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并不否定讲授法。但无论用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少告知,多探究”的原则,对于高中地理学课来讲,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在于改变人们心目中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科形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方式 转变
我校参加课改已经四年,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法,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衡量本轮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中是以老师为主体,整节课时间都有老师在控制,学生探究的时间几乎没有。结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 “少告知,多探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要把现成的地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尽量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探究获得基本的地理理论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充分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所以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以下例举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据报道,南极洲有一个比新加坡面积大9倍的冰架从南极冰帽中分离出来。科学家们的判断颇让人担心:炎热夏季即将来临,其他的冰架也频临瓦解边缘,这预示着南极洲的冰河流量将增加,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对低地地区将造成危害。全球变暖,冰在哭泣。冰架是覆盖南极大陆的冰层的浮动伸延部分。此次冰架完全瓦解碎片,是30年来发生的此类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家们警告,这一事件是大自然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再次发出警报。
问题:
(1)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2)主要的温室气体有哪些?它们主要来自于哪里?
(3)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哪些后果?
(4)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全球气候变暖?请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案例1是“让学生经历地理问题的研究过程,学会分析,概括地理规律的方法,知道地理知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学生在交流和探究,而老师只起引领和补充作用。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案例2:经调查,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日产量达1.1万吨,其中废旧塑料制品占了7%,每年排入环境的废旧塑料总量可达29万吨,这中间最为惹眼的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由于管理不善,处理困难,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河面上、绿化带中、铁路两旁以及中小道路上,一只只白色的发泡塑料餐盒被随意乱扔,以致“白色污染”一词逐渐成为废旧塑料污染环境的代名词而家喻户晓。
问题:
(1)何为“白色污染”?
(2)“白色污染”的根源在哪里?
(3)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治理“白色污染”?
(4)你可以身体力行的做些什么?
案例2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这个目标中最关键的是“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整个课堂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学生受益匪浅,进而增进了学好地理的信心。
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是知道的,而且还有许多教师尝试过“少告知,多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尝试的结果是“理论上是对的,实践中是行不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是认识问题,即什么是“教学任务”。如果地理教学的任务只是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讨论,研究确实很浪费时间,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新课程要求的教学任务不仅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包括地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地理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地理教学的应有义务而不是额外负担。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相反,“多告知,少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因而不会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更不可能有积极地情感体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改革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并不否定讲授法。但无论用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少告知,多探究”的原则,对于高中地理学课来讲,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在于改变人们心目中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科形象。这需要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不断去上下求索,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方式 转变
我校参加课改已经四年,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法,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衡量本轮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中是以老师为主体,整节课时间都有老师在控制,学生探究的时间几乎没有。结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 “少告知,多探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要把现成的地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尽量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探究获得基本的地理理论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充分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所以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以下例举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据报道,南极洲有一个比新加坡面积大9倍的冰架从南极冰帽中分离出来。科学家们的判断颇让人担心:炎热夏季即将来临,其他的冰架也频临瓦解边缘,这预示着南极洲的冰河流量将增加,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对低地地区将造成危害。全球变暖,冰在哭泣。冰架是覆盖南极大陆的冰层的浮动伸延部分。此次冰架完全瓦解碎片,是30年来发生的此类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家们警告,这一事件是大自然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再次发出警报。
问题:
(1)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2)主要的温室气体有哪些?它们主要来自于哪里?
(3)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哪些后果?
(4)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全球气候变暖?请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案例1是“让学生经历地理问题的研究过程,学会分析,概括地理规律的方法,知道地理知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学生在交流和探究,而老师只起引领和补充作用。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案例2:经调查,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日产量达1.1万吨,其中废旧塑料制品占了7%,每年排入环境的废旧塑料总量可达29万吨,这中间最为惹眼的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由于管理不善,处理困难,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河面上、绿化带中、铁路两旁以及中小道路上,一只只白色的发泡塑料餐盒被随意乱扔,以致“白色污染”一词逐渐成为废旧塑料污染环境的代名词而家喻户晓。
问题:
(1)何为“白色污染”?
(2)“白色污染”的根源在哪里?
(3)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治理“白色污染”?
(4)你可以身体力行的做些什么?
案例2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这个目标中最关键的是“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整个课堂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学生受益匪浅,进而增进了学好地理的信心。
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是知道的,而且还有许多教师尝试过“少告知,多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尝试的结果是“理论上是对的,实践中是行不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是认识问题,即什么是“教学任务”。如果地理教学的任务只是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讨论,研究确实很浪费时间,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新课程要求的教学任务不仅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包括地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地理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地理教学的应有义务而不是额外负担。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相反,“多告知,少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地理问题的探究过程,因而不会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更不可能有积极地情感体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改革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并不否定讲授法。但无论用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少告知,多探究”的原则,对于高中地理学课来讲,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在于改变人们心目中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科形象。这需要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不断去上下求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