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创意作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了各行业管理者的共识。本文以创意思维为核心,开展了中外设计领域在创意中主要的思维模式,中午创意思维的差异研究,并对未来设计创意领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外设计思维;创意发展
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行业在我国建筑、产品、家具、服装等各行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此国内外中的设计研究者,以创新性精神为核心,开展了有关设计思维与创意研究,为设计行业整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这一研究中,我们以国内外主要的设计创意思维为基础,结合创意思维实践内容开展了相关研究。其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了推动我国设计行业与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创意动力。
一、国内外主要设计创意思维模式
在国内外设计创意思维发展中,创意思维模式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此设计创意研究者结合设计创意的主要内容,开展了创意思维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一)联想思维模式
联想创意思维模式是创意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设计领域中最为常见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包括了形态重叠法、置换图形法、移花接木法、夸张对比法等多种形式。在设计创意中,联想思维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利用联想拓宽设计者创意思路。联想思维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拓宽设计者的创意思路。如在设计中,设计者在原设计基础上对部分内容通过自身联想进行处理,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二是有助于设计内涵的提升。联想思维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提高设计产品的内涵。如对设计稿件部分内容进行掩盖遮挡处理,就可以使作品更容易引发观看者的联想,进而提高设计作品的整体内涵。三是提高了作品的延伸性。人类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所以其联想空间也有着无限的发展性特点。所以联想思维模式的应用,不仅为设计者提供了创意空间,同时也为作品自身提供了无限的延伸性。
(二)逆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创意的重要模式,也是设计创意中经常采用的思维模式。逆向思维在设计创意中的应用包括了反转型、转换型以及缺点型逆向思维三种模式。其在设计创意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形成强烈的对比风格。设计中的对比风格可以很好地提高设计作品吸引力。逆向思维通过快速地反转与转换,可以使作品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风格,进而提高作品整体设计质量。二是形成设计鲜明的个性特点。设计作品的个性特点,可以促进作品独特整体风格的形成。利用逆向思维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设计作品自身个性风格的形成。如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反传统设计理论开展设计工作,往往会设计出具有标志性特点的建筑物,进而形成设计者自身的艺术风格。三是形成新的艺术设计理论。逆向思维模式往往是新设计艺术理论形成的基础。如在艺术设计中,残缺美理论的形成就是逆向思维模式应用的结果。利用艺术残缺中的艺术美感与艺术想象力,往往可以产生超过完整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仿生思维模式
仿生创意思维模式是人类历史中较为古老的,也是设计中较为常用的思维模式。仿生思维创意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单纯的植物、动物仿生为目标,开展的设计创意思维。如模仿动物运动过程进行商品设计、模仿植物结构进行建筑设计等都是较为常见的仿生设计思维模式。第二阶段是人物类仿生思维模式。在动植物仿生的基础上,设计者将人类作为了仿生设计另一个研究对象。如在动画、艺术等创意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模仿人类结构特点进行创意设计。模仿人类结构与运动,进行仿生设计是仿生设计的重要发展。第三阶段是结构仿生思维的应用。这一思维模式将仿生设计创意由单独的仿生模式,转变为复合式仿生过程。如三维立体动画设计中,采用人类与动物结构组合的设计理念,就是这一创意思维的重要方法。
(四)整合思维模式
整合思维模式即是将各种创意思维进行整合,用以寻找新的创意思路。这一模式的采用可以极大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同时提高设计的多样性。但是整合创意思维并不仅仅是将单一的设计创意进行组合,同时还需要具有以下条件。一是具有创意性。整合思维也是在创意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整合设计创意的过程也是二次创意思维的过程。所以整合创意过程中,设计者必须以创作精神进行设计,才能充分发挥整合创意思维优势。二是具有良好的创意基础。整合创意的基础,是具有大量的创意思维元素才能有效的开展整合工作。为此整合创意设计前,设计者需要进行创意元素的收集积累工作,再进行创意整合,才能保证创意整合思维的质量。
二、中外设计创意思维差异分析
在中外设计思维与创意发展中,两者即存在相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设计创意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外创意思维的差异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实用性与理论性差异
设计思维理论是指设计创意过程中,设计工作者接受的理论教育内容。由于中外设计职业教育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造成了中外设计创意中差异的存在。在西方设计创意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创意教育以实用性设计理念为主,进而造成了设计创意以实用性为主,参考设计艺术开展设计。而在我国的设计创意教育中,由于长期重视理论教育内容,设计实践教育所占比例较少,进而造成了创意设计重视艺术理论性,实用性达不到应用的比例。虽然我国目前在设计创意教育中也开始重视实践工作教育内容,但是实用性依然是我国设计思维中的弱项。
(二)地域性特点造成思维差异
地域性特点是影响设计创意思维的重要因素,创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性特点的形成包含了艺术、文化等各种因素。中外创意思维的地域性特点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文化基础差异。各地域间传统文化差异是创意思维差异的主要特点。如西方艺术重视写实性风格,所以在设计创意中写实性特点较为明显。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写意为主要艺术风格,所以创意设计中的写意风格就较为明显。其他如宗教艺术、民俗文化等艺术风格,都是中外创意设计中出现了较大的思维差异。二是审美观点不同。审美主要指社会对于艺术风格的接收程度。如西方社会对于抽象、印象等艺术风格较为接收,造成了设计创意思维中抽象思维较多。而中国社会群体中对于这类艺术风格较为陌生,进而影响了抽象创意思维的采用。
三、设计思维与创意发展展望
设计思维与创意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创意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在未来的设计思维与创意发展中,其主要趋势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普遍采用。新型设计软件的采用,为设计创意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动力。未来的创意产业中,网络数据采集提高了创意因素的积累的质量与效率。如利用图形模拟软件,模拟出设计方案的效果图,在对效果图进行修改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将会极大的提高创意设计质量。二是更加专业化。随着国内外对设计思维与创意重视程度的加强,各类设计领域中专业化人才数量正在增加中,这就更好地促进了创意设计领域更加呈现出专业化特点。为此我国的许多艺术、建筑等专业院校都增加了设计教育专业,为创意设计提供专业人才力量。三是公众力量的参与。公众力量的参与为设计创意思维与创意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这种公众力量的参与,在实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设计众包模式的采用。将公众力量集中于设计创意中,是未来设计创意的主要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借助创意思维力量,提高我国各类设计思维发展,是我国各类设计领域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持因素。为此,我国设计创意领域研究者以中外设计创意思维模式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中外创意设计差异开展了创意思维研究工作,为我国创意设计领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西娅.浅析设计思维与创意[J]. 山西建筑,2004(12).
[2] 簡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关键词】:中外设计思维;创意发展
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行业在我国建筑、产品、家具、服装等各行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此国内外中的设计研究者,以创新性精神为核心,开展了有关设计思维与创意研究,为设计行业整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这一研究中,我们以国内外主要的设计创意思维为基础,结合创意思维实践内容开展了相关研究。其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了推动我国设计行业与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创意动力。
一、国内外主要设计创意思维模式
在国内外设计创意思维发展中,创意思维模式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此设计创意研究者结合设计创意的主要内容,开展了创意思维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一)联想思维模式
联想创意思维模式是创意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设计领域中最为常见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包括了形态重叠法、置换图形法、移花接木法、夸张对比法等多种形式。在设计创意中,联想思维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利用联想拓宽设计者创意思路。联想思维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拓宽设计者的创意思路。如在设计中,设计者在原设计基础上对部分内容通过自身联想进行处理,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二是有助于设计内涵的提升。联想思维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提高设计产品的内涵。如对设计稿件部分内容进行掩盖遮挡处理,就可以使作品更容易引发观看者的联想,进而提高设计作品的整体内涵。三是提高了作品的延伸性。人类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所以其联想空间也有着无限的发展性特点。所以联想思维模式的应用,不仅为设计者提供了创意空间,同时也为作品自身提供了无限的延伸性。
(二)逆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创意的重要模式,也是设计创意中经常采用的思维模式。逆向思维在设计创意中的应用包括了反转型、转换型以及缺点型逆向思维三种模式。其在设计创意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形成强烈的对比风格。设计中的对比风格可以很好地提高设计作品吸引力。逆向思维通过快速地反转与转换,可以使作品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风格,进而提高作品整体设计质量。二是形成设计鲜明的个性特点。设计作品的个性特点,可以促进作品独特整体风格的形成。利用逆向思维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设计作品自身个性风格的形成。如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反传统设计理论开展设计工作,往往会设计出具有标志性特点的建筑物,进而形成设计者自身的艺术风格。三是形成新的艺术设计理论。逆向思维模式往往是新设计艺术理论形成的基础。如在艺术设计中,残缺美理论的形成就是逆向思维模式应用的结果。利用艺术残缺中的艺术美感与艺术想象力,往往可以产生超过完整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仿生思维模式
仿生创意思维模式是人类历史中较为古老的,也是设计中较为常用的思维模式。仿生思维创意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单纯的植物、动物仿生为目标,开展的设计创意思维。如模仿动物运动过程进行商品设计、模仿植物结构进行建筑设计等都是较为常见的仿生设计思维模式。第二阶段是人物类仿生思维模式。在动植物仿生的基础上,设计者将人类作为了仿生设计另一个研究对象。如在动画、艺术等创意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模仿人类结构特点进行创意设计。模仿人类结构与运动,进行仿生设计是仿生设计的重要发展。第三阶段是结构仿生思维的应用。这一思维模式将仿生设计创意由单独的仿生模式,转变为复合式仿生过程。如三维立体动画设计中,采用人类与动物结构组合的设计理念,就是这一创意思维的重要方法。
(四)整合思维模式
整合思维模式即是将各种创意思维进行整合,用以寻找新的创意思路。这一模式的采用可以极大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同时提高设计的多样性。但是整合创意思维并不仅仅是将单一的设计创意进行组合,同时还需要具有以下条件。一是具有创意性。整合思维也是在创意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整合设计创意的过程也是二次创意思维的过程。所以整合创意过程中,设计者必须以创作精神进行设计,才能充分发挥整合创意思维优势。二是具有良好的创意基础。整合创意的基础,是具有大量的创意思维元素才能有效的开展整合工作。为此整合创意设计前,设计者需要进行创意元素的收集积累工作,再进行创意整合,才能保证创意整合思维的质量。
二、中外设计创意思维差异分析
在中外设计思维与创意发展中,两者即存在相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设计创意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外创意思维的差异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实用性与理论性差异
设计思维理论是指设计创意过程中,设计工作者接受的理论教育内容。由于中外设计职业教育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造成了中外设计创意中差异的存在。在西方设计创意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创意教育以实用性设计理念为主,进而造成了设计创意以实用性为主,参考设计艺术开展设计。而在我国的设计创意教育中,由于长期重视理论教育内容,设计实践教育所占比例较少,进而造成了创意设计重视艺术理论性,实用性达不到应用的比例。虽然我国目前在设计创意教育中也开始重视实践工作教育内容,但是实用性依然是我国设计思维中的弱项。
(二)地域性特点造成思维差异
地域性特点是影响设计创意思维的重要因素,创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性特点的形成包含了艺术、文化等各种因素。中外创意思维的地域性特点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文化基础差异。各地域间传统文化差异是创意思维差异的主要特点。如西方艺术重视写实性风格,所以在设计创意中写实性特点较为明显。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写意为主要艺术风格,所以创意设计中的写意风格就较为明显。其他如宗教艺术、民俗文化等艺术风格,都是中外创意设计中出现了较大的思维差异。二是审美观点不同。审美主要指社会对于艺术风格的接收程度。如西方社会对于抽象、印象等艺术风格较为接收,造成了设计创意思维中抽象思维较多。而中国社会群体中对于这类艺术风格较为陌生,进而影响了抽象创意思维的采用。
三、设计思维与创意发展展望
设计思维与创意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创意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在未来的设计思维与创意发展中,其主要趋势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普遍采用。新型设计软件的采用,为设计创意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动力。未来的创意产业中,网络数据采集提高了创意因素的积累的质量与效率。如利用图形模拟软件,模拟出设计方案的效果图,在对效果图进行修改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将会极大的提高创意设计质量。二是更加专业化。随着国内外对设计思维与创意重视程度的加强,各类设计领域中专业化人才数量正在增加中,这就更好地促进了创意设计领域更加呈现出专业化特点。为此我国的许多艺术、建筑等专业院校都增加了设计教育专业,为创意设计提供专业人才力量。三是公众力量的参与。公众力量的参与为设计创意思维与创意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这种公众力量的参与,在实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设计众包模式的采用。将公众力量集中于设计创意中,是未来设计创意的主要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借助创意思维力量,提高我国各类设计思维发展,是我国各类设计领域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持因素。为此,我国设计创意领域研究者以中外设计创意思维模式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中外创意设计差异开展了创意思维研究工作,为我国创意设计领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西娅.浅析设计思维与创意[J]. 山西建筑,2004(12).
[2] 簡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