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自由探索、自然互动、自信展示的“乐园”,应该是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主动思考、积极合作,让他们在不断的讨论交融中获得启迪。“多给学生讨论辩驳的平台,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学习语文”,是众多学者和教师的共同感受。无论怎样的精彩课堂,都需要课前精心准备——预设,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展示不一样的风采。离开了预设,必然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也就难以发现更多的精彩。
一、导学案引导,发现疑点
给学生探学提供帮助,为他们扫除学习路上的障碍,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前提。创设导学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学,能改变学生依赖教师,单一听讲的习惯。借助导学案预设,使得学生在找疑点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
导学案引导,能帮助学生积淀认知,并使之转化为自我探索。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教学中,我就王冕的身世以及其伟大的功绩,设计了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思考:通过母亲靠针线活供王冕读书,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同学说,说明家中缺少主要劳动力,日益贫困,急需要用钱;有的同学说,当时农民的日子非常辛苦,主要靠天吃饭,难以维持生计;有的同学说,王冕后来巨大的成功与当时母亲辛勤劳动分不开。在了解背景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就其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对王冕帮隔壁秦家放牛不理解,当时工钱又低,自己年龄又小,他为什么这么做?有的同学对王冕当时温饱顾不上却花钱买书读表示敬佩,但认为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足,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等等。结合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建议学生从替母亲分忧,用幼小的肩膀撑起家庭重任,建议学生从王冕的善意谎言中体味其乖巧、懂事等品性。这样的引导,使得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能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进步。
创设导学案应体现差异性,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给他们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导学案应该体现多样化,让学生从词语运用、语句表达、语法规范等不同的角度理清学习思维,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认知。
二、任务式协作,探究问题
把问题交给学生,帮助他们在任务化驱动中更好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灵活识记运用。借助互动,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思考、带着疑问讨论、带着异议争辩,让课堂充满生机。鼓励互动交流,能使得学生的问题探究更有趣味,更有新鲜感和诱惑力。
围绕课程要点创设不同任务,指导学生主动探学,利于活化教学过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級上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观看143页的插图,建议他们以画面为背景,就“你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有的同学从老人、年轻人、小孩等不同的动作中描述了老人在享受天伦之乐,纺布交谈,大儿子赤臂除草,二儿子在编织笼子,小儿子在剥莲蓬。有的同学则从插图的色彩入手,认为这是大自然背景下的最好色调,体现了天人合一。有的同学则发挥想象力,一家人在一起不分你我地劳作,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由此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等等。在学生主动提出意见后,我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思考:文中的“醉”字怎么理解?你能揣测出两位老人在交谈什么吗?并要求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很多学生认为老人每日喝点小酒来安度晚年,其实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有的同学揣测,两位老人在谈论着怎样让小儿早点上学,别老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等等。这些任务引导和协作互探,使得学生走出依赖教师讲解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表达欲望。
设置任务应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明确相应的探学目标方向,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任务设置应围绕学生认知难点,多给他们层次递进性问题,让他们能够带着具体要求主动融入互动交流中。
三、情境化模拟,深化教材
将静态化教材变成一幕幕动感十足的“电影”,让学生融入其中扮演不同角色,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更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情境化模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的舞台、较量的场地。
情境化模拟需要教师做好观众,多给他们鼓励。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鞋匠的儿子》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林肯和那位嘲笑他的议员,让他们通过模拟相关动作、语言、神情等,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线索。有的同学扮演了林肯,通过不亢不卑的语言展现独有的自信和魅力,展示了其作为一国总统的特有风范。有的同学通过扮演议员,运用傲慢、讽刺的语言,让听众感受到其不可一世。有的同学在动情处模拟出林肯淌眼泪的场景,让同学们觉得演讲有着不可忽视的抚慰心灵的作用,等等。同时,建议学生根据演讲内容,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不同资料中找出林肯的演讲稿,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感悟,主动融进自己的观点,不断丰富演讲内容,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理解感知能力的基礎上丰富思维方法,使得演讲更有深度和广度。
运用情景剧形式展现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动感十足的画面中认识和使用语文,并站在实践体验的高度认知语文。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他们欲言又止时送上一句提示语,让他们在恍然大悟中理清思路,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
四、形成性评价,激活潜能
在过程中评价学生,便于他们在主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更加主动地激活自身的认知潜能和动力。重视过程性评价,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丰富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形成评价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知晓自己的“精彩”。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评价中,我着重从如下几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1)评价学生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评价学生是否能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3)评价学生是否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观点;(4)评价学生是否能独立自主地表达新颖观点,等等。有的同学能非常流利、清晰地朗读课文,但在语言表达上缺少一定的深度,我就要求他们再多读几遍,比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尽管能参与合作交流,但回答问题仍缺少胆量,致使其表达不够灵活,等等。根据这些问题,我选择在某些方面较为优秀的学生以畅谈学习经验的方法,鼓励其他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有的同学从朗读应该带着感情和把握语速、语调等角度传授了自己的朗读心得;有的同学从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阐述了应多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发现来提出观点,帮助他们增强感知;有的同学从姥姥剪纸的艺术特征出发,提出了剪纸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需要花心思的技术,等等。
形成评价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出发,多评价他们的理解感知、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形成评价应该注重激励和肯定,让学生在备受关注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心,深化认知体验。
如前所言,离开了预设,语文课堂必然会变得唐突而不自然;离开了预设,必然会使得学生陷入无目的的学习泥淖中。走出上述困境,需要教师多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需要教师多给学生提供生动的情境、活泼的互动,让他们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探索语文,在富有开放性的探学中展示精彩。从教前指导、教中合作到教后展示,多给学生自探与互动机会,定能赢得他们的关注和倾心,帮助他们积淀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导学案引导,发现疑点
给学生探学提供帮助,为他们扫除学习路上的障碍,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的前提。创设导学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学,能改变学生依赖教师,单一听讲的习惯。借助导学案预设,使得学生在找疑点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
导学案引导,能帮助学生积淀认知,并使之转化为自我探索。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教学中,我就王冕的身世以及其伟大的功绩,设计了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思考:通过母亲靠针线活供王冕读书,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同学说,说明家中缺少主要劳动力,日益贫困,急需要用钱;有的同学说,当时农民的日子非常辛苦,主要靠天吃饭,难以维持生计;有的同学说,王冕后来巨大的成功与当时母亲辛勤劳动分不开。在了解背景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就其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对王冕帮隔壁秦家放牛不理解,当时工钱又低,自己年龄又小,他为什么这么做?有的同学对王冕当时温饱顾不上却花钱买书读表示敬佩,但认为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足,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等等。结合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建议学生从替母亲分忧,用幼小的肩膀撑起家庭重任,建议学生从王冕的善意谎言中体味其乖巧、懂事等品性。这样的引导,使得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能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进步。
创设导学案应体现差异性,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给他们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导学案应该体现多样化,让学生从词语运用、语句表达、语法规范等不同的角度理清学习思维,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认知。
二、任务式协作,探究问题
把问题交给学生,帮助他们在任务化驱动中更好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灵活识记运用。借助互动,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思考、带着疑问讨论、带着异议争辩,让课堂充满生机。鼓励互动交流,能使得学生的问题探究更有趣味,更有新鲜感和诱惑力。
围绕课程要点创设不同任务,指导学生主动探学,利于活化教学过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級上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观看143页的插图,建议他们以画面为背景,就“你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有的同学从老人、年轻人、小孩等不同的动作中描述了老人在享受天伦之乐,纺布交谈,大儿子赤臂除草,二儿子在编织笼子,小儿子在剥莲蓬。有的同学则从插图的色彩入手,认为这是大自然背景下的最好色调,体现了天人合一。有的同学则发挥想象力,一家人在一起不分你我地劳作,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由此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等等。在学生主动提出意见后,我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思考:文中的“醉”字怎么理解?你能揣测出两位老人在交谈什么吗?并要求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很多学生认为老人每日喝点小酒来安度晚年,其实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有的同学揣测,两位老人在谈论着怎样让小儿早点上学,别老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等等。这些任务引导和协作互探,使得学生走出依赖教师讲解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表达欲望。
设置任务应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明确相应的探学目标方向,给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任务设置应围绕学生认知难点,多给他们层次递进性问题,让他们能够带着具体要求主动融入互动交流中。
三、情境化模拟,深化教材
将静态化教材变成一幕幕动感十足的“电影”,让学生融入其中扮演不同角色,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更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情境化模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的舞台、较量的场地。
情境化模拟需要教师做好观众,多给他们鼓励。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鞋匠的儿子》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林肯和那位嘲笑他的议员,让他们通过模拟相关动作、语言、神情等,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线索。有的同学扮演了林肯,通过不亢不卑的语言展现独有的自信和魅力,展示了其作为一国总统的特有风范。有的同学通过扮演议员,运用傲慢、讽刺的语言,让听众感受到其不可一世。有的同学在动情处模拟出林肯淌眼泪的场景,让同学们觉得演讲有着不可忽视的抚慰心灵的作用,等等。同时,建议学生根据演讲内容,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不同资料中找出林肯的演讲稿,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感悟,主动融进自己的观点,不断丰富演讲内容,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理解感知能力的基礎上丰富思维方法,使得演讲更有深度和广度。
运用情景剧形式展现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动感十足的画面中认识和使用语文,并站在实践体验的高度认知语文。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他们欲言又止时送上一句提示语,让他们在恍然大悟中理清思路,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
四、形成性评价,激活潜能
在过程中评价学生,便于他们在主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更加主动地激活自身的认知潜能和动力。重视过程性评价,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丰富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形成评价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知晓自己的“精彩”。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评价中,我着重从如下几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1)评价学生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评价学生是否能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3)评价学生是否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观点;(4)评价学生是否能独立自主地表达新颖观点,等等。有的同学能非常流利、清晰地朗读课文,但在语言表达上缺少一定的深度,我就要求他们再多读几遍,比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尽管能参与合作交流,但回答问题仍缺少胆量,致使其表达不够灵活,等等。根据这些问题,我选择在某些方面较为优秀的学生以畅谈学习经验的方法,鼓励其他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有的同学从朗读应该带着感情和把握语速、语调等角度传授了自己的朗读心得;有的同学从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阐述了应多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发现来提出观点,帮助他们增强感知;有的同学从姥姥剪纸的艺术特征出发,提出了剪纸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需要花心思的技术,等等。
形成评价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出发,多评价他们的理解感知、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形成评价应该注重激励和肯定,让学生在备受关注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心,深化认知体验。
如前所言,离开了预设,语文课堂必然会变得唐突而不自然;离开了预设,必然会使得学生陷入无目的的学习泥淖中。走出上述困境,需要教师多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需要教师多给学生提供生动的情境、活泼的互动,让他们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探索语文,在富有开放性的探学中展示精彩。从教前指导、教中合作到教后展示,多给学生自探与互动机会,定能赢得他们的关注和倾心,帮助他们积淀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