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本刊即将付印之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选因病于2006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
王选一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缅怀王选同志,本刊从王选生前的文章、言论中摘选了一些话语,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从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科学大师的音容笑貌,更能看到王选作为科学工作者杰出代表的追求、思考、品格和风范。
我的一生有10个梦想:前5个——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与笔;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后5个——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进军广电业;从地图出版系统入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除第十个梦想外,正在努力变为现实。
小学5年级获得的品德优秀生奖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获奖,也是永生难忘的一个奖励,我由此懂得了团队精神和人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风风雨雨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多次人生抉择,每一次都给我带来非凡的意义,甚至命运的转折。
我想,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法国作家莫泊桑有一个座右铭:“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做个快乐的好人并不容易,我的快乐是建筑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
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给人带来的愉快就是最大的报酬,这也是一种高级享受。激光照排大量推广后,当我看到用户使用后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时,也是十分激动人心的,这种兴奋绝不亚于获各种高等奖励时的心情。从切身经历中我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就动机主要并不来源于金钱和荣誉,而在于对所从事工作价值的追求和来源于这项工作难度的巨大吸引力。
我很赞赏欧美科学界流行的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我也很欣赏北大学生的一种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
要成为科学家,必须具备四条素质:有洞察力,对技术发展走向高度敏感;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依靠团队;有一种激情,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自己动手。
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
经验告诉我: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个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根本做不到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
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只有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有价值的。我赞同他的话。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具备这种品质。他们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活得有价值,始终不渝,狂热地去追求。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曹操五十作《龟虽寿》,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我则以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今后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在这里,将《后汉书》对“方正之士”的描述录下,与大家共勉:“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
要让优秀人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解脱他们的杂事和各种干扰(例如频繁的评估),使他们心无旁鹜地埋头创新,只有长期积累和专注才能出大成果。
优秀的科研领导人和管理者在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他们应有战略眼光,并且爱才如命,把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手下成员的才华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美国一位名牌大学校长访问北大时曾说过,他手下一位副校长是管理奇才,对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以及吸引人才起了很好作用。他说,若干位教授辞职离校他不会着急,但这副校长绝对要留住。一个人才辈出、成果累累的单位的领导人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其中成绩突出者可以当选为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
有些科研领导人对项目并无实质性贡献,既未提出创新思想,也未参加具体研究,只是在申请经费和组织、张罗方面做了工作,但项目报奖时总要排名第一。曾经有一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前私下对人说,他只把已取得成果的少部分写成文章发表,因为导师一定要署第一名,尽管并无贡献?鸦他不敢不从,否则影响取得学位,毕业离开导师后再把其余大部分成果写成文章,署自己的名发表。这种学术作风不好的领导人或研究生导师当然只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坏,在这种领导人手下,优秀人才是绝对留不住的。
优秀人才渴望自己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假如不提供优越的条件,这些人才就会离去。
一方面要重视原始性创新,因为会带来一本万利的效果;另一方面决不能轻视在别人原创成果基础上不断作出重大改进。微软就是靠这一策略取得了市场的垄断地位,财力雄厚后又大力推动原始性创新。微软有一句名言“把创新聚焦到客户最愿意掏腰包的那些功能上”,有时一些表面看来是非根本性的、代价较小的改进,但由于很适合用户的胃口,结果使产品的竞争力和销量明显上升。
我国并不缺乏优秀人才,关键是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那些最有创造力和活力、团结拼搏的优秀团队。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主攻方向是绝对必要的,但有些成果是无法事先规划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不是规划出来的。有时选择人比选择项目更为重要,因为有了人会创造出事先想不到的重大方向。我国中长期规划中把人才建设和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很正确的。
人总有一死。这次患病,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旦病情不治,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
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在本刊即将付印之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选因病于2006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
王选一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缅怀王选同志,本刊从王选生前的文章、言论中摘选了一些话语,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从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科学大师的音容笑貌,更能看到王选作为科学工作者杰出代表的追求、思考、品格和风范。
我的一生有10个梦想:前5个——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与笔;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后5个——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进军广电业;从地图出版系统入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除第十个梦想外,正在努力变为现实。
小学5年级获得的品德优秀生奖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获奖,也是永生难忘的一个奖励,我由此懂得了团队精神和人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风风雨雨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多次人生抉择,每一次都给我带来非凡的意义,甚至命运的转折。
我想,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法国作家莫泊桑有一个座右铭:“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做个快乐的好人并不容易,我的快乐是建筑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
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给人带来的愉快就是最大的报酬,这也是一种高级享受。激光照排大量推广后,当我看到用户使用后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时,也是十分激动人心的,这种兴奋绝不亚于获各种高等奖励时的心情。从切身经历中我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就动机主要并不来源于金钱和荣誉,而在于对所从事工作价值的追求和来源于这项工作难度的巨大吸引力。
我很赞赏欧美科学界流行的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我也很欣赏北大学生的一种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
要成为科学家,必须具备四条素质:有洞察力,对技术发展走向高度敏感;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依靠团队;有一种激情,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自己动手。
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
经验告诉我: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个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根本做不到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
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只有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有价值的。我赞同他的话。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具备这种品质。他们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活得有价值,始终不渝,狂热地去追求。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曹操五十作《龟虽寿》,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我则以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今后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在这里,将《后汉书》对“方正之士”的描述录下,与大家共勉:“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
要让优秀人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解脱他们的杂事和各种干扰(例如频繁的评估),使他们心无旁鹜地埋头创新,只有长期积累和专注才能出大成果。
优秀的科研领导人和管理者在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他们应有战略眼光,并且爱才如命,把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手下成员的才华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美国一位名牌大学校长访问北大时曾说过,他手下一位副校长是管理奇才,对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以及吸引人才起了很好作用。他说,若干位教授辞职离校他不会着急,但这副校长绝对要留住。一个人才辈出、成果累累的单位的领导人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其中成绩突出者可以当选为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
有些科研领导人对项目并无实质性贡献,既未提出创新思想,也未参加具体研究,只是在申请经费和组织、张罗方面做了工作,但项目报奖时总要排名第一。曾经有一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前私下对人说,他只把已取得成果的少部分写成文章发表,因为导师一定要署第一名,尽管并无贡献?鸦他不敢不从,否则影响取得学位,毕业离开导师后再把其余大部分成果写成文章,署自己的名发表。这种学术作风不好的领导人或研究生导师当然只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坏,在这种领导人手下,优秀人才是绝对留不住的。
优秀人才渴望自己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假如不提供优越的条件,这些人才就会离去。
一方面要重视原始性创新,因为会带来一本万利的效果;另一方面决不能轻视在别人原创成果基础上不断作出重大改进。微软就是靠这一策略取得了市场的垄断地位,财力雄厚后又大力推动原始性创新。微软有一句名言“把创新聚焦到客户最愿意掏腰包的那些功能上”,有时一些表面看来是非根本性的、代价较小的改进,但由于很适合用户的胃口,结果使产品的竞争力和销量明显上升。
我国并不缺乏优秀人才,关键是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那些最有创造力和活力、团结拼搏的优秀团队。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主攻方向是绝对必要的,但有些成果是无法事先规划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不是规划出来的。有时选择人比选择项目更为重要,因为有了人会创造出事先想不到的重大方向。我国中长期规划中把人才建设和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很正确的。
人总有一死。这次患病,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旦病情不治,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
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