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示众”教育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快餐店里设置有儿童游乐区,各色孩子流连在区里,各色家长陪伴在区外。孩子有乐趣,有磕碰;家长们有呵护,有纵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所谓“严厉”。小小的餐店一角俨然教育面面观。
  某天一堆孩子在区内玩耍正欢,猛听得一位妈妈暴喝: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你拿了哪个小朋友的玩具?”
  “赶紧还回去,不准拿别人的东西!”
  一连三句劈头盖脸,区内区外顿时安静下来。孩子跟家长们都被她叫得一激灵,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一个小男孩,三四岁的样子。周围的小朋友全闪开了,他孤零零地站在滑梯上方,手里拿着一把光头强的塑料电锯。
  那位妈妈神情激愤,继续严厉地喝阻批评:“赶紧下来还给别人,听到没有?你喜欢妈妈可以给你买,但是不能拿别人的。你听到没有?”
  小男孩有点倔,他继续站在高处,对妈妈的叫声不置可否。
  也许本来是想标榜严格,却换来了尴尬。很多双目光盯着,那位妈妈的脸涨红了,言辞更加激烈,以“不要你了”做最后的威胁,终于将小男孩唬住。小男孩虽然一脸的不情愿,但慑于被抛弃的巨大恐惧,他走下滑梯,将玩具交出。
  看上去妈妈胜利了,她扬起那把塑料电锯,连声问是哪位小朋友的。一位家长接过来,说是她儿子的。雨过天晴,游乐区恢复了之前的热闹,孩子们开心地继续玩。而那个小男孩却再没有笑过,其他小朋友也离他远远的。
  “未经许可,不准拿别人的东西“,我想这是所有家长的必备告诫,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位妈妈当时的方法。当孩子犯了错,我们该不该在大庭广众将孩子立即揪出来示众,让孩子接受各种目光的鞭笞?
  很悲哀,类似的“示众”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很有市场。尊重孩子,往往不过是口头过场。我们常常在新闻里看到,某地学校给差生带绿领巾;某地老师将学生的缺点短信群发给家长们;更有小到迟到被罚站,大到早恋被公开的种种,不胜枚举。作为家长,千万不要一个不经意,让自己沦为伤害孩子的一员。
  看过电影《孔雀》,女主角的弟弟在青春的萌动里,藏了一张女体图片在书页间,结果被父亲发现。父亲立刻一顿老拳,大骂儿子是“流氓”。他真的是“流氓”吗?我想大荧幕下的观众心里都会有答案。这种亲手给孩子贴上标签的做法,何其不妥。
  古语说,“知耻而后勇”。但“示众”并非让孩子知耻的好路径,而是一种危险的手段。毁掉他的清白,让他游离于别的孩子,让别人对他嘲讽、戒备……够了,没有比这样的方法更能打击孩子、制造叛逆了。当父母无视事物发展的过程,迫使孩子跨越成长规律,来就范于自己的完美设定,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另类的“家庭暴力”?
  当时并没有任何孩子哭诉玩具不见了,妈妈发现儿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如果能和悦地将他叫到一边,平和地跟他交流,即便孩子真的不问自取了别人的玩具,也要相信他的无意。三四岁的孩子决没有“偷”的主观想法,不要轻易用过激的话语来定性他的行为,可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再帮助他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以找到玩具的小主人,让两个孩子成为朋友,互相分享和交换玩具……
  当孩子出了问题,别急别躁别抓狂,维护他的自尊,静静地把他的行为向明亮的地方引导,效果会不会好点呢?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幼儿园:释放天性  由于老公工作的缘故,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靠近北极圈的北欧小国——冰岛。  这一天,趁放假,我带着女儿和和考察幼儿园。进园就看到,两个老师正看护着十几个孩子在室外活动。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赖在老师怀里不下来,老师一把他放下,他就哭着要妈妈;另一个小女孩占不了老师的怀抱,就一直默默揪着老师的衣角,亦步亦趋地跟着,那位老师辛苦地抱着一个拖着一个带他们“游园”。  教室里其他孩子都很自在,老
期刊
在传统话语中,对于先生(老师)的要求是“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先生是不好当的。而对于父亲、母亲,生下儿女可能是短时间的,给儿女温饱也是相对容易的,而要真正把生命体的婴孩抚育成社会意义上的“人”,要经历千辛万苦,而且还要有学问,需要像先生那样拥有一桶水,甚至需要拥有比先生更满更清澈的一桶水。  旧时代,“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
期刊
2013年12月23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中华传统文化振兴基金、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等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签约仪式,将研发面向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准教程。教程将选取《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12册核心经典课程。  孩子经典诵读教育对全脑发展都有帮助。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
期刊
有一位妈妈说那天她带孩子看新闻,当中有个骇人报道,主持人用到“禽兽不如”这个字眼,孩子问她,什么叫禽兽,她回答就是野兽的意思。孩子又问,什么是野兽。于是妈妈解释,野兽是很凶猛残忍的,没有人性的,专干坏事。孩子又问:那什么叫禽兽不如?妈妈回答:就是说他们连禽兽都比不上,形容他们比禽兽更糟糕。妈妈以为问题结束了,结果孩子追问:那他们到底是什么?是人,还是禽兽?  不恰当的回答  坏人才叫禽兽,好人叫人
期刊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
期刊
一般带孩子的妈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妈妈们都来对照一下自己是哪一种呢?  炸弹妈妈:  她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孩子吵闹或不听她的话,就会引爆炸弹,暴跳如雷。这会让孩子要么也暴躁,要么沉默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比较妈妈:  电梯里,公共汽车上,总能听见母亲们在比较孩子谁聪明、谁功课好,殊不知孩子们也在偷偷拿各自的妈妈做比较。  周末妈妈:  她们平时忙工作、忙社交、忙充电,把孩子往娘家、婆家或寄
期刊
有的父母觉得教育孩子异常复杂,常常是为了教育孩子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而有的父母就能轻松应对育儿这个大问题。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不辅导女儿功课,只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
期刊
名人小档案:  付林,出生于1946年1月17日,词曲作家。196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曾任海政歌舞团演奏员、副团长、艺术指导等职。代表作品:《妈妈的吻》《小螺号》《楼兰姑娘》等。  我的父亲付林出生在北大荒的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共有10个。当年物质匮乏,爷爷奶奶要养活这么多孩子十分辛苦。爷爷长年在外打渔,奶奶操持庞大的家务,他们对子女唯一的要求是要做个善良的人。  父亲童年生活非常艰苦
期刊
骆春英是全国“为国教子 以德育人”好家长、山东省“十佳齐鲁好家长”,她儿子被保送清华大学。多年来,她潜心研究青少年教育与实践,成为山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作为一位母亲,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骆春英有什么样的教子高招呢?  关键时刻的提醒  在骆春英的家教手册里,没有呵斥、没有逼迫、没有陪读、没有作业、更没有打骂,有的只是鼓励和提醒。骆春英的提醒,就像灯塔上的明灯,儿子还未启程,已经亮在那里
期刊
真倒霉,只剩一个椰子球了  好早以前,给团团读维尼小熊故事书。扉页上是几个主要角色的介绍,读到小驴伊尔那段时,团团打断我,“妈妈,什么是悲观?”我想了想,回答道:“悲观啊,就是什么事儿都往不好的方面想。比方说,点心桶里只有一个椰子球,乐观的人看到了,会说:‘哇!太好啦!居然还有一个椰子球!’悲观的人会说:‘唉,真倒霉,只剩一个椰子球了。’”  我停顿一下,抛给她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想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