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要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课堂,因此就将“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化学课堂.
本文针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一教学模式主要由如下三部分构成.
1.学生的自学过程.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这一过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而是培养学生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兴趣、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做笔记、实验等方式.
2.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就由原来的学生单人的行为转变为多人的行为.这个过程的进行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新课或者一些较难的课程对学生做一些引导作用,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模块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反而是环环相扣、彼此相关的.自学是基础,讨论是枢纽,引导是关键.自学成果直接就体现在讨论过程中,讨论过程中问题暴露的程度就影响了教师的引导过程的进行,或者教师对某一问题引导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讨论过程的进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
式
1.学生的自学过程
在讲新课之前,要先让学生自学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主要就是无机化学部分的学习.比如,“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金属钠、铝、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常见,学生通过自主查询一些资料就会发现这些金属的神奇之处,钠太活泼,以至于在自然界中没有单质存在,铝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领域,但是使用铝锅做饭容易导致人的反应迟钝,甚至引发老年痴呆,铁在空气中的腐蚀现象需要对铁制品进行阳极保护.学生想知道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上课过程中就会集中注意力.
学生的自学过程不只限于新课之前的学习,有疑问的问题的学习同样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过程可以是查资料,也可以是做实验.比如,在学习烯烃和溴水的加成反应能够使得溴水褪色时,这个过程不需要催化剂就能进行,而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并不能直接发生反应,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课本知识产生好奇,然后学生通过做实验发现事实果然如此,要使苯和溴水发生反应,就必须加入铁盐进行催化,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双键,反应条件会不同?学生通过查资料,就会发现苯环中的双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型,因此发生加成反应必须要有催化剂才能进行.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过程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来,减弱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限制作用.比如,在讲醛类物质的性质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强调硝酸银价格昂贵,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节约试剂,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硝酸银的价格昂贵,能不能用其他的物质来代替?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因为银的可溶性盐只有硝酸银一种,那就不能用其他物质代替,但是铜盐、铁盐可溶性的种类比较多,那就可以制成铁镜、铜镜,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就会通过做实验对这个过程进行验证.这样的讨论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开放性思维.
3.教师的引导过程
教师的引导过程可以通过情境引导,也可以由难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或者对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比如,刚开始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一些概念和无机化学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就理解不了,如OH在无机化学中称为氢氧根,但是在有机化学中则称为羟基,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这样对学生讲:关于无机化学的研究目前已经达到了瓶颈,但是有机化学的未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势态,21世纪材料的研发主要就是有机材料的研发,尤其是在高分子领域,有机材料的多样性就是因为碳有四个价键,能够连上其他的基团.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图片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刺激中逐渐被有机世界吸引,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总之,“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针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一教学模式主要由如下三部分构成.
1.学生的自学过程.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这一过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而是培养学生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兴趣、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做笔记、实验等方式.
2.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就由原来的学生单人的行为转变为多人的行为.这个过程的进行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新课或者一些较难的课程对学生做一些引导作用,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模块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反而是环环相扣、彼此相关的.自学是基础,讨论是枢纽,引导是关键.自学成果直接就体现在讨论过程中,讨论过程中问题暴露的程度就影响了教师的引导过程的进行,或者教师对某一问题引导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讨论过程的进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
式
1.学生的自学过程
在讲新课之前,要先让学生自学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主要就是无机化学部分的学习.比如,“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金属钠、铝、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常见,学生通过自主查询一些资料就会发现这些金属的神奇之处,钠太活泼,以至于在自然界中没有单质存在,铝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领域,但是使用铝锅做饭容易导致人的反应迟钝,甚至引发老年痴呆,铁在空气中的腐蚀现象需要对铁制品进行阳极保护.学生想知道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上课过程中就会集中注意力.
学生的自学过程不只限于新课之前的学习,有疑问的问题的学习同样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过程可以是查资料,也可以是做实验.比如,在学习烯烃和溴水的加成反应能够使得溴水褪色时,这个过程不需要催化剂就能进行,而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并不能直接发生反应,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课本知识产生好奇,然后学生通过做实验发现事实果然如此,要使苯和溴水发生反应,就必须加入铁盐进行催化,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双键,反应条件会不同?学生通过查资料,就会发现苯环中的双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键,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型,因此发生加成反应必须要有催化剂才能进行.
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过程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来,减弱教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限制作用.比如,在讲醛类物质的性质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强调硝酸银价格昂贵,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节约试剂,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硝酸银的价格昂贵,能不能用其他的物质来代替?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因为银的可溶性盐只有硝酸银一种,那就不能用其他物质代替,但是铜盐、铁盐可溶性的种类比较多,那就可以制成铁镜、铜镜,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就会通过做实验对这个过程进行验证.这样的讨论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开放性思维.
3.教师的引导过程
教师的引导过程可以通过情境引导,也可以由难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或者对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比如,刚开始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一些概念和无机化学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就理解不了,如OH在无机化学中称为氢氧根,但是在有机化学中则称为羟基,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这样对学生讲:关于无机化学的研究目前已经达到了瓶颈,但是有机化学的未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势态,21世纪材料的研发主要就是有机材料的研发,尤其是在高分子领域,有机材料的多样性就是因为碳有四个价键,能够连上其他的基团.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图片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刺激中逐渐被有机世界吸引,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总之,“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