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中美民间亲善大使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中国风俗,我要过九十岁生日了,能在今天见到中国新生婴儿,我很高兴。”2007年5月10日上午,定居于山东省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的美籍九旬老人牧琳爱女士,身穿隔离衣,特意来到她担任名誉院长的山东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查房,以迎接新生命诞生的方式,庆祝自己的90岁生日。
  一位万里之外的异域老人,为何要在人生暮年定居中国?在这位老人身上,究竟有着怎样不凡的传奇故事呢?
  
  中国是她一生的牵挂
  
  1902年,一对美国夫妇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1917年5月10日,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在中国的秦皇岛,他们为她取了个中文名字,叫牧琳爱。不久,他们举家搬到山东,在聊城修建了教堂,成立了教会。
  牧琳爱在聊城整整生活了13年,从一个襁褓婴儿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她的记忆中,旧中国留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战乱、贫穷、瘟疫和苦难,“长大后如果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过上幸福生活,那该多好啊!”这成了小牧琳爱幼年时的一个最大愿望。
  在这儿,牧琳爱结识了一个叫小林的小伙伴,他比牧琳爱大两岁,十分帅气。当时,很多中国孩子都愿意跟金发碧眼的牧琳爱玩,小林更是她的“铁哥们”。可小林的父母不同意他和这个外国女孩子在一起,害怕惹祸上身,于是小林就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偷偷陪牧琳爱玩,并经常给她带来一些好吃的土特产。两人只要有两三天不见面,就都会想得慌。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的种子渐渐在牧琳爱的心里发了芽。
  1930年底,牧琳爱的父母完成了在中国的使命,要回国定居了。牧琳爱不愿舍弃这里的小伙伴,更不愿离开小林,临行前小林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里的一切,还会回来的,我说话算数!”
  牧琳爱一家归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1941年,牧琳爱获得了护理学硕士学位后,她向政府申请,要到中国去支援抗日战争,以便去中国寻找小林等伙伴,遗憾的是,申请未获政府批准,牧琳爱的父母更是强烈反对,她只好放弃了这一想法。次年,她与校友埃德温结识并确立了恋爱关系。当埃德温向她求婚时,牧琳爱提出,婚后要到中国定居,埃德温对她的想法十分惊讶,断然拒绝了。分手一段时间后,牧琳爱无法抑制对埃德温的思念,又主动同埃德温和好并结婚,代价是她不再坚持婚后到中国定居。
  牧琳爱在美国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家庭生活,但她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一直都没有改变。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牧琳爱认为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同埃德温商量。这一次,埃德温说“中国现在还太穷”,没有同意。
  此后,牧琳爱几乎每天都要在电视上留意有关中国的新闻,迫切希望中国早日富强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令牧琳爱兴奋不已。
  1992年3月,已经75岁的牧琳爱给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写信,委托当地政府帮助寻找她儿时的伙伴小林等。聊城市政府十分重视,不久就寻找到牧琳爱儿时的五个伙伴,不幸的是,小林已在文革中意外去世,不过他的子女都还在聊城,并且生活得很幸福。
  1992年11月,牧琳爱决定和丈夫一块到中国旅游,埃德温知道中国是妻子的毕生情结,欣然陪同前往。在山东聊城,牧琳爱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几个童年伙伴,随后,又拜访小林的四个子女。在中国的60多个日日夜夜,牧琳爱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加坚定了日后有机会来中国定居的决心。
  1998年8月24日,深爱她的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后,牧琳爱体味到了难以言说的孤单。她越来越强烈地怀念遥远国度里朴实善良的人们。这种怀念终于促使她做出决定:去中国生活。
  于是,身无牵挂的牧琳爱,不顾子女们的反对,卖掉了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于1999年11月15日,远渡重洋只身来到中国,在幼年生活过的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安了家,成了刘庙村的一名新村民。
  
  孩子们是她的最爱
  
  牧琳爱到刘庙村后,村民们把最好的一座院落腾了出来,为她配置了冰箱、彩电、电话、电脑和沙发等家用电器和家具。由于在美国生活了近70年,牧琳爱中文已忘得差不多了,村里还为她聘请了一名女翻译。老人对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周到安排十分感激,她坚持用自己的钱付清了购买电器和家具的款项,并坚持自己支付电费和翻译工资等各种费用,不愿给乡村组织增加任何负担。
  村里的孩子们听说来了一位美国老奶奶,都好奇地跑过去看。牧琳爱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找她玩耍,老人家里常常聚满了孩子,客厅的地上摆满了玩具,院里的屋顶上也落满了打飞上去的羽毛球,不长时间就得请人爬上去捡下一堆。
  定居不久,牧琳爱对村里的小学进行了考察。她看到学校里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立即为学校捐款3万美元用于建设微机室,并为老师修建了办公室,为球队购买了服装。此后3年间,她又相继捐款近2万元人民币,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该镇其他学校购置了玩具和音、体、美器材。同时,她还兼任刘庙小学的英语教师,就连镇上中学的英语教师也常到牧琳爱家接受免费培训。
  牧琳爱还订阅了国外的教育报刊,就“让每个孩子都成功”问题进行研究,她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国外朋友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及时把中国乡村教育的变化转递给他们,并把研究所得转达给刘庙小学。
  为了感谢牧琳爱,刘庙村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学,她还被聘请为为中美友谊小学名誉校长。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牧琳爱仍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紧张。白天,她喜欢坐在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做游戏。回到家,就忙着打理从国外订购的花草,把院子侍弄成一个花园。晚上,她每天都要在互联网上“泡”好几个小时,与国外的朋友交流,劝说朋友们都来关心和资助中国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此外,她还利用自己世界和平书画展名誉主任委员的身份,为世界和平书画展及中国孩子谋了不少福利。
  每逢西方的圣诞节,牧琳爱都会蹬着三轮车,挨门挨户地给村里的孩子送糖果和礼物。而每年春节,她都会像普通中国居民一样贴对联,还会包一些水饺分给大家吃。
  去年,刘庙村的一名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而附近一个村子更有一名小学生因考试结果不理想而自杀。于是,牧琳爱开始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并对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论证。
  她自费引进美国的一种心理治疗仪器,牧琳爱说,这种设备虽然价格不菲,但它可以解除孩子们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每年,牧琳爱都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每当接过大红证书时,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满足的笑容:“能在中国得奖,我感到很自豪。”
  
  为中国人民做点事是她晚年的最大愿望
  
  有人问牧琳爱对中国农村的简朴生活是否习惯时,她说:“我不想过奢华的生活,我要用我有限的积蓄和剩余的精力,为中国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善事能让人生更有意义。”
  牧林爱刚到刘庙村时,村里决定发展大型的梨枣基地,她为此捐赠了41000元人民币,之后,她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刘庙村发展经济。为了帮助刘庙村的村民生产致富,牧琳爱让美国的亲友寄来水果、蔬菜、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书籍,引导村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美国农产品。她让美国朋友寄来7棵无籽石榴树苗,2002年,她又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开紫色花、能结出硕大果实的叫作“PAW”的果树。她说:“如果这种稀罕的果子拿到市上去卖,一定能卖好价钱。”她还打算从美国引进一种既适于观赏、又能食用的花菜,在当地推广种植,加工后可以增加出口产品的品种。
  牧林爱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并有广泛爱好的老人,她想用她的知识为中国人民做出贡献,因此她很愿意继续住在中国,以便继续为她喜欢的中国人民服务。
  刘庙村民的健康状况一直萦绕在牧琳爱的心头。2000年4月,牧琳爱自己出资,邀请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工作人员为刘庙村的老年人体检,结果发现有5位老人需要做眼部白内障手术。不久,她就个人拿钱为这5位患白内障的老人进行了手术治疗。2005年9月,牧琳爱还出资为刘庙村眼睛近视的村民配了110多副眼镜。
  在2003年非典期间,牧琳爱通过慈善机构,向中国地方政府捐资1万美元,用于抗击非典。同年11月30日,她被邀请去北京钓鱼台参加关于老年人法律救助的会议,并在会议上做了演讲。
  如今,牧琳爱老人早已习惯了中国式的农家生活,她自己下地种菜,并且乐此不疲。她告诉笔者,她将永远留在中国,留在刘庙村,因为她爱中国,爱中国人,爱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这里,她活得充实、快乐!牧琳爱还说,她和丈夫都立了遗嘱,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丈夫把遗体捐给了美国,她要把遗体捐给中国,这样就彻底圆了自己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疫情之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传统的市场需求及规则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纺织行业面临全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