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动”西南:成因和警示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vhfdv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涝一条线,一旱一大片”。自古以来,干旱因其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伴随饥荒等特点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干旱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09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就有3个事件与干旱有关,分别是“30年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在2009年秋到2010年春,一场持续时间极长的干旱再次袭击了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
  
  西南旱之殇
  
  干旱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以上。干旱的频繁发生,会造成沙尘暴肆虐、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严重、天然水域缩小、河道断流、水资源锐减、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等,致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干旱造成的环境影响有土壤和地下水的盐碱化、淡水生态系统污染加剧、动植物品种的区域性灭绝等。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去年秋天以来,由于西南气流偏弱、水汽输送少,酿成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旱灾。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等级升至100年以上一遇,贵州为80年一遇,广西为50年一遇,四川的西南山地为50年一遇。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7~9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关于这次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高温少雨是干旱的直接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靠天吃饭和水利失修导致水资源匮乏。
  
  高温少雨是直接诱因
  
  翻开去年秋天以来的气象记录不难发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一直处于雨水偏少状态,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雨水最少的一次。截止3月末,云南降水只有173毫米,贵州只有175毫米,比常年降水量偏少一半以上。长时间的降水量偏少造成云南、贵州和广西西北部出现严重干旱,有些地方达到特旱等级。同时,云南等地整个冬季的平均温度为1950年以来最高。持续偏少的降水、持续偏高的温度,必然导致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等现象的出现,从而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每年的5到9月是湿季,从10月份到来年4月是干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湿季的降水量不足,就容易导致整年的干旱。在去年湿季时,降水量就偏少,只是在5到7月份有少量降水,8月份以后就基本没有降水,雨季提前结束。从整个大的气候变化背景来看,从2000年年初到现在,云南、贵州等地一直处于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的气候背景下,最近几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只不过去年底到今年初,情况更加严重了。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的影响
  除了上面这条最重要的因素外,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也是导致西南干旱的重要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与此对应的是,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全球、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与云南四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不利于云南夏季、秋季及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与实际降水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和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这些研究都充分证明,气候变暖导致云南降雨减少。
  再看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系西班牙语,意为“圣婴”。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东风(人们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西部年平均海温约为29℃。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东侧海温上升,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常会使全球气候“乱套”,它已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祸首”。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去年6月份以来,中东太平洋海水一直增温,处于厄尔尼诺状态,致使我国东部降水较多。这种海温异常使印度季风减弱,导致西南干旱发生。因为云南属于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会造成干旱。加之由于高气压天气系统——“青藏高压”今年过于强大,且向下向东延伸,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云南的多山地形和“焚风效应”又加剧了干旱程度。与之相反,热带水汽明显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就偏少。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水资源困乏
  
  其实,云南本来属于“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只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却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坝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省。
  我国西南很多地区主要以喀斯特地貌、山区为主。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相似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由于人们不断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土层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生长任何植物的石块。
  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74万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的4.2%,其中云南省的石漠化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在这些区域内,山坡上没有水,只在山沟里才有水,所以当旱情出现时,取水非常困难。目前云南地表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旦石漠化加剧,地表将会彻底丧失本来就不多的储水功能,造成的结果是更多的地方开始缺水。
  尽管特殊的地貌容易让水流失,但对于云南的几条干流来说,水资源却是非常丰富的。按理说,生活在这些干流流域的居民不应该缺水,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即便是在怒江、元江、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等低海拔流域,依然存在严重的干旱。原来,云南特殊 的地理环境让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气候特征一“干热河谷”。这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形成的产物,这种气候特征的出现,说明了地理环境条件对地方气候和水热平衡状况的剧烈影响。
  之所以叫做干热河谷,重点是在“干热”两字上。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含量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人们常常会忽略河谷地区的干热效应,而事实证明,这些地区的缺水程度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不仅如此,一旦形成了干热河谷气候,常常会伴随着另外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焚风。焚风是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海拔4000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6℃以上,凉爽的气候顿时会热起来。云南的河谷地带则具有形成焚风的有利条件。
  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即便是云南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几条干流和几大湖泊,目前的情况也不乐观。2月份以来,迪庆香格里拉境内,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许多水域的江面显著变窄,平常宽200~500米的江面目前还不到50~100米:往年深达四五十米的珠江源也因蒸发量大等原因导致水位下降,部分河段已经干涸见底。缺失了水源地的供给,干旱自然会发生。
  
  靠天吃饭和“啃”老的水利
  
  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弊端。表现在水利上,就是吃老本。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结果全省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对于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目前在用的大型水库、储水坝基本上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超期服役严重。库容量由于淤积而急剧减少,遇涝时分洪能力差,遇旱时储水量不足。特别是在大面积干旱到来之时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地方大量砍伐原生态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涵水能力大幅下降。另外,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近年来密集上马,也对流域生态带来一定破坏。
  
  玛雅文明终止的干旱警示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关于玛雅文明的消失,专家们有各种说法,但玛雅文明的消失,绝不可能只是一种成因的单独作用,农民起义、人口骤降、资源匮乏、地力衰竭、环境恶化、丛林侵蚀等因素都可能发生作用。
  据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促使玛雅文明没落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干旱,而且这种干旱具有某种时间规律性,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关。事实上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动幅度大约仅有1%,但却足以造成玛雅文明的心脏地带——尤卡坦半岛发生严重的干旱。从北尤卡坦奇强卡纳普湖采集而来的沉积物中,科学家发现高浓度硫酸钙沉积层周而复始地出现,硫酸钙的成因是大量的水分从地表蒸发后留下的,相隔的时间大约为200年,也就是说大约200年左右,尤卡坦半岛上会出现一次严重的干旱,这与目前已知的太阳活动的周期长度为206年非常吻合。科学家将玛雅文明的发展与太阳活动的周期一起研究比较发现,每次遇到干旱发生,玛雅社会文明的发展便有趋缓的现象。而玛雅人又是非常依赖降雨以及地表水源生活的,长期严重的干旱足以使他们的文明中断并最终灭亡。科学家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读”出了1000年前玛雅时代降雨量的变化,发现只要遇到“世纪干旱”,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玛雅人勉强撑过了前两次干旱危机,但当第三次大旱降临时,玛雅人被彻底击垮了。玛雅文明的终止应该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前车之鉴。
  (文章代码:100902)
  【责任编辑】 赵 菲
  
  相关链接1 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
  
  气象干旱就是使用气象资料、气象要素、气象变量来表述干旱的程度,主要是从引起干旱的气象条件来分析和表述干旱,主要是运用降水量、气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来衡量,比如持续少雨降水少,气温一直偏高会增加蒸发量,蒸发量增加也会致使当地水资源流失,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得多的时候干旱也就发生了。对于一个地区,“旱”与“非旱”往往是针对气候平均状况而言。
  农业干旱更贴近于使用农业方面的要素来表述,与农作物、农业生产等有关,重点利用土壤相对湿度判断干旱程度。由于土壤水分亏缺而引起农作物体内水分失衡,影响作物正常发育,就产生了农业干旱。
  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并不完全对应,气象干旱的发生不必然导致农业干旱,但一般来说,农业干旱发生了一定有气象干旱的因素在内。
  农业干旱跟农作物本身有很大关系,长时间没有降水,在气象条件上已经达到了干旱的条件,但若抗旱措施较好,农作物本身有灌溉并不缺水,不能成为农业干旱,还有农作物本身若是抗旱品种,虽然已经形成气象干旱,但并不会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枯萎等情况,农业干旱并不严重或是不表现为干旱。但发生了农业干旱,一般都是在发生了气象干旱的条件下。
  
  相关链接2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
  
  我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他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曾发生旱灾1056次。16世纪至19世纪,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曾经发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在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个省受旱,据记载,“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个省受旱,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20世纪以来,1920年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个省535个县遭旱灾;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数百万人。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4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5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1000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其他文献
从墨西哥无尾蝙蝠的情歌到赤背蜘蛛危险而诱人的舞姿,爱的语言在动物王国响亮而清晰,虽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她的注意”,但是手段千差万别。    驼背鲸:浅吟低唱    浅吟低唱是动物王国里吸引异性的常用手段。很明显,雄驼背鲸唱歌是为了引诱异性和宣告自己的领地。那是一种低沉的吼声,听起来像嗡嗡声、鞭挞声和喳喳声。尤其有趣的是,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些雄鲸会通过改变它们的声调对其他鲸鱼的歌声做出回应,仿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北方“地下四合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它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位于河南陕县三道塬的西张村镇,现今还存在着大批地坑院窑洞群。  地坑院一直是陕县塬上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地坑院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残破,随之而来产生了采光差、通风不良、塌项、渗水、抗震性能差等缺点,难以适应现代生
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遗址上,曾发现过用赤铁矿粉涂成的红色石珠等装饰品,说明当时先民已经开始从自然界获取染料,来点缀生活了。    中国植物染料简史    根据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染色行为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植物染料的染色在中国古代又称“草染”。在早期的一些史书中,就有关于练漂、染色的记载。如,“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豳风·七月》)“三八为缥,五人为鲰,七八为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魔术就是让你“眼见不为实”!它巧妙地利用物理学、化学、心理学乃至高科技的激光、遥控手段以及各种功能新材料,为你呈现出一幕虚实莫辨的奇妙场景。    从古代戏法到现代魔术    魔术的历史十分久远,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幻术”、“障眼法”,俗称“戏法”。作为节目表演,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中国最早的魔术是三国时期的《钓鱼》,到现在还有表演的。
“一杯水”洗衣机    英国一家公司将向市场推出一款超级节水的洗衣机:只需一杯水即可洗净衣物。“一杯水”洗衣机奥妙就在于它用数千枚塑料珠代替传统洗衣机所用的大量的水。洗衣时,消费者只需在洗衣机内加注1杯水,便足以产生洗衣所需的水蒸气,伴随塑料珠运转,衣物脱去污渍。洗衣过程结束后,这些塑料珠会落入滚筒内的过滤网,以便回收使用。这种塑料珠能重复洗衣数百次。“一杯水”洗衣机预计明年有望上市。    能展
环保不仅是政治家、企业家的事,也事关每一个普通人。让我们从身边的细微小事做起吧!有时,需要的仅仅是改变一下你的习惯而已。    减少装修中铝材,钢材的使用    铝材、钢材都是常见的装修材料,但是有数据显示:铝是耗能最大的冶炼产品之一。减少1千克装修用铝材,可节能约9.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4.7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0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19.1万吨标准煤,减
7月22日,一次数百年难遇的日全食横扫了我国人口稠密的大部分地区。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日全食只是一次难得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的机会,而对古代人来说,日全食的发生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日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天象,当月亮绕着地球转时,恰好走到太阳前面,遮住了射向我们的太阳光,就会形成日食。每次农历初一,都要“日月合朔”,但月亮运行的轨道与黄道(太阳看上去在星空中走的路线)有5°多的夹角,所以月亮在
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呈蔓延之势,许多国家纷纷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疫情入境,包括在入境通道启用“红外热成像体温视频监测系统”,对旅客进行体温监测。这不禁令人想起,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红外测温仪曾经大显身手。使用它在1秒钟内就能鉴别旅客是否发烧。由于不接触皮肤,因此对人体无任何害处。红外测温仪技术先进,结构也较复杂,但它的测温原理并不深奥。要说清它的原理,先要从红外线说起。    看不见的“光
“风高月暗云水黄,淮阴夜夜朝山阳。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宋代·苏轼《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这是一首描述初冬坏天气的诗。其中“有风北来寒欲僵”可以看作是形容寒潮的。短短7个字,说到了寒潮的3个基本性质,那就是寒潮是一股冷空气,寒潮是从北方来的,寒潮来时有大风。  现在我们来把寒潮的这3个基本性质说一说。    寒潮是一股
尾气对心脏危害或超毒品    比利时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说,诱发心脏病的多种因素中,交通尾气污染危害从某种角度看超过可卡因。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36项以心脏病环境诱因为主题的研究报告,比较各种诱因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计算出十几种诱因的“群体贡献分数”(PAF),即某种诱因引起的心脏病数量占整体发病量比例。计算结果是,交通尾气污染PAF值最高,为7.4%,其次依序为劳累、酗酒、喝咖啡、负面情绪等。吸食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