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占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成果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意愿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民生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成为人民群众最信赖的理论,并将其所内蕴的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为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和认可,同时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有力的理论武器,实现自身的利益与价值,不断地改造主客观世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即关乎百姓生计的民生问题。只有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才能获得民心,使人民群众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首先,马克思正是从民生问题开始阐述唯物史观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国革命时期,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策方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依靠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革命实践证明了只有关注群众的民生民情才能获得革命实践的成功。1934年苏维埃政权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保障和改善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是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尤其针对失业严重这一民生难题,毛泽东强调要合理地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建国后,民生问题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中就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和保障,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具体表现。
  
  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所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目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了很多的挑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国内社会价值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等等,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任务。那么,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民生问题的解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多元诉求,当前的社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制约,如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社会秩序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国家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关系广大群众的切实利益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④因此,只有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改善民生,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走进广大群众的心理,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内化成人民大众的价值认同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精神文化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发展。
  
  改善民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成果共享,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⑤“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建设时期,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尽快消除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物质利益问题,真显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魅力。同时,在分配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坚持成果共享。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能否公平地享受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关怀,是关系民生问题的重点所在。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做为唯物史观研究的前提开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就一直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马克思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注意的最高价值诉求。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⑦因此,党和国家只有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切实关心和关怀人民群众,才能使人民群众真心接受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再次,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舆论基础。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仅是解决民众的物质需求,保障生产生活,更重要的是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创造畅通的渠道倾听民声。当民众对某些事物或问题产生兴趣或表现关切后,他们就会根据自己对这些事物和问题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自己的态度、看法和意见。大多数人往往会表现出比较一致的态度、看法和意见,这就是公众的舆论。目前,公众表达利益的主要方式就是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所反映出来的民生问题的意见,体现了民众的真挚情感和共同的“时代的心理”。⑧
   党和政府只有尊重民众的意愿表达,提供参与政治决策的平台,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才能获得公众的情感支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舆论基础,确保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永不动摇。
  (作者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3、3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③张华:“改善民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9月号。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⑥同上,第9页。
  ⑦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79页。
  ⑧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5页。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与社会的急剧变迁,对既往的传统文明形成重大冲击,作为现代文明重要内容的道德情操更是遭遇到空前的颠覆。当今中国的文明转型首先面临的任务是道德的重建,道德重建是最基础的重建,唯有在坚实的社会道德基础之上,才能稳健地实现文明转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文明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而且远播世界,对于人类文明的构建与发展,做出了
期刊
【摘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制度的出现,完善了交通事故受害者的保护体系,《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从政策和法规上填补了交通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空缺,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足。究其原因,在于该制度中存在着“不公正”,如“受害者”界定范围过窄等,导致特定情形下受害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 受害人 社会救助基金 公正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1949~1966年是新中国科技工作的艰苦创业期,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在该阶段,党确定了对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地位,建立健全了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摘要】企业集团开展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企业内部风险投资模式、企业外部风险投资模式、有限合伙组织模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存在着计划色彩浓厚、组织模式单一问题,应通过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民办官助风险投资公司,灵活变通“公司制”,促进有限合伙制发展,发展信托式风险投资,寻求适合集团发展的风险投资组织模式。  【关键词】企业集团 风险投资 组织模式  企业集团进行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  一般来
人的需要不限于经济,人类文明的分类也不应仅限于以经济为中心的旧分类。人类的文明进步在于人的需要的逐步满足。人的终极需要永远是幸福。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人类文明有三种基本形态,这就是普遍辛苦的原始文明,少数人幸福主义的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以及普遍幸福主义的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有三种基本形态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们赖以满足需要的文明也具有层次性。人类文明层次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是文明发展进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存在着自然家园困境、人文家园困境和社会家园困境,最终导致人们精神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和思想的式微。反思主体的自我存在范式、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和以制度与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重建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当代人 精神困惑 精神家园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
实体经济是是社会财富的真正载体、有效供给的真正来源、勤劳致富的真正路径。做强实体经济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有力保证和有效途径。要稳定经济增长,必须做强实体经济
【摘要】建构主义安全研究范式是国际安全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范式之一, 主要关注规则、制度、价值等国际社会的规范对安全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安全研究范式对现实主义安全研究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了批判,推动了国际安全研究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建构主义 安全研究 理论范式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开始登上国际政治理论的舞台,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政治理论的主流范式之一。    
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使学习内容从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动态的现实生活、学习场所从固定不变的教室扩展为变化多样的各种社会场所,从而使得学习资源日益多元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