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岁的小男孩布拉姆是个爱幻想、停不下的好奇宝宝,他对即将到来的一年级充满期待,兴奋不已。然而,一年级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快乐、自由,那样美好,相反,那几乎是一个噩梦——他遇到了费斯老师。费斯老师是个十分注重纪律、秩序与控制的人,他总是告诉布拉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要求他一定要以“对”的方式去做;至于布拉姆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费斯老师根本不在意!如此,故事会向着哪个方向发展呢?冲突,迷茫,反思,和解……
  这是一部探讨教育,引导人们重新发现儿童的电影。它通过布拉姆的声音向世界宣布:“我就是我”——无论老师、父母懂不懂得儿童的心声,儿童必定只能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大人期待中的另一个人,否则,儿童之“我”便不复存在,教育就成了扼杀儿童天性的刽子手。
  一、布拉姆的好词本
  布拉姆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热爱阅读和探索,进入小学之前就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布拉姆觉得,即将到来的一年级肯定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新鲜事物等着他,因此他满怀憧憬地做起了准备工作。他不断丰富自己的“好词”本,将自己认为的好词精心地剪贴在一个本子上。
  布拉姆的“好词”绝对是我们成人,尤其是老师想象不到的。语文老师喜欢布置学生摘抄好词佳句,还精心地指导学生将“好词”分类积累,写景的好词应该是“花红柳绿”“鸟语花香”“姹紫嫣红”这类“有表现力”的词,至于“树枝”“叶子”“细草”就没有被称为好词的资格了,而“虫屎、苍蝇”不仅不会被看成好词,甚至会使老师感到恶心。布拉姆的世界里,苍蝇是一个了不起的好词,因为苍蝇的眼睛与众不同。当布拉姆郑重地将“苍蝇”加入好词本时,他想象着妈妈如果也有苍蝇一样的复眼,该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布拉姆钦佩有复眼的苍蝇,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只被窗玻璃困住的苍蝇解救了,并因此感到骄傲。在一年级的教室里,也有一只苍蝇被困住了,费斯老师拿着书本要将苍蝇拍死,布拉姆抢在老师前面拯救了苍蝇,留下老师呆呆地站在教室里。“剪刀”是一个好词,因为剪刀能帮布拉姆剪贴好词,还能剪出各种他想要的形状;“胶带”是一个好词,“瓶子”是一个好词……几乎身边所有的名词都是布拉姆眼中的好词,因为这些东西都有它们的用途,布拉姆觉得它们都是了不起的。
  布拉姆在进入一年级前就剪贴了厚厚的一本“好词”。这些好词在布拉姆的眼里是那么神奇——这些好词不仅仅是词而已,对于布拉姆而言,每一个词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在我们大人看来,这些词仅仅是词而已,单调、乏味、无聊。进入一年级之前,在爸爸妈妈眼里,布拉姆是一个积极、可爱的小男孩。布拉姆也对自己十分满意,幻想着新学期开始后多彩的学校生活。他觉得,世界就是他所期望的样子,只要他是布拉姆,这个世界就是友好的,就是欢乐的,就是神奇的——正如他以为自己懂得这个世界一样,也以为这个世界一样懂得他。他是幸福的。
  “我就是我”,对于天真懵懂的儿童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就是那只苍蝇,就是那把剪刀,就是那朵白云,就是那个蹦床”,反过来也一样,“那只苍蝇就是我,那把剪刀就是我,那朵白云就是我,那个蹦床就是我”。大人不会这么理解,也很难或者不屑于去弄清楚儿童如何表达“我就是我”。做老师的也往往忘记了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是活跃的、富有创造力的存在,他们不是社会的边缘群体,也不是成人世界的准备品。当我们在儿童身上看到的只有我们期望中的未来,而看不见儿童的当下、儿童本身,教育也就无法触及儿童的心灵了。
  所以,布拉姆遭遇了完全料想不到的“一年级”。
  二、与费斯老师的冲突
  费斯老师是一个认真负责、口碑极佳的老师,从教三十多年,他一直对学生严格要求,以教会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荣。费斯老师是传统的优秀老师的代表——尤其是我们中国传统型老师的代表,他能从第一天开始就使学生懂得服从老师的权威是最正确的选择。所以,当总是天马行空、自我意识很强的布拉姆与费斯老师遭遇,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费斯老师讲课的时候,其他孩子都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听讲,唯有布拉姆不仅东张西望,还不停地摆动着双腿。费斯老师觉得必须停下来告诉布拉姆,要把脚停下来,认真听课。让费斯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布拉姆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脚要动,我也没办法。”数学课上,费斯老师让学生做练习,布拉姆一个字也没写,理由是他的牙齿松了。费斯老師告诫他,做数学题的时候是不能想到牙齿的。布拉姆感到迷惑:“牙齿松了怎么能做数学题呢?”体育课上,布拉姆跳马时一不小心拉下了费斯老师的短裤,费斯老师大发脾气……终于,对布拉姆无计可施的费斯老师再也受不了了,先是将布拉姆罚出教室,后又找来布拉姆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要么带布拉姆转学,要么监督布拉姆在家里完成数学作业。
  爸爸妈妈将布拉姆带回了家,看着他做数学题,可是布拉姆对数学题毫无兴趣,他满脑子是要发明火箭巴士,驾驶火箭巴士带着全家去太空旅行。妈妈坐下来,告诉布拉姆,要发明火箭巴士,先得会数学。为了心中的梦想,布拉姆认认真真做起了数学题。第二天,布拉姆将数学作业拿给费斯老师检查,费斯老师惊讶地发现他全做对了。费斯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支钢笔,布置他们练字。布拉姆对钢笔产生了兴趣,将墨水涂满手掌,在本子上印掌印,玩得不亦乐乎。费斯老师再次被激怒了,不容布拉姆解释,再次将他赶出了教室。
  布拉姆生病了!“当学校让你生病的时候,你就开始讨厌学校,这时最好离开学校。”布拉姆知道自己和老师想的不一样,但他觉得自己没有错。每当费斯老师要批评他时,他都试图解释:“但是……”费斯老师没有耐心听学生解释,他需要的是听话,是服从,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布拉姆:“我不需要‘但是’!”布拉姆一个人嘀咕:“有些事情开始是这样,后来又是另一个样子,所以需要‘但是’。”布拉姆是个孩子,但他对事情同样有自己的判断。他并非不懂费斯老师要他怎么做,但是他觉得自己也没有错,他认为费斯老师不懂孩子的世界。他跟自己说:“费斯老师懂得很多艰涩的知识,却对简单的东西一窍不通。”他最苦恼的是曾经那么懂他爱他的妈妈也不再懂他了,“真是太糟糕了”。   布拉姆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学校可能是个会让学生生病的地方!作为观众,我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评价:其实,只要费斯老师愿意拿出一分钟时间倾听布拉姆的心思,再拿出五分钟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他们之间就不会有什么冲突了。布拉姆希望费斯老师听听他的“但是”,不过是希望费斯老师能够明白“我就是我”,“我就是这样想的”。无论是费斯老师,还是现实中的为师者,又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那些个“小屁孩”到底是一个个怎样的“我”呢!
  三、转机:与马克老师相遇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但代价很大——费斯老师将布拉姆的绘本扔到了书橱顶上,并命令布拉姆一个人呆在教室里。费斯老师回到教室里,惊讶地发现布拉姆正趴在书橱顶上……结果,费斯老师的腿骨折了!这又是布拉姆闯的祸!
  费斯老师住院了,来了一位临时代课的马克老师。马克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第一节课他就注意到了布拉姆的不安分。他没有批评布拉姆,而是改变了教学方式,领着孩子们在教室里绕着圈边跳边读,布拉姆和同学们乐在其中。
  马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给费斯老师写卡片,祝福费斯老师早日康复。布拉姆没有做卡片,他低着头告诉马克老师不是自己的错。马克老师知道布拉姆心中很迷茫,费斯老師的腿不是布拉姆弄骨折的,但肯定与布拉姆有关系。他知道布拉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便和班上唯一理解布拉姆的女生莉莎罗尔一起,陪着布拉姆精心制作了一个蛋糕,送到了费斯老师家。布拉姆和费斯老师冰释前嫌了。
  马克老师与费斯老师不同的是,他愿意去了解布拉姆,去懂得布拉姆。他知道布拉姆热爱学习,富于幻想,但也停不下来,便让布拉姆帮学校里的老师干各种他乐于干的活儿。从此,每个教室、办公室都会看到布拉姆活泼、快乐、阳光的身影……
  布拉姆终于可以骄傲自信地对世界宣布:“我就是我!”因为,他再也不用为不被老师和爸爸妈妈理解而苦恼而“生病”了,他可以向这个世界尽情地展示一个真实的、不被压抑的“我”。
  真实的儿童布拉姆的回归,得益于他遇到了马克老师。电影中,马克老师是“新”教师的代表,他没有费斯老师的“经验”,却有“与生俱来”的同理心。他懂得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具体的“儿童”,而不是被规矩、学业遮蔽的抽象的“学生”,他懂得儿童也需要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找到“我”的存在,从而不断自我修正“我就是我”的理解,丰富“我就是我”的内涵。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像费斯老师那样“认真负责”却不屑于去倾听、理解孩子的老师太多,像马克这样懂得儿童的老师太少,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有时我想,为师者也有过天真烂漫的孩童时光,一定也经历过天性不被尊重的学生生活,厌恶过让自己“生病”或希望自己“生病”的老师和学校,为什么等到自己当了老师,就将往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呢?是服从成了习惯,还是从经验中巩固了控制欲,抑或是堕入了集体无意识的深渊,失去了反思的能力,自己在做什么并不自知吧!
  “我就是我”,对于儿童自身而言,这是一个自我的宣言,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成长过程。从唯我之“我”到寻求理解的“我”,再到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发现和丰富的“我”,一个儿童的成长,需要真正懂得“我就是我”的成人给予肯定、陪伴、鼓励,然后才是引导,而非相反。
  教育,无非就是成全这四个字——“我就是我”。这是儿童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实习生 谢 欣
其他文献
水  我们是都市工具  堆积在火车上  为工作和手机服务。  周遭被缠绕的空气裹着,  像糖果的包裝,  我们组成了糖尿病的后备军,  光荣的疾病,需要  一条永不餍足的大型渡槽  通向干渴自身的沙漠。  时间  整个大自然的登记簿  人类的绞肉机,时间  取代了世世代代。  以金属的锈渍涂抹,  粉碎水泥贫乏的大桥  不过,红葡萄酒让它变得好转,  以蛀虫生产锯末,  我们背叛它,但它却让我们感
“我们最大的悲哀就是这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它将我们绑架在了十字架上,于是我们被迫做着耶稣的工作,其实,我们就是凡人。”  “别人绑架对我们是一种悲哀的话,如果我们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耶稣,那就是更大的悲哀了。因为,我们有时候连自己的灵魂都拯救不了!”  这是2011年9月22日,安徽蚌埠,我告诉在座的数百名听众的话。  那时候,掌声如雷,因为这是每一个被“绑架”的老师都能感受到的真实。所
当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徐徐拉开,莘莘学子正在为命运搏击之时。一名来自安徽马鞍山市在新加坡留学的19岁女孩,早在今年4月初就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5所世界名牌大学竞相录取的“宠儿”。虽然她从小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无论在国内的中小学阶段还是在国外的4年里,总有一大堆的荣誉称号跟在她的身后。她的成功秘诀竟然是爱学更要会“玩”,利用一切机会走出象牙塔,接触培养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与素养。她说:
红安县尾斗山水库以北的永佳河镇张岗村,是典型的后扶项目移民村。而立之年的李锋,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已整整3年。这位从深圳打工归来的有志青年,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他要让库区移民拥有安身立民的好归属。  2011年10月,刚刚走马上任的李锋所面对的,是610多名后生代移民。如何设计他们的营生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强烈的责任感从他的心底油然而生:为加速移民村建设,他充分利用国家后扶项目政策,专
(云南)赵翠芬  两个多月前,贵州省盛华职业学院号召学生们远离烟草。该校杨绍先副校长说,本学期学校率先在贵州高校中实行烟民学生不得评选奖学金的规定。(见中国新闻网)  吸烟无缘奖学金,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再好也拿不到奖学金。没错,学生吸烟既增加父母负担,又害己害人,明显不文明也不道德,可谓有百害而无一益,这样的人是不值得鼓励的。回头看,奖学金往往只发给学习成绩好的人,其他方面优秀但学习成绩普通的,也
“不搞原来请客的老一套,而是朋友交流才艺,同贺生日,我感觉非常舒心。”4月16日,房县城关镇谭荣志老人对自己七十大寿很满意。这天,他和几位好友或挥毫泼墨,或填词作赋,用一场简朴别致的笔会来庆祝生日。  这是房县18000名党员干部公开承诺自觉抵制“人情歪风”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房县县委展开了一场党员干部“人情歪风”整治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风气。一时间,党政机关严立规矩、带头示范,基层组
3月中旬,习总书记去兰考观看了焦裕禄纪念馆,重访他当年防治风沙的东埧头乡张社村,并同焦裕禄的亲属及基层模范代表亲切交谈、合影留念。在同85岁老人张景枝交谈中,总书记询问了她家产的粮食、蔬菜够不够吃,农业补贴和低保医保等政策落实怎样……接着,又倾听了乡、村干部、村民代表就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干部作风等问题所吐露的心声。  在我看来,习总书记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在现场学习焦裕禄的精神,做到深学、细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现实与历史二元两分的境地,释放出历史的巨大潜能。正如克罗齐所言,“当代”是对历史做出叙述时所出现的一种思考状态。而思考关乎涌动的生命,永远是当下的、灵性的。历史只有与当前的视域融合,方能为人所解。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忆往昔革命岁月,被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拥有着比文字材料更加鲜活的生命记忆。二十四笔的笔画不只是标刻在革命长廊中的名姓,
作为地质类师生,从事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必经的学习阶段。每年夏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都会组建不同的野外地质调查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进行研究工作。其中,以该校吕新彪教授为首的项目团队,如同青藏高原上的一支地质“轻骑兵”,给苍茫大地注入青春与活力。  “摸底”之行意义重大  大美壮阔的青海总是令人神往。这里不仅有着苍茫浑厚的气度,更有数不清的自然宝藏。地质学家们常常把昆仑山脉誉为“金腰带”,
最近观摩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三位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执教了《庄子》中的“尊生”系列选文(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出乎意料的是,三位教师的导入部分惊人的相似:PPT展示一名中学生自杀“轻生”的案例,并进行课堂评议,只不过具体案例不同。几堂课下来,笔者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一、课堂表现及折射出的问题  相比几位老师导入部分的相似,更让人吃惊的是,先后上课的三个班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