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根本。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也就是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内驱动力。因此,从质疑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想,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引起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景的关键在于设疑。成功的设疑要照顾到两头:一是学生。俗话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因此,所设的“疑”须是大多数学生的真疑,并且是在学生诸多疑问中恰当、精妙引题之疑。二是教材。对教材的纲目、重点、难点,教师要一清二楚,所设的疑要抓住要害,纲举目张,保证课堂教学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创新来源于对事物的兴趣。若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创新的欲望。对事物的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得以发挥。如在讲“浮力的利用”一节内容时,可设疑“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对此现象司空见惯,但却不知其因,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认知冲突,急于知道其原因,从而诱发其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在兴趣中愉快地投入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逆向设疑,启发思维
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的顺序,变“由因求果”为“看果寻因”,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灯的亮度取决于灯消耗的实际功率的大小”时,可做演示实验:将40TV与100W的两白炽灯串联后接在220V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中,似乎应该是100W的灯较亮一些。而实验现象却是40W的灯较亮,100W的灯几乎不亮。顿时学生感到困惑不已,积极讨论,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不断进出。
三、层层设疑,训练思维
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则会使他们产生认知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电压》一课新课导人可作如下提问: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会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泡亮的电路验证
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掉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而旧电池却不会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
四、想象设疑,拓展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为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现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如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景: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怎样的?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若人变成磁体,世界是何情景?让学生开心的想,想得开心。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设想。切不可挖苦、嘲笑学生,否则,我们极有可能会抹杀想象中的“牛顿”、“爱因斯坦”……。
五、言语设疑,升华思维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传授学习方法,尤其是要运用多种手段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只有这样。才能造就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引起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景的关键在于设疑。成功的设疑要照顾到两头:一是学生。俗话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因此,所设的“疑”须是大多数学生的真疑,并且是在学生诸多疑问中恰当、精妙引题之疑。二是教材。对教材的纲目、重点、难点,教师要一清二楚,所设的疑要抓住要害,纲举目张,保证课堂教学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创新来源于对事物的兴趣。若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创新的欲望。对事物的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得以发挥。如在讲“浮力的利用”一节内容时,可设疑“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对此现象司空见惯,但却不知其因,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认知冲突,急于知道其原因,从而诱发其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在兴趣中愉快地投入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逆向设疑,启发思维
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的顺序,变“由因求果”为“看果寻因”,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灯的亮度取决于灯消耗的实际功率的大小”时,可做演示实验:将40TV与100W的两白炽灯串联后接在220V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中,似乎应该是100W的灯较亮一些。而实验现象却是40W的灯较亮,100W的灯几乎不亮。顿时学生感到困惑不已,积极讨论,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不断进出。
三、层层设疑,训练思维
物理学中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的,而中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往往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教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无法解决,则会使他们产生认知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电压》一课新课导人可作如下提问: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会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泡亮的电路验证
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掉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而旧电池却不会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
四、想象设疑,拓展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为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现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如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景: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怎样的?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若人变成磁体,世界是何情景?让学生开心的想,想得开心。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设想。切不可挖苦、嘲笑学生,否则,我们极有可能会抹杀想象中的“牛顿”、“爱因斯坦”……。
五、言语设疑,升华思维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如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对一般学生可用:“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传授学习方法,尤其是要运用多种手段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只有这样。才能造就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