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的生活》所述为几十年前的旧事。以历史的大概念来说,几十年实在只是一瞬间,而多少名称依旧,物事全非,社会的变迁如此巨大,较之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自然变化,却是迅疾多了。
大凡易代之际,总有前朝遗老述作忆旧之什,如吴自牧《梦粱录》,张宗子《陶庵梦忆》之类,记载旧朝文物风俗之外,一段伤心藏于其间,是不必说的了。此书却并不。其以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分目,悠闲之笔缕述前尘影事,使其自具一种风趣,一种神韵,且又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有极简练极传神的文字,这是非特具深心并极查访之劳所不能为的。可知作者意在存一段历史,或一个方面的实录,若仅怀旧论,便难以概括了。
但令人心动的,依然是那并不深却时时在的怀旧之感。尤以“四季时令”、“吃喝忆旧”题下所述,使人精神会餐之余,忍不住渴想当年北京人的朵颐之快。那时的人活得细致、滋润,又有情有趣吗?这样说当然失之片面,此不过社会百端之一端。应当说,社会进步了,新的淘汰了旧的,不过毕竟有一些今日仍可称之为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又难免有一种怅惋之感。
说到“吃喝玩乐”,大约总含有贬意,但近年谈到风俗、文化之时,又似乎总不脱这四个字所包括的方方面面。以饮食而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曾作为孔子的反动言论之一,痛遭挞伐,但这实在是中国的传统之一。至于是精华还是糟粕,倒是可以讨论。“圣人制饮食”,“以强股肱”,“以颐精神”,这是对生命的一利珍视吧。而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则又是顺天行道了。猩唇燕翠,玉馔珍羞,固然过奢,但说到米饭,不也有“散如细聚如凝肤”,说到面饼,不也有“弱如春绵白若秋绢”么?这里也还淡不到“追求什么生活方式”,不过是生命本身的一种要求罢了。没有力量去追求,或求之而不得,本是社会的一种不公平。那么公平的社会,当使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这种生命的需要。说“大众化”,原也不是要把“讲究”变为“将就”吧。当年供有闲阶级享用的精致与细巧,今日不当施之于平民百姓吗?
何况,一饮一啄,又岂止一饮一啄而已!当年季鹰在洛,感秋风而思吴里之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可见口腹一事,所包含的乃是人间万种情思。因此,写到“银鱼紫蟹”,作者乃记道:“有一次天降大雪,正值我为吴晦园夫子在华大代课,夫子电召赏雪,由湘乡会馆备火锅银鱼紫蟹于陶然亭赏雪,座客上有善化杨西屏先生,天垂海立,雪大如掌,坐在陶然亭茶馆中,屋矮光暗,寂静无声,举杯闲话,佐以佳肴,一时兴会异常。”记“虾米居”,则道:“夏天后院临河高搭苇棚,后墙开扇形、桃形等空洞,嵌以冰震纹窗棂,冰碗瓜桃,玉杯琥珀,西山秀色,直入座中。冬日雅座中,纸窗朴古,红泥火炉,高烧蜡炬,西北风过冰吹来,烛影摇摇,又是一番闲暇境界。以前我们到此饮酒时,堂倌老崔必给我们买红烛两只,烛影摇红,比作一首词,还来得有味。”字里字外,却是何等况味!
当然,今日有了各式“易拉罐”饮料,可以不去系恋信远斋的酸梅汤了;冰箱、空调,早又胜过红泥火炉,冰碗瓜桃多多;“卡拉OK”比起书茶馆、野茶馆,又当如何?虽然难得听到野韵悠悠的市声,但以立体声音响中的流行歌曲招徕买主不是更好么。只是这其中的情调变了,趣味变了,也可说,文化内涵变了。对此或者不好作价值判断,但是否道一句“俱往矣”就可轻轻带过呢?
古未必尽好(此书所记,便有许多辛酸的往事),复古当然更不必。然而活得精意一点,有滋味一点,在生活中多保留一点美好的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不也是新时代所必须吗。如此,则值得追忆之“前情”,也就不仅止在“追忆”之中了。
(《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著,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6.55元)
大凡易代之际,总有前朝遗老述作忆旧之什,如吴自牧《梦粱录》,张宗子《陶庵梦忆》之类,记载旧朝文物风俗之外,一段伤心藏于其间,是不必说的了。此书却并不。其以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分目,悠闲之笔缕述前尘影事,使其自具一种风趣,一种神韵,且又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有极简练极传神的文字,这是非特具深心并极查访之劳所不能为的。可知作者意在存一段历史,或一个方面的实录,若仅怀旧论,便难以概括了。
但令人心动的,依然是那并不深却时时在的怀旧之感。尤以“四季时令”、“吃喝忆旧”题下所述,使人精神会餐之余,忍不住渴想当年北京人的朵颐之快。那时的人活得细致、滋润,又有情有趣吗?这样说当然失之片面,此不过社会百端之一端。应当说,社会进步了,新的淘汰了旧的,不过毕竟有一些今日仍可称之为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又难免有一种怅惋之感。
说到“吃喝玩乐”,大约总含有贬意,但近年谈到风俗、文化之时,又似乎总不脱这四个字所包括的方方面面。以饮食而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曾作为孔子的反动言论之一,痛遭挞伐,但这实在是中国的传统之一。至于是精华还是糟粕,倒是可以讨论。“圣人制饮食”,“以强股肱”,“以颐精神”,这是对生命的一利珍视吧。而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则又是顺天行道了。猩唇燕翠,玉馔珍羞,固然过奢,但说到米饭,不也有“散如细
何况,一饮一啄,又岂止一饮一啄而已!当年季鹰在洛,感秋风而思吴里之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可见口腹一事,所包含的乃是人间万种情思。因此,写到“银鱼紫蟹”,作者乃记道:“有一次天降大雪,正值我为吴晦园夫子在华大代课,夫子电召赏雪,由湘乡会馆备火锅银鱼紫蟹于陶然亭赏雪,座客上有善化杨西屏先生,天垂海立,雪大如掌,坐在陶然亭茶馆中,屋矮光暗,寂静无声,举杯闲话,佐以佳肴,一时兴会异常。”记“虾米居”,则道:“夏天后院临河高搭苇棚,后墙开扇形、桃形等空洞,嵌以冰震纹窗棂,冰碗瓜桃,玉杯琥珀,西山秀色,直入座中。冬日雅座中,纸窗朴古,红泥火炉,高烧蜡炬,西北风过冰吹来,烛影摇摇,又是一番闲暇境界。以前我们到此饮酒时,堂倌老崔必给我们买红烛两只,烛影摇红,比作一首词,还来得有味。”字里字外,却是何等况味!
当然,今日有了各式“易拉罐”饮料,可以不去系恋信远斋的酸梅汤了;冰箱、空调,早又胜过红泥火炉,冰碗瓜桃多多;“卡拉OK”比起书茶馆、野茶馆,又当如何?虽然难得听到野韵悠悠的市声,但以立体声音响中的流行歌曲招徕买主不是更好么。只是这其中的情调变了,趣味变了,也可说,文化内涵变了。对此或者不好作价值判断,但是否道一句“俱往矣”就可轻轻带过呢?
古未必尽好(此书所记,便有许多辛酸的往事),复古当然更不必。然而活得精意一点,有滋味一点,在生活中多保留一点美好的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不也是新时代所必须吗。如此,则值得追忆之“前情”,也就不仅止在“追忆”之中了。
(《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著,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6.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