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婴宁》篇最为出名,在文中主人公婴宁从无时不笑到逗而不复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纯天然的自然人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走向社会化的悲剧;无独有偶,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是在重重的计谋压迫下抛弃自己的本性,最后走上了一条自己曾经最为厌恶的道路。初看之下,也许会觉得这两个人物是毫无联系的,但是细分却也让人看到他们悲剧的共同之处。不同时期下两位人物的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为他们的悲剧感到惋惜,为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感到震撼。
【关键词】:婴宁;孙悟空;自然性;社会性
引言
婴宁与孙悟空,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一个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一个是明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猴精;一个是爱花爱笑娇憨可人的小女子,一个是爱打爱闹机灵英勇的大丈夫;一个是妖。一个是仙,似乎除了两者都是想象虚构出来的人物外,两者没有其他的相似处了。但是,仔细体味我们会发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有着很多的相似性。
一、婴宁与孙悟空的共同性
1、名字的相同
首先,从名字来看,有人说:《婴宁》命名的意味作者在小说中已经作了明确提示,那就是当王子服终于与婴宁再度相见的时候,老媪向王子服所说的“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1]这个“如婴儿”才是这篇小说的本意,因而,“婴宁”的“婴”是取其本意:初生的孩子,“男曰儿,女曰婴”。这与文章也正好符合,因为文章很明显的给婴宁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第一种强调的就是不必受到任何俗世的规矩约束,按照生命本来的快乐原则“笑”着生存,这才是一个保持着人性最自然、最本质的美的“婴儿”。同样的,在《西游记》一文中对孙悟空的名字也有这样的叙述:“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2]所谓人如其名,在人物构造上,两位作家都给这两个角色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在作家的笔下他们是人性最本真状态的代表,是作家对这个社会不满发泄的渠道。
2人生历程的相同
(1)第一阶段的自由、自然
《聊斋志异》中婴宁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少女。这从她所居住的环境和个人喜好都可以表现出来。首先,从环境来看“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3]如此优美宁静的环境难怪会生长出婴宁这样的美人。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得婴宁远离喧嚣尘世免受俗世的影响,不被世俗礼教所浸染而能始终保持着童心。其次,从她的爱好上也可以看出她的自然人特性。她爱花,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她都对花有着一种执着的偏爱,文章开头便是带着一支梅花出场,再见又带着一支杏花,在居住的地方种满了海棠花和豆棚花,甚至头上都别着花,由此她对花的喜爱之情已经不言而喻了。最后也就是她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爱笑,看完文章之后似乎脑海中就只是剩下她的各种不一的笑。在当时女性备受压抑的社会,婴宁无时无地不在笑,对于她而言,笑是自我情感的最真挚的表达,是最自我的本真,所以她是想笑便笑,丝毫不被世俗礼教所约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婴宁在前一个阶段的自我本真性格。
而说到自然人其实我们最熟悉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孙悟空了,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比得过孙悟空。首先来看他的出身“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4]由此可见孙悟空本身便是自然的产物,吸取天地精华而生存。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天生地长的最具自然性的生物。学艺之前的孙悟空不愿受自然的限制敢于冒险,最终找到了花果山水帘洞这一福山宝地。此时的他没有任何的阶级概念,所以才能和众多的山大王们结拜为兄弟。但正是这样一个自由的人物因为不满自己的生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学艺的征程。学艺回来后的一段时间是他人生最肆意潇洒的时候,他烧掉阎罗殿的生死簿,抢走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做他的如意金箍棒,自封为齐天大圣等等,无不显示他的肆意潇洒。
(2)第二阶段从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转变
天真无邪的婴宁,最后还是免不了要步入社会,但这也是她社会性的开始。在进入王家后,凭借自己爱笑的性格使得王家上上下下都对其十分喜爱。虽然曾多次被王母训导要遵循礼教,但婴宁只是用笑来化解尴尬。直到婴宁遇到了西邻子一切却都发生了改变。西邻子觊觎婴宁的美貌最终却被吓死。在婴宁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很大的事,她认为纯真的爱情是不能容忍丝毫的玷污,她的天性不能允许有西邻子这样的人存在,但是她却没有想到她常常给丈夫和婆婆甚至是家庭带来快乐的笑最后竟然给她的丈夫和她险些带来灾难。事后王母对婴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也让婴宁初次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有些差距,认识到笑并不都是好的,于是昔日无时不在笑的婴宁一改往日的作风,不再笑了。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自然性了,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人。
无独有偶,生活得潇洒快活的齐天大圣也迎来了他悲惨的人生。他的洒脱、不服管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喜欢,最后在统治者的设计下他被压五指山五百年,甚至无奈走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取经之路艰险重重,九九八十一难,似乎都是针对孙悟空而来,在这八十一难中,孙悟空的自然性逐渐退化,成为一个统治者所希望的社会人。孙悟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最后取经的胜利是他个人最大的不幸,最终他虽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戰胜佛,但对于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猴子来说,让他每天静坐打禅这不是世间最大的悲哀吗?
孙悟空和婴宁相似的命运就在于两人在进入尘世之前,他们都是自由自在的天地的精灵,但在进入人世后,却出于种种的不得已最终都放弃了自己的本真,成为社会人。这是他们的悲剧更是当时时代的悲剧。
结语
婴宁与孙悟空都是作家笔下理想化的代表,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战斗士。虽然孙悟空这一形象形成于明代的中后期,婴宁产生于清代前期,期间相隔了一个多世纪,又出于不同的作家之手。但两位作家却独具匠心的给了他们不同时代相类似的命运,正是这相似的经历,又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他们都被作家赋予了一定的使命。位处于不同时代的作家都被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压迫,但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只能寄情于作品,希望在作品中能够获得自由的空气,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向往、追求自由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又被当时的时代所局限,所以他们做出的争取自由的努力最终还是被泯灭于现实的道德礼教之中。但最终蒲松龄给出的:“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5]的结局,“它再次张扬了天性自然即为大美的观念,张扬了‘童心’、‘婴儿’ 之心的人生意义,寄寓着作者精神世界中生生不息的执着追求。
注释:
[1]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摄影出版社,卷三,第61页
[2]吴承恩《西游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二回
[3]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摄影出版社,卷三,第60页
[4]吴承恩《西游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一回
[5]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摄影出版社,卷三,第64页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蒲松龄.聊斋志异[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3]陈京龙. <婴宁> 的文化意蕴初索[M].求索杂志社,1991
[4]张钥涛.浅谈<婴宁>中婴宁性格的转变的原因及婴宁形象的社会意义[M].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5]蔡连卫.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M]. 《聊斋志异》研究.2011
[6]夏小娟.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M].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
[7]葛昌璘. 婴宁从狐笑走向人笑[M].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
[8]周冰. 从“猴”到“人”的悖论[M].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
【关键词】:婴宁;孙悟空;自然性;社会性
引言
婴宁与孙悟空,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一个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一个是明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猴精;一个是爱花爱笑娇憨可人的小女子,一个是爱打爱闹机灵英勇的大丈夫;一个是妖。一个是仙,似乎除了两者都是想象虚构出来的人物外,两者没有其他的相似处了。但是,仔细体味我们会发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有着很多的相似性。
一、婴宁与孙悟空的共同性
1、名字的相同
首先,从名字来看,有人说:《婴宁》命名的意味作者在小说中已经作了明确提示,那就是当王子服终于与婴宁再度相见的时候,老媪向王子服所说的“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1]这个“如婴儿”才是这篇小说的本意,因而,“婴宁”的“婴”是取其本意:初生的孩子,“男曰儿,女曰婴”。这与文章也正好符合,因为文章很明显的给婴宁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第一种强调的就是不必受到任何俗世的规矩约束,按照生命本来的快乐原则“笑”着生存,这才是一个保持着人性最自然、最本质的美的“婴儿”。同样的,在《西游记》一文中对孙悟空的名字也有这样的叙述:“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2]所谓人如其名,在人物构造上,两位作家都给这两个角色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在作家的笔下他们是人性最本真状态的代表,是作家对这个社会不满发泄的渠道。
2人生历程的相同
(1)第一阶段的自由、自然
《聊斋志异》中婴宁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少女。这从她所居住的环境和个人喜好都可以表现出来。首先,从环境来看“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3]如此优美宁静的环境难怪会生长出婴宁这样的美人。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得婴宁远离喧嚣尘世免受俗世的影响,不被世俗礼教所浸染而能始终保持着童心。其次,从她的爱好上也可以看出她的自然人特性。她爱花,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她都对花有着一种执着的偏爱,文章开头便是带着一支梅花出场,再见又带着一支杏花,在居住的地方种满了海棠花和豆棚花,甚至头上都别着花,由此她对花的喜爱之情已经不言而喻了。最后也就是她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爱笑,看完文章之后似乎脑海中就只是剩下她的各种不一的笑。在当时女性备受压抑的社会,婴宁无时无地不在笑,对于她而言,笑是自我情感的最真挚的表达,是最自我的本真,所以她是想笑便笑,丝毫不被世俗礼教所约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婴宁在前一个阶段的自我本真性格。
而说到自然人其实我们最熟悉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孙悟空了,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比得过孙悟空。首先来看他的出身“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4]由此可见孙悟空本身便是自然的产物,吸取天地精华而生存。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天生地长的最具自然性的生物。学艺之前的孙悟空不愿受自然的限制敢于冒险,最终找到了花果山水帘洞这一福山宝地。此时的他没有任何的阶级概念,所以才能和众多的山大王们结拜为兄弟。但正是这样一个自由的人物因为不满自己的生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学艺的征程。学艺回来后的一段时间是他人生最肆意潇洒的时候,他烧掉阎罗殿的生死簿,抢走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做他的如意金箍棒,自封为齐天大圣等等,无不显示他的肆意潇洒。
(2)第二阶段从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转变
天真无邪的婴宁,最后还是免不了要步入社会,但这也是她社会性的开始。在进入王家后,凭借自己爱笑的性格使得王家上上下下都对其十分喜爱。虽然曾多次被王母训导要遵循礼教,但婴宁只是用笑来化解尴尬。直到婴宁遇到了西邻子一切却都发生了改变。西邻子觊觎婴宁的美貌最终却被吓死。在婴宁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很大的事,她认为纯真的爱情是不能容忍丝毫的玷污,她的天性不能允许有西邻子这样的人存在,但是她却没有想到她常常给丈夫和婆婆甚至是家庭带来快乐的笑最后竟然给她的丈夫和她险些带来灾难。事后王母对婴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也让婴宁初次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有些差距,认识到笑并不都是好的,于是昔日无时不在笑的婴宁一改往日的作风,不再笑了。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自然性了,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人。
无独有偶,生活得潇洒快活的齐天大圣也迎来了他悲惨的人生。他的洒脱、不服管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喜欢,最后在统治者的设计下他被压五指山五百年,甚至无奈走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取经之路艰险重重,九九八十一难,似乎都是针对孙悟空而来,在这八十一难中,孙悟空的自然性逐渐退化,成为一个统治者所希望的社会人。孙悟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最后取经的胜利是他个人最大的不幸,最终他虽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戰胜佛,但对于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猴子来说,让他每天静坐打禅这不是世间最大的悲哀吗?
孙悟空和婴宁相似的命运就在于两人在进入尘世之前,他们都是自由自在的天地的精灵,但在进入人世后,却出于种种的不得已最终都放弃了自己的本真,成为社会人。这是他们的悲剧更是当时时代的悲剧。
结语
婴宁与孙悟空都是作家笔下理想化的代表,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战斗士。虽然孙悟空这一形象形成于明代的中后期,婴宁产生于清代前期,期间相隔了一个多世纪,又出于不同的作家之手。但两位作家却独具匠心的给了他们不同时代相类似的命运,正是这相似的经历,又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他们都被作家赋予了一定的使命。位处于不同时代的作家都被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压迫,但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只能寄情于作品,希望在作品中能够获得自由的空气,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向往、追求自由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又被当时的时代所局限,所以他们做出的争取自由的努力最终还是被泯灭于现实的道德礼教之中。但最终蒲松龄给出的:“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5]的结局,“它再次张扬了天性自然即为大美的观念,张扬了‘童心’、‘婴儿’ 之心的人生意义,寄寓着作者精神世界中生生不息的执着追求。
注释:
[1]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摄影出版社,卷三,第61页
[2]吴承恩《西游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二回
[3]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摄影出版社,卷三,第60页
[4]吴承恩《西游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一回
[5]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摄影出版社,卷三,第64页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蒲松龄.聊斋志异[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3]陈京龙. <婴宁> 的文化意蕴初索[M].求索杂志社,1991
[4]张钥涛.浅谈<婴宁>中婴宁性格的转变的原因及婴宁形象的社会意义[M].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5]蔡连卫.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M]. 《聊斋志异》研究.2011
[6]夏小娟.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M].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
[7]葛昌璘. 婴宁从狐笑走向人笑[M].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
[8]周冰. 从“猴”到“人”的悖论[M].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