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就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感慨地写到:“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每个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教育家朱绍禹曾经指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是正在发展中具有无限潜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性。阅读教学只能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和需要去汲取知识,获得体验,增长知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课程新理念,并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既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自主性阅读是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模式进行阅读,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是学生个体从文字作品中获取信息的独立心智活动。自主阅读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独立性、发现性和开放性,是对传统教学中重传授知识、重知识轻能力等缺陷的矫正。这种阅读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还能是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人文素养得到发展。学生是否能自主阅读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
2、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环境要安静、作息要定时、养成默读的习惯等。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小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
4、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5、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恰意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能够而且有时需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
6、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总之,做为语文教师,只有我们用心思考,潜心钻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相信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感慨地写到:“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每个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教育家朱绍禹曾经指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是正在发展中具有无限潜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性。阅读教学只能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和需要去汲取知识,获得体验,增长知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课程新理念,并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既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自主性阅读是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模式进行阅读,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是学生个体从文字作品中获取信息的独立心智活动。自主阅读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独立性、发现性和开放性,是对传统教学中重传授知识、重知识轻能力等缺陷的矫正。这种阅读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还能是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人文素养得到发展。学生是否能自主阅读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
2、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环境要安静、作息要定时、养成默读的习惯等。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小学生进行定期个别指导。
4、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5、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恰意啊!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着重培养小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能够而且有时需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上课时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小学生谨记在心。
6、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总之,做为语文教师,只有我们用心思考,潜心钻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相信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