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个金秋到来的时候,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的定边县正在引来域外各地关注的目光。这块自北魏设大兴郡起,作为郡,州,营,县长达1400余年的土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滚滚热潮,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定边人民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工作思路,在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
从古老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定边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依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定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4640万元;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9.28%。2006年,定边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43位,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定边县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历来是县委,县政府致力解决的大问题。200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比1978年增长54倍。经过多年努力,定边县在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许多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一定”牌辣椒荣获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马铃薯产品获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定边洋芋”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受地理标志保护。定边县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上下按照“做大石油产业、深化盐化工业、扶持加工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0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褒贬不惊,为民;风雨不随,为实”。定边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为根本。使跨越发展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更是政治生态改善对社会生产力释放的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造福百姓作为永恒的职责,边发展经济,边改善人民生活: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绕过,而是作为探索的课题,破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问题,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使群众从多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定边县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定边县委、县政府最初提出“走出贫困,迈向富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定边”的目标,到现在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从推进经济工作的诸项措施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常小事,以及每年为城乡居民建的“民生工程”、办的好事实事,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定边人彻底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通电工程”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光明工程”。2005年,定边就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200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 182公里。定边县白于山区,几年来致力于实现公路的“通江达海”目标,在定边版图舞动的线条中打开了大山之门,也打开了大山走向全面小康之路。
定边县的决策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定边特点的工作思路。定边人民联系自己数年来的实践经验,重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倍感亲切,更加信心百倍。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同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驱动定边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
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己,以前瞻性的思维谋划全局。定边县在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舍得花钱,舍得下力气,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依赖,互为促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卫生工作方面,开展了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使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者达到7万多户、27万多人,参合率达90.4%。2003年,实现了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目标。文化事业方面,立足县域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开发了三边剪纸、刺绣等具有显著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2005年,定边县被省委表彰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方面,积极实施“科教兴定”战略和“普九”攻坚。1998年,定边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3年,顺利实现了教育“普九”目标。
从2001年11月起,定边县率先在榆林市实行封山(滩)禁牧,大力开展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到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89万亩,人工种草9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为289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8%,绿化覆盖率超过3.5%。
定边县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密切干群关系是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程,在这方面,定边县落实了领导联系群众制度,及时捕捉群众中的“第一信号”,及时把握群众中的“第一愿望”,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就业,保障,入托入学、看病、养老等问题入手,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公益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各种惠民服务功能,使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契机是有备者的专利,矛盾是创新者的课题。定边县坚持“围绕资源办工业”的理念,做大做强石油工业,使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凝聚升华,经济效益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70年代,陕北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油气田,仅定边县就勘探出1.5亿吨石油储量。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关于石油工业“稳住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将陕甘宁盆地列入全国油气发展的重要区域。
90年代初期,在定边这块富饶的黄土地上,诞生了一支支开发资源的队伍,其中最耀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支名叫定边县钻采公司的采油队伍,即现在的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
延长油田公司定边采油厂始建于1993年,从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起步,采油厂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走过了改造长庆边缘残次井、合作开发,自钻自采,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油368万吨,累计上缴税费31.6亿元。2008年,计划生产原油113万吨,截至10月20日,生产原油实现了1001642吨,成为定边采油厂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百万吨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定边采油厂将继续坚持“深化勘探,科学开发,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继续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大开发和建设力度,2008年确保原油生产达到113万吨,“十一五”末建成13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为延长石油和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的经验表明,单靠资源开发,特别是资源的粗放开发,不仅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定边下一轮的发展遵循的原则将是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绿色GDP的观念必将贯穿全程。定边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大发展中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投资取向等方面必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调整充实。定边人民将以坚定的信心,奋发进取,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用勤劳和智慧铸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古老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定边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依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定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4640万元;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8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9.28%。2006年,定边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43位,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定边县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历来是县委,县政府致力解决的大问题。200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比1978年增长54倍。经过多年努力,定边县在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许多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一定”牌辣椒荣获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后稷奖”,马铃薯产品获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定边洋芋”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受地理标志保护。定边县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上下按照“做大石油产业、深化盐化工业、扶持加工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0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褒贬不惊,为民;风雨不随,为实”。定边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为根本。使跨越发展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更是政治生态改善对社会生产力释放的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造福百姓作为永恒的职责,边发展经济,边改善人民生活: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绕过,而是作为探索的课题,破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问题,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使群众从多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定边县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定边县委、县政府最初提出“走出贫困,迈向富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定边”的目标,到现在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从推进经济工作的诸项措施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常小事,以及每年为城乡居民建的“民生工程”、办的好事实事,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定边人彻底告别了点煤油灯的历史,“通电工程”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光明工程”。2005年,定边就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200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 182公里。定边县白于山区,几年来致力于实现公路的“通江达海”目标,在定边版图舞动的线条中打开了大山之门,也打开了大山走向全面小康之路。
定边县的决策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定边特点的工作思路。定边人民联系自己数年来的实践经验,重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倍感亲切,更加信心百倍。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资源同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驱动定边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
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己,以前瞻性的思维谋划全局。定边县在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舍得花钱,舍得下力气,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投入,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为依赖,互为促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卫生工作方面,开展了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使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者达到7万多户、27万多人,参合率达90.4%。2003年,实现了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目标。文化事业方面,立足县域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开发了三边剪纸、刺绣等具有显著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2005年,定边县被省委表彰为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方面,积极实施“科教兴定”战略和“普九”攻坚。1998年,定边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3年,顺利实现了教育“普九”目标。
从2001年11月起,定边县率先在榆林市实行封山(滩)禁牧,大力开展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到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89万亩,人工种草90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为289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8%,绿化覆盖率超过3.5%。
定边县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密切干群关系是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程,在这方面,定边县落实了领导联系群众制度,及时捕捉群众中的“第一信号”,及时把握群众中的“第一愿望”,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就业,保障,入托入学、看病、养老等问题入手,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公益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各种惠民服务功能,使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契机是有备者的专利,矛盾是创新者的课题。定边县坚持“围绕资源办工业”的理念,做大做强石油工业,使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凝聚升华,经济效益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70年代,陕北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油气田,仅定边县就勘探出1.5亿吨石油储量。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关于石油工业“稳住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将陕甘宁盆地列入全国油气发展的重要区域。
90年代初期,在定边这块富饶的黄土地上,诞生了一支支开发资源的队伍,其中最耀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支名叫定边县钻采公司的采油队伍,即现在的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
延长油田公司定边采油厂始建于1993年,从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起步,采油厂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走过了改造长庆边缘残次井、合作开发,自钻自采,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油368万吨,累计上缴税费31.6亿元。2008年,计划生产原油113万吨,截至10月20日,生产原油实现了1001642吨,成为定边采油厂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百万吨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定边采油厂将继续坚持“深化勘探,科学开发,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继续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大开发和建设力度,2008年确保原油生产达到113万吨,“十一五”末建成13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为延长石油和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的经验表明,单靠资源开发,特别是资源的粗放开发,不仅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定边下一轮的发展遵循的原则将是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绿色GDP的观念必将贯穿全程。定边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大发展中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投资取向等方面必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调整充实。定边人民将以坚定的信心,奋发进取,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用勤劳和智慧铸造更加美好的明天。