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哈密气象站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ECWMF(2.5°×2.5°)、T639(1°×1°)细网格资料,对2015年6月18日发生在新疆哈密地区境内的一次对流性天气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得出: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降水前存在高空分流区,中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低层的偏东气流等多个中尺度系统;探空物理量参数指示着大气不稳定能量的聚集;降水区域低空到高空同时出现的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水汽在中低层的集中、输送、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关键词:大降水;中尺度系统;哈密地区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64
引言
大降水是在副热带环流形势调整的过程中,与中纬度环流相互作用,同时伴有中小尺度系统活动的背景下发生的。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空气干燥,是全国有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夏季易出现局地强降水天气和连续性大降水,因此大降水天气的预报一直成为预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采用高空、ECMWF和T639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8日发生在哈密地区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期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认识。
1 天气实况
2015年6月17日夜间至18日,哈密地区普遍出现了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过程降水量:哈密21.9mm,巴里坤12.6mm,伊吾31.5mm,淖毛湖20.1mm,红柳河13.8mm,十三间房2.0mm,其中北部山区降水量达最大50.8mm,为大暴雨。此次降水天气过程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表1 2015年6月17~18日降水实况一栏
2 大尺度环流背景
2.1 高空100hPa环流形式
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比较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出现的。100hPa南亚高压加强东扩的过程中,在伊朗高原附近形成一个闭合中心,新疆处在两闭合中心之间的长波槽控制中。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的背景下,且西部强于东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北欧为超长波槽区,乌拉尔山至里咸海、巴尔喀什湖为长波脊区,西西伯利亚为长波槽区,中纬槽脊系统与低伟系统同位相叠加,使得环流径向度加大,且稳定维持,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
2.2 高空500hPa环流形式
暴雨天气来临前,500hPa欧亚范围内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北欧为低压槽区,乌拉尔北部为阻塞高压脊区。中低伟为两槽两脊型,东欧与西伯利亚为槽区,伊朗副高与贝湖为脊区。随着环流径向度的加大,北海脊发展东欧槽加深,里咸海至巴尔喀什湖脊发展东移,西西伯利亚槽加深,西西伯利亚地区暖平流发展,促使伊朗副高至西西伯利亚发展中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部分结合,乌拉尔阻塞高压加强,18日08时出现两根等值线闭合中心,中心值达568dagpm,在其东南侧形成了东北偏东气流。与此同时,新疆东部偏东气流天山南侧偏西气流形成沿天山两侧的东西风切变,造成了哈密地区的暴雨过程。这次暴雨过程中随着100hpa南亚高压双体型的建立,使得500hpa环流径向度和暴雨影响系统得以较长时间维持。
3 中尺度系统分析
3.1 高度场和风场
16日20时为初始场的500hpa高度场上东欧为低压槽,里咸海为高压脊,西西伯利亚低槽已南压至北疆北部,24小时预报17日20时里咸海高压脊发展,西西伯利亚低槽快速东移至新疆偏西偏北区域,新疆大部位于该低槽底部,我区处在偏南气流上,说明在17日20时之前天气就能影响我区。48小时预报18日20时里咸海高压脊衰退,西西伯利亚低槽略东移南亚至新疆东部,同时有冷空气的补充,使该高空槽加强并成涡,我区处在该低涡前西南气流上,冷空气入侵造成哈密地区的降水天气。可见,欧洲中心的高度场成功预报出了低槽的东移南压成涡,与实况场吻合。
3.2 中低层分析
降水发生前,17日20时哈密地区上空200hpa西风﹥20m/s,18日08时为西南风﹥40m/s明显加强,而﹥40m/s的西南急流在降水期间一直在哈密上空稳定维持,18日20时转西风﹤20m/s,降水基本结束。500hpa,欧亚范围内环流形势径向度比较大,西伯利亚低涡在北疆北部稳定维持,中天山以及哈密南部有两条切变线。700hpa哈密地区有东,西风辐合,配合高空偏西急流的抽吸作用,促使高空风场的辐散,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
4 物理量诊断分析
4.1 上升运动
较大降水离不开较强或强生的上升运动。对T639(1°×1°)6月17~19日的垂直速度,做哈密附近93.5°E 42.8°点的1000-200hpa时空剖面图可以看出,18日08时前后,从850~200hpa全部层结的大气垂直运动为负值,且500hpa以上的上升运动强于500hpa以下,说明此阶段哈密附近的整层大气都处于非常活跃的上升运动中,并且高层的强力上升迫使中低层的上升运动更剧烈,从而为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18日20时前后,即降水结束后,925~200hpa上升运动迅速消失,大气整层处于下沉运动的状态,说明降水基本趋于结束。
4.2 水汽条件
4.2.1 水汽通量
经过对T639(1°×1°)18日08时处始场的水汽通量以及风场的水平分布图进行分析发现,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水汽,在850hpa被偏南气流经过蒙古以北,南疆以西,输送到中亚,再借由西南气流输送至东疆东部,并延伸到700hpa高度。700hpa从巴尔喀什湖以西和蒙古地区,出现了4~8g/(cm·hPs·s)的水汽通量高值区,并有较大范围的西南急流,这对水汽的输送非常有利,而哈密附近风速较小,易于境外西南急流发生辐合。
4.2.2 相对湿度
经过对T639(1°×1°)6月18日处始场的相对湿度做哈密附近93.5°E 42.8°点的1000~200hpa时空剖面图进行分析发现,17日20时,500~700hpa相对湿度基本达到饱和,并持续了较长时间,而400~200hpa中高层相对湿度较小。将图2,图4和图5相对应发现,与EC预报场分析出的17日20时天气将会影响哈密地区的时间基本一致,18日08时600~700hpa相对湿度增加至90%以上的区域也正好对应为上升运动强生的区域,其中500~300hpa上升运动更加剧烈,对中低层强迫上升运动更为显著。因此,中低层高空湿度的显著增大,以及配合的上升运动的强盛,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5 结论
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且西部强于东部的环流背景下,影响系统为西西伯利亚低涡,中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低层的偏东气流等多个中尺度系统共同影响造成的。
对于这次暴雨过程ECWMF和T639均预报出了西西伯利亚低槽东南压加强成涡,并在新疆东部停留,沿天山两侧有东西风的切变存在,但由于预报员缺乏对此类暴雨个例的认识,以及考虑到地形作用,没有预报出伊吾站的暴雨。与日本、德国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表现类似:预报大到暴雨出现在哈密地区的山区,其中有20多个测站达到暴雨量级,其参考价值大。
通过分析这次大降水过程,得出此型降水的预报思路为:首先要分析大尺度天气背景是否有利降水,其次分析中尺度系统是否有利出发对流天气,然后分析大气层结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再分析动力和水汽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4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编写组.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3]张家宝,邓子风.新疆降水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关键词:大降水;中尺度系统;哈密地区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64
引言
大降水是在副热带环流形势调整的过程中,与中纬度环流相互作用,同时伴有中小尺度系统活动的背景下发生的。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空气干燥,是全国有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夏季易出现局地强降水天气和连续性大降水,因此大降水天气的预报一直成为预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采用高空、ECMWF和T639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8日发生在哈密地区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期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认识。
1 天气实况
2015年6月17日夜间至18日,哈密地区普遍出现了一次大降水天气过程,过程降水量:哈密21.9mm,巴里坤12.6mm,伊吾31.5mm,淖毛湖20.1mm,红柳河13.8mm,十三间房2.0mm,其中北部山区降水量达最大50.8mm,为大暴雨。此次降水天气过程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表1 2015年6月17~18日降水实况一栏
2 大尺度环流背景
2.1 高空100hPa环流形式
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比较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出现的。100hPa南亚高压加强东扩的过程中,在伊朗高原附近形成一个闭合中心,新疆处在两闭合中心之间的长波槽控制中。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的背景下,且西部强于东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北欧为超长波槽区,乌拉尔山至里咸海、巴尔喀什湖为长波脊区,西西伯利亚为长波槽区,中纬槽脊系统与低伟系统同位相叠加,使得环流径向度加大,且稳定维持,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
2.2 高空500hPa环流形式
暴雨天气来临前,500hPa欧亚范围内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北欧为低压槽区,乌拉尔北部为阻塞高压脊区。中低伟为两槽两脊型,东欧与西伯利亚为槽区,伊朗副高与贝湖为脊区。随着环流径向度的加大,北海脊发展东欧槽加深,里咸海至巴尔喀什湖脊发展东移,西西伯利亚槽加深,西西伯利亚地区暖平流发展,促使伊朗副高至西西伯利亚发展中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部分结合,乌拉尔阻塞高压加强,18日08时出现两根等值线闭合中心,中心值达568dagpm,在其东南侧形成了东北偏东气流。与此同时,新疆东部偏东气流天山南侧偏西气流形成沿天山两侧的东西风切变,造成了哈密地区的暴雨过程。这次暴雨过程中随着100hpa南亚高压双体型的建立,使得500hpa环流径向度和暴雨影响系统得以较长时间维持。
3 中尺度系统分析
3.1 高度场和风场
16日20时为初始场的500hpa高度场上东欧为低压槽,里咸海为高压脊,西西伯利亚低槽已南压至北疆北部,24小时预报17日20时里咸海高压脊发展,西西伯利亚低槽快速东移至新疆偏西偏北区域,新疆大部位于该低槽底部,我区处在偏南气流上,说明在17日20时之前天气就能影响我区。48小时预报18日20时里咸海高压脊衰退,西西伯利亚低槽略东移南亚至新疆东部,同时有冷空气的补充,使该高空槽加强并成涡,我区处在该低涡前西南气流上,冷空气入侵造成哈密地区的降水天气。可见,欧洲中心的高度场成功预报出了低槽的东移南压成涡,与实况场吻合。
3.2 中低层分析
降水发生前,17日20时哈密地区上空200hpa西风﹥20m/s,18日08时为西南风﹥40m/s明显加强,而﹥40m/s的西南急流在降水期间一直在哈密上空稳定维持,18日20时转西风﹤20m/s,降水基本结束。500hpa,欧亚范围内环流形势径向度比较大,西伯利亚低涡在北疆北部稳定维持,中天山以及哈密南部有两条切变线。700hpa哈密地区有东,西风辐合,配合高空偏西急流的抽吸作用,促使高空风场的辐散,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
4 物理量诊断分析
4.1 上升运动
较大降水离不开较强或强生的上升运动。对T639(1°×1°)6月17~19日的垂直速度,做哈密附近93.5°E 42.8°点的1000-200hpa时空剖面图可以看出,18日08时前后,从850~200hpa全部层结的大气垂直运动为负值,且500hpa以上的上升运动强于500hpa以下,说明此阶段哈密附近的整层大气都处于非常活跃的上升运动中,并且高层的强力上升迫使中低层的上升运动更剧烈,从而为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18日20时前后,即降水结束后,925~200hpa上升运动迅速消失,大气整层处于下沉运动的状态,说明降水基本趋于结束。
4.2 水汽条件
4.2.1 水汽通量
经过对T639(1°×1°)18日08时处始场的水汽通量以及风场的水平分布图进行分析发现,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水汽,在850hpa被偏南气流经过蒙古以北,南疆以西,输送到中亚,再借由西南气流输送至东疆东部,并延伸到700hpa高度。700hpa从巴尔喀什湖以西和蒙古地区,出现了4~8g/(cm·hPs·s)的水汽通量高值区,并有较大范围的西南急流,这对水汽的输送非常有利,而哈密附近风速较小,易于境外西南急流发生辐合。
4.2.2 相对湿度
经过对T639(1°×1°)6月18日处始场的相对湿度做哈密附近93.5°E 42.8°点的1000~200hpa时空剖面图进行分析发现,17日20时,500~700hpa相对湿度基本达到饱和,并持续了较长时间,而400~200hpa中高层相对湿度较小。将图2,图4和图5相对应发现,与EC预报场分析出的17日20时天气将会影响哈密地区的时间基本一致,18日08时600~700hpa相对湿度增加至90%以上的区域也正好对应为上升运动强生的区域,其中500~300hpa上升运动更加剧烈,对中低层强迫上升运动更为显著。因此,中低层高空湿度的显著增大,以及配合的上升运动的强盛,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5 结论
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且西部强于东部的环流背景下,影响系统为西西伯利亚低涡,中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低层的偏东气流等多个中尺度系统共同影响造成的。
对于这次暴雨过程ECWMF和T639均预报出了西西伯利亚低槽东南压加强成涡,并在新疆东部停留,沿天山两侧有东西风的切变存在,但由于预报员缺乏对此类暴雨个例的认识,以及考虑到地形作用,没有预报出伊吾站的暴雨。与日本、德国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表现类似:预报大到暴雨出现在哈密地区的山区,其中有20多个测站达到暴雨量级,其参考价值大。
通过分析这次大降水过程,得出此型降水的预报思路为:首先要分析大尺度天气背景是否有利降水,其次分析中尺度系统是否有利出发对流天气,然后分析大气层结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再分析动力和水汽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4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编写组.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3]张家宝,邓子风.新疆降水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