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材中的寓言教学因其特殊的内容和阶段,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寓言教学的目标和操作策略两方面展开论述,从适度有效,合理拓展文本、讲述故事,激活文本语言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拓展文本;讲述故事
寓言在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偏小,使它无形中成了遗忘的角落,教学时,随意、机械,产生了诸多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程目标中的文体意识缺乏关注。实际上,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 适度有效,合理拓展文本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因此可以进行适度有效的拓展来丰富教学。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寓意,就已达成教学目标,于是不补充该寓言的背景资料;有的则过度拓展,一位教师在执教《扁鹊治病》时,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原有目标的实现。
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过于艰涩,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1. 试学古文原著
人教版入选的寓言都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古文原著。在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寓意和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再读古文原著,既亲切又有趣,而且大意即可明白。我们来看《扁鹊治病》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就是出自《韩非子》。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都带有“之乎者也”,读起来比较难懂。而我们课本中的故事是人们翻译后的白话文,我数了一下,课文的字数是436个字,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你们猜猜韩非子用了多少个字来写?韩非子仅仅用了198个字,还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
(课件出示):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老师说一句课文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在这篇古文中找到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先找句子,对比读,谈感受。
教师在教学中用“对比读”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而且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做了有效的铺垫。
2. 找准语言实践点
寓言的语言简洁,但富有内涵,找准突破口无缝对接,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有效地培养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顺势导学重点句,寓意就迎刃而解。
案例:蔡桓公态度变化描写的教学片段:
师: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生: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生: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师:你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3. 拓展阅读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寓言多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我国古代典籍《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这些背景资料就是一个知识库,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也逐渐从被动读书而变成了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讲述故事,激活文本语言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以启示。教师在教学寓言时让学生掌握寓意,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寓言故事形象生动,集中编排在低中年级,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兴趣为先的认知特点。寓言本身语言简洁,情节有趣,人物形象鲜明,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注重寓言的故事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
1. 故事大讲坛
讲寓言故事本身就是这种文体的教学要求,是言语积累到再运用的基本学习过程。
案例:《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在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环节,出示词语教学:巴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一大截、枯死。通过形近字识记、联系上下文、回忆生活实际、近义词理解等各种方式理解字意后,以此为扶手,通过时间词“古时候”、“一天”、“第二天”,请孩子们分步讲故事:
“古时候”对应的关键词是“巴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讲明故事的起因;
“一天”对应的词是“筋疲力尽”、“一大截”,讲明故事的经过;
“第二天”对应的词是“枯死”,讲明故事的结果;
通過“讲—评—再讲—再评”循环递进,最终使孩子们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整个故事。
2. 创造性复述
由于寓言语言简练角色少,而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训,所以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好材料,其形式可以有以下两种:
(1)增添角色
寓言中角色少,可增添合适的角色,促使学生重新组合内容,想象角色间的对白。一般来说,一些寓言往往有角色相持不下的场面,就可增添裁判的角色。如《坐井观天》可增加小鸟或蜜蜂当评判,使寓意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2)续写故事
由于寓言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教训,既是教训必是反面的,因此可针对儿童易于接受正面教育的特点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如《南辕北辙》,可以续写那个去楚国的人,他的马跑得筋疲力尽,车夫累得再也赶不动车,盘缠也全部花完,这时,他再去打听楚国在哪里,才猛然醒悟,原来方向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2]李道龙.循编排顺文体,寓言教学也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3,(05).
[3]姜树华.文体、文本、文化,让寓言教学“言意共生”——《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例谈[J].学科教育,2012,(07).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拓展文本;讲述故事
寓言在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偏小,使它无形中成了遗忘的角落,教学时,随意、机械,产生了诸多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程目标中的文体意识缺乏关注。实际上,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 适度有效,合理拓展文本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因此可以进行适度有效的拓展来丰富教学。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寓意,就已达成教学目标,于是不补充该寓言的背景资料;有的则过度拓展,一位教师在执教《扁鹊治病》时,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原有目标的实现。
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过于艰涩,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1. 试学古文原著
人教版入选的寓言都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古文原著。在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寓意和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再读古文原著,既亲切又有趣,而且大意即可明白。我们来看《扁鹊治病》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就是出自《韩非子》。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都带有“之乎者也”,读起来比较难懂。而我们课本中的故事是人们翻译后的白话文,我数了一下,课文的字数是436个字,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你们猜猜韩非子用了多少个字来写?韩非子仅仅用了198个字,还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
(课件出示):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老师说一句课文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在这篇古文中找到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先找句子,对比读,谈感受。
教师在教学中用“对比读”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而且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做了有效的铺垫。
2. 找准语言实践点
寓言的语言简洁,但富有内涵,找准突破口无缝对接,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有效地培养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顺势导学重点句,寓意就迎刃而解。
案例:蔡桓公态度变化描写的教学片段:
师: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生: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生: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师:你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3. 拓展阅读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寓言多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我国古代典籍《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这些背景资料就是一个知识库,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也逐渐从被动读书而变成了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讲述故事,激活文本语言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以启示。教师在教学寓言时让学生掌握寓意,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寓言故事形象生动,集中编排在低中年级,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兴趣为先的认知特点。寓言本身语言简洁,情节有趣,人物形象鲜明,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注重寓言的故事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
1. 故事大讲坛
讲寓言故事本身就是这种文体的教学要求,是言语积累到再运用的基本学习过程。
案例:《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在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环节,出示词语教学:巴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一大截、枯死。通过形近字识记、联系上下文、回忆生活实际、近义词理解等各种方式理解字意后,以此为扶手,通过时间词“古时候”、“一天”、“第二天”,请孩子们分步讲故事:
“古时候”对应的关键词是“巴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讲明故事的起因;
“一天”对应的词是“筋疲力尽”、“一大截”,讲明故事的经过;
“第二天”对应的词是“枯死”,讲明故事的结果;
通過“讲—评—再讲—再评”循环递进,最终使孩子们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整个故事。
2. 创造性复述
由于寓言语言简练角色少,而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训,所以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的好材料,其形式可以有以下两种:
(1)增添角色
寓言中角色少,可增添合适的角色,促使学生重新组合内容,想象角色间的对白。一般来说,一些寓言往往有角色相持不下的场面,就可增添裁判的角色。如《坐井观天》可增加小鸟或蜜蜂当评判,使寓意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2)续写故事
由于寓言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教训,既是教训必是反面的,因此可针对儿童易于接受正面教育的特点续写故事,作正面叙述。如《南辕北辙》,可以续写那个去楚国的人,他的马跑得筋疲力尽,车夫累得再也赶不动车,盘缠也全部花完,这时,他再去打听楚国在哪里,才猛然醒悟,原来方向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2]李道龙.循编排顺文体,寓言教学也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3,(05).
[3]姜树华.文体、文本、文化,让寓言教学“言意共生”——《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例谈[J].学科教育,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