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作为一代文豪,他的思想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他的文字对国民思想改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有关文字资料的字里行间,认识鲁迅,了解其人,有助于少年儿童人生观及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和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识;鲁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初识”鲁迅,是从小学语文第11册开始的。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出生于封建沒落家庭,少年时期(1896年)父亲去世,1897年,因家族分房时分给鲁迅既小且差的房屋,他拒绝签字而遭到叔辈的斥责,倍感世态炎凉。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响切文坛。先后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1932年遇战事避居上海内山书店。1936年患“肺结核”,发作,于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在上海逝世。
这位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从读小学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初次与鲁迅“相识”,从字里行间感受他美好、顽强、战斗的一生。
1.在《少年闰土》一文这样描述:“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家境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从这个描述中,粗略知道:鲁迅是一个富家子弟,一个少爷。“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了解到鲁迅小时候生活在城里的深宅大院,像井底之蛙,不能接触社会和自然,当时眼界狭窄,对农村生活十分向往,和对当时生活环境的不满。
2.在阿累的《一面》一文中对鲁迅做了评价: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并在文中多次描写到了鲁迅的外貌,让我们更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我”到内山书店躲雨时“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于是,鲁迅的样子留在脑海里:“瘦瘦的、五十上下”
当作者买不起《毁灭》那本书踌躇的时候,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走了出来: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址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从书架上抽出《铁流》,用竹签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袖腕子上: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我买给你,两本,一块钱。”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衫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这篇文章几次的外貌描写中,都集中在一点,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就是“瘦”,这也是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忧国忧民一生所带来的,读了不免产生对鲁迅先生无限的敬畏、疼惜和爱戴之情。
3.在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去世的时候,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点甚至失声痛哭。送挽联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知道鲁迅是一个受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的人。
在本文回忆的几件事中,和“我”《谈水浒传》时,伯父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记性好。”感受到他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和“我”《笑谈碰壁》时,他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知道他与黑恶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理解到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救助黄包车车夫》中这样描述:他们把那个拉扯的扶上车,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体会到他们救护车夫的尽心细致。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初步有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当我问伯父“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的时候,他没有回答,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感受到了鲁迅内心的激愤和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在女佣阿三的回忆中,周先生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了《有的人》,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这首诗,我们了解到,鲁迅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是情愿做野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是一个为人民无私奉献,真正有价值的人。刚毅坚强是他的性格。
于是,启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将流芳百世;欺压百姓、骑在人民头上将会遗臭万年。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做“野草”和“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真正有价值的人。
鲁迅早年,只身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受西方科学的熏陶,为了改善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一心想通过医学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千千万万的中国病人,以启发唤醒中国人的觉悟。不久,在日本东京的“几个电影镜头”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认为,中国人的麻木不在身体本身,而在于思想,靠治病救不了中国。从此便弃医从文,以笔做剑,划破黑暗,战斗了一生……
鲁迅先生死前,留下了遗言:一是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列。二是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是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是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是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是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物和他接近。
于是,“初识”鲁迅,在学他做人的同时,也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从一个少爷,到一个五十上下的中年人,竖立短发,“一”字隶体胡须,瘦!性格坚毅,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忧国忧民,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牛”。不愧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识;鲁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初识”鲁迅,是从小学语文第11册开始的。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出生于封建沒落家庭,少年时期(1896年)父亲去世,1897年,因家族分房时分给鲁迅既小且差的房屋,他拒绝签字而遭到叔辈的斥责,倍感世态炎凉。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响切文坛。先后创作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1932年遇战事避居上海内山书店。1936年患“肺结核”,发作,于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在上海逝世。
这位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从读小学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初次与鲁迅“相识”,从字里行间感受他美好、顽强、战斗的一生。
1.在《少年闰土》一文这样描述:“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家境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从这个描述中,粗略知道:鲁迅是一个富家子弟,一个少爷。“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了解到鲁迅小时候生活在城里的深宅大院,像井底之蛙,不能接触社会和自然,当时眼界狭窄,对农村生活十分向往,和对当时生活环境的不满。
2.在阿累的《一面》一文中对鲁迅做了评价: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并在文中多次描写到了鲁迅的外貌,让我们更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我”到内山书店躲雨时“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于是,鲁迅的样子留在脑海里:“瘦瘦的、五十上下”
当作者买不起《毁灭》那本书踌躇的时候,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走了出来: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址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从书架上抽出《铁流》,用竹签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袖腕子上: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我买给你,两本,一块钱。”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衫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这篇文章几次的外貌描写中,都集中在一点,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就是“瘦”,这也是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忧国忧民一生所带来的,读了不免产生对鲁迅先生无限的敬畏、疼惜和爱戴之情。
3.在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去世的时候,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点甚至失声痛哭。送挽联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知道鲁迅是一个受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的人。
在本文回忆的几件事中,和“我”《谈水浒传》时,伯父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记性好。”感受到他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和“我”《笑谈碰壁》时,他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知道他与黑恶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理解到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救助黄包车车夫》中这样描述:他们把那个拉扯的扶上车,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体会到他们救护车夫的尽心细致。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初步有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当我问伯父“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的时候,他没有回答,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感受到了鲁迅内心的激愤和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在女佣阿三的回忆中,周先生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了《有的人》,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这首诗,我们了解到,鲁迅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是情愿做野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是一个为人民无私奉献,真正有价值的人。刚毅坚强是他的性格。
于是,启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将流芳百世;欺压百姓、骑在人民头上将会遗臭万年。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做“野草”和“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真正有价值的人。
鲁迅早年,只身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受西方科学的熏陶,为了改善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一心想通过医学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千千万万的中国病人,以启发唤醒中国人的觉悟。不久,在日本东京的“几个电影镜头”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认为,中国人的麻木不在身体本身,而在于思想,靠治病救不了中国。从此便弃医从文,以笔做剑,划破黑暗,战斗了一生……
鲁迅先生死前,留下了遗言:一是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列。二是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是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是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是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是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物和他接近。
于是,“初识”鲁迅,在学他做人的同时,也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从一个少爷,到一个五十上下的中年人,竖立短发,“一”字隶体胡须,瘦!性格坚毅,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忧国忧民,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牛”。不愧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