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不用再犹豫了,也没有了犹豫。拖着大大小小行李箱的金卫东,像归国华侨一样出现在沈阳桃仙机场,开着一辆破旧小货车的张铁生早在这儿等候了。
几天前,金卫东还是一家跨国公司中国东北地区高级总裁,享受着5000美元的月薪和专车……这一切已成过去,创业让金卫东比任何时候都要冷静、从容。
“出来干吧!我们等你的号召!”
1995年4月1日,金卫东接到了王凤久的电话。这个念头在金卫东、丁云峰、高峻松、王凤久、邵彩梅、王仲涛的脑海里已经酝酿了6年。
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外企的优厚待遇,毅然决定借钱创办禾丰牧业。外界给禾丰下了两个预言:第一,禾丰这个公司肯定能成功;第二,禾丰这个公司不会长久成功……
9年过去了。
2004年的禾丰牧业已经是东北第一饲料生产基地,在全国有22家分公司,拥有净资产1.3亿元,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
但七名创业者依旧像当初一样相互笑骂、相互调侃、相互支持、情同手足,他们分担着创业的痛苦,同时也享受着收获的乐趣……
“白手”创业团队
禾丰的七人团队创造了又一个白手起家的经典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是故事的主角。
七个人中,张铁生年龄最长,金卫东、丁云峰、高峻松、王凤久、邵彩梅、王仲涛较为年轻其中,一个博士、四个硕士、两个大学生,六人都在跨国公司做过,从事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当时平均年龄30多一点。共同的知识背景与共同的工作经历,让这支团队有共同的相似性,亦有着不同专业、不同经验的互补性。
禾丰董事长金卫东这样评价禾丰团队:“这样的结构容易在团队中形成民主的气氛。大家相互间有坦率地争吵,保证了团队的平衡。团队的平衡就像人体一样,感冒是必要的。不争吵的团队,迟早会分道扬镳;或者根本就不是团队,只是一个团伙。”
禾丰的一位副总私下里对记者说:“金总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人。”
早在大学时代,金就已经是学生会主席了,进入跨国公司后,很快就步入高层。他的职位是一起创业的几个人中最高的,自然而然地成了禾丰的核心人物。
这一点,金卫东非常庆幸:“我们的信任是在打工的时候形成的,也形成了相互间的差别,这些都是借助别人的舞台磨合的。这也使得禾丰创业团队从一开始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禾丰是个苦孩子
1995年,在沈阳刚刚创业的禾丰就遭遇了跨国公司的“围剿”。禾丰被认为是将来对跨国公司市场破坏力最大的中国饲料企业,理由是这几个创业者放弃的太多了。
跨国公司召集销售人员开会,在东北地区采取了特殊政策,想采用低价手段将新生的禾丰扼杀在摇篮中。
然而,禾丰遇到的远不仅是这些。金卫东说:“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效率低下。禾丰申办的手续迟迟没有办完,但用户要产品,企业要生存!结果,没有生产许可证的禾丰产品变成了‘假冒’……而竞争对手就把信息透露给监管部门,结果要给予出售产品20倍的处罚。而禾丰没钱,监管部门就要封厂房。”
那一次,金卫东急了,甚至动了粗口。“如果不办企业,我们七个人日子过得都很滋润,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外国企业的垄断,让民族饲料工业发展起来!如果沈阳办不下去,我们去吉林、黑龙江、广东……如果全中国都容不下禾丰,我们心甘情愿回家!”
本来一脸怒气的质量监督局局长被感动了……不仅没处罚,没封厂,还请他们吃了饭。局长说:“请你们吃饭,是因为我们敬佩你们,也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就大事。”
不过,对金卫东来说,最缺的还是钱。企业生产需要100多种原料,缺一不可。可禾丰没钱,只能靠赊。但打1000次电话,至少有900次被拒绝。有时候能赊一点原料,却要把禾丰所有创业者的简历发给对方。那情形颇有点像文革期间的“政审”。
“贫寒家庭办事难。禾丰是一个苦孩子,经历太多了……但禾丰挺过来了。”金卫东说。
一起奋斗,一起创业,情同手足。逆境时,互相帮助,同舟共济;顺境时,像梁山好汉一样,大秤分银,小秤分金,一起分享快乐。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这么做呢?
理想的诱惑
《中外管理》:是什么因素刺激你们创业的决心?
金卫东:共同的外企经历。那时只要看到外方员工的眼光,我们就有将来打破垄断自己干的想法,中国人不能老是做二等公民。但当时我们缺技术、缺管理,对这个行业缺乏认识,于是便相互鼓励,卧薪尝胆,先给外国企业打工。由于有这样一个愿景,我们便拥有乐观的心态,从来不计较工资,结果反而得到了更多的提升机会。那时候,我差不多是饲料行业权力地位最高的中方雇员。
《中外管理》:当时你们的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为什么七个人还是毅然走到一起呢?
金卫东:当初来沈阳创业,与强大得不敢想象的对手竞争,我们很清楚:成功的几率虽有,但成功得极有可能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的盈利可能还没有我们原来的薪水多。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辞职创业?这就是我们合作至今不散的基础:志同道合。
《中外管理》:禾丰最初的目标是什么?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金卫东: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打破国际垄断,创民族品牌。这个目标实现之后,我们又提出了“10年成为全世界顶级饲料供应商”。过去10年时间,我们资产扩大了近170倍,今后10年资产再扩大50倍。这意味着禾丰一年将产生1000多万吨的饲料、500多亿元的销售额、20多亿元的利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要做到行业第一,好像有些不现实,但我认为:创业的目标不能定得太近,否则,到了目的地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玩了。
约法三章
《中外管理》:禾丰在创业初期是如何约束团队的?
金卫东:这是禾丰发展最为核心的部分。我们相信:合理的制度约束,可以保护团队。在公司章程里我们规定了三件事:第一,七个人都要终身为公司服务,不得从事与公司竞争的饲料行业。第二,任何人违背公司利益,将被取消公司股东股份。第三,我们身为股东,在日常工作中不享有任何特权,而根据业绩被提升、免职乃至开除。但如果是公司原因,则可以享受股东待遇。
《中外管理》:禾丰最初是借钱办起来的,每个股东并没有拿出真金白银。那么钱还上以后,股份是如何分配的?
金卫东:谁的贡献大,谁的股份多。七个人中,我留35%,丁云峰占15%,其余五个人各占10%。现在我又降到20%左右,拿出股份分配给了新进入的优秀核心员工。
《中外管理》:你的股份降到这么低,你不怕有一天其他股东联合罢免你吗?
金卫东:如果他们这样做可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那么罢免我就是正确的,我就得被罢免。如果无论我干得好坏,谁都不能奈何我,这样的制度才是失败的!那样,我们的创业团队也就绝不可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到今天。
普通人的乐趣
采访快要结束时,金卫东告诉我们:他昨晚上与同学打麻将了。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金卫东庆幸禾丰团队有三样东西没有丢:没有丢掉健康;没有丢掉品性——一如原来的好恶及普通人的心态;没有丢掉情义——无论富贵贫贱,依然跟过去的同学、朋友一起玩,彻夜长谈,互相嘲讽,围桌打麻将,赢了就请客吃饭。总之,享受普通人的乐趣。
几天前,金卫东还是一家跨国公司中国东北地区高级总裁,享受着5000美元的月薪和专车……这一切已成过去,创业让金卫东比任何时候都要冷静、从容。
“出来干吧!我们等你的号召!”
1995年4月1日,金卫东接到了王凤久的电话。这个念头在金卫东、丁云峰、高峻松、王凤久、邵彩梅、王仲涛的脑海里已经酝酿了6年。
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外企的优厚待遇,毅然决定借钱创办禾丰牧业。外界给禾丰下了两个预言:第一,禾丰这个公司肯定能成功;第二,禾丰这个公司不会长久成功……
9年过去了。
2004年的禾丰牧业已经是东北第一饲料生产基地,在全国有22家分公司,拥有净资产1.3亿元,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
但七名创业者依旧像当初一样相互笑骂、相互调侃、相互支持、情同手足,他们分担着创业的痛苦,同时也享受着收获的乐趣……
“白手”创业团队
禾丰的七人团队创造了又一个白手起家的经典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是故事的主角。
七个人中,张铁生年龄最长,金卫东、丁云峰、高峻松、王凤久、邵彩梅、王仲涛较为年轻其中,一个博士、四个硕士、两个大学生,六人都在跨国公司做过,从事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当时平均年龄30多一点。共同的知识背景与共同的工作经历,让这支团队有共同的相似性,亦有着不同专业、不同经验的互补性。
禾丰董事长金卫东这样评价禾丰团队:“这样的结构容易在团队中形成民主的气氛。大家相互间有坦率地争吵,保证了团队的平衡。团队的平衡就像人体一样,感冒是必要的。不争吵的团队,迟早会分道扬镳;或者根本就不是团队,只是一个团伙。”
禾丰的一位副总私下里对记者说:“金总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人。”
早在大学时代,金就已经是学生会主席了,进入跨国公司后,很快就步入高层。他的职位是一起创业的几个人中最高的,自然而然地成了禾丰的核心人物。
这一点,金卫东非常庆幸:“我们的信任是在打工的时候形成的,也形成了相互间的差别,这些都是借助别人的舞台磨合的。这也使得禾丰创业团队从一开始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禾丰是个苦孩子
1995年,在沈阳刚刚创业的禾丰就遭遇了跨国公司的“围剿”。禾丰被认为是将来对跨国公司市场破坏力最大的中国饲料企业,理由是这几个创业者放弃的太多了。
跨国公司召集销售人员开会,在东北地区采取了特殊政策,想采用低价手段将新生的禾丰扼杀在摇篮中。
然而,禾丰遇到的远不仅是这些。金卫东说:“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效率低下。禾丰申办的手续迟迟没有办完,但用户要产品,企业要生存!结果,没有生产许可证的禾丰产品变成了‘假冒’……而竞争对手就把信息透露给监管部门,结果要给予出售产品20倍的处罚。而禾丰没钱,监管部门就要封厂房。”
那一次,金卫东急了,甚至动了粗口。“如果不办企业,我们七个人日子过得都很滋润,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外国企业的垄断,让民族饲料工业发展起来!如果沈阳办不下去,我们去吉林、黑龙江、广东……如果全中国都容不下禾丰,我们心甘情愿回家!”
本来一脸怒气的质量监督局局长被感动了……不仅没处罚,没封厂,还请他们吃了饭。局长说:“请你们吃饭,是因为我们敬佩你们,也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就大事。”
不过,对金卫东来说,最缺的还是钱。企业生产需要100多种原料,缺一不可。可禾丰没钱,只能靠赊。但打1000次电话,至少有900次被拒绝。有时候能赊一点原料,却要把禾丰所有创业者的简历发给对方。那情形颇有点像文革期间的“政审”。
“贫寒家庭办事难。禾丰是一个苦孩子,经历太多了……但禾丰挺过来了。”金卫东说。
一起奋斗,一起创业,情同手足。逆境时,互相帮助,同舟共济;顺境时,像梁山好汉一样,大秤分银,小秤分金,一起分享快乐。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这么做呢?
理想的诱惑
《中外管理》:是什么因素刺激你们创业的决心?
金卫东:共同的外企经历。那时只要看到外方员工的眼光,我们就有将来打破垄断自己干的想法,中国人不能老是做二等公民。但当时我们缺技术、缺管理,对这个行业缺乏认识,于是便相互鼓励,卧薪尝胆,先给外国企业打工。由于有这样一个愿景,我们便拥有乐观的心态,从来不计较工资,结果反而得到了更多的提升机会。那时候,我差不多是饲料行业权力地位最高的中方雇员。
《中外管理》:当时你们的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为什么七个人还是毅然走到一起呢?
金卫东:当初来沈阳创业,与强大得不敢想象的对手竞争,我们很清楚:成功的几率虽有,但成功得极有可能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的盈利可能还没有我们原来的薪水多。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辞职创业?这就是我们合作至今不散的基础:志同道合。
《中外管理》:禾丰最初的目标是什么?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金卫东:我们最初的目标是:打破国际垄断,创民族品牌。这个目标实现之后,我们又提出了“10年成为全世界顶级饲料供应商”。过去10年时间,我们资产扩大了近170倍,今后10年资产再扩大50倍。这意味着禾丰一年将产生1000多万吨的饲料、500多亿元的销售额、20多亿元的利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要做到行业第一,好像有些不现实,但我认为:创业的目标不能定得太近,否则,到了目的地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玩了。
约法三章
《中外管理》:禾丰在创业初期是如何约束团队的?
金卫东:这是禾丰发展最为核心的部分。我们相信:合理的制度约束,可以保护团队。在公司章程里我们规定了三件事:第一,七个人都要终身为公司服务,不得从事与公司竞争的饲料行业。第二,任何人违背公司利益,将被取消公司股东股份。第三,我们身为股东,在日常工作中不享有任何特权,而根据业绩被提升、免职乃至开除。但如果是公司原因,则可以享受股东待遇。
《中外管理》:禾丰最初是借钱办起来的,每个股东并没有拿出真金白银。那么钱还上以后,股份是如何分配的?
金卫东:谁的贡献大,谁的股份多。七个人中,我留35%,丁云峰占15%,其余五个人各占10%。现在我又降到20%左右,拿出股份分配给了新进入的优秀核心员工。
《中外管理》:你的股份降到这么低,你不怕有一天其他股东联合罢免你吗?
金卫东:如果他们这样做可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那么罢免我就是正确的,我就得被罢免。如果无论我干得好坏,谁都不能奈何我,这样的制度才是失败的!那样,我们的创业团队也就绝不可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到今天。
普通人的乐趣
采访快要结束时,金卫东告诉我们:他昨晚上与同学打麻将了。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金卫东庆幸禾丰团队有三样东西没有丢:没有丢掉健康;没有丢掉品性——一如原来的好恶及普通人的心态;没有丢掉情义——无论富贵贫贱,依然跟过去的同学、朋友一起玩,彻夜长谈,互相嘲讽,围桌打麻将,赢了就请客吃饭。总之,享受普通人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