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简介】
2019年5月,徐州市鼓楼小学申报的“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被批准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该项目尝试将儿童生活、地方文化等和教科书有机融合,努力把知识学习放在真实的场景之中,以期打通语文教科书与地方文化、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消除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增进学生对母语学习的亲近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同时,学校提供教材创造性应用的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帮助教师掌握真实场景中的教学设计方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积极转变,最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徐州市鼓楼小学在传承智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项目建设目标和内容,筛选确定了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场景,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价值整合出相关主题教学单元,初步概括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流程和教学方式,形成部分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案例。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更丰富的体验。
关键词: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统编教材;创造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31-07
徐州市鼓楼小学始建于1923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现在是“江苏省实验小学”,曾荣获百余项省市级荣誉。学校将“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的智慧的培养”作为办学理念,构建了智慧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有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如何更好地传承学校良好的办学传统,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更高位的发展,这是学校近年来面对的重要发展问题。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真实场景为载体。真实场景赋予学习活动以真实意义,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社会互动的基础。于是我们选取语文学科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创造性应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真实场景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一、项目构建的缘起思考
(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游离与割裂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采用“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教材内容,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由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中心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向与生活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学习的转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使得课堂仅仅成为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训练场,无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如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挑战。
(二)语文学习与儿童语言经验、当地文化背景的疏离
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时努力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学和地区实际,以适应不同地区情况。但教材中呈现的一些文化场景和运用的语言经验,和当地儿童的语言经验、文化场景之间会有一定差异,从而使儿童产生距离感,不易理解并产生共鸣。如何在徐州地区用好统编教材,如何打通文本语言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如何打通文本与地方文化的联系,都是亟待探索的问题。
(三)地方文化课程种类繁多,学生负担较重
随着国家提倡“传统文化进课程”,各地陆续出现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将地方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呈现,导致课时量增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经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统编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内容能够对接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如何把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相关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教学设计,打通传统文化与教材的隔膜,让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核心概念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核心概念
“场景”本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通常也泛指生活中特定的情景。“真实场景”则是在真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各种特定的现实场面,是各类情景发生的地点、时间和环境等等的综合。它可以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生活场景,也可以是专业设计的模拟情景。从教学的角度看,真实场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环境。
“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是指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进行語文学习,或者说是教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设计安排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强调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场景中,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的过程;强调通过一种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整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语文学习。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真实场景的学习意义,打破单篇课文与单一课时的限制,通过单元整体设计,或由同一主题来整合不同单元内容,将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融合,在真实场景中进行语文学习。二是指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教师的教学力求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真实场景和教材的单元主题来进行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是简单的阅读课文和识字写字,而是要置身于更为广阔、更为真实的场景中,应用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综合实践来进行语文学习。
(二)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是筛选确定若干个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真实场景,将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融合。二是系统分析统编本六个年级12册小学语文教材,再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价值整合出相关教学单元以应用于真实场景。三是探索在真实场景中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帮助教师掌握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
三、项目的实践探索
(一)真实场景的调研与筛选
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学校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富有文化特色的真实场景,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 1.深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场景开展调研
徐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八百高寿有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场景和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仅以名胜古迹为例,就有彭祖庙、汉文化景区、汉楚王陵墓群、漢画像石艺术馆、戏马台、九里山古战场、户部山古民居、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另外还有关于历史名人、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等的各类丰富多样的场景。这些真实场景中有大量内容可以融合到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教学之中。
2.依据文化类别和教学要求筛选真实场景
在我们的项目建构中,真实的文化场景是为教学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因此,需要依据文化类别和教学要求,对丰富的真实场景进行筛选。基于此,我们从前期考察的八大类、110个具体场景中初步筛选出与统编本教材有密切关联的、有地方文化特色且有教育价值的八类真实场景,包括地方名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名胜古迹、生活习俗、民间工艺、戏曲艺术、自然风光。我们将这八类场景分别对应相关的主题单元以及相关的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了24个真实场景,并以此为依据来研究相对应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不同单元的教学主题。
3.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分析
在真实场景的筛选过程中,关键是分析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并将之与有关教材单元相对应,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相应的分析材料。如:对应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是神话传讲人”主题,有关的真实场景包括戏马台、拔剑泉等,其教学价值在于带领学生走进神话传说发源地,在实践采风中感受并了解家乡的神话传说,从而走进广阔的神话世界,并在随后的课文学习中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好故事,感受中外神话不同的神奇之处。根据项目组提供的这些分析材料,教师可以方便地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真实场景也可以依托语文课堂,通过模拟各种真实场景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本项目之所以突出24个真实场景,是因为地方文化的真实场景具有鲜活的现场感和独特的感染力;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所在,积累研究经验,以应用于更广泛的课堂教学。
(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系统分析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每册约有8~9个单元,每个年级各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内容主题,也都有相对应的教学价值。就应用角度看,教学价值常常表现为整合式教学方式,即教师集中利用一个单元的课例,突破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或对学生某一能力进行强化。这需要在前期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全部的语文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在项目实践探索中,我们对统编本教材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1.概括分析了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六个类型的内容
统编本语文教材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编排。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立足小学生实际,教材从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精心选编了六个类型的内容,即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等,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非常广。这对于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粹,陶冶性情,汲取精神养分,提高审美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系统梳理了小学语文统编本六个年级12册教材
从前期我们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努力强化目标意识和素养意识,教材单元的组织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变化,采用了“双主线”。一条是“单元内容主题”,即把内容大致相关的一类文本组成一个单元,具有单一而明晰的主题。另一条是“语文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以及必需的语文能力,也包括一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等。“单元内容主题”与“语文基本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两条线都是“显在”的线索,使得各个年级、各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点更加清晰。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还有一种“隐在”的体系,即努力重建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更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例如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单元教学主题是“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及其内蕴的知识非常丰富。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寻找一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因而,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应当清晰地指向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维度的文明底蕴,至于其中有关传统节日、美食知识等教学内容就不必面面俱到了。
在教材分析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而且一个场景还不够。只经历一个场景不足以让学生建立起灵活应用的关联,这需要教师进行多场景综合设计。指向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必然要将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和能够建立关联的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不同的真实场景中反复体验和感悟,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3.将教学单元主题进行整合,创造性地应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每册约有8~9个单元,每个年级、各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内容主题,也都有相对应的教学价值。按照项目要求,要将教学单元主题和真实场景相对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应用。我们的基本思路如图1。
在我们的项目研究进程中,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接语文教材与真实场景。依据教材单元的教学主题、语文要素以及教学目标等,尝试将单元教学主题和真实场景相对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语文。
二是注重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教材的语言学习往往是抽象的,与学生日常的语言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可以建立语言与生活场景运用的关联,打通语言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场景中学习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够自觉表达,在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是融通单元教学与地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教材中的文化场景有很多类似之处,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单元教学和地方文化有机整合,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也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和整体规划,是一种创设学习环境和开发学习经验的技术。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较,教学设计最大的特點是重在整体规划,更多的是系统的分析和策略的选择。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正是强调单元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整合。也就是说,要根据素养目标和语文学科要素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大情境”“大单元”“大主题”“大任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融合到各种真实场景中,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前期对统编本12册语文教材的系统分析和对地方文化场景的筛选梳理,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
1.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
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从原有单一的语文学科内容设计,逐渐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以学习行为带动学习内容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来研究教材;必须基于真实场景选择适合教学的场景,并设计真实场景中的开放性学习教学过程;必须基于统编本语文教材单元编写意图进行教学价值分析,并设计单元整合中的结构化学习方法;必须根据真实场景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要素分析,统筹考虑设计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流程,能够设计出真实任务和评价标准,并且能够保持这些单元因素之间的自然协调。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我们根据前期统编本教材创造性应用的思路,初步提炼出的“真实场景语文学习教学设计流程图”(如图2)。
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需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主轴,对不同内容、模块和课型进行重构,实现核心素养、学科内容和主题情境三个维度的系统整合。在真实场景应用上,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开放性任务和问题,开发与学生当前经验紧密对接的活动。
2.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方式
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改革,对学科内容的组织呈现和教与学的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有其特定的教学过程和结构。如何用最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阐述和呈现学科内容,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真实场景语文学习将学习者置于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在与生活相关、彼此联结的各种经验活动中进行意义建构、主动学习和团队互动。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相应地转变其教学方式。因此,诸如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问题式学习以及有益性失败等等,都可以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教学方式。
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为例:教材单元安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文章,口语交际安排了“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的内容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围绕教材内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定了“我为徐州文化代言”这一主题,以徐州市狮子山汉兵马俑为真实场景,把着眼点定位在家乡徐州的汉文化,让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开发了“汉韵彭城——探秘汉兵马俑”为主题的教学任务(如图3)。
“汉韵彭城——探秘汉兵马俑”主题教学分为两大任务、七个活动。教师首先围绕教材中的三篇文章,带领学生感受多元的世界文化,接着提出“争当汉兵马俑小小解说员”的任务,组织学生探究狮子山汉兵马俑,通过课内探究、课外实地参观汉兵马俑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探究汉兵马俑,了解汉兵马俑,并依托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汉文化的热情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汉韵彭城——探秘汉兵马俑”主题教学任务中,教学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习也不再是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而是在狮子山汉兵马俑这一真实场景中,通过“我为徐州文化代言”这一学习主题,让学生融入“做个环球文化讲解员”这一特定语文学习情境中。这里的学习已不是原来知识层面上的,也不是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范围内,而是阅读、交流、探究、表达、梳理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学习。这里的学生表达,也不是原来那种为了表达和交流而说而写,而是特定情境中的自觉表达和自愿交流,自然也多了一份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四、后续研究设想
我们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筛选具有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类真实场景,提炼出更多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教学案例,同时进一步完善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完善不同类别场景中教学设计的具体路径,不断拓展教材创造性应用的思路,丰富学校真实场景教与学的资源库。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进行真实场景学习方面的探索。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06
作者简介:张茜,徐州市鼓楼小学(江苏徐州,221000)副校长,高级教师。
2019年5月,徐州市鼓楼小学申报的“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被批准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该项目尝试将儿童生活、地方文化等和教科书有机融合,努力把知识学习放在真实的场景之中,以期打通语文教科书与地方文化、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消除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增进学生对母语学习的亲近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同时,学校提供教材创造性应用的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帮助教师掌握真实场景中的教学设计方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积极转变,最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徐州市鼓楼小学在传承智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项目建设目标和内容,筛选确定了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场景,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价值整合出相关主题教学单元,初步概括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流程和教学方式,形成部分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案例。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更丰富的体验。
关键词: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统编教材;创造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31-07
徐州市鼓楼小学始建于1923年,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现在是“江苏省实验小学”,曾荣获百余项省市级荣誉。学校将“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的智慧的培养”作为办学理念,构建了智慧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有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如何更好地传承学校良好的办学传统,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更高位的发展,这是学校近年来面对的重要发展问题。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真实场景为载体。真实场景赋予学习活动以真实意义,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社会互动的基础。于是我们选取语文学科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创造性应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真实场景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一、项目构建的缘起思考
(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游离与割裂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采用“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教材内容,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由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为中心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向与生活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学习的转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使得课堂仅仅成为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训练场,无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如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挑战。
(二)语文学习与儿童语言经验、当地文化背景的疏离
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时努力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学和地区实际,以适应不同地区情况。但教材中呈现的一些文化场景和运用的语言经验,和当地儿童的语言经验、文化场景之间会有一定差异,从而使儿童产生距离感,不易理解并产生共鸣。如何在徐州地区用好统编教材,如何打通文本语言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如何打通文本与地方文化的联系,都是亟待探索的问题。
(三)地方文化课程种类繁多,学生负担较重
随着国家提倡“传统文化进课程”,各地陆续出现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将地方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呈现,导致课时量增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经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统编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内容能够对接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如何把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相关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教学设计,打通传统文化与教材的隔膜,让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核心概念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核心概念
“场景”本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通常也泛指生活中特定的情景。“真实场景”则是在真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各种特定的现实场面,是各类情景发生的地点、时间和环境等等的综合。它可以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生活场景,也可以是专业设计的模拟情景。从教学的角度看,真实场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环境。
“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是指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进行語文学习,或者说是教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设计安排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强调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场景中,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的过程;强调通过一种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整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语文学习。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真实场景的学习意义,打破单篇课文与单一课时的限制,通过单元整体设计,或由同一主题来整合不同单元内容,将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融合,在真实场景中进行语文学习。二是指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教师的教学力求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真实场景和教材的单元主题来进行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是简单的阅读课文和识字写字,而是要置身于更为广阔、更为真实的场景中,应用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综合实践来进行语文学习。
(二)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是筛选确定若干个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真实场景,将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有机融合。二是系统分析统编本六个年级12册小学语文教材,再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价值整合出相关教学单元以应用于真实场景。三是探索在真实场景中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帮助教师掌握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
三、项目的实践探索
(一)真实场景的调研与筛选
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学校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富有文化特色的真实场景,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 1.深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场景开展调研
徐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八百高寿有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场景和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仅以名胜古迹为例,就有彭祖庙、汉文化景区、汉楚王陵墓群、漢画像石艺术馆、戏马台、九里山古战场、户部山古民居、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另外还有关于历史名人、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等的各类丰富多样的场景。这些真实场景中有大量内容可以融合到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教学之中。
2.依据文化类别和教学要求筛选真实场景
在我们的项目建构中,真实的文化场景是为教学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因此,需要依据文化类别和教学要求,对丰富的真实场景进行筛选。基于此,我们从前期考察的八大类、110个具体场景中初步筛选出与统编本教材有密切关联的、有地方文化特色且有教育价值的八类真实场景,包括地方名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名胜古迹、生活习俗、民间工艺、戏曲艺术、自然风光。我们将这八类场景分别对应相关的主题单元以及相关的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了24个真实场景,并以此为依据来研究相对应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不同单元的教学主题。
3.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分析
在真实场景的筛选过程中,关键是分析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并将之与有关教材单元相对应,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相应的分析材料。如:对应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是神话传讲人”主题,有关的真实场景包括戏马台、拔剑泉等,其教学价值在于带领学生走进神话传说发源地,在实践采风中感受并了解家乡的神话传说,从而走进广阔的神话世界,并在随后的课文学习中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好故事,感受中外神话不同的神奇之处。根据项目组提供的这些分析材料,教师可以方便地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真实场景也可以依托语文课堂,通过模拟各种真实场景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本项目之所以突出24个真实场景,是因为地方文化的真实场景具有鲜活的现场感和独特的感染力;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所在,积累研究经验,以应用于更广泛的课堂教学。
(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系统分析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每册约有8~9个单元,每个年级各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内容主题,也都有相对应的教学价值。就应用角度看,教学价值常常表现为整合式教学方式,即教师集中利用一个单元的课例,突破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或对学生某一能力进行强化。这需要在前期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全部的语文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在项目实践探索中,我们对统编本教材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1.概括分析了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六个类型的内容
统编本语文教材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编排。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立足小学生实际,教材从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精心选编了六个类型的内容,即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等,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非常广。这对于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粹,陶冶性情,汲取精神养分,提高审美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系统梳理了小学语文统编本六个年级12册教材
从前期我们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努力强化目标意识和素养意识,教材单元的组织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变化,采用了“双主线”。一条是“单元内容主题”,即把内容大致相关的一类文本组成一个单元,具有单一而明晰的主题。另一条是“语文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以及必需的语文能力,也包括一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等。“单元内容主题”与“语文基本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两条线都是“显在”的线索,使得各个年级、各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点更加清晰。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还有一种“隐在”的体系,即努力重建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更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例如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单元教学主题是“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及其内蕴的知识非常丰富。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寻找一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因而,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应当清晰地指向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维度的文明底蕴,至于其中有关传统节日、美食知识等教学内容就不必面面俱到了。
在教材分析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而且一个场景还不够。只经历一个场景不足以让学生建立起灵活应用的关联,这需要教师进行多场景综合设计。指向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必然要将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和能够建立关联的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不同的真实场景中反复体验和感悟,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3.将教学单元主题进行整合,创造性地应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每册约有8~9个单元,每个年级、各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内容主题,也都有相对应的教学价值。按照项目要求,要将教学单元主题和真实场景相对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应用。我们的基本思路如图1。
在我们的项目研究进程中,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接语文教材与真实场景。依据教材单元的教学主题、语文要素以及教学目标等,尝试将单元教学主题和真实场景相对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语文。
二是注重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教材的语言学习往往是抽象的,与学生日常的语言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可以建立语言与生活场景运用的关联,打通语言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场景中学习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够自觉表达,在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是融通单元教学与地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教材中的文化场景有很多类似之处,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单元教学和地方文化有机整合,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也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和整体规划,是一种创设学习环境和开发学习经验的技术。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较,教学设计最大的特點是重在整体规划,更多的是系统的分析和策略的选择。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正是强调单元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整合。也就是说,要根据素养目标和语文学科要素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大情境”“大单元”“大主题”“大任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融合到各种真实场景中,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前期对统编本12册语文教材的系统分析和对地方文化场景的筛选梳理,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
1.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
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从原有单一的语文学科内容设计,逐渐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以学习行为带动学习内容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来研究教材;必须基于真实场景选择适合教学的场景,并设计真实场景中的开放性学习教学过程;必须基于统编本语文教材单元编写意图进行教学价值分析,并设计单元整合中的结构化学习方法;必须根据真实场景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要素分析,统筹考虑设计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流程,能够设计出真实任务和评价标准,并且能够保持这些单元因素之间的自然协调。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我们根据前期统编本教材创造性应用的思路,初步提炼出的“真实场景语文学习教学设计流程图”(如图2)。
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需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主轴,对不同内容、模块和课型进行重构,实现核心素养、学科内容和主题情境三个维度的系统整合。在真实场景应用上,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开放性任务和问题,开发与学生当前经验紧密对接的活动。
2.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方式
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改革,对学科内容的组织呈现和教与学的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有其特定的教学过程和结构。如何用最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阐述和呈现学科内容,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真实场景语文学习将学习者置于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在与生活相关、彼此联结的各种经验活动中进行意义建构、主动学习和团队互动。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相应地转变其教学方式。因此,诸如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问题式学习以及有益性失败等等,都可以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教学方式。
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为例:教材单元安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三篇文章,口语交际安排了“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的内容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围绕教材内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定了“我为徐州文化代言”这一主题,以徐州市狮子山汉兵马俑为真实场景,把着眼点定位在家乡徐州的汉文化,让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开发了“汉韵彭城——探秘汉兵马俑”为主题的教学任务(如图3)。
“汉韵彭城——探秘汉兵马俑”主题教学分为两大任务、七个活动。教师首先围绕教材中的三篇文章,带领学生感受多元的世界文化,接着提出“争当汉兵马俑小小解说员”的任务,组织学生探究狮子山汉兵马俑,通过课内探究、课外实地参观汉兵马俑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探究汉兵马俑,了解汉兵马俑,并依托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汉文化的热情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汉韵彭城——探秘汉兵马俑”主题教学任务中,教学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习也不再是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而是在狮子山汉兵马俑这一真实场景中,通过“我为徐州文化代言”这一学习主题,让学生融入“做个环球文化讲解员”这一特定语文学习情境中。这里的学习已不是原来知识层面上的,也不是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范围内,而是阅读、交流、探究、表达、梳理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学习。这里的学生表达,也不是原来那种为了表达和交流而说而写,而是特定情境中的自觉表达和自愿交流,自然也多了一份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四、后续研究设想
我们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筛选具有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类真实场景,提炼出更多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教学案例,同时进一步完善真实场景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完善不同类别场景中教学设计的具体路径,不断拓展教材创造性应用的思路,丰富学校真实场景教与学的资源库。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真实场景的教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进行真实场景学习方面的探索。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真实场景中的语文学习: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06
作者简介:张茜,徐州市鼓楼小学(江苏徐州,221000)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