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讲解高中生物课堂“情境化”的有效创设的常见方法。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情境化 有效创设方法 教学情境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情境化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置身于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之中,尽可能地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达到充分利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主动地建构新知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化的有效创设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生物课堂情境化的有效创设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创设趣味型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探知的动力,就会在愉快中学习知识。
例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材提供了一幅萤火虫发光的图片和一首唐诗后,就直接讨论下列的问题:①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②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③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科普类的书籍看得较少,再者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上述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上这一节课时创设下列情境:模拟《正大综艺》节目,提供四类视频画面,通过视频字幕,学生进行真假的判断,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总结。
视频一:天敌看到发光的萤火虫,飞速前进,快速捕食。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可以吸引天敌捕食。
视频二:发光的萤火虫落在一处,有些趋光性小动物逐渐接近,萤火虫快速捕食。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有利于捕食。
视频三:发光的萤火虫到处飞舞,很快有其他的萤火虫加入其中,互相追啄,并出现交配的场景。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可以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视频四:发光的萤火虫落在植物叶上,发出的光照亮了周围,发现了周围死亡的小动物尸体。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起照明作用,目的是发现食物。
上述情境的创设,快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积极思维,准确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
2.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师最乐于设置的情境之一。但是,教师在创设这种类型的教学情境时,往往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当做“情境”来使用,没有对这种处于原初形态的“场景”进行提炼和升华,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时,教师经常会提供这样的教学“场景”:农民在打谷场上晾晒粮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理。这是一种纯粹的“场景”式的教学情境,如何把它转变为真正的教学情境呢?我们的设计是,在上述“场景”的基础之上,再设置出四大悬疑:悬疑一:粮食晾晒前后,重量发生改变,“损失”的成分是什么?(答案:水)悬疑二:晾晒后粮食中是否还含有水?(答案:含有)悬疑三:用加热的方法能否从晾干的粮食中再提取出水?(答案:能)悬疑四:从“损失”水的方法中能否推断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这样,生活中的“场景”就转变为教学中的“情境”了。
当然,对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向课堂教学中的“情境”的转化,必须在保证素材真实性的基础上,充分地体现情境化的设置原则,深入挖掘“场景”中体现的生物学知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创设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情境
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主要包括实验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情景化设置中,要尽可能创设有利于能力培养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一节时,教师常用的教学情境是提供人类某种遗传病(如色盲病)的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这样处理,只是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灌输,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创设了如下情境: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组织几个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调查人群中的色盲病”为课题,自主设计调查表,先对全校师生进行色盲的排查,再对有色盲病的师生个别家庭成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好调查报告,测算出色盲病的男女发病率。为了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教师要统一安排好对班级和年级的数据进行汇总。课堂教学中让各组成员自行汇报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再分组展示各自的调查报告,最后展示教师汇总后的数据结果,分析小组报告与汇总报告的差别,让学生理解样本越大调查结果越可信的原理。这个情境的创设,突出了课堂内外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生成。
总之,有效教学方法有的是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先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而后形成的,所以教学方法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方法不断发展、革新。情景化的有效设置可以说是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作用明显。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情境化 有效创设方法 教学情境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情境化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置身于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之中,尽可能地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达到充分利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主动地建构新知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化的有效创设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生物课堂情境化的有效创设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创设趣味型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探知的动力,就会在愉快中学习知识。
例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材提供了一幅萤火虫发光的图片和一首唐诗后,就直接讨论下列的问题:①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②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③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科普类的书籍看得较少,再者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上述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上这一节课时创设下列情境:模拟《正大综艺》节目,提供四类视频画面,通过视频字幕,学生进行真假的判断,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总结。
视频一:天敌看到发光的萤火虫,飞速前进,快速捕食。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可以吸引天敌捕食。
视频二:发光的萤火虫落在一处,有些趋光性小动物逐渐接近,萤火虫快速捕食。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有利于捕食。
视频三:发光的萤火虫到处飞舞,很快有其他的萤火虫加入其中,互相追啄,并出现交配的场景。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可以吸引异性前来交配。
视频四:发光的萤火虫落在植物叶上,发出的光照亮了周围,发现了周围死亡的小动物尸体。视频字幕:萤火虫发光起照明作用,目的是发现食物。
上述情境的创设,快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积极思维,准确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
2.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师最乐于设置的情境之一。但是,教师在创设这种类型的教学情境时,往往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当做“情境”来使用,没有对这种处于原初形态的“场景”进行提炼和升华,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时,教师经常会提供这样的教学“场景”:农民在打谷场上晾晒粮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理。这是一种纯粹的“场景”式的教学情境,如何把它转变为真正的教学情境呢?我们的设计是,在上述“场景”的基础之上,再设置出四大悬疑:悬疑一:粮食晾晒前后,重量发生改变,“损失”的成分是什么?(答案:水)悬疑二:晾晒后粮食中是否还含有水?(答案:含有)悬疑三:用加热的方法能否从晾干的粮食中再提取出水?(答案:能)悬疑四:从“损失”水的方法中能否推断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这样,生活中的“场景”就转变为教学中的“情境”了。
当然,对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向课堂教学中的“情境”的转化,必须在保证素材真实性的基础上,充分地体现情境化的设置原则,深入挖掘“场景”中体现的生物学知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创设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情境
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主要包括实验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情景化设置中,要尽可能创设有利于能力培养的情境。
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一节时,教师常用的教学情境是提供人类某种遗传病(如色盲病)的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这样处理,只是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灌输,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创设了如下情境: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组织几个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调查人群中的色盲病”为课题,自主设计调查表,先对全校师生进行色盲的排查,再对有色盲病的师生个别家庭成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好调查报告,测算出色盲病的男女发病率。为了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教师要统一安排好对班级和年级的数据进行汇总。课堂教学中让各组成员自行汇报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再分组展示各自的调查报告,最后展示教师汇总后的数据结果,分析小组报告与汇总报告的差别,让学生理解样本越大调查结果越可信的原理。这个情境的创设,突出了课堂内外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生成。
总之,有效教学方法有的是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先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而后形成的,所以教学方法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方法不断发展、革新。情景化的有效设置可以说是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