现歧义注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形成困扰。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下面将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歧义注释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歧义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对此兴趣不高,部分教师对文本理解不透,都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理解古文方面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析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在研读教材和工具书的过程中,不同版本、不同教材中部分注释可能会存在歧义现象,例如《岳阳楼记》有着较多争议的“越明年,政通人和”中的“越”,课文注释为“第二年”,但很多人引经据典认为此字应解释为“过了”,即“过了第二年”。这种注释不清、产生歧义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古代文言文,提高汉语运用水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探析。
  一、注释歧义的现象
  (一)教材注释本身就列出两种以上注释
  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对同一词有两种不同注解的情况,有的是对某一词意义上有不同理解,有的是在古文句读、省略中产生的歧义,在缺乏文献语境和史料考证的当下,这种词义解释不清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而且很多现代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词,出现在文言文的同一注释中,也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上下文语境让学生深入分析,或自主体会文章本意。
  (二)同一词的句法功能不同
  另外,初中文言文教材和工具书中会出现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以《论语》为例,“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本句是孔子回答子贡的答语,一种看法认为“与”为动词,同意、赞许的意思。另一种看法认为“与”是连词,指我和你都赶不上颜回。两种解释“与”的词性不同,在句中的句法功能也不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解释,难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三)对异体字和通假字理解不透彻
  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对文章字、词、句、章理解不透彻,分析不到位的注释。比如,对于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对“通”和“同”的注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清晰的区分,很多情况需根据具体的年代、用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歧义存在概念上的区分不清,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考证。
  二、歧义注释产生的原因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在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迅速代替文言文成为书信、报刊、杂志等书面语的主要用语。然而,由于古今语法不同,加之汉语词汇在发现过程中逐渐趋向多音节化,很多古代的单音节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双音节词,如:“目——眼睛”、“石——石头”。甚至有很多词在词性和词义上与现代汉语产生较大分歧,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献、资料、诗词等越发困难,在编写教材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造成了众多教辅材料歧义现象的产生。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歧义注释区分不清,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识记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二)初中阶段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的结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阶段文言文學习有具体的要求,或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或为了让学生感悟艺术,思考人生。教材的编写要求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为降低教学难度,很多字、词的理解不需进行具体的细分。如虚词“之”有很多不同的用法,除此之外,也存在注释太简单、注释不清楚、注释回避重点字、“通”与“同”不分等现象。虽然出发点是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但是,这也相应的造成了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出现了歧义的现象。
  (三)对古文理解因人而异
  文言文本身都是历代的经典文献,距今时间已久,虽然参加文言文教材编写的人员大都是资深的专家学者,但每个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经验各不相同,受各种条件影响,大家对于古文的注释往往也是各抒己见,工具书和教材中的注释也有很多采用前人说法的情况,当遇到前人语焉不详或众说多歧的情况,往往也会留下异义。
  三、对歧义现象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古文化知识水平,更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文言基础较差,加之文章时间久远、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学生依赖教材,注释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要求注释的准确性,权威性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一)对于教材中有两解的歧义注释进行分析
  对于文言文注释中有两解的歧义问题,需要教师灵活发挥主导课堂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解释的差异,寻求本句的合理解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学习包括字、词、句、语法在内的基础知识,培养其文言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崇真、尚美,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对于有多种解释的词汇进行归纳
  初中阶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有多种解释的词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本身多义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这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整体的感知,有进行区分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词的不同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材注释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对于文章没有注释的词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找证据,自主找到合理的解释。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古文,对文言文本身知识掌握不足,语法知识更少,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辨析、理解和判断文言文歧义注释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心钻研文言知识,勇于探索和利用教参,不拘泥于教材,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总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初中文言文中的歧义注释进行分析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大家对此予以重视。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课前5分钟的有效利用,能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课前5分钟安排常规性打字游戏对决、学
语言实验室在高职院校语言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保障语言实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对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实效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课堂的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新教材的試用,特别是一个全新的数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提出,这一切都在向我们数学老师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作了以下几点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利用现行教材,渗透研究性学习,深化教材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由英语“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
随着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的不断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微课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断衍生、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兼具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成为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获得良好成效。文章围绕大学生创
3月17日,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立项课题主持人培训会议在长沙召开。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倡平作专题辅导报告,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杨颖在培训会上讲话,省电化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学生对美的感受,引起起感情的激荡,形成感情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能够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综览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无不渗透着美,语文亲切、和善、厚是、博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经颅超声治疗。治疗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掘学科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实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通过艺术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人脑智力全面开发,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