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化路,澳門重拾自信心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維繫一個國家、民族的基礎元素,中華文化在千百年來的發展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文化共存共榮的特殊現象,充分展示出漢文化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的同時,也看到中華大地上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同時,自明清開始,大量的移民前往海外,華人僑民遍佈全球,而有井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必然會有中華文化的落地生根,華人的先祖們即使遠赴重洋,仍然會有深切的文化認同與情感歸屬。
  近代歷史,中西融合文化縮影
  近代,百餘年來,中國在文化上一直無法抬頭,文化自信更無從談起。由於政治、經濟體制、軍事實力的落後,使得我們的近代化發展滯後於世界民族之林,加上內部新文化運動等帶來的文化自我批判,使得中國文化在大量的領域喪失自信,而後開啟了近乎百年的中國文化自省與文化自覺時期,有著較為激進的一面。隨著國內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的強盛,國家與國人開始重拾文化自信。
  在澳門,雖然在過去幾百年中作為葡萄牙屬地,更在1849年以後淪為殖民地,但是澳門的文化歷史與保存卻有著不一樣的軌跡。根據澳門的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國的先民就開始在澳門這塊土地生活;而路環發掘出來的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唐宋時期民眾生活的蹤跡,因此澳門自古以來作為中國的土地,延續了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特性,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接受了不同的西方文明,最終造就了澳門中西文化並存的文化景觀。在內地遊客眼中,澳門充滿著獨特的異域風情、歐洲特色;而在西方遊客眼中,澳門的三大古廟、四十多座各式廟宇、各類牌坊又何嘗不是充滿著東方魅力。因此澳門文化以中華文化為根源和重要表癥,多年來中西文化雙軌並行、並存,融合發展。
  經濟基礎,奠定自信根基
  而論及澳門的文化自信,更是得益於近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在歷史上,澳門一度是中西交匯最繁榮的港口,在香港崛起後,澳門因為地域面積狹小、人口少、缺乏深水港等因素逐漸被香港取代了中西貿易港口的角色,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逐漸衰落,乃至依附於香港,大量的人口前往香港謀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前往臺灣工作,因為自身政經實力的微弱,自然難以形成強而有力的文化自信,雖然在文化實力上澳門有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多元文化景觀,但依舊無法改變政經實力決定文化自信的客觀定律。
  回歸以後,澳門開放賭權,經濟成長一躍成為國際上最為強勁的經濟體之一,經濟收入大幅成長,同時澳門在區域內與國際的政經地位大幅提升,徹底改變了澳門昔日的微弱話語權。而在文化層面上,自200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認可後,澳門人自身的文化自豪感開始增強,通過權威他者的認可,更加深自我對文化的認可,加上政府的大力宣傳、遊客的紛至沓來,學界在研究上不斷開拓澳門文化的話語權,澳門社會出現了一股空前的文化認同與自信浪潮。但澳門民眾對於自身的文化仍然缺乏全方位的認識,主動性的了解與體驗也不足夠,需要政府與民間社會進一步地來研究、整理、教育與推廣。同樣在對遊客的呈現上,仍然需要持續的摸索,在旅遊城市中,遊客最為關心的就是文化外顯的一部分,澳門目前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時候遊客只能通過歷史建築大概了解澳門的文化歷史,但仍舊會捉摸不透,因此我們要嘗試將文化的其他多元面更好地展示出來給遊客感知與體驗,比如醉龍節、土生美食,盡可能讓民眾與遊客都能感受到澳門豐富的文化內涵。
  保護文遺,文創探索融合
  過去的十多年中,政府在文遺保護上做出了不少努力,讓城市在發展中擁有了不同的景觀,從歷史建築、街道風情、節慶文化、美食宣傳上都有所保育傳承。當然這個過程中,政府自然要面對城市現代化發展與文化保育的衝突,對於澳門而言,這並非二元對立,二者可以融合發展。在看待這樣的議題之前,應當優先理清澳門的發展定位,如果澳門致力於發展成為現代國際大都會,那麼對於高樓大廈的追求自然符合定位;但如今澳門定位為歷史文化之都、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樣一個國家的戰略定位目標決定了一旦二者發生衝突時,應當將文化的保育放在優先的地位,一條新路的開拓自然要優先考慮廟宇的保護,因為在傳統設計上廟宇對於周邊的交通、生活都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開一條新路也許就封住了原來的十條道路,因而必須要系統性的考量。
  在文化保育上,相較於其他地區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危機與手工藝失傳的現象,在澳門也不例外,但是澳門近年來重拾文化自信,全民保持著較高的文化保育熱情,自然對於澳門很多文化、手工藝的傳承是大有助益的,傳承人本身都湧現出較高的熱情來推廣,比如每年漁行的醉龍節、哪吒誕、媽祖誕、土地信仰等,近年來都加大了推廣力度,吸引本地民眾與遊客參與到這些傳統文化盛事之中。
  同時,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既有傳承也會出現新的元素,淘汰落後的元素,因此文化要面對的問題不僅是對文化更加珍惜、保護,還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對傳統文化熱情的基礎上,採用通俗易懂,符合現代思維模式的方法來展現出來。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滿足對一個文物、一種文化的文字簡介、描述,而是期待能夠在新媒體、互聯網技術中看到文化的趣味性。以哪吒信仰為例,在澳門有哪吒廟,在台灣從北到南都有不少相關廟宇,但是台灣卻創造出了活靈活現的電音三太子,通過民俗活動甚至遊戲等形式大力推廣,讓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都樂於接受,甚至參與到相關的活動中去,因此,對於文化界的從業者與推廣者而言,都必須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文化做出結合,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全民大眾樂於接受。在體會傳統文化包容性、開放性等特質的基礎,藉助創新,讓我們的文化傳承更具彈性。
  這幾年,政府對於文創產業的發展開始重視,投入了不少資源進入,設立了專門的文產基金,但是從總體比例上來看仍然是偏少的,畢竟一個產業的初期扶持需要力度與持續。再加上,文創產業的發展不可能如博彩產業一般,可以在短期內飛速成長,文創需要積澱,澳門也才在文創產業發展上嘗試了3、5年的時光,遠遠不足夠,所以社會大眾對於文創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要有耐心,也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看法,從而深植文化,創新形式,讓澳門的文化元素走入更多的家庭之中。
  未來灣區時代來臨,各地區不同的文化將激蕩產生出新的火花,但必須明白,大灣區的文化建設不是推動文化的同一性,而在推動各項基礎設施、交通、職業認證基礎上的多種文化形態的包容、理解、發展,真正的融合也是展現更多的各自文化特色。對於澳門這個充滿文化魅力的城市而言,不單單要成為國家所期待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更要發揮主動性,嘗試文化軟實力的輸出,也只有主動的探索,才是文化自信最直接有力的表現。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正如《易經》賁卦的象辭上所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使中國人的文化觀具有動詞形態。因為文化使得民族、國家成為了關鍵的命運共同體。而文化自信是歷史更是時代的命題,習近平主席提出以後,標誌著中國正努力邁向文化強國,以文化興國。而在中國的角度談文化,研究中華文化,又必須理清幾個重要的面向。  博大精深,中華文
期刊
農曆新年伊始,節慶的氣氛在澳門大街小巷依然濃厚。嶄新的2019對於澳門而言,是迎來回歸祖國20週年的特殊時期。從稚子到青年,澳門社會、特區政府都在經歷著種種蛻變,如今在世人眼中的澳門,絢麗奪目,如同彩蝶般的美妙。那麼20年,澳門究竟走過了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它的“變”與“不變”又在哪裡?未來,這座城市又會走向何方?   2019年農曆新年刊,我們邀請澳門各界人士集聚一起,一同分享他們眼中澳門的變化
期刊
上月施政辯論期間,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自爆青洲坊大廈經屋在最近一次收則時,因“發現未能通過最新的消防要求”需更換269道消防“門”,涉及費用竟達4,000萬元,平均一道門花近15萬元,令坊間嘩然!在坊間高度質疑當局亂花公帑,甚至懷疑是否涉及利益輸送時,建設辦才出新聞稿澄清,需更換的是269樘防火捲閘,當中有自動及電動,最長近十米,雖然防火捲閘價格確實遠較一般防火門1至2萬為高,但任坊間如何計算,也
期刊
據在線旅遊平臺攜程旅遊的《2017-2018年度遊學旅行市場報告》估算,中國現有K12階段(即幼稚園-12年級)階段人數約1.8億,其中參與遊學和夏令營的人數比例約5%,即接近1000萬人次,預計3年內的滲透率將提升至10%以上。至於用戶初次體驗海外遊學及國內遊學的平均年齡分別是12.1歲和8.8歲,較2015-2016年度下降0.8歲和1.2歲。   近年,遊學活動越來越受家長及學生們的青睞,但
期刊
步入2019,在這個特殊的年份,澳門特別行政區迎來了自1999年回歸以來的第20週年,在今年同樣也要迎來新一屆政府的誕生,所以這樣關鍵的時間點,為澳門帶來一個“承前啟後”的全新思考。   20年,特區政府從誕生到如今的茁壯成長,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兒慢慢長成如今的俊秀青年,一路的蹣跚學步到現下的穩健前行,都讓特區政府深刻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道理,而身處這座城市的居民同樣看到澳門這翻天覆地的改變
期刊
普遍家長存有“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繼而送子女到境外遊學,目前遊學團開始呈低齡化趨勢,對於正在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遊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陳虹議員坦言,其實人生是立體的,除了顯而易見的長度之外,亦講求寬度和深度。雖然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繼而希望給予小朋友更多的東西、更好的環境,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即使起跑慢一點,但靠後來自身的努力追趕上去,亦會擁有屬
期刊
總結澳門回歸20週年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到,澳門特區政府腳踏實地推動社會民生事務建設,加快城市發展步伐,特別是在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方面,向全體澳門居民交出了一份成果不俗、內容豐富的成績單。當然在社會輿論中,對於行政法務領域的某些方面,似乎還存在一些非議。但如果我們客觀地回顧過去20年的政府工作,相信多數居民會認同四屆特區政府在完善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  多項努力,提升管
期刊
2018年歲末,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一如以往,通過整理過去一年見報最多的新聞事件,從中找尋過去一年裏的社會關注焦點、社會輿情走向以及帶來的種種啟示。   本刊繼2012年啓動首次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以來,2018年是第七度舉行澳門年度漢字評選,最終,該項評選結果以“訪”字獲得最多票數,以4536票當選為澳門2018年年度漢字。  一、 活動回顧   整個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薦字
期刊
為確立旅遊業的服務質素標準、表揚及支持提供優良服務的旅遊業界商戶,旅遊局於2014年推出“星級旅遊服務認可計劃”,以餐飲及旅行社行業為對象,設有“星級服務商戶獎”和“稱心服務團隊獎”兩類獎項,而“稱心服務團隊獎”每個組別只有1家商戶可獲得。   2018年度的“星級旅遊服務認可計劃”共有85家餐飲商戶獲頒“星級服務商戶獎”。根據牌照類別分設4個組別,獲“星級服務商戶獎”的“豪華餐廳”有12家、“一
期刊
快速發展,結構問題顯現   澳門回歸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上擺脫回歸前連續4年的負增長狀態,特別是自2002年賭權開放競爭及2003年中央開放港澳地區“自由行”以來,博彩業爆炸式發展帶動整體經濟高速成長。1999年至2017年澳門GDP由493.87億澳門元增加到4042億澳門元,18年間增長約7.2倍;同期,澳門人均GDP從1.47萬美元增加至7.76萬美元,18年間增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