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指把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以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出来,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致富,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挠他们的生存问题。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國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向上,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享有“彝族母语之乡”等美誉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2010-2020年)》,按照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紧紧瞄准贫困人口,进行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支撑的综合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精准减贫。
一、当前喜德县易地扶贫开发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尽管全县贫困人口在持续减少,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按2736元的新扶贫标准,2014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3.3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7.97%(因灾因病返贫人口未计入);贫困人口在全县2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均有分布,尤其是高二半山区群众贫困尤为突出普遍。喜德县地形以中山为主,全县幅员面积2206平方公里,低中山、中山、高山占到幅员面积的94.93%,全县136个贫困村均分布在高二半山区,全县90%贫困人口均分布于此,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同时,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2.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喜德彝区是解放后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育程度相对不足,受传统社会和生活习俗影响,至今一些群众市场意识淡薄,求发展,谋发展的主观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生产经营方式传统落后,毒品、艾滋病问题突出,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年左右。
3.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县城交通主干道网络虽初步形成,但道路等级低,在全县1186公里公路中无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仅有3.5公里,三级公路仅有15公里,其余均为四级及以下公路。目前全县仍有6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25%,137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80.5%,水利设施差,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8.9%,存在饮水困难的农户比例高达20.39%。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短缺。
4.产业发展缓慢且支撑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
喜德县先天资源禀赋不足,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工资收入较低,农业生产沿袭传统种养方式,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缺少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副产品附加值低,马铃薯、喜德阉鸡、烤烟等现代农业没有形成支撑局面。工业支撑也很有限,缺乏骨干企业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和强势产品的支撑,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越来越弱。
5.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对农村发展带动力差
由于喜德县工业化水平较低,聚集度不高,导致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水平较低,城镇的接纳辐射能力弱,对城镇化的支撑不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2014年,喜德县城镇化水平只有24.47%,低于全国3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1.83个百分点,低于全州6.97个百分点,建制镇的城镇人口数量少,集聚速度慢,对农村地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明显不强。
二、对喜德县下一步易地扶贫工作开展的建议
1.推介喜德,支持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随着进出喜德的公路,铁路不断完善,喜德的区位优势,光热、土地和温泉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不断凸显。因而发展旅游业将是喜德未来的方向和出路。
二是发展能给农民带来稳定增收的农产品。如脱毒马铃薯、花椒、核桃、山地乌骨鸡、荞麦等。应尝试引进深加工企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并在农产品开发上帮助其招商引资。
2.扶植教育,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采取鼓励并选拔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到喜德支教,实行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等措施,缓解喜德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组织派遣喜德年青教师到发达地方的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技术,逐步提高喜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三是开展劳务扶贫,利用民间组织、社会慈善机构人际关系优势,给予技术培训上的帮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现代种养业的能力,推进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援助卫生,提高扶贫群众的健康水平
应尽快解决医疗设备缺乏等相关问题,并尝试与州政府、省政府联系,派遣喜德医务人员到成都或西昌等先进发达地区的医院进行培训。
3.支援项目,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
一是援建美丽新村。目前喜德县居住在海拔2800m以上高寒山区的贫困农户有5000余户,他们希望移民搬迁到条件好的河谷、沟坝地区生活,但因群众自身积累不足,加上喜德县财政困难,此项工作进展缓慢。因而喜德县政府应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帮扶促进扶贫群众集中移民搬迁,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幸福美丽新村。
二是完善交通建设。由于喜德县地貌以高二半为主,贫困村又多在山区,到目前仍有37个村未通公路。因而喜德县委县政府应积极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尽快解决交通问题。
三是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目前喜德有110个村5.78万人未用上安全饮用水,因饮用不洁净致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喜德县委县政府应致力解决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上出现的问题。
四是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喜德县年均日照2053小时,有很好的使用太阳能条件,但建太阳能投入的资金,相对贫困户来说不能承受,普及太阳能需要扶持和带动,政府应考虑加以扶持补贴。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國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向上,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享有“彝族母语之乡”等美誉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2010-2020年)》,按照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紧紧瞄准贫困人口,进行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支撑的综合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精准减贫。
一、当前喜德县易地扶贫开发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尽管全县贫困人口在持续减少,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按2736元的新扶贫标准,2014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3.3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7.97%(因灾因病返贫人口未计入);贫困人口在全县2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均有分布,尤其是高二半山区群众贫困尤为突出普遍。喜德县地形以中山为主,全县幅员面积2206平方公里,低中山、中山、高山占到幅员面积的94.93%,全县136个贫困村均分布在高二半山区,全县90%贫困人口均分布于此,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同时,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2.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喜德彝区是解放后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育程度相对不足,受传统社会和生活习俗影响,至今一些群众市场意识淡薄,求发展,谋发展的主观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生产经营方式传统落后,毒品、艾滋病问题突出,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年左右。
3.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县城交通主干道网络虽初步形成,但道路等级低,在全县1186公里公路中无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仅有3.5公里,三级公路仅有15公里,其余均为四级及以下公路。目前全县仍有6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25%,137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80.5%,水利设施差,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8.9%,存在饮水困难的农户比例高达20.39%。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短缺。
4.产业发展缓慢且支撑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
喜德县先天资源禀赋不足,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工资收入较低,农业生产沿袭传统种养方式,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缺少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副产品附加值低,马铃薯、喜德阉鸡、烤烟等现代农业没有形成支撑局面。工业支撑也很有限,缺乏骨干企业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和强势产品的支撑,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越来越弱。
5.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对农村发展带动力差
由于喜德县工业化水平较低,聚集度不高,导致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水平较低,城镇的接纳辐射能力弱,对城镇化的支撑不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2014年,喜德县城镇化水平只有24.47%,低于全国3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1.83个百分点,低于全州6.97个百分点,建制镇的城镇人口数量少,集聚速度慢,对农村地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明显不强。
二、对喜德县下一步易地扶贫工作开展的建议
1.推介喜德,支持发展优势产业
一是随着进出喜德的公路,铁路不断完善,喜德的区位优势,光热、土地和温泉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不断凸显。因而发展旅游业将是喜德未来的方向和出路。
二是发展能给农民带来稳定增收的农产品。如脱毒马铃薯、花椒、核桃、山地乌骨鸡、荞麦等。应尝试引进深加工企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并在农产品开发上帮助其招商引资。
2.扶植教育,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采取鼓励并选拔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到喜德支教,实行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等措施,缓解喜德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组织派遣喜德年青教师到发达地方的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技术,逐步提高喜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三是开展劳务扶贫,利用民间组织、社会慈善机构人际关系优势,给予技术培训上的帮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现代种养业的能力,推进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援助卫生,提高扶贫群众的健康水平
应尽快解决医疗设备缺乏等相关问题,并尝试与州政府、省政府联系,派遣喜德医务人员到成都或西昌等先进发达地区的医院进行培训。
3.支援项目,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
一是援建美丽新村。目前喜德县居住在海拔2800m以上高寒山区的贫困农户有5000余户,他们希望移民搬迁到条件好的河谷、沟坝地区生活,但因群众自身积累不足,加上喜德县财政困难,此项工作进展缓慢。因而喜德县政府应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帮扶促进扶贫群众集中移民搬迁,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幸福美丽新村。
二是完善交通建设。由于喜德县地貌以高二半为主,贫困村又多在山区,到目前仍有37个村未通公路。因而喜德县委县政府应积极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尽快解决交通问题。
三是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目前喜德有110个村5.78万人未用上安全饮用水,因饮用不洁净致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喜德县委县政府应致力解决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上出现的问题。
四是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喜德县年均日照2053小时,有很好的使用太阳能条件,但建太阳能投入的资金,相对贫困户来说不能承受,普及太阳能需要扶持和带动,政府应考虑加以扶持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