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根据各自所承担的使命与职能,在现行的政策和法规框架内,依据市场的“游戏规则”所进行的实践。产学合作的理想追求应该是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础之上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
关键词:产学合作 办学模式 企业文化
1、产学合作的理想追求
产学合作的理想追求应该是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础之上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工程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2、产学合作与办学模式关系的思考
从学校这个中观层面上分析,办学模式主要涉及到办学主体、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办学策略和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六大要素。而产学合作涉及其中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策略和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四大要素;但核心是办学条件要素。开展好产学合作,则是现阶段实现办学模式的必要条件,其涉及到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开展研究与讨论。
2.1 正确认识企业的利益取向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企业属性的客观反映。在当前政策环境下,企业单方将自身有限资源提供给高职院校使用,这势必一方面加大企业运行成本,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准公益属性使企业花钱“替人作嫁衣裳”;市场游戏规则——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去做!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在产学合作这个问题上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在各地政府积极吸引外资和内资搞活经济,扩大GDP盘子,增加财政收入,而又没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特许政策情况下,运用财政杠杆来推动产学合作快速、有效地开展,恐怕仅仅是理想化的事情。站在企业角度审视产学合作,投入与回报应该对等;企业间的区别在于其战略眼光深远程度;为此,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学校能为企业作哪些贡献?该问题的实质是高职院校所具备的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服务意识和对企业服务需求的研究程度;进而反映出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意识如何。因此,在服务中求发展则是推动产学合作顺利开展必由之路,是办学理念是否创新的外在反映。
2.2 高职办学必须依靠企业的教育资源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办好学校的充要条件。因此,办学条件是构成办学的保证性要素。办学条件涉及到办学环境和办学资源两大部分。办学环境主要涉及到政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发展程度、地理环境等。而经济发展、企业兴旺则是高职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办学资源涉及到人、财、物、社区网络、学校背景等资源。高职办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教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改革信息来源等都必须依靠企业支持,企业为高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办学资源。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任一高职院校来说,是否能办出特色,关键在于产学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产学合作过程中争取更多的校外办学资源,从而提高办学竞争力。
2.3 创造条件,构建产学合作“多赢”平台
产学合作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类相互独立的、各不相同的社会组织实施的,它们具有各自独立的法人地位、目标、任务和利益。产业经济学原理表明,技术和人才是他们的重叠和交叉要素,构成联结两个产业之间的纽带。因此,产学双方要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和利益追求,必须具有能满足其产业优化活动的要素,并具有把要素有效组合的机制。具体来讲,产学合作是校企本着“双方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要构建产学合作“多赢”平台将涉及到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理念共识,二是资源互补,三是管理体制与机制适宜。所谓理念共识就是产学合作必须使学校、学生和企业在产学合作过程中都得到合理的“回报”。为他人着想是搞好产学合作工作的前提;所谓资源互补就是学校与企业在各自的无形资产(含学校、企业的品牌效应、各自的行业背景和政府背景、各自的国内外社会网络等)、场地、房屋、设备、技术、服务项目和人员等诸方面具备吸引对方的优势;所谓的管理体制与机制适宜就是在产学合作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将会涉及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需要合作双方的配合与协调。以上三个问题是需要产学合作双方共同思考,积极创造条件来构建“多赢”平台,以此推动产学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产学合作 办学模式 企业文化
1、产学合作的理想追求
产学合作的理想追求应该是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础之上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工程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2、产学合作与办学模式关系的思考
从学校这个中观层面上分析,办学模式主要涉及到办学主体、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办学策略和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六大要素。而产学合作涉及其中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策略和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四大要素;但核心是办学条件要素。开展好产学合作,则是现阶段实现办学模式的必要条件,其涉及到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开展研究与讨论。
2.1 正确认识企业的利益取向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企业属性的客观反映。在当前政策环境下,企业单方将自身有限资源提供给高职院校使用,这势必一方面加大企业运行成本,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准公益属性使企业花钱“替人作嫁衣裳”;市场游戏规则——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去做!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在产学合作这个问题上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在各地政府积极吸引外资和内资搞活经济,扩大GDP盘子,增加财政收入,而又没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特许政策情况下,运用财政杠杆来推动产学合作快速、有效地开展,恐怕仅仅是理想化的事情。站在企业角度审视产学合作,投入与回报应该对等;企业间的区别在于其战略眼光深远程度;为此,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学校能为企业作哪些贡献?该问题的实质是高职院校所具备的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服务意识和对企业服务需求的研究程度;进而反映出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意识如何。因此,在服务中求发展则是推动产学合作顺利开展必由之路,是办学理念是否创新的外在反映。
2.2 高职办学必须依靠企业的教育资源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办好学校的充要条件。因此,办学条件是构成办学的保证性要素。办学条件涉及到办学环境和办学资源两大部分。办学环境主要涉及到政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发展程度、地理环境等。而经济发展、企业兴旺则是高职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办学资源涉及到人、财、物、社区网络、学校背景等资源。高职办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教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改革信息来源等都必须依靠企业支持,企业为高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办学资源。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任一高职院校来说,是否能办出特色,关键在于产学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产学合作过程中争取更多的校外办学资源,从而提高办学竞争力。
2.3 创造条件,构建产学合作“多赢”平台
产学合作是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类相互独立的、各不相同的社会组织实施的,它们具有各自独立的法人地位、目标、任务和利益。产业经济学原理表明,技术和人才是他们的重叠和交叉要素,构成联结两个产业之间的纽带。因此,产学双方要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和利益追求,必须具有能满足其产业优化活动的要素,并具有把要素有效组合的机制。具体来讲,产学合作是校企本着“双方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要构建产学合作“多赢”平台将涉及到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理念共识,二是资源互补,三是管理体制与机制适宜。所谓理念共识就是产学合作必须使学校、学生和企业在产学合作过程中都得到合理的“回报”。为他人着想是搞好产学合作工作的前提;所谓资源互补就是学校与企业在各自的无形资产(含学校、企业的品牌效应、各自的行业背景和政府背景、各自的国内外社会网络等)、场地、房屋、设备、技术、服务项目和人员等诸方面具备吸引对方的优势;所谓的管理体制与机制适宜就是在产学合作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将会涉及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需要合作双方的配合与协调。以上三个问题是需要产学合作双方共同思考,积极创造条件来构建“多赢”平台,以此推动产学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