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诵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多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读中体会语言的表意;多读中体会语气的表意;多读中体会重音的表意。
[关键词]多读 语言 体会 语感
语文,无论是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都离不开语言。语文的教学本质可以说是语言教学。
《今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修养较好的,能够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可以以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审美趋向,领悟语言所表达的本质意义,体味语言文字的美。而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中形成的,因此“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呢?培养语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诵读,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一、从多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语感
诵读吟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作品情感的把握,语言妙味的领悟,都必须通过诵读吟诵去体会,朗读吟诵不仅是对整篇课文而言,就是句子或词语所表达出来的意蕴、情味,也是通过诵读吟诵来领悟的。引导学生对课文精彩语段加以圈批评点,对语感因素强,有典型作用的重点语段,教师指导学生品读体味,通过反复朗读和吟诵,从而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
例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多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位,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如此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到我国南方春天的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挣荣,春风和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中学生不仅很快地背诵了课文,而且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感悟到《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也就自然地整体感知《春》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在多读中体会语言的表意来训练学生语感
语言是思想意义运载的外壳,思想意义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放手来阅读,从而提高学生识别、领会、洞察语言的能力。
体会语言的表意,我们可以通过咀嚼文句中的词语加以训练。对此,一方面品位关键词语,意会关键词语。如朱自清的《绿》,在诵读中,点拨学生紧紧扣住“绿”字去读,理解作者抓住“绿”来做文章,开头落笔“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接着不写梅雨潭,而写梅雨瀑,初看仅仅是为了刻画雨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成因,细读实际上在写“惊诧”,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布、水花给人的奇趣,更可惊诧,到读至“梅雨潭”的绿招引着我们去“追捉”,以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时,使学生渐渐悟到,原来写“梅雨潭”是用来做陪衬,以显示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从而抒发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仔细理解言语中的限制词语。
体会语言的表意,我们还可玩味文章中的句子加以训练。文章中的句子,从内容角度来看,有关键句;从句式上来说,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等,它们在文中各自都为表情达意服务。所以,根据这些句子的特点训练学生识别、领悟、洞察各种句子的能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从多读中体会语气的表意来训练学生语感
语言中有时同样的文字不同的语气能表达不同的语意;所以,朗读时读出轻重、抑扬舒缓的变化,能领会到丰富复杂的言语意义。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魅力和宽广”的排比句,是对“最可爱的人”充满深情的高度概括。因此,引导学生读出热情,读出“最可爱的人”的精神,既要有气势,又要有敬慕,仿佛感悟到“最可爱的人”那种在战火纷飞战场上似高耸入云的青松一样威武,似巍峨的山岗一样的坚强,语音中有一种豪壮有力的力量。
言语中的感情语意决定了语气变化,而语气的不同体现了言语的感情语意。认真揣摩读好朗读语气,对于提高语感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从多读中体会重音的表意来训练学生的语感
朗读的重音中也有语意,言语中为了突出语音重点或为了表达强烈感情,把其中的某一部分重读,从而明确语意。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当然,我们的工农群众就是无比可爱的可是我这里想说的是他们的子弟,那些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那些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朗读中则引导学生明确这个设问句要突出的是“谁”,所以全句的重音都应该在这些与“谁”有关的词语“子弟”、“工农子弟”、“战士们”、“他们”上,这样就更确切地表达了语意。
以上所述,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感,领悟语言文字以达到直学思维的境界。而“训练”必须要建立在文章朗读基础之上,以文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在朗读中潜移默化,达到对言语所传达的信息迅速、敏捷、准确地把握要点、主旨和本质的能力,从而更快地更有效扎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二中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多读 语言 体会 语感
语文,无论是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都离不开语言。语文的教学本质可以说是语言教学。
《今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修养较好的,能够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可以以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审美趋向,领悟语言所表达的本质意义,体味语言文字的美。而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中形成的,因此“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呢?培养语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诵读,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一、从多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语感
诵读吟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作品情感的把握,语言妙味的领悟,都必须通过诵读吟诵去体会,朗读吟诵不仅是对整篇课文而言,就是句子或词语所表达出来的意蕴、情味,也是通过诵读吟诵来领悟的。引导学生对课文精彩语段加以圈批评点,对语感因素强,有典型作用的重点语段,教师指导学生品读体味,通过反复朗读和吟诵,从而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
例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多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位,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如此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到我国南方春天的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挣荣,春风和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中学生不仅很快地背诵了课文,而且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感悟到《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也就自然地整体感知《春》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在多读中体会语言的表意来训练学生语感
语言是思想意义运载的外壳,思想意义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放手来阅读,从而提高学生识别、领会、洞察语言的能力。
体会语言的表意,我们可以通过咀嚼文句中的词语加以训练。对此,一方面品位关键词语,意会关键词语。如朱自清的《绿》,在诵读中,点拨学生紧紧扣住“绿”字去读,理解作者抓住“绿”来做文章,开头落笔“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接着不写梅雨潭,而写梅雨瀑,初看仅仅是为了刻画雨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成因,细读实际上在写“惊诧”,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布、水花给人的奇趣,更可惊诧,到读至“梅雨潭”的绿招引着我们去“追捉”,以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时,使学生渐渐悟到,原来写“梅雨潭”是用来做陪衬,以显示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从而抒发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仔细理解言语中的限制词语。
体会语言的表意,我们还可玩味文章中的句子加以训练。文章中的句子,从内容角度来看,有关键句;从句式上来说,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等,它们在文中各自都为表情达意服务。所以,根据这些句子的特点训练学生识别、领悟、洞察各种句子的能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从多读中体会语气的表意来训练学生语感
语言中有时同样的文字不同的语气能表达不同的语意;所以,朗读时读出轻重、抑扬舒缓的变化,能领会到丰富复杂的言语意义。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魅力和宽广”的排比句,是对“最可爱的人”充满深情的高度概括。因此,引导学生读出热情,读出“最可爱的人”的精神,既要有气势,又要有敬慕,仿佛感悟到“最可爱的人”那种在战火纷飞战场上似高耸入云的青松一样威武,似巍峨的山岗一样的坚强,语音中有一种豪壮有力的力量。
言语中的感情语意决定了语气变化,而语气的不同体现了言语的感情语意。认真揣摩读好朗读语气,对于提高语感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从多读中体会重音的表意来训练学生的语感
朗读的重音中也有语意,言语中为了突出语音重点或为了表达强烈感情,把其中的某一部分重读,从而明确语意。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当然,我们的工农群众就是无比可爱的可是我这里想说的是他们的子弟,那些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那些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朗读中则引导学生明确这个设问句要突出的是“谁”,所以全句的重音都应该在这些与“谁”有关的词语“子弟”、“工农子弟”、“战士们”、“他们”上,这样就更确切地表达了语意。
以上所述,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感,领悟语言文字以达到直学思维的境界。而“训练”必须要建立在文章朗读基础之上,以文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在朗读中潜移默化,达到对言语所传达的信息迅速、敏捷、准确地把握要点、主旨和本质的能力,从而更快地更有效扎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二中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