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民众对于铁路出行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铁路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化发展速度呈现出了明显增长的趋势,各业务部门纷纷建立起专业化业务信息体系,涵盖运输调度系统、战略管理系统以及计划统计等各系统内容,能够实现对铁路施工各项数据的科学化处理,为铁路各项决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方面支持。基于此,本文就铁路施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铁路施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1 铁路施工管理信息化现状
铁路施工是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如何加强施工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业界人士和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信息化建设是工程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提升施工的速度和质量。保证人员安全是按时完成工程的关键所在,施工信息化管理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企业因生产管理的措施未落实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给伤亡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铁路施工管理要求不断提升,TDMS 5.0的程序迭代升级明显滞后,业务逻辑控制智能化程度不高,施工全过程管理缺失功能较多,已不适应铁路施工管理需求。例如,在施工计划系统中,相关数据控制逻辑不严密,不具备上传施工方案及会议纪要的功能;在维修计划系统中,计划提报未实现对区域数据的控制,主要依靠人工审核,既易发生计划源头错误,又增加了审核工作量;在电子登销记系统中,缺少故障、检查和分路不良等各类作业场景的登销记,无法进行计划与实际登记的自动比对,智能化程度不高。
2 存在问题
2.1 智能统计分析功能不完善
公司通过施工管理系统开发等实践,实现了施工管理信息化“从无到有”,但多个系统同时研发运用,造成系统深度功能不可避免地存在欠缺。例如,统计分析功能不完善,虽然拥有大量的计划源头数据和登销记过程数据,但统计和分析仍需人工完成,亟需依据相关统计规则,开发自动统计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智能统计分析功能。
2.2 大数据应用研究滞后
由于统计分析功能不完善,缺乏对施工数据深入研究的有效手段。对于计划安排是否合理、计划是否按需兑现、作业时间是否充足、计划取消是否准确客观、设备故障与日常维修的关联性、把关人员是否按时到岗等情况,都需要通过科学的研判机制,进行精确统计分析,从而将大数据更好地应用于生产组织和日常管理。
2.3 不重视系统更新
在铁路施工管理系统的研发应用中,存在重视功能开发、忽视升级维护的问题。在系统运维中,仅针对部分程序功能进行小修小补,未关注系统在方便、快捷、稳定、智能化、界面友好化等方面的用户体验。实际上,铁路施工管理系统的用户不仅有路内人员,更有大量施工、监督等单位的路外人员,应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系统更新维护机制,提高系统生命力,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好用的操作平台。
3 系统建设思路
3.1 坚持系统的安全性
应根据当前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要求,确保系统安全使用,特别从源头上考虑内、外网交互使用,以及手机APP客户端需求,投入必要的安全技术设备,守住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关口。
3.2 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目前,铁路施工管理系统主要使用铁路内部专用网络,在公司管辖范围内,存在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等不同地区的带宽、网速差异,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些用户使用体验感极差。因此,应投入相关软硬件资源,对内网通道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内网应用质量;另外,针对内网通道改造困难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地方电信网络资源,通过内外网交互技术,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3.3 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业务设计和程序开发部门应密切配合,在程序功能研发基础上,紧跟业务发展变化和需求,不断补充和完善功能设计,在操作控制、业务逻辑、智能比对、人机交互、运算效率等细节上,以便捷、高效为目标,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4 铁路施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4.1 构建数据服务平台
為摆脱传统工作模式束缚,大数据技术今后应用会以构建统一处理数据平台为主,会通过进行科学数据架构统筹规划的方式,形成完善管理机制以及标准,进而为各项数据信息深入性挖掘与应用提供可靠技术依据;人才培养。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人才团队整体水平有着密切关联,所以为保证技术应用能够顺利展开,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不仅要做好现有人才考核以及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大数据应用方式以及技术应用技巧,同时还要与高校签订合同,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术、高水平人才,以便为技术高质量应用提供专业人才团队支持;和其他行业一起共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其各项优势的整合与运用,实现共同发展模式,保证分析平台建设质量,进而做好大数据分析以及共享等一系列工作;注重市场预测与分析,通过对数据变化规律的挖掘与分析,把握市场需求,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进而为铁路各项管理决策制定提供精准支持,帮助铁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4.2 继续研发系统新功能
①天窗统计分析系统。针对现有施工管理系统数据,实现自动运算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推动生产组织改革、强化施工管理提供数据依据;②应急抢修计划管理系统。针对行车设备隐患应急抢修工作,实现应急抢修计划的安全、及时、准确提报;③施工方案管理系统。实现施工方案编制、预审和审查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方案编制规范和审查流程完整;④施工组织管理系统。实现对营业线施工预案的编制、审核和审批进行全过程管理,以及对营业线施工会议和现场组织过程记录的管理。⑤施工安全协议管理系统。对施工安全协议的编制和签订过程进行模板化控制和网络化签订,通过统一认证,实现与铁路基础数据平台的信息实时交换、功能互补和数据共享。
4.3 建立系统更新维护的长效机制
针对施工管理系统种类多、功能复杂等特点,公司相关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应建立系统更新的长效机制,结合硬件替换、软件更新、业务规则调整等变化,以适应铁路施工管理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提升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程序设计,提升施工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实用性和便捷性。
4.4 全面构建施工综合评价体系
①制定天窗综合利用考核激励制度。根据系统统计分析和追踪写实功能的完善,由各专业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综合天窗利用的分析、评价标准,对各站段天窗综合利用工作进行综合排名,制定天窗综合利用的相关考核激励制度;②充分发挥公司安全管理新机制的作用。结合系统提供的大数据,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研讨,补充完善有关施工、维修管理、登销记作业的考核条款,严格施工方案审查、计划编制审核到现场组织实施等全过程的责任追究,强化责任落实,有效地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日常管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围绕现场生产组织和专业管理需求,建立了统一标准的铁路施工综合管理平台,有效地掌控施工管理全过程。通过建立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改进施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进日常生产组织安排与施工、维修计划的高度融合,使其成为提升铁路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森荣,孙立.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建造信息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铁路,2019(11):177-182.
[2] 柳昕,杨全亮. 境外铁路项目信息化建设探索与思考[J]. 中国铁路,2020(08):142-145.
[3] 李俊波.铁路基础设施综合维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重点及关键技术[J]. 中国铁路,2019(03):127-133.
[4] 魏强,李照星. 川藏铁路施工组织技术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0,40(06):125-131.
关键词:铁路施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1 铁路施工管理信息化现状
铁路施工是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如何加强施工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业界人士和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信息化建设是工程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提升施工的速度和质量。保证人员安全是按时完成工程的关键所在,施工信息化管理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企业因生产管理的措施未落实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给伤亡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铁路施工管理要求不断提升,TDMS 5.0的程序迭代升级明显滞后,业务逻辑控制智能化程度不高,施工全过程管理缺失功能较多,已不适应铁路施工管理需求。例如,在施工计划系统中,相关数据控制逻辑不严密,不具备上传施工方案及会议纪要的功能;在维修计划系统中,计划提报未实现对区域数据的控制,主要依靠人工审核,既易发生计划源头错误,又增加了审核工作量;在电子登销记系统中,缺少故障、检查和分路不良等各类作业场景的登销记,无法进行计划与实际登记的自动比对,智能化程度不高。
2 存在问题
2.1 智能统计分析功能不完善
公司通过施工管理系统开发等实践,实现了施工管理信息化“从无到有”,但多个系统同时研发运用,造成系统深度功能不可避免地存在欠缺。例如,统计分析功能不完善,虽然拥有大量的计划源头数据和登销记过程数据,但统计和分析仍需人工完成,亟需依据相关统计规则,开发自动统计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智能统计分析功能。
2.2 大数据应用研究滞后
由于统计分析功能不完善,缺乏对施工数据深入研究的有效手段。对于计划安排是否合理、计划是否按需兑现、作业时间是否充足、计划取消是否准确客观、设备故障与日常维修的关联性、把关人员是否按时到岗等情况,都需要通过科学的研判机制,进行精确统计分析,从而将大数据更好地应用于生产组织和日常管理。
2.3 不重视系统更新
在铁路施工管理系统的研发应用中,存在重视功能开发、忽视升级维护的问题。在系统运维中,仅针对部分程序功能进行小修小补,未关注系统在方便、快捷、稳定、智能化、界面友好化等方面的用户体验。实际上,铁路施工管理系统的用户不仅有路内人员,更有大量施工、监督等单位的路外人员,应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系统更新维护机制,提高系统生命力,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好用的操作平台。
3 系统建设思路
3.1 坚持系统的安全性
应根据当前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要求,确保系统安全使用,特别从源头上考虑内、外网交互使用,以及手机APP客户端需求,投入必要的安全技术设备,守住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关口。
3.2 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目前,铁路施工管理系统主要使用铁路内部专用网络,在公司管辖范围内,存在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等不同地区的带宽、网速差异,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些用户使用体验感极差。因此,应投入相关软硬件资源,对内网通道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内网应用质量;另外,针对内网通道改造困难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地方电信网络资源,通过内外网交互技术,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3.3 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业务设计和程序开发部门应密切配合,在程序功能研发基础上,紧跟业务发展变化和需求,不断补充和完善功能设计,在操作控制、业务逻辑、智能比对、人机交互、运算效率等细节上,以便捷、高效为目标,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4 铁路施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4.1 构建数据服务平台
為摆脱传统工作模式束缚,大数据技术今后应用会以构建统一处理数据平台为主,会通过进行科学数据架构统筹规划的方式,形成完善管理机制以及标准,进而为各项数据信息深入性挖掘与应用提供可靠技术依据;人才培养。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人才团队整体水平有着密切关联,所以为保证技术应用能够顺利展开,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不仅要做好现有人才考核以及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大数据应用方式以及技术应用技巧,同时还要与高校签订合同,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术、高水平人才,以便为技术高质量应用提供专业人才团队支持;和其他行业一起共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其各项优势的整合与运用,实现共同发展模式,保证分析平台建设质量,进而做好大数据分析以及共享等一系列工作;注重市场预测与分析,通过对数据变化规律的挖掘与分析,把握市场需求,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进而为铁路各项管理决策制定提供精准支持,帮助铁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4.2 继续研发系统新功能
①天窗统计分析系统。针对现有施工管理系统数据,实现自动运算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推动生产组织改革、强化施工管理提供数据依据;②应急抢修计划管理系统。针对行车设备隐患应急抢修工作,实现应急抢修计划的安全、及时、准确提报;③施工方案管理系统。实现施工方案编制、预审和审查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方案编制规范和审查流程完整;④施工组织管理系统。实现对营业线施工预案的编制、审核和审批进行全过程管理,以及对营业线施工会议和现场组织过程记录的管理。⑤施工安全协议管理系统。对施工安全协议的编制和签订过程进行模板化控制和网络化签订,通过统一认证,实现与铁路基础数据平台的信息实时交换、功能互补和数据共享。
4.3 建立系统更新维护的长效机制
针对施工管理系统种类多、功能复杂等特点,公司相关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应建立系统更新的长效机制,结合硬件替换、软件更新、业务规则调整等变化,以适应铁路施工管理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提升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程序设计,提升施工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实用性和便捷性。
4.4 全面构建施工综合评价体系
①制定天窗综合利用考核激励制度。根据系统统计分析和追踪写实功能的完善,由各专业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综合天窗利用的分析、评价标准,对各站段天窗综合利用工作进行综合排名,制定天窗综合利用的相关考核激励制度;②充分发挥公司安全管理新机制的作用。结合系统提供的大数据,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研讨,补充完善有关施工、维修管理、登销记作业的考核条款,严格施工方案审查、计划编制审核到现场组织实施等全过程的责任追究,强化责任落实,有效地对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日常管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围绕现场生产组织和专业管理需求,建立了统一标准的铁路施工综合管理平台,有效地掌控施工管理全过程。通过建立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改进施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进日常生产组织安排与施工、维修计划的高度融合,使其成为提升铁路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森荣,孙立.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建造信息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中国铁路,2019(11):177-182.
[2] 柳昕,杨全亮. 境外铁路项目信息化建设探索与思考[J]. 中国铁路,2020(08):142-145.
[3] 李俊波.铁路基础设施综合维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重点及关键技术[J]. 中国铁路,2019(03):127-133.
[4] 魏强,李照星. 川藏铁路施工组织技术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0,40(06):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