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出口”路径的构建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sm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科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要地。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出口”路径是加快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和长久的战略,拓宽创业的“出口”有利于提高学生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对提高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科高校 创新创业 出口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5-0078-03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要借助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风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工科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独特优势,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加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体化建设,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的出口渠道,增加实践平台的转化率和成果率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一、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
  (一)专业背景为主的创新知识体系
  相比之下,工科大学生更容易将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前沿科技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借助专业背景为主的创新知识体系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即在专业背景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先进科技的实际应用。这在增加工科大学生创业对专业背景的依赖性的同时,造成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领域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单一市场的局面。
  (二)实践操作为主的创新实践体系
  由于学科的专业特点,工科的研究多是在实验室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数理逻辑等创造出来的,形成了实践操作为主的创新实践载体。非工科则截然不同,他们的创业是以主观阅读、社会调研等作为创新实践载体。这对工科创业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科技研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创新竞争体系
  由于专业学习以及创业背景的一致性,工科高校的教育主体——工科在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将延续其专业竞争体系中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特点,形成其创新竞争体系,即通过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科技创新,从而实现自身创业。专业学科的特点要求他们长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使其在专业前景掌握以及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甚至是脱节,最终导致很多学生的科技成果无法实现生成与转化。
  二、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出口路径狭窄的主要原因
  (一)工科创新创业模式的复制率较低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模式,是一种以工科在校大学生为创业主体、以工科专业知识为创业背景、以学科实践技能为创业手段的创业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解决自主创业时间与学位攻读时间之间的矛盾,同时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加强风险抵御能力,并且保证产品服务的科学技术含量。
  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其不易模仿、不易照搬,即复制率较低。工科科技创新创业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创业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调整。其构成要素中的客观要素包括核心技术、融资渠道、人力资源等。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技术”要素,由于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思维意识成果的专属性以及排他性,在模仿复制方面的空间非常狭小。由此可见,工科创新创业模式的复杂性、专属性以及排他性决定了其较低的复制率,这无疑给缺乏先进核心技术以及创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增加了创业难度,成为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出口路径狭窄的最主要原因。
  (二)校内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
  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构建以及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导致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这是导致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出口路径狭窄的另一主要原因。
  从实际情况看,工科高校现有的创业师资多数是原本从事学科专业教育而之后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专业理论型教师。这部分教师大都缺乏企业管理运作等创业实战经验,无法将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学校正在逐步加大引进校外优秀企业家的步伐,但社会企业人员缺乏相应的师范教学技能,很难将其中的精髓以学生所熟知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接受并吸收。
  同时,工科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使得创业教育基本与学生专业教育相分离,造成第一、第二课堂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均以专业为中心,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二是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性、创新性课程的课时量较少。三是课程设置过于陈旧。
  (三)科技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转化率还不到60%,专利实施率不到15%。加之,工科大学生创业不能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使得创业成果的转化缺少有力的后劲推动,最终在实现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出口路径拓展的道路上形成阻碍。
  导致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在校大学生创业结合不紧密的主要原因,一是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在校大学生创业对接体制不完善。在现有的高校管理机制下,在校大学生无法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得知学校需要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更无法从中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社会企业追求价值不对等,导致拥有先进技术且饱含创业激情的大学生创业者虽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创业合作伙伴。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资金不足。
  三、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出口路径的构建
  (一)不断增强校企合作,构建“出口”路径畅通渠道
  在构建工科高校各专业无界限的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之上,不断加强校企各项合作,努力为高校人才培养以及社会企业需求搭建桥梁。在校企之间创建网络化、有更新的核心技术信息库以及创业市场项目库,使在校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创业扶持机构以及社会企业能够在同一个平台进行有效对话。   同时,利用以上平台的大量实践资料不断总结归纳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中易模仿、可前置的创业系统构成元素,创建创业子项目,分解创业难度,为工科大学生创业者争取大量的创业时间;创造可以借鉴的创业元素,积极构建“出口”路径畅通渠道,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积蓄“出口”路径突破内力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展课程群建设。为不断增强工科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以优化课程群建设为主要途径。课程群建设,是指以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活动。创业教育的前期,以一门或少数几门专业课程为核心课程,打破专业界限,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教育的中、后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常规授课基础上,增加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比重。同时,要及时更新课程群内容,将创业教育中的重点转向培养创业者的综合创业素养。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全面加强教师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深度调研等,使教师进一步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及行业素养;通过组织创业技能培训等,提高教师的项目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在专业带头人评选标准的制定中增强创业导向。为强化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教学效果好、实战经验丰富、创业成绩卓著等作为专业带头人的重要评选标准。三是建立并完善校企师资双向互换机制。为促进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与企业签订教学项目合作协议,一方面建立“企业教师资源库”,对已认证的企业教师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管理条例以及考核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实效。
  3.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创业成功。一是有效搭建技术输出服务平台。实现高校科技研发同企业市场需求的供需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并服务于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展。努力寻求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与大学生创业模式的衔接环节。二是合理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整理、评估以及筛选,选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科技成果,相应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资源库。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用学校科技成果进行创业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捷有效的创业服务。
  (三)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促成“出口”路径外力助推
  1.完善创业校内政策,大幅度提升创业保障。一是学籍管理政策的保障。高校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政策支持,首先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与学业之间的时间矛盾。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上,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有能力有资质且适合创业的学生暂时休学创业,允许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或适当延期毕业。为了使该政策得到合理实施,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明确申请创业休学的条件。二是创业文化政策的助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创业知识需求以及具有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对选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学应该给予学分或其他形式的肯定。同时,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实践能力,努力营造包容、活跃的创业文化氛围。三是技术输出政策的支撑。高校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输出政策加强自身的技术转移工作,帮助师生尽快将发明专利转化为商业项目,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2.加强创业资金支持,有效降低创业风险。一是政府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初期阶段一般风险非常大,种子资金投入对大学生创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来自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支持;二是政府提供贷款或专项支持基金。社会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风险投资以及银行贷款。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还并不成熟,由于缺乏创业所需的社会阅历及管理经验等,在校大学生创业很难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因此,需要社会融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融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3.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稳步实现创业成功。与校外企业合作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向大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创业服务,以向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 “一站式”服务,促进校企市场信息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遇更有挑战,在各高校都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我们应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夯实创新创业基础,拓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出口路径。
  [参考文献]
  [1]黄本笑,黄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1).
  [2]乔江艳,赵丽曼.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元素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乡村的传统文化建筑,建设完善的乡土文化建筑保护开发机制,探索乡村规划的新形态,把传统文化
在建设工程施工时,工程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组织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制定现浇板裂缝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现浇板是建设工程中重要的承重构件。尤其是在土建工程的施工作业中,工程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里面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会如何做人。随着社会的综合化发展,学校尝试通过环境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社交环境和情感学习环境。所谓的环
为了实现林业从生态公益型向产业经济型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大转轨,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开春以来,合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发展杂果经济林3万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
[摘要]有效的班主任管理动力机制是地方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有序运转的基本条件。文章通过探讨构建班主任管理动力机制的内涵以及班主任管理动力机制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必要性,阐释地方高校班主任管理动力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地方高校有文化要素全程渗透的,导向、激励、约束、控制“四位一体”的班主任管理动力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 班主任管理 动力机制  [作者简介]于宪宝(1963- )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劳山林业局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实施天保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了以绿色产业、种养业、商贸业和森林旅游业为特色的
本文主要通过室内磷石膏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以此开展磷石膏掺量在5%~7%的磷石膏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工程现场的试验。
园林绿化工程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明,也是城市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也开始不断追求低碳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