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在我国农村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现象也成为各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之一。但在这支庞大的进城务工队伍的后面,有一支数量不小的农村留守学生群体。最近,我校对镇留守小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数量众多。小学学生总人数为1242人,留守学生就有260人,占学生总数的21%,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有78人,占学生总数的30%,双亲同时外出的留守学生有182人,占留守学生学生总数的70%。
我们对260名留守学生进行了访谈,并走访了部分老师和几个留守学生的家庭。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留守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监护情况进行了分析,深感留守學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1 学习问题
一方面,父母都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其文盲率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也说明,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要少得多。在我们调查的260名留守学生中,学习成绩差的占30%,成绩中等偏下的39%,学习成绩较好的19%,成绩很好的只占12%。由此可见,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不佳。
2 生活问题
留守学生成长期间缺乏的是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孩子得到的关爱减少,生活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些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个人卫生状况不好;有的留守学生饮食无规律,导致营养不良;有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学生上学和放学走路没有家长护送感到紧张、害怕。很多留守学生反映父母不在家,家里没有温馨感。调查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30.9%的留守学生回答“不好说”。只有5.2%的留守学生回答“希望”。由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外出务工,给留守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3 心理问题
留守学生与同伴交流内心烦恼的比例要低于非留守学生。另外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留守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4 监护质量问题
在调查的260名留守学生中,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有7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27.69%,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180人,占留守学生人数的69.2%,还有8名留守学生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留守学生的监护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父亲外出或母亲外出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务劳动和田间劳作任务的加重,致使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家庭教育精力不够,对子女的成长非常不利;二是双亲都外出的家庭,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低,祖辈教育孩子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安全、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教育。
5 教育方式问题
调查显示,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也呈现一些问题:一是只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和学费,定期或不定期地邮寄给孩子的现时抚养人;二是自己在外挣钱较多,偶尔回家时,以给孩子较多的零花钱或以买礼物等方式来平衡对孩子的内疚感。从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几个方面看,用这两种方式对留守学生进行补偿,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学业失败、人格不健全。
我们对260名留守学生进行了访谈,并走访了部分老师和几个留守学生的家庭。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留守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监护情况进行了分析,深感留守學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1 学习问题
一方面,父母都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其文盲率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也说明,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要少得多。在我们调查的260名留守学生中,学习成绩差的占30%,成绩中等偏下的39%,学习成绩较好的19%,成绩很好的只占12%。由此可见,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不佳。
2 生活问题
留守学生成长期间缺乏的是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孩子得到的关爱减少,生活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些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个人卫生状况不好;有的留守学生饮食无规律,导致营养不良;有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学生上学和放学走路没有家长护送感到紧张、害怕。很多留守学生反映父母不在家,家里没有温馨感。调查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30.9%的留守学生回答“不好说”。只有5.2%的留守学生回答“希望”。由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外出务工,给留守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3 心理问题
留守学生与同伴交流内心烦恼的比例要低于非留守学生。另外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留守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4 监护质量问题
在调查的260名留守学生中,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有72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27.69%,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180人,占留守学生人数的69.2%,还有8名留守学生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留守学生的监护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父亲外出或母亲外出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务劳动和田间劳作任务的加重,致使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家庭教育精力不够,对子女的成长非常不利;二是双亲都外出的家庭,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低,祖辈教育孩子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安全、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教育。
5 教育方式问题
调查显示,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也呈现一些问题:一是只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和学费,定期或不定期地邮寄给孩子的现时抚养人;二是自己在外挣钱较多,偶尔回家时,以给孩子较多的零花钱或以买礼物等方式来平衡对孩子的内疚感。从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几个方面看,用这两种方式对留守学生进行补偿,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学业失败、人格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