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农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农科类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应理性、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当前农科类研究生所面临的就业困难问题。
[关键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4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26-02
近年来,我国的农科类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随着农科类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其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从2001年的6.78万人增至2011年的52.4万人),导致了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认识目前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并寻求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以缓解当前农科类研究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一、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状况越来越让人堪忧。从目前全国一些农林院校统计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率来看,整体上的就业趋势有下滑的现象。
大部分的农科类研究生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铁饭碗”岗位就业。例如,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等有了较大的改善,工作岗位比较稳定,这些现实情况能够深深地吸引农科类研究生从事公务员工作。同时,迫于就业困难的压力,也有一部分农科类研究生选择了进一步升学深造,而升学深造的目的却不在于对科研的兴趣,而是通过求得更高的学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这些情况都反映了目前存在着农科类研究生择业方向比较单一,以及自身就业观念需要转变等问题。
从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来看,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后向往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据福建农林大学往年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去向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农科毕业研究生主要选择在沿海城市或内地较发达地区就业。
二、影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学科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农科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有27个二级学科,而这些学科主要依据传统的方法进行设置。[1]随着我国当前农业科学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逐步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与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形势的复合产业。当前国内许多农林院校已经开始设立相关学科,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的产业化。然而,这些新兴的相关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出现了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不适合社会需求的现象。同时,也导致当前农科类研究生专业知识仍然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知识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二)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方向问题
当前,随着农科类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农科类研究生却面临着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少、就业岗位不好与用人单位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状况都造成了社会需求不能够满足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现实需要。且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就业面狭窄,除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外,主要通过网络求职或参加招聘会到专业密切相关领域就业,考取公务员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参军以及灵活就业和进行个人创业的毕业生都比较少。[2]
(三)农科类研究生自身定位原因
从福建农林大学针对农科类研究生和社科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更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且就业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自身在专业方面独特的优势。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农科类研究生都认识到,学农并不低人一等,甚至在自己的专业上还可能大有作为。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仍然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就业主动性强,但有时过于主观化。农科类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的情绪化择业和个人主观化的认识,影响着自己的就业前景。其次,农科类研究生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长期以来,我国把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作为“重头戏”,国家与社会为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较多的科研、教学经费,农科类研究生自身投入的科研学习的精力也比较多,因此他们对单位的类别、待遇、就业地区、从事工作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要求比较高。但是,当前社会对农科人才的现实需求现状与农科类毕业生过高的期望值不对应。
三、当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完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面临当前农科类研究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狭窄、就业单位选择性比较单一等状况,广大农林院校需要健全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配备健全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加强引导农科类研究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在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方面,还要着重对就业工作指导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农科类研究生导师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导师在就业工作中的引导作用,与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形成合力,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导研究生就业,拓宽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道路,齐心协力推动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需加强农科毕业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目前很多以农科为优势的高校对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限在指导毕业生如何去找工作上,包括收集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应聘技巧等方面。然而,当前有些农科类研究生甚至在毕业时仍然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了解自身专业优势,同时也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作为农科类研究生,应该及时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并且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解自己的专业所长,了解可选择工作岗位的性质,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应该重视农科类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培养农科类研究生形成积极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就业指导理论教育上,要及时地讲授当前社会发展对农科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毕业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能够达到社会需求与农科类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三)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科类研究生到基层工作
大多数的农科类研究生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铁饭碗”岗位就业,而这些岗位数量有限,最终只有少部分毕业生才能从事这些工作。即使到企业工作,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也优先选择了在沿海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针对这种现象,农林院校应该引导农科类研究生认识到,找工作不要钻死胡同,前往西部和农村基层等需要农业人才的地方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我们要在思想上引导毕业生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使农科类研究生了解到国家对于参加“三支一扶”、“村官”等工作岗位的倾斜政策,并且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前往西部和农村基层工作同样能够充分地发挥个人所长,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宋华明.农科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7,(5):32-34.
[2]李金山,祁婧,付军.农业院校生物学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10,(3):165-167.
[责任编辑:钟岚]
[关键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4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26-02
近年来,我国的农科类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随着农科类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其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从2001年的6.78万人增至2011年的52.4万人),导致了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认识目前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并寻求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以缓解当前农科类研究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一、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状况越来越让人堪忧。从目前全国一些农林院校统计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率来看,整体上的就业趋势有下滑的现象。
大部分的农科类研究生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铁饭碗”岗位就业。例如,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等有了较大的改善,工作岗位比较稳定,这些现实情况能够深深地吸引农科类研究生从事公务员工作。同时,迫于就业困难的压力,也有一部分农科类研究生选择了进一步升学深造,而升学深造的目的却不在于对科研的兴趣,而是通过求得更高的学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这些情况都反映了目前存在着农科类研究生择业方向比较单一,以及自身就业观念需要转变等问题。
从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来看,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后向往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据福建农林大学往年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去向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农科毕业研究生主要选择在沿海城市或内地较发达地区就业。
二、影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学科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农科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有27个二级学科,而这些学科主要依据传统的方法进行设置。[1]随着我国当前农业科学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逐步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与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形势的复合产业。当前国内许多农林院校已经开始设立相关学科,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的产业化。然而,这些新兴的相关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出现了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不适合社会需求的现象。同时,也导致当前农科类研究生专业知识仍然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知识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二)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方向问题
当前,随着农科类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农科类研究生却面临着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少、就业岗位不好与用人单位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状况都造成了社会需求不能够满足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现实需要。且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就业面狭窄,除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外,主要通过网络求职或参加招聘会到专业密切相关领域就业,考取公务员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参军以及灵活就业和进行个人创业的毕业生都比较少。[2]
(三)农科类研究生自身定位原因
从福建农林大学针对农科类研究生和社科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更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且就业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自身在专业方面独特的优势。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大多数农科类研究生都认识到,学农并不低人一等,甚至在自己的专业上还可能大有作为。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仍然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就业主动性强,但有时过于主观化。农科类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的情绪化择业和个人主观化的认识,影响着自己的就业前景。其次,农科类研究生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长期以来,我国把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作为“重头戏”,国家与社会为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较多的科研、教学经费,农科类研究生自身投入的科研学习的精力也比较多,因此他们对单位的类别、待遇、就业地区、从事工作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要求比较高。但是,当前社会对农科人才的现实需求现状与农科类毕业生过高的期望值不对应。
三、当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完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面临当前农科类研究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狭窄、就业单位选择性比较单一等状况,广大农林院校需要健全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配备健全的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加强引导农科类研究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在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方面,还要着重对就业工作指导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农科类研究生导师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导师在就业工作中的引导作用,与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形成合力,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导研究生就业,拓宽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道路,齐心协力推动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需加强农科毕业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目前很多以农科为优势的高校对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限在指导毕业生如何去找工作上,包括收集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应聘技巧等方面。然而,当前有些农科类研究生甚至在毕业时仍然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了解自身专业优势,同时也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作为农科类研究生,应该及时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并且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解自己的专业所长,了解可选择工作岗位的性质,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应该重视农科类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培养农科类研究生形成积极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就业指导理论教育上,要及时地讲授当前社会发展对农科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毕业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能够达到社会需求与农科类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三)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科类研究生到基层工作
大多数的农科类研究生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铁饭碗”岗位就业,而这些岗位数量有限,最终只有少部分毕业生才能从事这些工作。即使到企业工作,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也优先选择了在沿海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针对这种现象,农林院校应该引导农科类研究生认识到,找工作不要钻死胡同,前往西部和农村基层等需要农业人才的地方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我们要在思想上引导毕业生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使农科类研究生了解到国家对于参加“三支一扶”、“村官”等工作岗位的倾斜政策,并且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前往西部和农村基层工作同样能够充分地发挥个人所长,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宋华明.农科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7,(5):32-34.
[2]李金山,祁婧,付军.农业院校生物学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10,(3):165-167.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