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进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严峻挑战,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不但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对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一、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转化后进生
提起后进生,每个教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后进生总会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教师视后进生为“影响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
1.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
教师自身首先要正确看待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长大未成人”,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家长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特点,树立完善的青春期中学生家庭教育观。结合青春期中学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知识,使后进生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控、自我教育。
2.努力成为后进学生的知心朋友
高中教师自身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益友。在更多的场合,尤其在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有各种问题需要解答,各种情感需要宣泄,各种忧愁和痛苦需要倾诉,各种异样的行为需要理解。如果教师和家长以好朋友身份出现,后进学生就愿意接触、愿意沟通。他们的宣泄、倾诉以及师长们的解答、理解,不知不觉中会起到很好的疏通、引导作用。
3.理解动荡情绪,宽容后进学生的偏激言行
造成学生情感动荡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理状态、社会影响、认识过程三个方面。由于性成熟过程的急剧进行,受性腺激素的影响,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控制暂时失去了平衡,这种平衡的破坏直接影响青春期中学生的情感过程。从社会方面说,少年不断增长的自我欲求往往与社会现实互相矛盾,致使他们的自我欲求难以实现,这种矛盾造成情感发展的困难。从认识方面说,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偏激,容易走极端;对自我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认识不清,以致造成了情感发展的种种问题。
教师要理解后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做好班集体同学的工作,在相互交往中,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语言。教师要向家长宣传,使家长理解、宽容子女的一些过激言行,事后与子女和缓地谈心,加以引导,让家长尊重子女的“隐私权”,不偷看子女的日记和信件。
4.教会学生自我调控
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是男生,被唤醒的性要求会产生某种烦躁不安的特征,因此他们经常被认为是游移不定的,在任何事情上都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业也经常受到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被唤醒的性意识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对性冲动的自我调控。
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性冲动是生活中需要了解和控制的正常内容,只有内部的自我控制才能有效地制止或缓解这种冲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转移性冲动而实施自我调控,让学生懂得,可将性冲动转移到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转移到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转移到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上。学生如果使自我调控实现了这些转移,这种性冲动就会产生积极的巨大能量,引人向上。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铸造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通过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创设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后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营造友善氛围,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与后进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营造融洽的氛围,即对后进学生做到“四个不”:不逼迫,不孤立,不鄙视,不揭短。对后进学生抱着公允、平正的态度,这是问题行为教育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脆弱的心理最容易遭受挫折。
其次,创设宽松、欢快的活动气氛,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将学生已有的素质充分外显,发挥他们的特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宽松和欢快的活动气氛显得非常重要。在活动中注意维护后进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作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空间,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并将这种欢快与周围环境的轻松、欢快相协调,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抓反复,反复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中的全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长期的教育不当,或受不良社会风气等原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这种痼疾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并非易事,后进生变好一段时间又旧病复发、故态复萌,这种反复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经常现象,所以在工作中要及时总结后进生转化中的阶段性成果,理性引导并激励后进生的进步与提高。后进生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理性、分阶段地总结和分析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对于后进学生来说,由于长期遭受轻视和压抑,缺乏自信心和主体的自豪感,特别需要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满足后进学生的主体存在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这种阶段性肯定的姿态,可以起到充电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他们的主体自豪感,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在充分肯定后进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要进行适时的提醒,使他们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喜变化,又能够感受到自我更新的巨大潜力,自觉地加以改正。
总之,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情感为纽带,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解决后进生问题。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其自我转化内因的形成,又要认识到后进生转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挑战性、反复性和复杂性,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指导,保证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1.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2.山东省胶州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刘继青)
一、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转化后进生
提起后进生,每个教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后进生总会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教师视后进生为“影响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
1.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
教师自身首先要正确看待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长大未成人”,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家长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特点,树立完善的青春期中学生家庭教育观。结合青春期中学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知识,使后进生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控、自我教育。
2.努力成为后进学生的知心朋友
高中教师自身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益友。在更多的场合,尤其在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有各种问题需要解答,各种情感需要宣泄,各种忧愁和痛苦需要倾诉,各种异样的行为需要理解。如果教师和家长以好朋友身份出现,后进学生就愿意接触、愿意沟通。他们的宣泄、倾诉以及师长们的解答、理解,不知不觉中会起到很好的疏通、引导作用。
3.理解动荡情绪,宽容后进学生的偏激言行
造成学生情感动荡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理状态、社会影响、认识过程三个方面。由于性成熟过程的急剧进行,受性腺激素的影响,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控制暂时失去了平衡,这种平衡的破坏直接影响青春期中学生的情感过程。从社会方面说,少年不断增长的自我欲求往往与社会现实互相矛盾,致使他们的自我欲求难以实现,这种矛盾造成情感发展的困难。从认识方面说,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偏激,容易走极端;对自我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认识不清,以致造成了情感发展的种种问题。
教师要理解后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做好班集体同学的工作,在相互交往中,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语言。教师要向家长宣传,使家长理解、宽容子女的一些过激言行,事后与子女和缓地谈心,加以引导,让家长尊重子女的“隐私权”,不偷看子女的日记和信件。
4.教会学生自我调控
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是男生,被唤醒的性要求会产生某种烦躁不安的特征,因此他们经常被认为是游移不定的,在任何事情上都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业也经常受到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被唤醒的性意识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对性冲动的自我调控。
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性冲动是生活中需要了解和控制的正常内容,只有内部的自我控制才能有效地制止或缓解这种冲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转移性冲动而实施自我调控,让学生懂得,可将性冲动转移到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转移到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转移到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上。学生如果使自我调控实现了这些转移,这种性冲动就会产生积极的巨大能量,引人向上。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铸造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通过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创设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后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营造友善氛围,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与后进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营造融洽的氛围,即对后进学生做到“四个不”:不逼迫,不孤立,不鄙视,不揭短。对后进学生抱着公允、平正的态度,这是问题行为教育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脆弱的心理最容易遭受挫折。
其次,创设宽松、欢快的活动气氛,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将学生已有的素质充分外显,发挥他们的特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宽松和欢快的活动气氛显得非常重要。在活动中注意维护后进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作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空间,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并将这种欢快与周围环境的轻松、欢快相协调,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抓反复,反复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中的全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长期的教育不当,或受不良社会风气等原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这种痼疾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并非易事,后进生变好一段时间又旧病复发、故态复萌,这种反复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经常现象,所以在工作中要及时总结后进生转化中的阶段性成果,理性引导并激励后进生的进步与提高。后进生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理性、分阶段地总结和分析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对于后进学生来说,由于长期遭受轻视和压抑,缺乏自信心和主体的自豪感,特别需要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满足后进学生的主体存在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这种阶段性肯定的姿态,可以起到充电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他们的主体自豪感,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在充分肯定后进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要进行适时的提醒,使他们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喜变化,又能够感受到自我更新的巨大潜力,自觉地加以改正。
总之,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情感为纽带,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解决后进生问题。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其自我转化内因的形成,又要认识到后进生转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挑战性、反复性和复杂性,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指导,保证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1.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2.山东省胶州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刘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