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专业化是校长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理念与专业伦理,实现专业自治,推动专业发展,不断强化社会服务的过程。近几年,我国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讨论与研究不断深入,但是众多的研究忽视了追寻校长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导致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陷入了误区。
一、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误区
1.把校长作为承担管理任务的教师。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身份是承担管理任务的教师角色,没有自己的职称序列,是履行学校管理职责的教师。不可否认,校长应该有从教的经验,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但校长毕竟有自身独特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1],所以,校长不能以教师的角色来当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校长的专业成长有一定的联系,但本质上还是不同的。不可否认,获得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是成为校长的必备条件。但是一旦成为校长,就应从全校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系统规划学校的发展,其中包括创设积极的学校文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校课程、管理课程,服务于特殊学生、学校人力资源规划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日程安排等众多对学生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教学为部分学生的成长服务,而校长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学领导和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最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学校所有学生的成长负责。当然,校长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教学,毕竟学生成长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校长在教学领导的基础上,必须做好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学校生活常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不难得出,把校长作为承担管理任务的教师显然不能涵盖校长专业发展的全部要素。
2.把校长作为职业经理人。在我国,校长角色的行政属性是阻碍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把校长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发展定位是想把校长从行政职务中解放出来,使校长成为受聘于教育市场的职业经理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校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计划经济把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视教育为公共福利或公共消费。校长的角色不过是公益事业的管理者,校长可以不管需求,不讲效益,只按照计划指令办事。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公共教育投入也成为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为摆脱这种局面,把校长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发展定位应运而生,认为校长应善于对学校进行产业化运营,以获得产业增值。这种观点对于改善校长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校长经营管理学校的能力,无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学校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企业,学校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学校承担的社会责任远远大于其经济责任。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公共属性很强,为了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各国政府投资基础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过于强调校长的产业运营能力,可能在把校长从行政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给校长上了一道经济的枷锁。
3.把校长作为专业管理人员。我国校长先上岗后培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新任校长从教师角色到校长角色的转变面临着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与能力支持的窘境,因此,把校长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发展定位对校长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组织的复杂化,学校工作的专门化和知识化,校长职业日益具有其社会独立性,具有特殊的,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角色定位 [2],校长职业也从教师职业中逐渐独立出来。但是,独立出来的校长职业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管理制度,职业地位一度受到怀疑。基于这种认识,研究者大都认为校长作为一个专业管理人员,要实现校长的专业化地位,必须有外部的一系列制度来加以支持和完善 [3],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保障。通过系统的制度保障,把校长培养成为专业管理人员,是这种定位的主要目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职业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都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专业发展的完善,这并不是校长专业发展所独有的。把校长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笼统定位不能聚焦于学校组织的本质属性,有泛化的倾向。
二、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
校长职业发展与其他职业发展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校长所处的学校组织的特殊性,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必须考量中小学校组织的终极目标。中小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中小学校的终极目标。因此,校长的专业发展必须围绕如何让孩子健康且快乐地成长来定位。学校生活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校长作为促进人成长的专业服务组织——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树立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如果一个校长不能做到胸怀学生,把心思放在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上,校长的专业发展就丢掉了根本。
如果超越专业社会学的视角,而从教育管理学视角看校长专业发展,可以区分校长的三个职业角色,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4]。基于学生发展的校长专业发展必须加上第四个职业角色服务者的角色。其中,服务者的角色是核心,其他三个角色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校长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校长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5]这三种角色对校长在学校的工作状态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但校长在开展这些工作时,是否具有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将直接导致其工作效果的好坏。无论是校长的领导角色、管理角色还是教育角色,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校长专业发展定位必须考虑如下两点。
1.要转变两种错误的理念。第一,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习是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学习绝不是学生成长的全部。第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是为学生升学服务。这是功利性教育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目的的直白阐述。如果校长的服务理念停留在这两个层次,学生的成长极有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2.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必须有利于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第一,校长专业发展要形成鲜明、先进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第二,校长要把专业发展的主要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通过不断强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的管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第三,校长专业发展要深刻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努力。
三、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
1.协调与学校所在社区的关系,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社区环境。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与家长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6]。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校长必须承担起与社区交流与沟通的职责。一方面,校长要针对学校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问题与社区居委以及上级政府交流,加强社区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校长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校发展的信息及时告知公众,了解社区公众对学校教育的看法。这就要求校长专业发展必须关注沟通与协调能力的提升。
2.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内环境。学校文化的落后已成为阻碍学生成长的主要原因。尽管素质教育改革以及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刻板、专制,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文化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低下和创造能力的缺失。要转变这种状况,校长必须创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内环境。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通过学生积极、主动、自律、有责任的发展,“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无可替代、充满创造力的人”[7]。其次,校长要引导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学业竞争。
3.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从学校来说,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积极推进教师的发展。校长应树立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意识,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校长要与教师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并从多种渠道为老师提供教育信息,鼓励教师迎接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通过与教师的日常交流,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以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并及时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上;建立教师校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就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切磋,并通过集体教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从而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4.做好学校的日常组织管理,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条件。学校的人员配备、教职工的安置优化、时间安排、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时间的管理、学生分组管理以及学校活动的开展等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校长在组织、安排这些工作时,必须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学校日常组织管理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让学生在学校中实现有规律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第二,学校日常组织管理的首要原则是方便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学校组织管理的过程要淡化对学生的管理与控制的意识,强化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第三,学校日常组织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参与式管理,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项管理制度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为此,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应让学生有限、有序地参与,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和执行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李卫兵,李轶.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中小学管理,2003(11).
[2] 褚宏启,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3] 应峻峰,王浩.建立完善校长管理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4] Speck,M.The Principalship.Prentice-Hall Inc,1999.33.
[5] 褚宏启主编.校长专业化:知识基础和制度保障.见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1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8.
[6] 陈柏华.校本管理中校长角色的转换.全球教育展望,2002(2).
[7] 海伦·帕克赫斯特.道尔顿教育计划.陈金芳,赵钰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责任编辑付一静)
一、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误区
1.把校长作为承担管理任务的教师。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身份是承担管理任务的教师角色,没有自己的职称序列,是履行学校管理职责的教师。不可否认,校长应该有从教的经验,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但校长毕竟有自身独特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1],所以,校长不能以教师的角色来当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校长的专业成长有一定的联系,但本质上还是不同的。不可否认,获得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是成为校长的必备条件。但是一旦成为校长,就应从全校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系统规划学校的发展,其中包括创设积极的学校文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校课程、管理课程,服务于特殊学生、学校人力资源规划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日程安排等众多对学生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教学为部分学生的成长服务,而校长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学领导和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最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学校所有学生的成长负责。当然,校长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教学,毕竟学生成长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校长在教学领导的基础上,必须做好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学校生活常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不难得出,把校长作为承担管理任务的教师显然不能涵盖校长专业发展的全部要素。
2.把校长作为职业经理人。在我国,校长角色的行政属性是阻碍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把校长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发展定位是想把校长从行政职务中解放出来,使校长成为受聘于教育市场的职业经理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校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计划经济把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视教育为公共福利或公共消费。校长的角色不过是公益事业的管理者,校长可以不管需求,不讲效益,只按照计划指令办事。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公共教育投入也成为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为摆脱这种局面,把校长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发展定位应运而生,认为校长应善于对学校进行产业化运营,以获得产业增值。这种观点对于改善校长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校长经营管理学校的能力,无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学校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企业,学校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学校承担的社会责任远远大于其经济责任。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公共属性很强,为了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各国政府投资基础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过于强调校长的产业运营能力,可能在把校长从行政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给校长上了一道经济的枷锁。
3.把校长作为专业管理人员。我国校长先上岗后培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新任校长从教师角色到校长角色的转变面临着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与能力支持的窘境,因此,把校长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发展定位对校长职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组织的复杂化,学校工作的专门化和知识化,校长职业日益具有其社会独立性,具有特殊的,区别于其他职业的角色定位 [2],校长职业也从教师职业中逐渐独立出来。但是,独立出来的校长职业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管理制度,职业地位一度受到怀疑。基于这种认识,研究者大都认为校长作为一个专业管理人员,要实现校长的专业化地位,必须有外部的一系列制度来加以支持和完善 [3],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保障。通过系统的制度保障,把校长培养成为专业管理人员,是这种定位的主要目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职业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都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专业发展的完善,这并不是校长专业发展所独有的。把校长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笼统定位不能聚焦于学校组织的本质属性,有泛化的倾向。
二、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
校长职业发展与其他职业发展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校长所处的学校组织的特殊性,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必须考量中小学校组织的终极目标。中小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中小学校的终极目标。因此,校长的专业发展必须围绕如何让孩子健康且快乐地成长来定位。学校生活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校长作为促进人成长的专业服务组织——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树立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如果一个校长不能做到胸怀学生,把心思放在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上,校长的专业发展就丢掉了根本。
如果超越专业社会学的视角,而从教育管理学视角看校长专业发展,可以区分校长的三个职业角色,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4]。基于学生发展的校长专业发展必须加上第四个职业角色服务者的角色。其中,服务者的角色是核心,其他三个角色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校长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校长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5]这三种角色对校长在学校的工作状态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但校长在开展这些工作时,是否具有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将直接导致其工作效果的好坏。无论是校长的领导角色、管理角色还是教育角色,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校长专业发展定位必须考虑如下两点。
1.要转变两种错误的理念。第一,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习是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学习绝不是学生成长的全部。第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是为学生升学服务。这是功利性教育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目的的直白阐述。如果校长的服务理念停留在这两个层次,学生的成长极有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2.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必须有利于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第一,校长专业发展要形成鲜明、先进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第二,校长要把专业发展的主要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通过不断强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的管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第三,校长专业发展要深刻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而努力。
三、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
1.协调与学校所在社区的关系,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社区环境。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与家长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6]。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校长必须承担起与社区交流与沟通的职责。一方面,校长要针对学校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问题与社区居委以及上级政府交流,加强社区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校长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校发展的信息及时告知公众,了解社区公众对学校教育的看法。这就要求校长专业发展必须关注沟通与协调能力的提升。
2.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内环境。学校文化的落后已成为阻碍学生成长的主要原因。尽管素质教育改革以及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刻板、专制,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文化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低下和创造能力的缺失。要转变这种状况,校长必须创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内环境。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通过学生积极、主动、自律、有责任的发展,“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无可替代、充满创造力的人”[7]。其次,校长要引导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学业竞争。
3.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从学校来说,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积极推进教师的发展。校长应树立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意识,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校长要与教师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并从多种渠道为老师提供教育信息,鼓励教师迎接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通过与教师的日常交流,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以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并及时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上;建立教师校本教研制度,鼓励教师就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切磋,并通过集体教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从而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4.做好学校的日常组织管理,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条件。学校的人员配备、教职工的安置优化、时间安排、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时间的管理、学生分组管理以及学校活动的开展等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校长在组织、安排这些工作时,必须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学校日常组织管理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让学生在学校中实现有规律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第二,学校日常组织管理的首要原则是方便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学校组织管理的过程要淡化对学生的管理与控制的意识,强化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第三,学校日常组织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参与式管理,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项管理制度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为此,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应让学生有限、有序地参与,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和执行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李卫兵,李轶.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中小学管理,2003(11).
[2] 褚宏启,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3] 应峻峰,王浩.建立完善校长管理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4] Speck,M.The Principalship.Prentice-Hall Inc,1999.33.
[5] 褚宏启主编.校长专业化:知识基础和制度保障.见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1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8.
[6] 陈柏华.校本管理中校长角色的转换.全球教育展望,2002(2).
[7] 海伦·帕克赫斯特.道尔顿教育计划.陈金芳,赵钰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