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維繫一個國家、民族的基礎元素,中華文化在千百年來的發展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文化共存共榮的特殊現象,充分展示出漢文化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的同時,也看到中華大地上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同時,自明清開始,大量的移民前往海外,華人僑民遍佈全球,而有井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必然會有中華文化的落地生根,華人的先祖們即使遠赴重洋,仍然會有深切的文化認同與情感歸屬。
近代歷史,中西融合文化縮影
近代,百餘年來,中國在文化上一直無法抬頭,文化自信更無從談起。由於政治、經濟體制、軍事實力的落後,使得我們的近代化發展滯後於世界民族之林,加上內部新文化運動等帶來的文化自我批判,使得中國文化在大量的領域喪失自信,而後開啟了近乎百年的中國文化自省與文化自覺時期,有著較為激進的一面。隨著國內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的強盛,國家與國人開始重拾文化自信。
在澳門,雖然在過去幾百年中作為葡萄牙屬地,更在1849年以後淪為殖民地,但是澳門的文化歷史與保存卻有著不一樣的軌跡。根據澳門的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國的先民就開始在澳門這塊土地生活;而路環發掘出來的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唐宋時期民眾生活的蹤跡,因此澳門自古以來作為中國的土地,延續了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特性,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接受了不同的西方文明,最終造就了澳門中西文化並存的文化景觀。在內地遊客眼中,澳門充滿著獨特的異域風情、歐洲特色;而在西方遊客眼中,澳門的三大古廟、四十多座各式廟宇、各類牌坊又何嘗不是充滿著東方魅力。因此澳門文化以中華文化為根源和重要表癥,多年來中西文化雙軌並行、並存,融合發展。
經濟基礎,奠定自信根基
而論及澳門的文化自信,更是得益於近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在歷史上,澳門一度是中西交匯最繁榮的港口,在香港崛起後,澳門因為地域面積狹小、人口少、缺乏深水港等因素逐漸被香港取代了中西貿易港口的角色,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逐漸衰落,乃至依附於香港,大量的人口前往香港謀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前往臺灣工作,因為自身政經實力的微弱,自然難以形成強而有力的文化自信,雖然在文化實力上澳門有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多元文化景觀,但依舊無法改變政經實力決定文化自信的客觀定律。
回歸以後,澳門開放賭權,經濟成長一躍成為國際上最為強勁的經濟體之一,經濟收入大幅成長,同時澳門在區域內與國際的政經地位大幅提升,徹底改變了澳門昔日的微弱話語權。而在文化層面上,自200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認可後,澳門人自身的文化自豪感開始增強,通過權威他者的認可,更加深自我對文化的認可,加上政府的大力宣傳、遊客的紛至沓來,學界在研究上不斷開拓澳門文化的話語權,澳門社會出現了一股空前的文化認同與自信浪潮。但澳門民眾對於自身的文化仍然缺乏全方位的認識,主動性的了解與體驗也不足夠,需要政府與民間社會進一步地來研究、整理、教育與推廣。同樣在對遊客的呈現上,仍然需要持續的摸索,在旅遊城市中,遊客最為關心的就是文化外顯的一部分,澳門目前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時候遊客只能通過歷史建築大概了解澳門的文化歷史,但仍舊會捉摸不透,因此我們要嘗試將文化的其他多元面更好地展示出來給遊客感知與體驗,比如醉龍節、土生美食,盡可能讓民眾與遊客都能感受到澳門豐富的文化內涵。
保護文遺,文創探索融合
過去的十多年中,政府在文遺保護上做出了不少努力,讓城市在發展中擁有了不同的景觀,從歷史建築、街道風情、節慶文化、美食宣傳上都有所保育傳承。當然這個過程中,政府自然要面對城市現代化發展與文化保育的衝突,對於澳門而言,這並非二元對立,二者可以融合發展。在看待這樣的議題之前,應當優先理清澳門的發展定位,如果澳門致力於發展成為現代國際大都會,那麼對於高樓大廈的追求自然符合定位;但如今澳門定位為歷史文化之都、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樣一個國家的戰略定位目標決定了一旦二者發生衝突時,應當將文化的保育放在優先的地位,一條新路的開拓自然要優先考慮廟宇的保護,因為在傳統設計上廟宇對於周邊的交通、生活都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開一條新路也許就封住了原來的十條道路,因而必須要系統性的考量。
在文化保育上,相較於其他地區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危機與手工藝失傳的現象,在澳門也不例外,但是澳門近年來重拾文化自信,全民保持著較高的文化保育熱情,自然對於澳門很多文化、手工藝的傳承是大有助益的,傳承人本身都湧現出較高的熱情來推廣,比如每年漁行的醉龍節、哪吒誕、媽祖誕、土地信仰等,近年來都加大了推廣力度,吸引本地民眾與遊客參與到這些傳統文化盛事之中。
同時,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既有傳承也會出現新的元素,淘汰落後的元素,因此文化要面對的問題不僅是對文化更加珍惜、保護,還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對傳統文化熱情的基礎上,採用通俗易懂,符合現代思維模式的方法來展現出來。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滿足對一個文物、一種文化的文字簡介、描述,而是期待能夠在新媒體、互聯網技術中看到文化的趣味性。以哪吒信仰為例,在澳門有哪吒廟,在台灣從北到南都有不少相關廟宇,但是台灣卻創造出了活靈活現的電音三太子,通過民俗活動甚至遊戲等形式大力推廣,讓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都樂於接受,甚至參與到相關的活動中去,因此,對於文化界的從業者與推廣者而言,都必須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文化做出結合,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全民大眾樂於接受。在體會傳統文化包容性、開放性等特質的基礎,藉助創新,讓我們的文化傳承更具彈性。
這幾年,政府對於文創產業的發展開始重視,投入了不少資源進入,設立了專門的文產基金,但是從總體比例上來看仍然是偏少的,畢竟一個產業的初期扶持需要力度與持續。再加上,文創產業的發展不可能如博彩產業一般,可以在短期內飛速成長,文創需要積澱,澳門也才在文創產業發展上嘗試了3、5年的時光,遠遠不足夠,所以社會大眾對於文創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要有耐心,也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看法,從而深植文化,創新形式,讓澳門的文化元素走入更多的家庭之中。
未來灣區時代來臨,各地區不同的文化將激蕩產生出新的火花,但必須明白,大灣區的文化建設不是推動文化的同一性,而在推動各項基礎設施、交通、職業認證基礎上的多種文化形態的包容、理解、發展,真正的融合也是展現更多的各自文化特色。對於澳門這個充滿文化魅力的城市而言,不單單要成為國家所期待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更要發揮主動性,嘗試文化軟實力的輸出,也只有主動的探索,才是文化自信最直接有力的表現。
近代歷史,中西融合文化縮影
近代,百餘年來,中國在文化上一直無法抬頭,文化自信更無從談起。由於政治、經濟體制、軍事實力的落後,使得我們的近代化發展滯後於世界民族之林,加上內部新文化運動等帶來的文化自我批判,使得中國文化在大量的領域喪失自信,而後開啟了近乎百年的中國文化自省與文化自覺時期,有著較為激進的一面。隨著國內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的強盛,國家與國人開始重拾文化自信。
在澳門,雖然在過去幾百年中作為葡萄牙屬地,更在1849年以後淪為殖民地,但是澳門的文化歷史與保存卻有著不一樣的軌跡。根據澳門的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國的先民就開始在澳門這塊土地生活;而路環發掘出來的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唐宋時期民眾生活的蹤跡,因此澳門自古以來作為中國的土地,延續了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特性,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接受了不同的西方文明,最終造就了澳門中西文化並存的文化景觀。在內地遊客眼中,澳門充滿著獨特的異域風情、歐洲特色;而在西方遊客眼中,澳門的三大古廟、四十多座各式廟宇、各類牌坊又何嘗不是充滿著東方魅力。因此澳門文化以中華文化為根源和重要表癥,多年來中西文化雙軌並行、並存,融合發展。
經濟基礎,奠定自信根基
而論及澳門的文化自信,更是得益於近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在歷史上,澳門一度是中西交匯最繁榮的港口,在香港崛起後,澳門因為地域面積狹小、人口少、缺乏深水港等因素逐漸被香港取代了中西貿易港口的角色,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逐漸衰落,乃至依附於香港,大量的人口前往香港謀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前往臺灣工作,因為自身政經實力的微弱,自然難以形成強而有力的文化自信,雖然在文化實力上澳門有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多元文化景觀,但依舊無法改變政經實力決定文化自信的客觀定律。
回歸以後,澳門開放賭權,經濟成長一躍成為國際上最為強勁的經濟體之一,經濟收入大幅成長,同時澳門在區域內與國際的政經地位大幅提升,徹底改變了澳門昔日的微弱話語權。而在文化層面上,自200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認可後,澳門人自身的文化自豪感開始增強,通過權威他者的認可,更加深自我對文化的認可,加上政府的大力宣傳、遊客的紛至沓來,學界在研究上不斷開拓澳門文化的話語權,澳門社會出現了一股空前的文化認同與自信浪潮。但澳門民眾對於自身的文化仍然缺乏全方位的認識,主動性的了解與體驗也不足夠,需要政府與民間社會進一步地來研究、整理、教育與推廣。同樣在對遊客的呈現上,仍然需要持續的摸索,在旅遊城市中,遊客最為關心的就是文化外顯的一部分,澳門目前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時候遊客只能通過歷史建築大概了解澳門的文化歷史,但仍舊會捉摸不透,因此我們要嘗試將文化的其他多元面更好地展示出來給遊客感知與體驗,比如醉龍節、土生美食,盡可能讓民眾與遊客都能感受到澳門豐富的文化內涵。
保護文遺,文創探索融合
過去的十多年中,政府在文遺保護上做出了不少努力,讓城市在發展中擁有了不同的景觀,從歷史建築、街道風情、節慶文化、美食宣傳上都有所保育傳承。當然這個過程中,政府自然要面對城市現代化發展與文化保育的衝突,對於澳門而言,這並非二元對立,二者可以融合發展。在看待這樣的議題之前,應當優先理清澳門的發展定位,如果澳門致力於發展成為現代國際大都會,那麼對於高樓大廈的追求自然符合定位;但如今澳門定位為歷史文化之都、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樣一個國家的戰略定位目標決定了一旦二者發生衝突時,應當將文化的保育放在優先的地位,一條新路的開拓自然要優先考慮廟宇的保護,因為在傳統設計上廟宇對於周邊的交通、生活都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開一條新路也許就封住了原來的十條道路,因而必須要系統性的考量。
在文化保育上,相較於其他地區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危機與手工藝失傳的現象,在澳門也不例外,但是澳門近年來重拾文化自信,全民保持著較高的文化保育熱情,自然對於澳門很多文化、手工藝的傳承是大有助益的,傳承人本身都湧現出較高的熱情來推廣,比如每年漁行的醉龍節、哪吒誕、媽祖誕、土地信仰等,近年來都加大了推廣力度,吸引本地民眾與遊客參與到這些傳統文化盛事之中。
同時,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既有傳承也會出現新的元素,淘汰落後的元素,因此文化要面對的問題不僅是對文化更加珍惜、保護,還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對傳統文化熱情的基礎上,採用通俗易懂,符合現代思維模式的方法來展現出來。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滿足對一個文物、一種文化的文字簡介、描述,而是期待能夠在新媒體、互聯網技術中看到文化的趣味性。以哪吒信仰為例,在澳門有哪吒廟,在台灣從北到南都有不少相關廟宇,但是台灣卻創造出了活靈活現的電音三太子,通過民俗活動甚至遊戲等形式大力推廣,讓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都樂於接受,甚至參與到相關的活動中去,因此,對於文化界的從業者與推廣者而言,都必須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文化做出結合,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全民大眾樂於接受。在體會傳統文化包容性、開放性等特質的基礎,藉助創新,讓我們的文化傳承更具彈性。
這幾年,政府對於文創產業的發展開始重視,投入了不少資源進入,設立了專門的文產基金,但是從總體比例上來看仍然是偏少的,畢竟一個產業的初期扶持需要力度與持續。再加上,文創產業的發展不可能如博彩產業一般,可以在短期內飛速成長,文創需要積澱,澳門也才在文創產業發展上嘗試了3、5年的時光,遠遠不足夠,所以社會大眾對於文創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要有耐心,也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看法,從而深植文化,創新形式,讓澳門的文化元素走入更多的家庭之中。
未來灣區時代來臨,各地區不同的文化將激蕩產生出新的火花,但必須明白,大灣區的文化建設不是推動文化的同一性,而在推動各項基礎設施、交通、職業認證基礎上的多種文化形態的包容、理解、發展,真正的融合也是展現更多的各自文化特色。對於澳門這個充滿文化魅力的城市而言,不單單要成為國家所期待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更要發揮主動性,嘗試文化軟實力的輸出,也只有主動的探索,才是文化自信最直接有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